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臺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位的穿著而著稱。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如《羅馬假日》、《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多數人眼中的經典鉅作。 生平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頓(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童年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孃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竄改了自己的身份檔案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饑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鏈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係。 踏入影壇 成名 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100英鎊到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部荷蘭片中飾演跑龍套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名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徵者,成為音樂劇《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的笑聲》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演出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珠豔》裡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意外被相中成為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珠豔》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讚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臺劇GIGI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東妮獎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期》,她在《金粉世界》裡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這部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其中赫本在片中表現出公主的高雅氣息,以及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讚賞。許多報紙評論稱讚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翁蒂娜》中的精采表演再榮獲東妮獎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菸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翁蒂娜》演出的演員梅爾・法利爾(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巴黎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尚・赫本・法利爾(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第凡內早餐》。 轉型 雖然《第凡內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赫莉・葛萊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與強尼・莫瑟的月河而與電影公司起衝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謎》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係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中飾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間,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88年度奧斯卡人道獎授予了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訊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蹟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託洛謝納(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 影響 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娜公主”,在赫本去世10週年,美國郵政總署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去世11年後,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誌《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誌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恆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 時尚・情緒 不盲從流行 奧黛麗・赫本是二十世紀最受到崇拜與爭相模仿的女性之一,她鼓勵女性去發掘與強調自己的優點,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穿著方式,也改變了女性對自我的看法。“她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她瞭解自己的容貌與身材,優點與缺點。她知道要穿著削肩的晚禮服遮住自己嶙峋的鎖骨。我為她設計的款式終於變成廣受歡迎的時裝,我將之命名為‘薩布麗娜露肩洋裝’。”紀梵希如實評價他的好搭檔―――奧黛麗・赫本對於時尚的領悟和把握能力。赫本瞭解自己的缺點與優點,她發展了屬於她自己的風格。她引領的風潮,前衛的風格幾十年來風行不墜,歷久彌新。可能她唯一的規則就是不要盲目地跟著流行走,趨之若鶩。事實上,她總是遵循著自己的趣味,堅持著自己的步調。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絕對不會顯得喧賓奪主,這就是時尚界所說的“是奧黛麗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奧黛麗身上”。 不迷信性感 奧黛麗・赫本正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樂觀主義盛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鼎盛時期。女性也正在這一時期得以紛紛步入職場,接受大學教育,經濟獨立,尋求自己的夢想。此時她們全身心追求的角色楷模,已經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那種理想女性,而是女性自我的理想樣貌。奧黛麗・赫本正是應社會潮流和時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歐洲人的優雅與美華人的活力、成熟世故與天真清純複雜交織的特質,以其與生俱來的對時裝的敏銳、識見與體悟,建立了現代美學的新標準。在20世紀乃至今天,是奧黛麗・赫本以激進的姿態和絕對的勇氣,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美女定義。她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短髮、平底鞋、剪裁合體的簡潔褲裝、襯衣等等,將女性從簡・羅素式的蓬鬆捲髮、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女性從對豐滿的胸部或身體的近乎偏執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預設中解放出來―――“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主要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謎中迷 Charade (1963)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臺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位的穿著而著稱。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如《羅馬假日》、《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多數人眼中的經典鉅作。 生平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頓(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童年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孃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竄改了自己的身份檔案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未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在1944年荷蘭饑荒期間,她常以鬱金香球根維食,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斷鍛鏈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關係。 踏入影壇 成名 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100英鎊到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機會。1948年,赫本進入著名的瑪莉・藍伯特芭蕾舞學校(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因沒錢繳學費返回荷蘭,並在部荷蘭片中飾演跑龍套角色。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名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徵者,成為音樂劇《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國電影《天堂的笑聲》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在一些電影中演出較次要的人物。之後她在電影《雙珠豔》裡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奧黛麗到法國出外景,期間意外被相中成為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珠豔》導演推薦給威廉・惠勒,參加了其新影片《羅馬假日》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讚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臺劇GIGI的演出。她在其間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東妮獎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期》,她在《金粉世界》裡的演出被迫在巡迴八個月演出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年,並與好萊塢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這部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其中赫本在片中表現出公主的高雅氣息,以及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讚賞。許多報紙評論稱讚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1954年3月25日,赫本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翁蒂娜》中的精采表演再榮獲東妮獎殊榮。 1954年她與亨佛・萊鮑嘉、威廉・荷頓一同演出比利・懷德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菸過量,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修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翁蒂娜》演出的演員梅爾・法利爾(Mel Ferrer) 的求婚,兩人於9月24日步上紅毯。 1955年奧黛麗・赫本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未獲獎,同年因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巴黎之戀》等片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卻遭遇挫折,逐漸轉到幕後。1959年赫本三度懷孕,為防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約,直到生下第一個兒子尚・赫本・法利爾(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第凡內早餐》。 轉型 雖然《第凡內早餐》的作者原屬意瑪麗蓮・夢露飾演女主角赫莉・葛萊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曼西尼與強尼・莫瑟的月河而與電影公司起衝突,是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對的:1961年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兩項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片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的《謎中謎》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8項奧斯卡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係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後一部電影――《直到永遠》中飾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間,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該1988年度奧斯卡人道獎授予了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199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訊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其能奇蹟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託洛謝納(Tolochenaz)的住所,因結腸癌病逝。 影響 人們並沒有忘記這位美麗善良的“安娜公主”,在赫本去世10週年,美國郵政總署發行了她的的紀念郵票。去世11年後,有“時裝聖經”之稱的時裝雜誌《Vogue》2004年的時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數,榮登女性榜首。《Vogue》雜誌發言人表示:“大家覺得奧黛麗・赫本高貴又有氣質,她的美麗永恆不變!一講到Style,人人都會立刻想起她!” 時尚・情緒 不盲從流行 奧黛麗・赫本是二十世紀最受到崇拜與爭相模仿的女性之一,她鼓勵女性去發掘與強調自己的優點,不僅改變了女性的穿著方式,也改變了女性對自我的看法。“她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她瞭解自己的容貌與身材,優點與缺點。她知道要穿著削肩的晚禮服遮住自己嶙峋的鎖骨。我為她設計的款式終於變成廣受歡迎的時裝,我將之命名為‘薩布麗娜露肩洋裝’。”紀梵希如實評價他的好搭檔―――奧黛麗・赫本對於時尚的領悟和把握能力。赫本瞭解自己的缺點與優點,她發展了屬於她自己的風格。她引領的風潮,前衛的風格幾十年來風行不墜,歷久彌新。可能她唯一的規則就是不要盲目地跟著流行走,趨之若鶩。事實上,她總是遵循著自己的趣味,堅持著自己的步調。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絕對不會顯得喧賓奪主,這就是時尚界所說的“是奧黛麗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奧黛麗身上”。 不迷信性感 奧黛麗・赫本正出現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樂觀主義盛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是美國乃至世界的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鼎盛時期。女性也正在這一時期得以紛紛步入職場,接受大學教育,經濟獨立,尋求自己的夢想。此時她們全身心追求的角色楷模,已經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那種理想女性,而是女性自我的理想樣貌。奧黛麗・赫本正是應社會潮流和時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歐洲人的優雅與美華人的活力、成熟世故與天真清純複雜交織的特質,以其與生俱來的對時裝的敏銳、識見與體悟,建立了現代美學的新標準。在20世紀乃至今天,是奧黛麗・赫本以激進的姿態和絕對的勇氣,改變了世人所公認的美女定義。她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短髮、平底鞋、剪裁合體的簡潔褲裝、襯衣等等,將女性從簡・羅素式的蓬鬆捲髮、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將女性從對豐滿的胸部或身體的近乎偏執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預設中解放出來―――“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主要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驚魂記 Waut Until Dark (1967)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謎中迷 Charade (1963)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龍鳳配 Sabrina (1954)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