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烽火觀察

    之前在回答過類似的問題,這裡就在拋磚引玉一下。步兵和騎兵從各項數值上看,騎兵的機動力防護性和攻擊力都是要更強一些,因此往往古代作戰中騎兵都會作為精英部隊,往往在決定戰爭命運的時候才會投入戰場。那麼步兵面對騎兵的時候就真的毫無辦法了嗎?

    一、遠距離制止

    騎兵的衝鋒需要速度和距離積累動能,因此遠距離投擲類武器往往是殺傷騎兵的重要手段。從古代的投槍、弓箭、弩、投石機、火炮都是遠距離殺傷敵騎兵的重要手段。在英國和法國的百年戰爭時期,英國就利用了長弓手+木樁和陷阱的組合成功擊敗了法國騎兵。畢竟騎兵在木樁和陷阱面前只能繞道,如果停下來清理障礙就會成為英國弓箭手的靶子。

    二、中距離陣型

    上面講到英國弓箭手利用木樁和陷阱成功阻擋法國騎兵的戰例,這就是依靠陣型獲勝的戰術。在古代迦太基和羅馬人的步兵中,利用盾牌和長矛組成方陣抵擋敵人騎兵的進攻。面對長矛和盾牌,衝在第一線的騎兵會瞬間變成肉串,而一旦停下身後的隊友就會撞到你。因此面對長矛陣時騎兵會產生畏懼心理。

    三、近距離防禦

    在近距離作戰中步兵會攻擊騎兵最薄弱的部位:馬,比如《水滸傳》中大破連環馬的鉤鐮槍就是專砍馬腿的邪惡武器。而騎兵失去了馬之後就和普通步兵沒有任何區別了。另外古代的鐵蒺藜也是防禦騎兵進攻和追擊的神器,馬掌踩到鐵蒺藜就會受傷,騎兵會被受傷的馬上摔下來。

    四、天時地利

    與步兵一樣,古代馬是需要精心餵養的。在面對嚴寒、酷熱等極端天氣下,馬的體能就會下降。而騎兵無法在樹林、沼澤地區作戰,在這些地區往往步兵要比騎兵更加實用。

  • 2 # 以史為鑑

    以步兵對抗騎兵歷史上無外乎下面幾種方法。

    一,車陣

    以步兵車陣對戰騎兵是步兵處於防守時的典型戰法。

    漢武帝時期大將李陵率領五千步兵被匈奴八萬騎兵包圍。李陵將大車環繞起來作為營寨,帶領士兵出營外列陣,前排持戟、盾、後排持弓弩。

    匈奴單于親自領兵,以如此懸殊的兵力,死傷過萬都拿不下五千步兵,一度想著退兵,可惜最後叛徒告密,李陵最後還是兵敗投降。但是步兵車陣的威力可見一斑。

    二,陣法

    此外《資治通鑑》還記載,劉裕用“卻月陣”,以2000步兵大破北魏3萬精銳騎兵。

    但是劉裕此戰借了水軍強大和地利的優勢,是古代少有的水路聯合指揮作戰的典範,不容易複製。

    宋朝和岳飛起名的名將吳階發明了步兵對抗騎兵的三疊陣。數次大破金兵。

    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賊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弓先發。至七十步。強弓併發。次陣如之。見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遇更代。即以鼓為節。騎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騎退。三,陌刀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

    陌刀可以說大家耳熟能詳的騎兵剋星了,在唐代湧現出了李嗣業、裴行儉等著名的陌刀部隊。多為對騎兵作戰使用,威力巨大。

    史載,如牆前行,人馬俱碎。

    其實,對付騎兵最有效的還是騎兵。多兵種的聯合作戰的威力遠勝於單一的步兵或者騎兵,單獨誇大步兵或者騎兵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

  • 3 # 在野武將

    步兵對抗騎兵的神奇戰法可多了。不知道多少小朋友和我一樣,還知道這個:

    言歸正傳,最基本的思路是限制騎兵機動,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拒馬、鹿角之類的東西。雖然只是放在那裡,但是對於限制騎兵往來有奇效。以前有個很有名的電影叫《七武士》,講一群騎馬強盜,欺負村民;七個武士俠客接受了村民的請求,保護村莊。其中有一個場景,武士幫村民在村裡的道路上設定了簡單的拒馬。騎兵衝到這裡的時候就只能停下來,一頭撞上去就完蛋了。

    拒馬雖然簡單有效,但是有兩個弱點:

    一是騎兵可以在拒馬外面朝裡面射,所以需要弓箭的火力掩護。因此,拒馬等障礙是以步兵遠端輸出為前提的。但好在,騎兵雖然機動力強,但騎射的射程近。步兵配合神臂弓、床弩等器械,就可以有效打擊騎兵。對此我們都比較熟悉了,我就不展開了。

    拒馬真正的弱點是攜帶不便。

    大多數時候拒馬是木頭做的,草原沙漠,哪來這麼多樹做木樁。所以就需要隨身攜帶。糧草輜重、弓弩箭矢本來就多,再攜帶一堆拒馬木樁,那麼運輸過程中,需要的牲畜更多了,成本更高了。那怎麼辦呢?

    不怕,可以想辦法把拒馬和輜重車結合在一起。衛青的大坡匈奴的武鋼車,可能就是這種思路。簡單說,就是在輜重車上插上拒馬槍,這樣輜重車圍一圈,自動就是拒馬陣了。宋人在這個方面動了很多腦筋,北宋人郭諮就發明了一種新的拒馬車,可惜完整的形制我們今天不知道了。

    接戰的時候,佈陣大致如下,周圍以輜重車為基礎,結成長陣;車上有盾,且外圍又有拒馬槍等,騎兵就無法硬衝。陣內有少量長槍兵、短刀手,如果敵人嘗試衝破車陣,甚至撕開缺口,可以立刻填補。但主要兵力以長弓為主——北宋一些步兵隊伍,弓箭手的比例達到了80%。這個時候,結陣的輜重車囤放著大量弓箭。

    在大炮出現之前,騎兵根本不可能攻破這樣的圓陣。

    因此,在戰術層面上,步兵隊其實有很大的優勢。但弱點也很明顯:箭會射完,人要吃飯。軍隊可以扎個陣,守在裡面;但是補給的人要一點點走過來,即使補給的部隊也武裝起來了,普通百姓要生活。所以隋朝人楊素就講,這種辦法可以自固,不能取勝。總之,打仗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人民,消滅敵人的軍隊;不是為了扎個陣,守在那裡。因此,如果只有步兵,即使有大車勁弩,在戰略上還是會限於被動。

    同時,打仗說到底拼的是經濟,是國力。草原騎兵這裡兜兜,那裡兜兜,他們本來就是做這個的,沒有特別高的成本。但是,造這麼多車,這麼盾,這麼多拒馬,這麼多弓箭,燒的都是錢。且不說把部隊送上去,需要多少糧食、多少人力、多少牲畜,光是準備這些武裝,就需要相當的開支。所以說,上兵伐謀,如果可以利用敵勢力內部的矛盾,以羈縻的形式爭取一些遊牧部落為自己效力,利用他們的騎兵對抗敵人的騎兵,這樣大概是比較有效的方案吧。

  • 4 # 南方鵬

    對付騎兵的最好方法當然是更精銳的騎兵,漢朝經呂后文景韜光養晦,對外隱忍內行黃老之治增強國力,有意識大力發展騎兵,武帝時已能一次派出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歷時數十年,動輒數萬騎兵,以騎克騎並輔以車陣強弩大破匈奴。

    如果做不到以騎克騎,那麼,步對騎中戰車是不錯的選擇,李陵曾以車陣配以弓弩與匈奴騎兵奮戰七天七夜。南北朝時,南方沒有養馬地,北方騎兵成為讓人頭痛的超級武器,劉裕便利用戰車作為移動防禦工事,進軍時保護左右兩翼,作戰時圍成車陣,把步騎放在中間,以車陣阻礙敵軍騎兵衝擊,陣內的官兵利用弓箭長槍等武器抗擊騎兵來犯,己方騎兵在敵勢被壓制時衝鋒。

    唐朝用陌刀陣對抗騎兵,《新唐書》載:“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陌刀是唐代長柄刀的一種,能砍敵將頭,也能切斷馬足,使用者需孔武有力,比較有名的有張興李嗣業,“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

    在西方,比較有名的有希臘重步兵方陣和馬其頓方陣 ,大軍分散圍成一個個陣勢,各陣步兵排列成行,盾牆在前長矛在後抵擋騎兵衝擊,利用陣法縱深消耗騎兵體力,當騎兵速度慢下來便被步兵陣合圍擊殺。

  • 5 # 火器工坊

    步兵對抗騎兵的方法在歷史上還真有不少,下面就來介紹幾個。

    長矛方陣

    長矛是冷兵器時代戰場上最常見的武器,也是所有冷兵器中最容易結陣的。當士兵們排成整齊的方陣後,並將長矛集體對準敵方騎兵進攻的方向。那麼敵人的馬匹勢必會因為密集的矛頭而膽寒而不敢繼續前進或者繞道而走。

    歷史上這樣的方陣很多,像瑞士長矛方陣、西班牙方陣、莫里斯方陣、古斯塔夫方陣等等。

    不過這樣的方陣極其考驗士兵的勇氣,也就是說,沒經過嚴格的訓練,長矛方陣將不堪一擊。

    在18-19世紀,長矛被帶有刺刀的燧發槍取代,對抗騎兵的長矛方陣也同樣被燧發槍空心方陣所取代,原理也是一樣的。

    車陣

    相比於自己拿著長矛在前面勇敢的頂著,大多人肯定更願意躲在堅固穩定的戰車後面。

    在歷史上,東西方都不乏用戰車來對抗騎兵的方法。當然這種戰車和古典時代的馬拉戰車不同,而是一種類似於移動營業廳城堡一樣的掩體戰車。車上會留有射擊孔,以便遠端部隊射擊。同時旁邊還有近戰部隊在旁邊以戰車為掩體相互掩護。

    像捷克的胡斯車堡、南朝的偏廂車陣、大明的薊鎮車營都是歷史上以車克騎的典例。

    重甲雙手刀劍方陣

    如果說長矛方陣考驗的是士兵的勇氣,那麼重甲雙手刀劍士,還要再加上士兵的技藝。

    雙手控制的長長的刀劍,生來就是為了對抗甲冑和騎兵的。一般來說,使用這種武器計程車兵,要有超強的臂力,畢竟這些大傢伙動輒以就是10-20斤的大鐵條。

    此外,士兵還要非常的靈活,在不被敵方騎兵傷到的同時,還能衝過去砍斷馬腿。當然,被騎兵刺到終歸是很難避免的事,所以這些近戰王者們一般都要身披重甲。

    像德國的雙手劍士、大宋的扎馬刀手、大明的鐵軍,都是持雙手武器對抗騎兵的典範。

    另類方陣

    這些另類方陣,多半是某些地區的特例,而且組成者還不是單一兵種。

    像英國的長槍+長弓+拒馬陣地,大宋的長槍+大斧+勁弩大陣,在各個地區都有出現的壕溝戰術。都是步兵對抗騎兵的典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味型的調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