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休驛站

    盧熊本來才能出眾,朱元璋也很喜愛他。可是就因為文人的書卷氣非要朱元璋給他認錯,把他的官印的錯字改了,皇帝本來就討厭別人嫌他沒文化,這回讓臣子指到臉上了,丟大面子了,於是下令把盧熊殺了。

  • 2 # 七追風

    盧熊,得罪了朱元璋,一字要一命。但是,事實沒這麼簡單。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從明人筆記《水東日記》等資料,盧熊之死確實很能體現朱元璋的氣量小、手段殘忍。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的,說盧熊因為學識淵博,被舉薦當了小官。

    因為工作出色,朱元璋很器重,就讓他去山東兗州做了知州。上任之後,盧熊忽然發現手裡的官印,竟然把“兗州”刻成了“袞州”。

    也就是說,官印竟然刻錯了!

    手下人就勸他,不要太較真,畢竟又不影響你當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

    盧熊這個文人偏偏要較真,於是把這件事情上報給了朝廷。朱元璋一看,又羞愧又生氣,這不明擺著說自己沒文化嘛……朱元璋於是趁著“簿錄刑人家屬事”,牽連盧熊,把他弄死了。

    刻錯官印這件事情,沒有任何正史佐證。盧熊到兗州任知府是在洪武十一年,而他死的時候是洪武十三年。

    以朱元璋的脾氣,想殺一個人,沒必要再讓他多活兩年,隨便找個理由就行。

    所以,盧熊的死,關鍵就是這個“簿錄刑人家屬事”,這個事情牽扯的,正是著名的“胡惟庸案”。

    所謂的“簿錄刑人家屬事”,指的是明初,因犯錯治罪的官員家的女眷,直接分給有功之臣做奴婢。而這項政策,針對的是武將功臣,文官是沒有這個待遇的。

    不過,政策執行起來,出了偏差,一些文臣家裡也分配了這些女眷。

    洪武十二年,著名的汪廣洋案發生時,汪廣洋的一個小妾願意跟著一起死。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朱元璋動了個心眼,一查,這個小妾居然是被處理過的官員的女兒。也就是說,按理來說這女子應該是分配到武官家中的,怎麼會在汪廣洋的家裡?

    於是,朱元璋藉著這個事情,開始嚴查。當然,目標是胡惟庸。

    這一查,就查出來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盧熊。盧熊在赴任兗州知府以前,在朝廷裡屬於正七品的小官。

    胡惟庸和六部官員把罪官女眷分發給文官的時候,盧熊一定也接收了。當然,盧熊當時肯定不覺得是大事,因為畢竟幹這事兒的人很多(也有拒絕接收罪官女眷的文官)。

    他萬萬沒想到,朱元璋要治胡惟庸。他更是想不到,朱元璋不僅要治胡惟庸,還要弄死一大批和胡惟庸有牽連的官員。

    藉著這個罪官女眷的事情,朱元璋弄死了很多人,這其中就有盧熊。

    所以,盧熊之死絕對不是一個字這麼簡單,他是不幸上錯了車,被牽連而死的。

  • 3 # 海納百川233699882

    關於盧熊的被朱元璋所殺有兩本說法一是盧熊到山東兗州當知州,在釋出告告示時發現官印上刻的是袞州,他感覺是皇帝朱元璋的聖旨寫錯了,便寫了一個奏章上報,而朱元璋看到奏章感動自己寫錯字很沒面子,就找了理由,因為袞和滾,便強調盧熊借寫錯字來讓自己滾蛋,這樣一來,盧熊就可以等同謀反,朱元璋就下旨殺了盧熊。其實這種說法是當時的文人墨客因為朱元璋製造了大量的“文字獄”借盧熊被殺編造了這麼個故事來臭朱元璋。懂歷史的人都知道皇帝的聖旨兵不是皇帝親自寫的,即使聖旨寫錯字錯在撰筆人,不在皇帝。而有據可查盧熊的死是因為“”胡惟庸”的案子牽扯進了盧熊。

    洪武十二年,著名的汪廣洋案發生時,王廣洋的一個小妾願意跟著一起死。朱元璋起了疑心,一查,這個小妾居然是被處理過的官員的女兒。明朝有制度:被炒家的官員的女子應該是分配到武官家中。

    於是,朱元璋藉著這個事情,開始嚴查,他的目標是胡惟庸。這一查就查出很多人,其中就有盧熊。胡惟庸和六部官員把罪官女眷分發給文官的時候,盧熊一定也接收了。他萬晚沒想到,朱元璋要治胡惟庸,還有處理一大批和胡惟庸有牽連的官員。所以盧熊的死絕不是一個字這麼簡單,他是佔小便宜,被牽連而死的。

    從盧熊之死,可以知道朱元璋對破壞制度貪官是無情的,只有對貪官汙吏的狠狠打擊才能保證大明江山永固。

  • 4 # 蟈蟈的文史原創

    盧熊,少從楊維禎學,博學能文,工篆籀。元末為吳縣教諭,洪武初年,舉秀才,後進京做官,歷任工部照磨、中書舍人、兗州知州等職務。有《說文字原章句》、《孔顏世系譜》、《蘇州志》、《兗州志》、《蓬蝸集》、《幽憂集》、《石門集》、《清溪集》等著作,可以說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大才子。

    而至於他是怎麼死的,民間的說法所的非常生動形象,最流行的一種說法他是被朱元璋所殺。

    原來,因為盧熊的業績表現,朝廷將其調任兗州做知州,盧熊當然是非常高興,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另一方面自己又可以有施展才華的平臺,於是高高興興的去上任了。新官上任,就得啟用新的印信,這印信可是非常重要的,他是行使權力的憑證,但當盧熊啟用大印的時候,卻發現,朝廷發給他的大印上“兗州”竟然寫成“袞州”,這讓一向以文采著稱的盧熊很不舒服,這大印錯了,以後這公事如何進行。手下勸他說,算了,反正是朝廷發的,也不是大人你自己的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但是盧熊就要較這個真,於是上書給皇帝朱元璋,指出朝廷下發的印信將“兗州”寫成“袞州”了,朱元璋看後大怒,認為是盧熊對自己的鄙視和挑戰,於是下令將其殺死。

    一看這故事,就是故意抹黑朱元璋:

    1.朝廷的公文聖旨都有專人負責撰寫,也不是皇帝朱元璋自己寫的,如果有錯誤,這也是下屬官員失職,朱元璋要殺也是殺失職的官員,而不是殺盧熊,不僅不殺也許還要表揚。

    2. 能夠在朝廷中草擬聖旨、文書的官員,都是經過多少年埋頭勤學最終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博聞強識是他們最基本的特徵,他們怎麼可能犯如此低階的錯誤,絕對不可能。

    3. 朱元璋雖然對官吏官吏的非常嚴格,而且也有殺戮功臣的不良記錄,但是朱元璋對自己統治沒有威脅、敢於指出問題、勤政廉政的官員盧熊根本就沒有殺害其的正當理由,如果胡亂屠殺,大明江山早已經完蛋了。

    4. 這個傳說其實是當時或後世的文人對於朱元璋所謂的一些文字獄故意抹黑之作,根本就經不起推敲。如果連這一點容人之量都沒有,那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歷史確實這樣的:時逢建國之初,山東久經戰亂,又有營造魯王府,浚通河道等大役,熊竭力排程,民不困擾,後因事受牽連死。

  • 5 # 坐古談今

    看了9個回答,基本都是說“一字斬知府”的故事,這只是盧熊被殺的“野聞”吧。“一字斬知府”故事大概就是:新任兗州知府盧熊發現“兗”字輩刻錯了官印、詔書也寫錯為“袞”。所以,上奏朱元璋改寫,此時,朱元璋就對其有了殺心。

    (1)“一字斬知府”出自葉盛(1420-1474年)的筆記史,之後被許多人引用作為證據。是否真假,因為盧熊以文人書法家著稱,於歷史政績太小,正史缺乏記錄

    盧熊(1331-1380年)乃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著述廣博。《明史》有兩書記載《吳邦廣記》五十卷、《孔顏世系譜》二卷明史卷九十七,皆出自《明史·藝文二》。

    其實,他的作品很多,還有《蘇州志》五十卷、《兗州志》卷數不詳、《吳郡志》、《鹿城隱書》《石門集》等。現存少量的書法、篆書作品、詩文集《蓬蝸錄》十卷(清抄本,藏於南京圖書館)。

    盧熊被殺原因出自葉盛的《水東日記》,現在關於“一字斬知府”的故事原本都出自它。其後,王鏊(1450-1524)、焦竑(1540-1620)、陳繼儒(1558-1639)、錢謙益(1582-1664)等印證,近世吳晗先生的《朱元璋傳》也進行敘說。特別是王鏊被王守仁稱為“完人”、唐伯虎稱其為“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以及吳晗先生的引證,更讓這件事兒稱為“鐵證”。

    (2)《朱元璋實錄》副Quattroporte高遜志提供了另一種說法

    關於盧熊被殺的原因,一種以盧熊的墓誌銘為代表。墓誌銘是高遜志(1342-1402)所寫。高遜志被朱元璋徵為《元史》參與人之一(1368年修《元史》時不是主要參與者,因此沒有署名,但《太祖實錄》中修撰任命)。其後任吏部侍郎,後被貶到山東朐山。

    建文元年被任命為《高皇帝實錄》副Quattroporte。靖難之變發生後,忠於建文帝,在逃入深山後餓死。1611年,萬曆追封建文朝功臣,名列第36位,諡號“文忠”。

    高遜志也是江蘇人,盧熊是蘇州人、高遜志是徐州人,又都在“元朝”成年成名。高遜志本身又是史家,所以,其觀點也一直受到重視。只不過堅信朱元璋小心眼兒——因為一個錯別字就殺人的人皆認為:高遜志說的被殺原因只是藉口。

    (3)盧熊被殺與汪廣洋一案,進而與“胡惟庸一案”有關

    盧熊被殺那一年年初,朱元璋剛剛殺了宰相胡惟庸,徹底收攬了權力。具體罪名是“簿錄刑人家屬”。那麼,這個“刑人”是誰呢?就是汪廣洋。汪廣洋1379年先是被罷相,之後被朱元璋賜死,他的家屬女眷、奴婢則被分配給官員。請注意,按照規定,這些女眷只能分給武將,文臣沒有資格!

    汪廣洋案處理完畢後,朱元璋發現了這一問題,之後對胡惟庸及其六部官員全部給予重罰。

    圖釋:葉盛

    隨著,案情越來越清楚,朱元璋發現:不僅六部以上高官得到了“沒官婦人女子”就是低階官員也有。例如正七品的劉敏(他沒敢要)、盧熊等人。這時盧熊已經被任命為兗州知府,由此,盧熊被殺。

    也就是按照葉盛的記載,盧熊剛剛被任命為兗州知府後不久就被殺了。至於葉盛在盧熊被殺六七十年後,從哪裡看到過“兗州”誤寫為“袞州”的證據誰也不清楚。反正,朱元璋殺功臣、殺官員太多了。因為汪廣洋、胡惟庸而死的官員多達數萬人,盧熊只是小人物而已,順便殺之。到底是不是小心眼,與其同一罪名的多達百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面對不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