-
1 # 永珍洞察
-
2 # 永珍小書社
學好英語的關鍵不是背單詞,而是英語思維!
大約在2012年-2013年之間,我曾上過一個名叫THE DIFFIRENT ENGLISH INTERNATION的英語口語培訓班,其中有整整一個暑假的時間,每天和老師和小班的同學們苦練口語,甚至每週有一天開口必須說英語,說一次漢語就扣兩塊錢。問問多多的我遇到不會的詞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停下來問一句,“**是什麼意思呀Mr. Tower?”於是在眾人的嬉笑聲和老師一次次無奈的笑容裡,我只得叫上一個個兩塊錢。不過,後來我總算養成了多說“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的習慣。這樣日夜集訓了一個多月之後,我個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原來聽好幾遍還是覺得又快又模糊不清的聽力磁帶,速度怎麼變慢了?
直到開學後裸考六級,才發現,考試用的聽力速度也太慢了,隨便聽聽就能很肯定地選對答案;聽力是沒問題了,可是口語班可沒積累什麼高深的詞彙,一會兒閱讀理解遇到單詞不認識咋辦?不承想,陌生詞彙不認識,但文章大體結構和意思弄懂就差不多可以答題了;至於最後的寫作題,老師說高階詞彙越多,分數也越多,那既然這樣,我不用高階詞彙,只求寫點東西差不多熬到考試結束總可以吧?
不承想,一場毫無準備的英語考試,就這麼低空飄過了?時隔多年,早已不記得當時的六級考了多少分,只記得難度更大的六級比四級分數還要高一些。更重要的是,考四級的時候,我也曾聽老師的,多背單詞,考六級的時候,我僅僅是學了一些日常用的口語啊!
雖然當時在別人豔羨的目光中我一直說,我只是心態輕鬆加上運氣好而已。但後來仔細一琢磨,才明白,這世上哪有什麼剛剛好的運氣,一切都是之前在口語課中漸漸培養出英語思維在助攻。
想明白了這個,我就一一說服身邊頭疼於背單詞的同學們,英語思維比背單詞更有用!當然收效甚微,也意識到,思維訓練這種東西,越早開始,越有益!
這是最近看到《看圖學英語》這本書時想到的一些過往,因為是它激發了我之前學習口語時的一些體悟。
1. 學習英語第一式:到語境中去
我們90後這一代,大多數都是從初中才開始接觸英語的,對於10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實在是不容易。所以我們想出了一個“怪招”,根據老師的發音和自己聽到的發音,在單詞邊上進行標註,比如,入門級的“hello”,我們標註“哈嘍”或者“嗨嘍”,生生跟這些不知所云的字幕死磕。直到一學期學完之後,也許我們不一定認識第12頁的任一單詞,但我們絕對記得了“hello”怎麼讀,它既不是“哈嘍”也不是“嗨嘍”。甚至有人嘲笑自己,那時候多傻,連這個單詞都不認識。
當我們漸漸接受並熟悉了英語單詞,我們也是在接受英語這門語言。
不過老師們一直都在強調,學好英語,一定要有龐大的詞彙量。比如那時候流行一時的“瘋狂英語”,它的創始人李陽就被奉為英語學習第一導師,他出的詞彙書被多少學生家長瘋搶,以為背完了他的單詞書,就能變得像他一樣厲害。
當然不管是老師們心知肚明光背單詞是不夠的,還是教學任務限制,老師得帶著大家讀課文,分析句子成分,等等。然後,從“聽說讀寫”四個維度訓練孩子們的應試能力。
這樣的訓練成果如何我們暫且不說,但這樣持續性的訓練,事實上是把學生們在40分鐘內強制性放入到英語語境中去,慢慢形成語感。
其實上面說到的我所在的培訓班,嚴格老說用的也是這個辦法,只不過側重點不大一樣。學校裡的英語課堂等於只在“寫”上面下功夫,只要孩子們考試成績過得去就成。但培訓班裡,更側重於“聽”“說”,注重實際的應用,聽起來像老唱片一樣的聽力磁帶,反反覆覆去聽,一遍遍記錄、修改自己聽到的內容,是個磨人的慢功夫,需要耐下心去琢磨,長此以往,在耳朵差不多要生出繭子的時候終於完整寫出聽了不下十遍的那句話。
這樣的培訓比在學校更講究專業,但缺乏樂趣和內在學習東西。
《看圖學英語》則提出了新的學習方式,透過句子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學習英語。
比如第一幅圖↓
即使不知道“bedroom”是什麼意思,也大都知道“this is a”以及“there are two”的意思,然後聯絡簡筆畫中的場景,就能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了。實際上,即使沒有這句英語標註,大多數人也能透過簡筆畫知道其中傳達出來的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是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編排的圖文,例如1-29頁可以算作是第一部分,從一個小場景出發,然後讓場景與人之間產生關聯,產生一定的故事性,對於複雜或者可以展開的地方又適當地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解析。例如,前面我們說書裡第一幅畫是講“這是一間臥室,裡面有兩張床”然後場景移動,“床的旁邊是一把椅子,上面有一個包”“床邊上還站著位女士”,“她是誰”“她在做什麼”“她在往包裡裝東西”“她在裝什麼呢?”“是她丈夫的東西”,故事這樣得以往下走,就像一幀幀動畫,從點到線,到面,然後隨著紙上的圖畫一張張翻動起來,形成活生生的生活場景。讀者置身於這個場景中,語言用的是純英文,卻不覺得畏懼和陌生。
這樣塑造出來的語境才是好的語境。其實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學英語,《看圖學英語》都是一本超級棒的書。
2. 學習英語第二式:學習他們的說話方式
在以往的課堂上,“出口成章”其實都是死記硬背出來的,課後作業是背小課文,考前準備是背作文模板。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就很難靈活應對狀況之外的情況。例如很多人會買一些英語週報或者雜誌,培養語感。這本身是很好的學習方式,但知道得多了,疑問往往也會變多。有孩子問,“老師,您上課告訴我pen是鉛筆的意思,但是放在這句話裡怎麼不通呢?參考答案把pen翻譯成乾肉鬆了,說是印第安的一種食物,鉛筆本身是不能吃的,會中毒,那為啥這個詞既能表示這個意思,也能表示那個意思呢”?這對於英語老師來說,無異於問他們,“為什麼天上的月亮和星星都是黑白色的呢?”。
於是老師只好無奈說道,這個你記住就行了,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就知道它表示的是什麼意思了。
於是,又有人問了,“老師,別人敲門時候,我們說讓進來,應該說 come in,為什麼美劇裡有人說come on in 呢?這個on代表什麼意思呢?如果它沒有意思,留著多累贅呀?”……這樣的問題多了以後,老師也已經懶得搭理,只回復一句“背下來”完事。
實際上,不論是培訓班,還是這本《看圖說英語》提供的都是類似這種“背下來”的思路,不過稍稍不同的是,不必要強求去記那些奇奇怪怪自己理解不了或者不習慣的表達方式。在每個小結的末尾,都會再次遇見前面看到過的圖片,例如“這個(靴子)是做什麼用的?”,讀者可以回答,“禦寒的”“跳舞穿”“裝逼的”等等,只要說出來就是對的。
隨著難度的增加,讀者要說出的可不單單是詞彙,而是根據場景和提示詞營造出來的語境,根據語境,完整地編出一個故事來。
這其實和我們學漢語是一樣的,在我們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會拿給我們色彩鮮豔的圖畫書,教我們認識身邊的東西,教我們這些東西的發音,然後描述它的狀態,它與周邊場景的關聯。所以我們從開始的選擇性回答,到發散性描述,我們越說越多,然後就能流利地不停說下去。
3. 學習英語第三式: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
可是話也不能不加選擇地說,什麼場景下該說什麼話還是有講究的,即使一個稱謂,也有優先順序的選擇,比如miss,mrs,madam的用法就很講究技巧。
這中間需要說話人去思考、去考慮,如果你已經開始這麼做了,恭喜你,你已經開始涉及英語思維方面的東西了。思維方式是一個很玄妙的東西。
例如課堂上,老師講了一個書裡的笑話,結果老師自己都笑不出來,這就很尷尬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聽不懂這個笑話呀,它有什麼好笑呢?但歐美人民就聽得懂。這就是思維方式的差異。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美劇迷,那很可能有的一開始不覺得有趣的梗,再看之後也會跟著主角一起哈哈大笑,因為你已經融入了他們,或者說代入劇中的人物,他們就是那樣想問題的,然後你也跟著一起笑了。
這個過程需要耐心、細心去琢磨。《看圖學英語》提出了“看-體會-比較-注意”的學習和實踐過程,實際上就是在看圖學英語的過程中,體悟英語國家人民的思維方式。美國應用語言協會的主席施密特教授提出,“注意”是語言學習的出發點。從認知的角度看,注意到說了什麼、是怎樣說的,是成功的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實際上,不僅英語學習是這樣,那些能年紀輕輕掌握多國語言的人也是這樣乾的。
具體來說,“看”指的是“看圖畫”;“體會”,是說“體會圖畫所描述的場景的意義”;“比較”即“比較幾幅畫間意義的不同”;“注意”是在以上步驟的基礎上“注意到與圖相配的語句在形式上的變化”。完成了這個過程,就慢慢體悟到了英語思維是怎麼一回事了。
-
3 # 太逼眞
我英語一竅不通,我也不知道選什麼,小孩英語不好我也只能扔補習班了,我家大娃英語我們也沒教過,也是四年級的時候一直到小學畢業都是去英語補習班,她英語成績一直挺好的,現在初中是班裡的英語代表。打算從小學英語的話,現在有很多英語動畫英語教學的,比如兒童遊戲寶寶巴士,我四歲小孩玩的時候有些單詞叫小朋友一起讀,她也跟著讀,然後朗朗上口的英語兒歌聽多了也見她時不時唱幾句。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得看你的孩子是處於什麼年齡階段,我推測你應該是問的學前教育階段。
如果是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可以選擇一些簡單動物,水果,物品等常見的圖形識別英語繪本,如果孩子能很快掌握,就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繪本。
至於英語課程,我倒覺得無所謂,市場的幼兒英語課程太多,如果家長不是一門心思讓孩子天天學英語的話,水平不會有大的提高,3年幼兒園學的英語,還抵不上一年級學3個月。
就這樣吧,這類問題回答很多,你可以再搜搜看。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