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挖掘機式遂發槍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蘇軍和打下來大半個歐洲的德軍之間的角力,他們之間的力量半斤八兩,雙方都在找對手的重要失誤。(從開戰伊始,蘇軍的重大失誤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而德華人的失誤也有,但是都被戰爭初期的輝煌勝利善戰績獲掩蓋了)。
直到德軍沿著亞速海和頓河大彎曲會戰分兵,想同時拿下伏爾加河渡口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
但是德軍參謀總部和大名鼎鼎的阿勃維爾(三軍情報局,獨立於海軍上將卡納里斯的情報局),沒有偵察到蘇軍的預備役軍團的組織建設,讓希特勒沒有及時組織總動員,就是元首喜歡聽的總體戰!!
而斯大林早就總動員了,還是城市農莊一齊來,想吃麵包嗎?不想餓死了,就要去找一個工作,哪怕是挖反坦克壕溝。不然不會有人總給一個無用的人一塊麵包。這就是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的殘酷之處。
德華人策反俄羅斯人反水為德華人工作,不少人講話沒有口音問題,但是內部票證總換新的。領半個麵包都要蓋好了名章公章的憑證。
十四歲的少年每天都是在炮彈工廠的車床旁渡過來的!
80萬女兵從狙擊手到飛行員到打字員,衛生: 我∴:員。用蘇聯領導人戰後開玩笑的話,女兵能達到提升士兵們計程車氣的終極目的。二戰時期的蘇軍可不像我們的八路軍,新四軍,沒有窩特卡酒不醉人不打仗!!
而德軍自從希特勒自我催眠認定蘇聯是一個搖搖晃晃的破房子,從而從北方,南方和白俄羅斯方向分三個方向對蘇聯腹地進攻,在蘇聯前宿後寬大的戰線上兵力越來越不夠用\:斯大林在十月革命記念日紅場閱兵時演說時說過,已殲滅法西斯匪徒50萬人,傷兵和病號更多!
而且損失的是百戰不殆錘練過的二戰老兵。
以後補充的新兵,戰鬥力較差,始終不如老兵的戰鬥素養,好勇鬥狠的進取心。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曼施坦因元帥指揮南方集團軍群戰略性掩護高加索地區李斯特將軍的側翼,防守蘇軍瓦杜丁將軍的進行間進攻,採用了漂亮的向心攻擊(防守反擊)。消除了德軍在頓河大河曲被突破而產生的危機,曼施坦因元帥在回憶錄裡詳細說明了;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漫長的戰線部隊所以戰線被輕鬆的突破,就是希特勒的幾個僕從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西班牙)部隊輕重火器不平衡,見了蘇軍的T一34坦克車的鏈軌的轟響聲近了,馬上就轉身就跑,曼施坦因手下的梅林津將軍分析的對,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人,對俄羅斯人天生的就有敬慰心理。
而南方的克里木戰役,保羅斯的第六集團軍都混編了大量的羅馬尼亞部隊,安東尼斯庫將軍真是個民族主義者,希特勒和斯大林40年8月達成共識的割讓比薩拉比亞給蘇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是羅馬尼亞反擊蘇聯的動力,但是同樣被蘇軍欺負的芬蘭人,在曼海姆元帥的明智指揮下,只反攻到原國境線上就停止運行了。不再繼續進攻了!!
蘇軍在南方防線上屯有重兵,除了戰略要塞塞瓦斯托波爾是海軍陸戰隊及有黑海艦隊的重兵防守外,精銳部隊大部分都在烏克蘭,基輔戰役隨然德軍大勝,但是德軍消耗掉的兵員和坦克發動機軸承座,(曲軸和軸瓦)給後面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莫斯科戰役埋下了伏筆。
而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義大利西西里防線正式拉開架式開戰,丘吉爾胖子鼓吹了久久的對法西斯的軟軟的下腹部的打擊終於到了!!!
德華人在英國皇家空軍和駐北非的美國戰略空軍第八集團軍晝夜交遞轟炸中,坦克和空軍的特種軸承廠被連續轟炸,嚴重的影響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生產。
更別說斯大林洪福齊天,死了一個王牌特工佐爾格,瑞士蘇軍三紅諜報小組新發展了一個神秘人物,此君源源不斷的把德軍總部的庫爾斯克戰役預備隊杓成,兵員調動,將帥是誰?統統報告了蘇軍參謀部。
德軍北南對進攻勢己亳無秘密可言。
蘇軍在盛夏的庫爾斯克戰役中能達到與德軍最好的坦克師在庫爾斯克草地上能達到不落下風,丶說明蘇軍恢復了活為,除了在德軍不能充分的適應蘇聯的冬季的嚴寒,而導致冬天失敗了,夏季再找補回來!
德軍的兵員原來比蘇軍少,八千多萬德意志人要抗衡近兩億人的蘇聯人民,希特勒,捉襟見肘,之後直好破口大罵參謀長蔡勒茨將軍,說他提供的斯大林在烏拉爾山東部還有多少個軍團是從成吉思汗以來,軍事歷史上最大的欺騙!:!
德華人的下坡路從此不再猶豫,用趙本山小品裡的話,(範偉老師:\咔咔咔的,就是個跑!!)
回覆列表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又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這都是因為自二戰爆發以來,德軍始終採取的攻勢局面被徹底改變,蘇軍開始了戰略大反攻。然而,這樣的界定準確嗎?顯然有些牽強。
戰略轉折點的重要標誌在於戰略主動權是否易手。從這個角度來看,斯大林格勒會戰並沒有完全達成這樣的目標。因為德軍在隨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重創蘇聯西南方面軍,並全殲其第五集團軍。由此可見,德軍依然掌握著戰略主動權。
也就是說,斯大林格勒戰役只是蘇軍逐漸掌握主動權的開始,而完全掌握主動權是在庫爾斯克會戰以後。因為從這時起,德軍全面進入守勢,再也沒有一次戰役級別的進攻或反擊。具體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德軍最後的有生力量基本消耗殆盡。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斯大林自認為德軍的氣數已盡,迫不及待的命令蘇軍全線追擊。此舉正中曼施坦因的下懷,他誘敵深入、大膽穿插,最終在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一線發動反擊,給對手迎頭一棒。
雖然,曼施坦因終因兵力不夠,並沒有達成全殲蘇聯西南方面軍的目的,並以失敗而告終,但有效的遲滯了蘇軍的進攻勢頭,穩定了戰局,並造成蘇軍損失20餘萬人,被迫在庫爾斯克地區再次轉入防禦。
更讓他高興的是,在反擊中,在雙方對峙的戰線上形成了一個正面長400公里,底部只有110公里的“突出部”,德軍可以從南北兩個方向在其底部進行夾擊,將幾乎整個蘇聯西南方面軍殲滅在庫爾斯克大平原上,這就是“堡壘”計劃。
德軍的進攻向來以“快”著稱,眼下趁蘇軍立足未穩,打一場“短、平、快”的戰役,勝算還是很大的。但是,希特勒的瞎指揮再一次錯失良機,在他看來,要等到新式坦克補充到部隊後,再打一場有把握的戰役,這一等就是3個月。
被打蒙的蘇軍也很快清醒意識到戰線上的“瑕疵”,但朱可夫卻認為這是消耗德軍有生力量的最好機會,他要以大縱深防禦戰術,再次與德軍進行拼耗,在戰略上獲得勝利。於是,在該地區集中了近190萬的部隊和3400輛坦克。
當然,新研製的“虎式”坦克、“象式”坦克殲擊車列裝德軍後,確實大大增強了戰鬥力。尤其是“虎式”,被毀的6000多輛蘇軍坦克中,有1/3是被其擊毀的,而一個營的“象式”殲擊車也創造了擊毀500臺坦克、裝甲車的戰績。
換句話說,這場坦克大戰更想是一場賭博,雙方都把自己的老本拿了出來。德軍再次顯示其士兵驍勇善戰和裝備優良,但在蘇軍絕對數量的優勢下,他們不計成本的與德軍廝殺和拼耗,最終贏得了勝利。
儘管蘇軍損失慘重,近90萬人傷亡、6000多輛坦克被毀,可謂是“慘勝”;但殲滅了50萬精銳德軍,將德軍最後一點反擊力量消耗殆盡。自此,蘇軍的戰略進攻開始了,而德軍只有防守、撤退,再防守、再撤退。
德國的戰爭潛力基本被打回了原形。經過2年的艱苦奮戰,蘇聯終於在庫爾斯克會戰後,顯現了他強大的戰爭潛力,兵員不斷的補充,軍工生產完全彌補戰爭的消耗。從德軍角度來看,對手是越打越多,武器裝備是越打越先進,而德國已經越來越有心無力了。
首先,德軍自開戰以來,曾經引以為傲的550萬訓練有素的軍人,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再加上佔領區的軍事控制,兵員的缺口越來越大,國內兵員徵集的年齡範圍不斷擴大,老人和孩子都加入了國防軍,戰鬥力可想而知。
其次,二戰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機械化作戰,各國比拼的就是工業製造能力。由於戰損高,往往一輛剛出廠的坦克或戰鬥機不到兩個小時就被擊毀、擊傷,這就要求製造能力是戰損率的3倍以上,才能支撐戰爭的需要。
而德軍的裝備固然先進,但生產一輛“虎式”需要30萬個工時,而蘇軍的T-34坦克只需8000個工時。也就是說,生產一輛“虎式”的時間,T-34能出廠30多輛,德軍的先進裝備打壞一輛就少一輛,而蘇軍,打壞一輛卻能夠及時補充。
更為重要的是,此次戰役徹底將希特勒與國防軍的矛盾公開化。由於希特勒的瞎指揮,讓德軍一次次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尤其是庫爾斯克會戰,希特勒固執己見,不聽將領們的勸告,執意將進攻推遲3個月,給蘇軍留下了充足的準備時間。
為此,曼施坦因甚至以辭職為由,希望他不要再插手干預軍事,但自以為是的希特勒依然我行我素,兩人經常爭吵,最終曼施坦因解甲歸田,再不復出。將帥之間的不和,這可是兵家大忌,焉能不敗。
德國面臨的形勢嚴峻。一是,就在庫爾斯克會戰期間,盟軍開始登陸西西里島,不久就撬開了歐洲南部大門,墨索里尼下臺,義大利投降。德軍將不得不面對三個方向的作戰,這對於本就捉襟見肘的德軍來說,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已無兵可派了。
二是,會戰結束後,過去的僕從國紛紛叛離。他們要麼投降盟軍,要麼表示中立,整個一副“樹倒猢猻散”的景象,甚至有的國家加入到同盟國一邊,成為反法西斯國家的一員,德國的勢力範圍進一步被縮小。
更致命的是,會戰結束後,希特勒並沒有收縮戰線,將剩餘力量用在主要方向上,依然是死守不撤退。無形之中給了蘇軍各個擊破的機會,使得戰略反攻的效果更加明顯,而德軍由於分散兵力,再也無力組織一場像樣的進攻或反擊。
此次戰役德軍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國家綜合實力的失敗。同時,德軍最後的一點有生力量也被消耗殆盡,使得戰略主動權完全到了蘇軍手中。所以,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應該是庫爾斯克戰役。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