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頑童374236889
-
2 # 節度使95
差好遠,骨和皮的區別。
先秦孔子提倡的儒,篤意於仁,言行合一,這是修慧。是給決策思維加持慧力的修行方式,你不明白修行的意義才會這麼問。
佛教道教的修行人修什麼?修身口意,還只除惡念而已,然而惡念怎麼消?還有輪迴結下的因果呢?所以才有大乘和普度、濟世是修慈悲心這樣的說法,慈悲從平等心而來,平等心就是仁心。佛道走的路跟儒一樣,說法不同而已。而且宗教單修自己,我執太重容易出神通,定力不夠容易成神經。
回頭看孔子儒,單純說仁義禮智信,仁為第一即平等心第一。“誠其意”,你定住平等心,再來定思維,思維不混亂、言行合一踐行平等心,這可是決策思維的提升。那個年代不能明說,再說是這種人就會做這種事也不要明說。
孔子儒是決策思維的總持:決策管理者修身養性是開慧,身教重於言傳之外這也對下級管理者的價值觀傳遞。至於君子分級,是對管理者心性適宜管理層級的評定。……我不知道為什麼別人看不懂,大概因為我先研究的佛教轉頭來研究的儒家吧。
你看完論語,回頭再看荀子,你能發現價值觀的衍變。尤其是荀子的非十二子那篇你跟論語裡孔子對弟子的評價對照一下,你能發現一些真相。孔子之後荀子就變了,到孟子那叫譁眾取寵了,所以荀子看孟子是渣渣。因為民本和民貴意義不一樣:“民貴君輕”連平等心都丟失了,就是哄民眾開心呢!決策思維本是有差距的,如果君輕的話誰決策?聽誰的?孟子的提法不存在實現的理由的。
《大學》強調的是強權威逼。四書五經只有五經是普適的,對決策也好人本也好,就是對所有人來說只有孔子定的教材能用。孔子真正傳承是給顏回了,然而顏回死了。他的孫子也走樣了,我說《中庸》也歪樓了。
孔子的思想傳承都在文字裡,沒有真正傳給誰,大概就是你懂就給你了這意思。或者你是這樣的人你自然照著做,不然安邦定國的儒家弟子從哪來呢?而且儒道本是一家,道歸於儒。後來獨尊不獨尊都在時勢的需要,知識在那,怎麼用是人的事。
孔子之後再有誰舉儒家大旗立論的,那歪樓的思想由各人負責:第一,孔子自己都沒立論,各人立歪論也沒用;第二,孔子的話可都能實際操作,是在論管理。從來沒有空口白話不著調地說,這也是聖人和一般人的區別。
因為中國歷史太長了,我研究管理又不是開歷史課,找出關鍵區別就行了。就以先秦儒與後期儒斷代就夠用了,歷史中的因果也是各人的決定各人背鍋,決策思維里人是關鍵。
-
3 # 子之子風
先秦儒學,以修身為本,漢武帝之後的儒學,以中央政府為本,甚至以個人當官為本,基礎都不一樣,結果自然也不一樣。
-
4 # 南山劉向雄
簡單總結一下:
先秦儒家很有濟世情懷,關心的更多是社會的和諧穩定,重在政治思想方面,這符合春秋戰國的局勢。
漢代儒學則試圖將儒學"宗教化",建立孔教、儒教。在反省周天子的衰落、秦王朝的覆滅的基礎上,樹立君權神授的觀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鬼神、占卜、禎祥、妖孽等異象來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被稱為"讖緯之學"。
程朱理學將儒學"哲學化"。周敦頤以道家思想融入儒學,"無極而太極"、"陰陽五行說"成為儒學的理論基礎,二程則"體貼"出"天理"一詞,作為儒學的最高標準,從而建立起完整的儒學體系。
陸王心學則是自禪而入儒學,建立起"心性之學",將儒學"心理化",不講求對典籍的熟讀和把握,更重視"當下即是"的悟道。
清代儒學被稱為"樸學",文字獄的興起,儒家把注意力放在了考據方面,對儒學文獻的貢獻不小。
現當代儒學則試圖將儒學"現代化"。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嘗試將儒學與西方文化相結合,利用西方哲學的思想觀念重新審視儒學。特別是"亞洲四小龍"的崛起,給讓儒學看到了與現代化結合的可能性。
儒學自身,在不同的歷史形勢下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其適應性和包容性很強。
-
5 # 藍先生易學研究
秦統六國,靠的是策略,秦王為了萬世基業,怕賢明之士,奪它基業,只因兒孫之愚,難制群賢!焚書滅器!引起封建帝王,用儒愚化天下!都因不學無術,無如來佛祖之功法!不能制孫猴子於手心!統治者的英明,不會用儒術愚化社會!賢者,強於管理,富國強兵,興百業,管控得當!強化社會治安,施展三略六韜。
-
6 # 道濟天下854
先秦天下混戰,天下只有殺人,儒家以仁替殺人,可惜,只是一廂情願,漢儒以後,以忠君為中心,仁為招牌,麻痺百姓,從此儒家弟子成了皇帝的走狗,替統治階級賣力,皇帝為所欲為,又不得反抗,直致八國聯軍入京。成為殖民地,
-
7 # 質躍
先秦的儒家?能分三部分,其一、孔子思想,尤其晚年思想,也就是孔儒,這也是後來儒家的公認的祖師爺;其二、其實孔子是承認自己慕名周公禮制那一套的,也就是孔儒宗於周公宗於周朝禮制;其三、周公往前那就是巫儒,巫是接通天地與人的神秘的人物,儒大概就起到輔助巫的作用,比如記載之類,這應該是儒的早期,比如你看孔子追宗慎遠,喪葬禮儀那一套,這些都是延續先前的逐漸形成的民族民俗信仰,處理民俗民族的關係問題等,是延續巫文化而來。
當然,先秦的儒家的核心是周公禮制與孔儒,而且主要在孔儒。孔子活著的時候孔子思想還沒有為統治階級所接受,因為孔子一心想回到周朝禮制的那個朝代,可是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儒真正的思想本質是為周朝井田制奴隸制階級服務的,秦朝一統後,燒了不少儒家書,至於燒了些什麼真的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肯定不符合秦始皇對於中央集權大一統的需要,而同時,法家的思想就適合了他的需要。歷史的發展是曲折的,秦朝二代而滅,多歸咎於秦朝為暴秦,其實,我想這是歷代的儒家醜化秦始皇在所難免的緣由也是有的。漢劉邦建立大漢後,基本上一切延續了秦始皇的制度,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這時的儒家事實上是董仲舒在發展了孔儒思想上形成的思想,禮制那一套在雜糅了天人感應的以及利用了自然人性自然親情的孝文化,都是這時形成的儒學,這就是先秦後漢朝的儒學的基本樣子,它完全符合了小農地主階級的需要,在當時是一大進步的,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孔子是跟著董仲舒走紅為聖人的。
儒家雖尊孔子為至聖一以貫之,但也是隨時代內中有巨大變化發展的,到孟子、荀子是一階段,到程朱理學又是一樣儒學,到了陸王的心學,又是一樣儒學,但他的服務核心沒變,就是階級關係,以小農地主階級利益為主。
好了,倉促之言,僅供參考,就先說這麼多,至於細緻的區別,各位自己在思考著看,
-
8 # 中上行
先秦的儒家分兩段,孔孑與孔子的弟孑。與秦漢後共三段。孔子是以探索,宏楊周文化(道與禮)。是以宏楊與求知。道沒明白。但寫了很多感悟與周核心文化道相差很遠。純屬個人經念。孔子的弟孑將孔孑沒做完,沒做對的學說與禮整理成了儒家。孔子並不知有儒家。漢武帝由於政治需要而獨遵由漢儒生所整理完成的儒家思想。儒家分四個階段,孔子,孔孑的弟孑與漢武帝時期,南宋,朱熹。
-
9 # 百里不奚
漢代之後的儒學和先秦的儒學區別很大,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學的發展演變具有很大影響,使儒學性質發生變化,導致儒學官學化、經學化、政治化。
1. 儒學官學化在先秦時代,儒學只是一個學派的學說,而且與現實政治疏離。在秦代,儒學雖曾試圖和王(“皇”、“帝”、“王”之“王")權結合,也曾滲入決策,但是儒家學派仍被秦朝廷視為各學派中的一派,儒學仍被視為一個學派的學說,儒家博土只是來自各家的博士中的部分,並沒有給予特殊的尊重。在漢初“諸子爭鳴”中,儒家依然以其中一派存在。
漢武帝對儒術實行獨尊政策以後,儒學則成為官方御用之學,儒學被朝廷從各家學派的學說中挑選出來,利用政權的力量在“天下”推行,成為大一統政治格局的理論基礎,佔據統治地位的學說,指導人們思想的理論基礎。
2. 儒學經學化所謂經學化,就是儒學以經學的形式存在和發展。
經學並非從漢代開端。經學起源於孔子時代,從戰國到漢初已經取得相當的成就和地位。戰國時代,不少學派都有奉尊的“經”,又有訓釋闡發“經”之“義”的“傳”、“說”、“記”等。如,《墨子》中有“經”有“說”。“獨尊儒術”以前,經學並非只是儒家特有狂尊以後,只有儒家經學被重視,成為官學,其他經學則不被官方重,幹是後世所謂經學便成為狹義的經學,專指立於儒家立場闡釋《詩》、《書》諸典的學問。
漢武帝“獨尊儒術”“表彰六經”之前,儒學或以自由發揮的論說方式、或以經學的形式在社會上存在流傳。儒學以經學方式存在傳播,並不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忽然冒出來的,而是原在民間流傳的經學方式適應了被獨尊之儒學生存發展的需要,因而儒學主要以經學的形式存在、發展,那種完全自由發揮的論說方式逐漸讓位於經學方式,儒學被經學化。
3. 儒學政治化儒學的政治化,一是指官學化、經學化的儒學旨在發展完善儒家的政治倫理,以便為君主集權的專制政治服務;一是指統治者和學者們都非常重視儒學的政治功能。
儒學本來是所謂“內聖外王”之學。其“外王”以“內聖”為前提。漢代以前,雖然儒家內部各派或偏重“外王”,或偏重“內聖”,但是偏重“外王”的亦注意“內聖”,偏重“內聖”的亦注意“外王”,從整個儒學來看,對“內聖”和“外王”都在強調,基本上主張“聖”“王”雙修。至漢代,特別是儒術被獨尊以後,儒學越來越側重“外王”。漢代初期的賈誼已經根據社會政治形勢需要,強調禮治和禮制建設,禮治思想成為賈誼思想的核心部分。也即側重強調“外王”。
回覆列表
當然有區別了。先秦儒家主要講的是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漢代董仲舒對儒家學說進行大改造之後,塞進了大量的私貨,例如陰陽五行學說、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等,這些主張大受皇帝老兒的歡迎,從此,儒學逐漸變成了封建統治者的御用學說,成為束縛思想觀念的桎梏。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應該有所批判地繼承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