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濤聲依舊3833
-
2 # 歷史縱橫帝
導讀:開篇明義,個人覺得扶蘇和蒙恬就是典型的愚忠蠢孝的傑出代表。首先秦始皇把幾十萬北伐精銳放到扶蘇和蒙恬手裡還不能說明情況嗎?家國天下,國家利益為重。歷史上的扶蘇和蒙恬寧可自殺,說明他們是忠於始皇帝忠於國家不是一個野心家。作為親兄弟,扶蘇應該會對胡亥有清楚的瞭解。為了他們自己的所謂的忠孝而放任龐大的帝國陷於奔潰的境地才是對始皇帝最大的不孝和對帝國最大的不忠。扶蘇繼位的必然性
公子扶蘇寬厚仁愛,深受始皇帝喜愛。雖然施政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以法治國的大秦在統一六國的短時間內應該修養生息。所謂弓不能拉得太滿,過剛易折。如果扶蘇繼位,剛好在一味強硬的苦秦政策下進行疏導和緩解,使得六國遺民可以從容過渡。最終成為大秦帝國的忠誠臣民。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會意識到帝國的危機。康熙皇帝之所以選擇雍正接任,不單單是“看聖孫”這麼簡單。因為康熙的過於寬鬆的政策已經給大清帝國帶來的危機,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剛毅果敢的繼承人來做一下緩衝和改變。康熙能看到的事情,千古一帝的始皇帝怎麼能看不到。但是扶蘇居然輕易相信了所謂的“遺詔”,自殺了事。這樣是大不孝,陷始皇帝陛下於殘暴的名聲之中。
而蒙恬作為始皇帝留給輔佐扶蘇的軍方將領居然沒有體會到始皇帝的深意,居然也是自殺了之。真是可悲可嘆。
扶蘇、蒙恬掌控的資源蒙氏一族從加入秦國開始一直忠心耿耿,數代人為國征戰屢立大功。所以始皇帝對於蒙氏的信任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史記七十列傳·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蒙恬率領精銳秦軍攻擊匈奴,掌握的三十萬精銳軍隊足可以平定叛亂,改天換日。至於說是否會造成匈奴南進造成荼毒中原的肯能,個人覺得沒有那種可能。此時匈奴還沒有到冒頓單于的時候;匈奴賴以崛起的河南之地(黃河以南的河套部分)還在蒙恬的控制之下,所以匈奴的戰力遠沒有漢朝時期那麼誇張。同時,如果僅僅是扶持扶蘇南下繼承皇位,十萬精銳足以。大部分精銳得意留守北方防範匈奴。 有人說蒙恬大軍的後勤保障全在中央,一旦斷絕糧草就會潰敗。這種解釋,個人覺得不太可能。也就是說佔據肥沃的河套河套平原的幾十萬蒙恬大軍已經透過屯田和當地的郡縣實現了自給自足。
《史記 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記載:後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因邊山險巉溪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餘裡。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還有一種觀點就是始皇帝的會安插官員或者其他方式來掌控精銳的北方軍團。這個肯定是有的,但是始皇帝陛下已經西去。況且蒙恬和扶蘇打著為皇帝陛下討逆的的旗號,誰會反抗。況且南方軍團的趙佗在秦朝陷於戰火的時候尚且可以殺掉秦朝的官員關閉通道,自立南越國。更何況是公子扶蘇了,這是始皇帝陛下的骨血和中意的繼承人。即便有個別頑固不靈的,或殺或關入監獄即可啊。
兵精糧足加上蒙恬的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公子扶蘇的名聲,一紙討逆檄文即可南下。秦朝的兩大兵團中的南方的任囂、趙佗軍團在沒鬧明白具體情況下不會介入兩個皇子的內鬥。最大的可能是觀望態度。那麼咱們再看胡亥集團手中的資源,除了護衛京城的五萬軍隊外就是驪山的幾十萬囚徒了。雙方實力對比很明顯,如果不是扶蘇和蒙恬的愚忠愚孝。這煌煌的大秦帝國也許能延續數百年,那樣的歷史也許會更令人心馳神往。
扶蘇繼位後,肯定會按照自己的施政方式治理國家。改良酷法,修養生息,這樣就會緩解社會矛盾。尤其是六國遺民的怨恨就會緩解甚至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亡。沒有了起義的內在原因,那麼社會就不會出現後來的動盪。即使有一些野心家,秦軍的戰鬥力可以分分鐘教他們做人。因為此時的秦軍基本戰力未損,遠不是歷史上平定叛亂的囚徒組成的軍隊。章邯也無法和蒙恬等名將相提並論。
-
3 # 曹城少年
扶蘇與蒙恬,是否可以當做是蠢孝愚忠的傑出代表嗎?信假旨,使一個強盛的大秦帝國傾刻?扶蘇和蒙恬不能太絕對的定性為蠢孝和愚忠,至少,還多有不甘。而強盛的大秦帝國更不能簡單的歸結為一道假聖旨而覆滅。
公子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史記》記載。曾多次直言勸諫父親,反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觸怒秦始皇。秦始皇更是想讓他的兒子像自己,讓他跟著蒙恬多加歷練,未來做個優秀的國家繼承人。公子扶蘇或許還沒有理解作為一個父親的苦心。而此時的秦始皇太自信於自己的身體,他要駕著龍車巡視整個帝國,讓萬民匍匐在他的腳下,他做到了,卻還沒有踏遍萬水千山,早早沒了自己的生命。此時,苦心培養的帝國繼承人,不在自己的身邊。他高高在上的威嚴,已經模糊了他的雙眼,讓他忘記認真審視身邊的人心了。結果是趙高和李斯密謀,矯詔讓扶蘇自殺,蒙恬還能理智的勸諫公子扶蘇,扶蘇多有不甘,感嘆,“子不知父,父不知子”悲憤,自殺。
蒙恬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為秦國名將,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父親蒙武也為秦將,曾任秦內史,與秦將王翦聯手滅掉楚國。蒙恬成長於武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衝鋒陷陣,報效國家。在扶蘇自殺之後,他已經失去了扶持扶蘇為帝的機會,但他內心疑慮,請求復訴。接著,被李斯派去的人接管兵權,讓蒙恬成為了階下囚。趙高很畏懼蒙家再次受寵,所以對胡亥多說讒言。最後,蒙家含冤而死。蒙恬感嘆:“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守義而死,不想辱沒先人,但心中很是不甘。
至於,假聖旨,顛覆一個強盛的秦帝國,是不可能的。顛覆強大的秦帝國的是人性的貪婪和自私。
-
4 # 萬卷古今情
在關乎大秦帝國生死存亡的關頭,一道詔書致使扶蘇自殺,而蒙恬卻提出懷疑,又上書替扶蘇求情,但自己終究被囚禁在陽周,最後死在閹豎之手,悲哉。
二人作為唯一可以扭轉秦帝國命運的人,卻以一道詔書而身死人滅,這主要和二人的思想和行事作風偏向於儒家決定的,那種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順從觀念深入腦海,所以腐儒誤國。
扶蘇的性格特徵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秦始皇本紀》從扶蘇的進諫秦始皇的言辭中我們可以分析出以下幾點:
扶蘇推崇儒家的治國理念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都是以法治立國,在這種嚴刑峻法之下,對於戰爭時期聚攏人心、提高軍隊戰鬥力是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的,但天下安定之後,尤其是突然間聚攏了散漫無組織無紀律的六華人之後,突然把各項規定加在他們身上,必然引起不適,所以動亂在所難免,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採用緩和寬柔的政治措施來休養生息,這就是後世評論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仁義了。復甦清晰地認識到儒家思想在秦國統一後的作用,所以才說出: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他知道這些儒生都是修習孔子的思想,對於安定國家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處決了他們,必然導致大量的儒家弟子緘口不言,對政治的得失沒有好處。對天下形勢有清晰的認識他知道天下初定,人心還不安穩,各種湧動的勢力才是秦帝國真正的敵人,現在不想著治國安民、收攏民心,卻因為侯生盧生的事情一下子殺那麼多人,在以法治國的秦國,豈不是開了濫殺的頭,這對國家治理、對安定天下都不是一件好事。從以上我們可以分析出扶蘇的性格特徵:寬厚、仁愛、有遠見、推崇儒家思想。這些性格特徵對於秦帝國的可持續發展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它有利於糾正自商鞅變法以來的各種紛繁複雜的法律條令,從而緩和融入秦帝國的人民矛盾,使他們適應秦國的律法,而且對於秦國的穩定和與民休養生息方面,扶蘇的治國思想和性格必定會發揮積極的效用。並且始皇帝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在以秦帝國以軍功晉升的規定下,他有意將扶蘇送到蒙恬身邊鍛鍊,這樣一來就有了軍隊的鍛鍊經驗,對於國家的治理將有著更完善的視野和眼界。可惜這種寬仁的性格必將會柔弱,所以一道詔書就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斷送了大秦帝國的性命。政治經驗低下的蒙恬秦始皇能夠把三十萬軍隊和扶蘇交給他,可見對他的信任,但他低劣的政治經驗和迂腐的思想辜負了這一信任,不口否認他也是有遠見的,可優柔寡斷的性格導致了他沒有成為力挽狂瀾的英雄,後來農民陳勝吳廣借用扶蘇的形象都能得到天下響應,可他卻把希望寄託在上書求情上,可謂愚哉
在陽周監獄,他甚至對來處死他的人說了一大篇毫無實際作用的周公輔佐成王的事情,目的是
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將以諫而死,原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在這時候,他還未意識到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以及自己命運終結的原因,反而想要透過進諫來讓胡亥為了天下百姓聽從他的話。可謂是不知時事之變的人了,蒙恬,只適合在秦始皇這樣的君王下聽令行事,讓他獨當一面是不行的。
漢宣帝立太子時說過:“亂我家者必太子也,”為何,太子好儒,而治國之道乃是儒霸雜之,而縱觀扶蘇蒙恬的言論太過於信奉儒家思想,所以才給了小人可乘之機,斷送了秦帝國七代人一百六十多年的辛苦努力。
回覆列表
絕對是愚忠。特別是扶蘇,如果扶蘇不自殺,蒙恬還可以以扶蘇為旗幟帶領軍隊放手一搏,但是扶蘇一聽聖旨內容就自殺了,令蒙恬失去了希望,只好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