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然
-
2 # 流兮2
【原文】
《登高》押灰韻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呆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句解: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悽急、猿之哀鳴、鳥之迴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彷彿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風急”,夔州位於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淒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評解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後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餘魂殘骨的飄零,最後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複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
3 # 教育教學前沿
杜甫《登高》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運用了情景交融手法,情寓於景,景中含情。風是急的,峽口本以風大聞名,脊到高處,覺得風大,所以著一“急”字;天是高的,這裡天高地曠,所以著一“高”字;猿是哀的,唐代夔州多猿,詩人登到高處,峽中頻頻傳來“高猿長嘯”之聲,正所謂“聽猿實下三盧淚”,所以著一“哀”字;渚是“清”的,深秋景物開始蕭條,河中沙洲顯得十分寂寞冷落,所以著一“清”字:沙是“白”的,經過秋天的風吹曬,沙也顯得特別潔淨,所以著一“白”字:鳥也是“回”,天宅的飛鳥因風急而低迴打旋,所以著一“回”字。這一開篇句,使人蒼涼之感,油然而生。
回覆列表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裡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 “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