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秦學開山人
-
2 # 營養師清風v
艾草
(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別名: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佈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客家地區,將艾葉、菖蒲、桃葉等草藥捆綁成一束懸掛或插在家中大門是過端午節較普遍的一種習俗。傳說,人們把艾草、菖蒲掛在門前,可以消疾病、驅鬼邪、避晦氣,給今後的日子帶來平安和好運。艾草,是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常生長在潮溼的溝邊、溪邊,全株可以入藥。過去,我市一些農村的婦女和孩子喜歡用艾葉和蠶繭做成虎形,戴在頭上,用來驅瘟疫、避邪氣。菖蒲,則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葉扁平似劍,上尖下寬。根莖可作香料,亦可供藥用。可見,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客家地區還保留這一習俗的家庭為數不多,要在市面上找齊端午節用的幾種草藥變得有些不易,只能自己去山頭拔取或者到市民到集市上買。
-
3 # 強哥新語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以防蚊蟲,“避邪卻鬼。”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
-
4 # 老孟的生活錄
端午節時,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剛開始是為了紀念屈原,後來有個別地方發現艾草有祛病防疫的功效,所以,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才把艾草拴在礦上。:
-
5 # 農人家小韋
首先感謝您邀請我來回答問題 。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在端午節這一天,民間有掛艾草的風俗。這時候你會發現有很多人都在門前上掛著一梱艾草和菖蒲,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前掛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以防蚊蟲,“避邪卻鬼。”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端午節門前掛上艾葉,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中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
6 # 使用者3452109543189432
一,端午節門口掛艾草可以治病防病。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插艾草和蒲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古人插艾有一定防病作用。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的習俗。
還有,蒲草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蒲草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偉大智慧。
2、傳統文化意義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
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係,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一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揹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驅鬼辟邪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而晉代《風土誌》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為什麼女性在生完小孩第三天都要用艾草洗澡。因為女性在分娩後氣血兩虛,腠理大開,內外空疏,稍不慎就可受風寒侵襲,出現全身痠痛、生冷、出虛汗等症,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溼、溫經脈的功效,產後常用艾葉水擦洗身子,有散寒止痛、祛除溼寒的效果。
回覆列表
從火燒蒲州的故事,看端午節插柳習俗的由來。
相傳當年蒲州(據說是山西蒲州)地界,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老百姓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這一年,東海龍太子化成人形到民間巡查民情,路過蒲州城,遇見三件事令他十分生氣,於是稟報玉帝火化蒲州城以懲戒蒲州百姓。究竟是那三件事呢?
一、龍太子路過蒲州城,見一婦人拿起乾糧饃給孩子擦屁股。不惜糧食亂鋪張。
二、龍太子又看見一老者牽一驢,驢上騎一年輕人。老幼不明亂綱常。
三、龍太子又見一中年男子,揹著的是一個大孩子,手牽著走的反而是個小孩子。大小不分反顛倒。
三件事三樁醜,令龍太子氣憤填膺。回到龍宮告知老龍王,說蒲州地界人吃人,禮儀全無,綱常皆亂,毫無善良百姓家樣子,可惡、可憎、可恨!老龍王聽後自然大怒,於是稟告玉帝懲罰蒲州百姓。玉帝准奏下旨:火化蒲州城。火燒蒲州的時間定在正月十五日,執行人乃關聖帝君。關聖帝君就蒲州百姓之事將信將疑,有意拯救蒲州百姓,來到蒲州再探虛實。原來情況大相徑庭:
關聖帝君見那婦人問起:用乾糧給孩子擦屁股是為何事,難道不知糧食乃天地聖物,糟踐天物會遭報應的啊。那婦人慼慼然回答道:尊大人您可不知啊,我老婦人乃盲人一個,那天給孩子擦屁股原以為是一塊土坷垃,誰知是一塊乾糧饃啊,罪過啊!
關聖帝君又見到那位牽驢老者,問老人家理應是年輕人牽驢老者騎驢才合乎綱常,你們倆怎麼老幼不明亂了綱常呢?老者回答道:此年輕人乃是老朽一家人的恩人啊,前年水淹蒲州時,正是這位年輕人拿來自家的船救了我們全家,年輕人因此腿受傷,老夫是在為他求醫報恩哪!
關聖帝君又見那位中年男子,問他背小的牽大的那才合乎情理,你為何大小不分反顛倒?中年男子面帶和善輕鬆回答道:小一點的孩子是我親生的,大一點的孩子是我後妻帶來的,所以我要對帶來的孩子多照顧一些......
關聖帝君全然明白了,原來龍太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看表面未探其內,差一點冤枉了蒲州百姓啊!於是留一首詩點化蒲州百姓,避過了一場大災難。
詩曰:
正月十五天降災火
跳起猛火以火治火
端午佳節遍地插柳
蒲州地界逢凶化吉
詩解:玉帝下旨火燒蒲州的時間乃正月十五,關聖帝君密告蒲州百姓於正月十五晚上“跳猛火”,以迷惑天庭;到端午節讓家家戶戶門頂房簷遍插楊柳,迷惑天庭以為蒲州已經火化,如今遍地楊柳不見村莊。
正月十五這天,關聖帝君回到天宮稟告玉帝,蒲州城已經火化。玉帝派人出了南天門往蒲州地界觀望,只見一片火海,果然已經火化。蒲州百姓已得點化,到處堆起柴火點燃,大家順著火堆跳過去奔過來地“跳猛火”。因此,每年正月十五晚,民間習俗“跳猛火”,以示避災求平安。此乃“跳猛火”的由來。
到來年端午節,玉帝又派人看蒲州現今什麼模樣。檢視人回稟玉帝,蒲州地界如今遍地插柳不見村莊。 端午節插柳的習俗沿用至今,也有插艾草的習俗。此乃端午插柳的由來,意即避災禳禍求平安。
火燒蒲州的故事,透露了正月十五跳猛火與端午節插柳習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