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杳杳無歸期
-
2 # 幻中詩
感謝邀請,對於這兩位皇帝,我查詢了大量的資料,就個人看法給大家分享一下。如有異論,我們共同交流,謝謝。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峰,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
明成祖無論從文治上、從武功上都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雄才大略也伴隨著一些其他的弊病。朱棣締造了眾多空前的壯舉,但卻耗費了超過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卻使無數的將士戰死沙場;他繼承和開拓了朱元璋的事業,但卻是篡奪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殺戮無數。
隋煬帝,史學界長期認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可以與商紂王、秦始皇相提並論。他在14年位期間,“統一江山”、“修通運河”、“西巡張掖”、“三遊江都”、“三駕遼東”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特別是他營建東都(今洛陽)、三遊江都(今揚州)、三徵高麗(今北韓半島),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最終引發了隋末農民起義,導致了隋王朝的壽終正寢。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
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損傷國體。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煬帝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徵高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計程車兵發動兵變。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暴君,在其統治期間,同樣成就了大事業,同樣也有大作為。郭志坤《隋煬帝大傳》一書中曾評價他是個複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
隋煬帝有兩大功業是永遠磨滅不了的:
一是開通大運河,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和交流。大運河的開鑿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線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在千秋萬代。
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線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連線了兩個文明。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
二是開創科舉制,促進了古代選官用人制度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
隋煬帝楊廣可謂功勞蓋世!他還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中國威、暢通絲路,也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
綜觀隋煬帝的功與過,隋煬帝雖“暴”但大有作為。作為現代人,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人物,以理性的思維對待人物,我們的歷史和生活將會變得更加鮮活、更加充滿智慧。
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帝王既做大事業,又要保護老百姓的利益,這是我們的理想,但是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既要指出他的缺點,同時也要看到他的優點。為什麼歷史對這兩個皇帝的評價截然不同呢?一個是盛世之君,一個是亡國之君,這就是主要原因吧!
滾滾歷史長河,功過是非自由後世評說!
-
3 # 何運超
如果非要把大工程和王朝覆滅聯絡起來,那無非兩個可能性:一是隋朝的垮臺可能與大工程根本無關;二就是明朝的大工程搞得不夠大或者不夠多。
那麼具體看,隋煬帝的工程的確不少,但是真正引起大起義的根源在於急功近利,他做的事情都對國家有好處,但是太過頻繁,耗費民力過大,被內部不穩定方面利用,最後導致各方不滿爆發。搞一些大工程與社會穩定有關,但不是直接起因,但最終成為一個輔助因素或者催化劑。
而明朝朱棣其實沒有多少大工程,就是下西洋和修北京,北京其實主要就在元朝舊都和燕王府基礎上的改擴建,而且時間比較長,北京修好已經是永樂後期了,下西洋耗費了一些資源,但沒有不斷徵調民力,浪費百姓資源,民心穩定是社會關鍵,明朝這一點是做的比較好的,哪怕朱元璋和朱棣都先後多次北伐,但明前前期一大國策就是軍戶和民戶分家,實行軍屯,根本不依靠百姓養兵,這是明朝迅速穩定下來的重中之重。朱元璋是百姓起家,瞭解民生疾苦,明朝前期就是官不好做,朱元璋口碑不好的重點在於對官吏不好,殺功臣,懲貪腐,但沒有對付老百姓。
朱棣雖然對付了一些建文舊臣,但同樣沒有針對老百姓,所以朱棣的功業並沒損害社稷根本,明朝初期的情況和隋朝後期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如果全面瞭解一些就能明白為什麼會不一樣。
-
4 # 歷史隨筆
雖然都是搞大工程,但是隋煬帝搞得大工程比朱棣的大工程難度要大的多,對民力損耗程度不在一個級別上。
他們搞大工程主要區別:
一個是從頭開始開荒,一個是利用現有條件升級隋煬帝的大工程一個是建造洛陽宮殿,遷都,一個是打造大運河,還有一個是三徵高句麗,三個大工程都是從無到有,全新的大工程。
朱棣的大工程是一是擴建北京宮殿,遷都北京,二是疏通運河,三是親征蒙古,三個大工程規模沒有隋煬帝大,難度也沒有,最重要的是有隋煬帝做成的現成的大運河作為基礎,無論是運建築材料,糧食還是軍用物資,他都享受了很多現成的便利性,所以同樣的大工程朱棣需要耗費的民力要少很多。
兩者搞工程,打仗徵調的物件不同隋煬帝那時候兵制還是府兵制,服役物件都是從普通民戶當中去抽調,徵調人數之多前所未有,每月達到數百萬,並且一個工程接著一個工程,人民根本沒有喘息的機會,連耕種的時間都沒有了加上隋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期,對生產力破壞極其嚴重,雖然乾的都是於後世有利的事,但是他對於民力承受能力沒有靠譜的預估,最後亡國並且激起民變!
朱棣那時候已經實現了軍民戶分離,服役物件主要是軍戶,對民力損耗小,並且也沒有長期的自然災害,最關鍵是隋煬帝的失敗經驗放在前面,他省了自己試錯的成本。
總結:這兩位雖然結果截然不同,隋煬帝導致了亡國,朱棣卻創造了盛世,但是他們所做的大工程直到現在我們都還在受益,特別是隋煬帝,他大運河可以說是後面所有朝代盛世的基礎!如果因為亡國就說他是一個昏君是不客觀的,同樣,也並非創造盛世的就一定是明君,比如朱元璋。
-
5 # 寒星針
歷史存在很多相似性,隋煬帝楊廣和明成祖朱棣,相隔近千年的兩代帝王,無論是人生經歷,還是所建立的功業都有重合。
兩人都不是各自帝國的第一繼承人,最開始都不是太子;得位經歷都為後世詬病;在位期間開通的大運河,對後世影響深遠;都曾營建新都,並把新都作為政治中心;都把北方遊牧民族當做心腹大患,併成功壓制......經歷雖然相似,但由於做法有差別,最終導致了不同的結局,
工程量不同。隋煬帝在位十四年,一直在上馬大型工程。營建東都洛陽,修大運河,為巡遊興建大量離宮別館,造龍舟,修長城;大業十四年,已逃至江都的楊廣,還命人修丹陽宮。隋煬帝在位期間,大工程就幾乎沒停過。
明成祖朱棣營建北京城,疏通運河,修建長城,但大都是在原有基礎上修補、擴建,且並不是年年有大專案。工程量相對較小。
工期不同。僅以修建都城這件事對比,隋修建東都洛陽,是重新選址營建,十個月完工;明修建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礎上擴建,用了十五年。且不說兩座都城面積大小的問題,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工期越快,付出的代價越大。
施工人員的結局相差很大。隋朝修建洛陽,為了趕工期,十之四五的民夫累死;修建長城,一百二十萬民夫,死者過半。明朝在工程中也有死傷,但數字沒有這麼誇張。
歸根結底是領導人不同。在專制王朝,皇帝的每一項決定都關乎無數人的生死。楊廣和朱棣都想用功業來證明自己,都想在文治武功上創立豐功偉業。相比之下,隋煬帝更像一匹脫韁的Mustang,一個擺脫了約束的熊孩子,生命不息作鬧不止。
或許是楊廣的前半生太順了,一出生就是世家子弟,年紀輕輕就封王當皇帝,沒經過太大波折,對生命、對力量缺少敬畏,認為自己做什麼都理所應當。而朱棣早年鎮守北疆,又是在多年廝殺中奪取的皇位,江山來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
回覆列表
因為這兩個王朝的運勢不同,隋王朝時期國內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門閥勢力,比如比較著名的五姓七望,關隴軍事貴族,還有江南貴族,這些門閥士族你只要不妨礙他們的利益,他們倒也樂得與隋王朝相安無事,但是一旦妨礙了他們的利益,那肯定就是天下大亂。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隋末大亂看似是農民起義,但是打到最後都是大貴族們在互相爭霸。
而隋煬帝幹了些什麼事兒呢?他完善了科舉制,這幾乎就是明目張膽的挖五姓七望這些千年世家的根基,這些世家靠的就是壟斷知識從而壟斷官場,科舉制提拔寒門很明顯的動了他們的利益。再然後呢,隋煬帝還三徵高句麗,這絕對是正確的事情,從以後李唐繼續征伐高句麗就可以看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但是隋煬帝敗了,還弄得關隴軍事貴族死傷慘重,也就失去了他們的支援。還有修大運河,這也是功在千秋的好事兒,後世北宋南方的繁華可以說仰仗的就是大運河,但是這種事太費民力了,隋煬帝也失去了民心。
可以說隋煬帝把所有的坑都踩了一遍,給唐朝皇帝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上了生動的一課,讓他可以以更溫和有效的方式解決固有的問題。
相反的再看明成祖朱棣,他可真的是一手好牌而且還打得不錯,大明帝國初期,經過元朝那幫蒙古野蠻人的統治,國內已經沒有什麼門閥勢力了,而且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給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掃清障礙更是掀起了一個又一個大案,把國內的反動勢力清掃了一次又一次。再加上朱棣南征北戰,威勢鎮天下,做什麼更是百無禁忌。但是強如朱棣,也無法避免人亡政息,朱棣駕崩後明朝皇帝迅速被文官集團架空,甚至出了土木堡之變,再次走上了宋朝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