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同時又代表十二時辰。
在古代,並沒有二十四小時的概念,人們只把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
當然,為了更加精確,所以還有刻的計時法,一晝夜十二時辰分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
這與現代的一刻為15分鐘是不同的,但有類似。
午時三刻,夜半子時,等等,均是十二地支時辰中的人們經常能接觸到的較為熟悉的說法。
所謂午時,即現代時鐘的11:00—13:00,而以 12:00對應正午時,是古人認為一天中最晝的時間點。
夜半子時,其實就是半夜 24:00,也就是古人認為最夜的時間點,而23:00-1:00,就屬於子時。
需要強調說明的是,古代並沒有二十四小時的概念,只有十二時辰的概念,炎黃是在用現在時間的標準,來說明古代十二時辰的分隔點。所以今日的 23:00,在古代認為已經是明日的開始,所以大家不要因為現代的時間23:00屬於今日,而認為還是屬於今日,這種概念屬於以今混古,是不可取的。
十二支對應的十二時辰如下:
子23:00-1:00、醜1:00-300、寅3:00-5:00、卯5:00-7:00、辰7:-9:00、巳9:00-11:00、午 11:00-13:00、未13:00-15:00、申15:00-17:00、酉17:00-19:00、戌19:00-21:00、亥 21:00-23:00
十二地支同時又代表十二時辰。
在古代,並沒有二十四小時的概念,人們只把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
當然,為了更加精確,所以還有刻的計時法,一晝夜十二時辰分為一百刻,一刻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
這與現代的一刻為15分鐘是不同的,但有類似。
午時三刻,夜半子時,等等,均是十二地支時辰中的人們經常能接觸到的較為熟悉的說法。
所謂午時,即現代時鐘的11:00—13:00,而以 12:00對應正午時,是古人認為一天中最晝的時間點。
夜半子時,其實就是半夜 24:00,也就是古人認為最夜的時間點,而23:00-1:00,就屬於子時。
需要強調說明的是,古代並沒有二十四小時的概念,只有十二時辰的概念,炎黃是在用現在時間的標準,來說明古代十二時辰的分隔點。所以今日的 23:00,在古代認為已經是明日的開始,所以大家不要因為現代的時間23:00屬於今日,而認為還是屬於今日,這種概念屬於以今混古,是不可取的。
十二支對應的十二時辰如下:
子23:00-1:00、醜1:00-300、寅3:00-5:00、卯5:00-7:00、辰7:-9:00、巳9:00-11:00、午 11:00-13:00、未13:00-15:00、申15:00-17:00、酉17:00-19:00、戌19:00-21:00、亥 21: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