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爭史

    雖然維多利亞女王沒有再婚,但卻有很多緋聞情人。第一個在維多利亞寡居時代走入公眾視野的“女王情人”,是僕人約翰·布朗(John Brown)。1826年出生於蘇格蘭阿伯丁郡的布朗,並非是什麼名門望族之後,其父母都不過是普通的當地農民。布朗之所以能夠走入女王的生活,無非是他早年以男僕的身份便受聘於“巴爾莫勒爾城堡”(Balmoral Castle)的主人——羅伯特·戈登爵士(Sir Robert Gordon),而1848年9月維多利亞女王登基訪問蘇格蘭之際,恰好便下榻於此。

    維多利亞女王很喜歡巴爾莫勒爾城堡,她在日記中動情的稱讚道:“這裡所有人似乎都呼吸著自由與和平,讓人忘記世界上還存在著它令人悲傷的混亂。”而王夫阿爾伯特也很中意這個地方,因為城堡周邊連綿起伏的丘陵地帶,令他想起了德意志的故鄉。

    (119、今天的巴爾莫勒爾城堡)

    女王夫婦最終於1852年6月出資買下了“巴爾莫勒爾城堡”,當然也接手了包括約翰·布朗在內的一干僕從。不過由於此時女王的家庭正忙於添丁進口,城堡原有的格局顯得太過局狹,因此經過一連串的改造工程之後,直到1855年的秋天其主體工程才剛剛竣工,不過此時由於克里米亞戰爭的輝煌勝利,女王並不介意入住尚未完工的這座城堡,甚至在這裡完成了普魯士王子腓特烈三世向其長公主的求婚儀式。

    這是源於對當地風景的熱愛,1856年改造工程完成之後,女王夫婦此後幾乎每年都要來此度假,維多利亞女王經常在城堡附近的鄉野漫步,一走便是3、4個小時。而王夫阿爾伯特則在這裡重拾了童年獵鹿的樂趣之餘,招攬了諸多英國當時著名的藝術家,徜徉於繪畫和建築的美學之中。

    正是緣於對那些美好光陰的追憶,在阿爾伯特去世之後。維多利亞女王依舊會獨自回到這裡,在蘇格蘭氣候宜人的初夏和初秋,維多利亞女王駐足於此。每年累計的時間常常會長達3、4個月之久。在這樣漫長的光景之中,女王的子女們顯然不可能一直陪著她追憶過去,於是身為奴僕的約翰·布朗便成為了女王身邊最為貼心的知己。

    久而久之,女王和布朗之間日益親近,為了感謝其的陪伴,維多利亞要求英國政府為其量身定做了兩枚勳章:忠誠的奴僕勳章和忠誠的服務勳章,並命人為布朗繪製了一副肖像畫。此舉自然引發了英國上流社會的熱議,“保守黨”元老“德比伯爵”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George Geoffrey Smith Stanley)便在日記中寫道:“布朗睡在女王的隔壁,這違反了禮儀,十分不體面”。最後甚至連女王的兒女們也開始開玩笑說:“布朗是自己媽媽的情人”。而在英國的貴族圈內,對於那個粗魯、叛逆的蘇格蘭人被稱為—“女王的種馬”。甚至有傳言說女王已經秘密的與其舉行了婚禮,維多利亞已是有實無名的“布朗夫人”。

    (120、女王和布朗的合影)

    對於這些流言蜚語,維多利亞女王嗤之以鼻的表示:“英國社會總是改不了八卦的壞習慣”。但她卻並不能用實際行動來闢謠,與其說她離不開布朗,不如說她是離不開“巴爾莫勒爾城堡”所代表的那些過去美好的時光,以及那種身為女性被眷戀、被呵護的感覺。

    1883年3月,布朗因為患有一種稱為“丹毒”的面板疾病而突然暴死。雖然女王在已知的日記中只是輕描淡的寫地說:“他的離去讓我十分悲傷。”但關於他與女王之間曖昧關係的傳聞卻並未就此收尾。人們熱衷於尋找兩人之間曾有過親密關係的種種證據。儘管最終一無所獲,但遐想卻依舊一發而不可收拾。

    有傳聞說布朗去世後,維多利亞曾給予其與王夫阿爾伯特相同的待遇,命人為其編寫傳記。但在一干女王的近臣看到了早期的稿件,就勸阻女王不要將其發表,以便招致更多的風言風語,最終所有的稿件被毀。但1884年維多利亞女王還是出版了《日記留影——我們的蘇格蘭高地生活》一書,書中女王特別描寫了布朗,並且高度讚揚了他。同時維多利亞還專門為布朗建造了一座齊人高的雕像。

    還有傳聞稱1901年維多利亞去世前曾親自設計了自己的葬禮細節,按照她的遺願,在隨葬品清單中將放入4件屬於布朗的私人物品—一張布朗的照片、一縷布朗的頭髮、一些布朗寫給她的信件,一枚布朗送給她的戒指(布朗母親的結婚戒指),而且布朗的頭髮和照片要被放在她的手心緊握。當然此舉最終也因為王室成員的反對而最終未能如願。

    有人還提出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愛德華七世立刻下令拆掉了女王為布朗建造的雕像,比阿特麗絲公主重新整理和編輯了女王從1832年到去世的全部日記,女王日記原稿被完全銷燬,而布朗的日記在他去世後即失蹤,再無人找到。這些欲蓋彌彰的手段恰恰說明女王與布朗的關係非比尋常。但事實上維多利亞是一個極端保守的君主,她重視個人的名譽、且全力維護著封建的等級制度。或許她對布的確曾產生那些不受控制的愛意,但那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激情。並不足以令其做出秘密結婚,或最終將其遺物放入棺材的舉動。

    最能反駁這些胡亂猜測的證據,是約翰·布朗的等身銅像並未被銷燬,而是至今仍矗立在“巴爾莫勒爾城堡”附近的山林之中,他對女王來說是昔日與丈夫美好回憶的延續和見證,正因如此,當他也離去之時,維多利亞女王才會感嘆的說自己有了“第二次守寡”的感覺。因為與她有著共同回憶的人也走了,而隨著歲月無情的流逝,維多利亞對於亡夫阿爾伯特的記憶也正逐漸淡去。

    (121、約翰•布朗的銅像)

    事實上約翰·布朗不是唯一一個維多利亞女王飽受爭議的僕人,在其死後一個名為阿卜杜勒·卡里姆(Abdul Karim)的印度男僕,成為了大眾臆想之中的“女王情人”。

    阿卜杜勒·卡里姆出生於昔日印度反英大起義的中心地區——詹西附近,父親是英軍騎兵團的一名軍醫。因此幼年時卡里姆曾跟隨父親轉戰過印度北部、甚至參加過對阿富汗的遠征。此後隨著父親轉入印度當地的監獄擔任文職,卡里姆也隨即成為一名獄卒。1886年,卡里姆奉命押送36名犯人前往英國,在南肯辛頓舉辦的印度博覽會上向宗主國的達官顯貴展現印度傳統的地毯編織工藝。而當維多利亞女王來到展會之時,卡里姆殷勤的奉上了主辦方精心準備的禮物——兩個純金的手鐲,女王對這份禮物顯然十分滿意,也因此記住了這個當時年僅23歲的印度青年。

    此時英國正在籌備即將於次年舉行的女王登基50週年慶典,在印度展覽會之後,維多利亞女王決定僱傭阿卜杜勒·卡里姆及另一位印度青年為王室服務,以彰顯自己富有四海、萬國來朝的大國氣派。儘管最初王室對卡里姆的僱傭時間僅為一年,但女王很快便發現這個青年頗為可愛。一方面這位印度僕人頗為安靜,時常可以默默的守候在她身旁,另一方面來自印度的咖哩和有趣的當地語言,也令維多利亞女王頗為著迷,因此她最終決定將卡里姆留在了身邊,並因為卡里姆對自己僕人的身份感到卑微,而提升其為“文士”(Munshi)。

    (122、晚年的維多利亞女王和阿卜杜勒•卡里姆)

    阿卜杜勒·卡里姆的到來,的確給垂暮之年的維多利亞女王帶來了許多新奇和快樂,但如果要就此認定女王對其有所謂的愛慕之情,卻實在有些異想天開。在女王眼中,這個頗有異域風情的男僕只能算是自己的一個近臣和愛寵,遠非可以平等相待的愛人。但即便如此,卡里姆的存在依舊成為了英國上流階層茶餘飯後的談資,而除了與女王之間的所謂“曖昧”之外,還有一些人將其視為此時仍與英國處於敵對狀態的阿富汗王國的間諜。

    面對著英國王室和社會對其的猜忌,卡里姆多次萌生了退意。但女王一再的挽留,還是令他一直堅持到了1900年女王病逝之後,才被女王的長子愛德華七世逐出了英國宮廷。1909年阿卜杜勒·卡里姆病逝於自己的家鄉,當地政府隨即按照英國王室的要求,沒收了全部的信件和日記。這也令其與維多利亞女王之間的關係更趨撲朔迷離。

    (縮編自《帝國玫瑰:維多利亞女王傳》,原書更精彩!)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金陵少年,試答之。

    維多利亞女王,其與英國盛之盛時,其為英國曆史上立最久者,在位六十四年也,是英國最盛之所謂“日不落國”時。在位之時在英國曆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即維多利亞女。

    1837年六月二十八日,十八歲之維多利亞乘金車裡閃閃之,赴威斯敏斯特大堂。一場王元服在彼伺之。

    會議室門開矣,一衣服、形纖瘦、容貌可觀之女入,大讀一言,宣此則見諸大臣——是首相始為之草也。是以諸人皆驚愕。“王乃獨立!他獨自一人走到我中,每人都向她單膝跪,親吻其手背。但矜而負之身,然後獨去。其定、威,全非眾之意!”。”群臣相語。

    維多利亞之出,烈衝矣死氣沉沉之倫敦政。其少、謙、勤。時年五十八之首相墨爾本勳,始失其女,遂以為女也維多利亞培。即如此,十八歲之維多利亞稍為英國曆史上最勤、最銳意改革之主。身為女王,情與婚姻必於國服。

    1839年,21歲之俄國現皇太子、未來之亞歷山大二世至倫敦,慶維多利亞女王之二十日,女王為皇太子一見鍾情。在宮舞會上,其以己之第一支支舞舞,與最後一,俱留於皇太子。此段戀情致英國政界與貴人之烈不安。首相墨爾本數向維多利亞諫道:“俄羅斯之心,英之至脅,王必與俄羅斯持去。”於是,維多利亞苦地去此段“初戀”。

    1839年,借長遊之作合,二十歲之維多利亞女王復與阿爾伯特遇。又於記中至:“聞之登梯之聲,見英之阿爾伯特,我有一種異也”

    1840年,21歲之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王經大之禮,結為夫婦,阿爾伯特親王為妻自設了頂帽。

    在後者二年,維多利亞女與夫阿爾伯特王恩有加,更共造與證之“日不落”之榮。

    情深義重,此生不願再付他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罪學者元素碎片都在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