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簡魯魯

    具體資料沒有,但據我所知金國最慘,可謂赤地千里。西夏不太清楚,估計也挺慘。南宋相對幸運點,畢竟忽必烈還算文明,沒過多屠殺南宋百姓。

  • 2 # lv行天下

    據《宋史》記載,金哀帝死後被分屍,“珙與倴盞分(金哀帝完顏)守緒骨,得金諡寶、玉帶、金銀印牌有差。”

    金哀帝至少比徽欽二宗有骨氣!金末帝也是戰死沙場,不輸氣節!史書評曰:“「國君死社稷」,哀宗無愧焉!”

    有骨氣的人總是會得到讚譽的,即使死的很悲慘!

    南宋是因為昏君當政,奸臣掌握大權,漸漸的宋朝就沒落了下去,沒落的下去的南宋的皇族也是不知道到底去了哪裡。

    所以我覺得金朝滅亡比較慘

  • 3 # 穿插游擊隊

    13世紀初的中國,從北向南,呈現出一個十分奇特的畫面。

    蒙古人攻打西夏,西夏打金,金打南宋,南宋忙著抵抗。

    四國中,除了蒙古,其餘三家都已進入王朝末期。但無論是金國、西夏還是南宋,似乎都沒意識到形勢的嚴峻性,即便蒙古大軍已經近在眼前,他們之間依舊鬥得不亦樂乎,徒然加快了各自王朝滅亡的速度。

    蒙軍攻打襄陽

    爭鬥,由來已久

    論建國時間,宋最早,西夏次之,金最晚。那時的宋,還是北宋。

    戰爭首先在北宋與西夏之間展開,起因是李元昊稱帝、建國號為“夏”。在此之前,西夏雖割據西北一角,但在政治上還是對宋稱臣,用的是大宋年號。

    李元昊的父親李德明去世前,曾對李元昊說:“我們經常打仗,已經精疲力盡,況且我族三十年來能夠穿上錦綺綢緞,這都是宋朝的恩惠,不能負恩!”結果,李元昊即位後,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禿髮令,即推行党項族的傳統髮式,禁止用漢人風俗結髮,違者殺頭。

    李元昊畫像

    宋仁宗得知這一訊息後,非常生氣,決定出兵討伐。但他對西夏的軍事實力並不瞭解,也高估了宋軍的戰鬥力,結果宋軍損兵折將,丟城失地。宰相呂夷簡悲嘆道:“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最終,北宋採用一貫的外交思路,每年給予西夏一定數目的銀、茶和絹帛,西夏則去掉國號,恢復尊宋為主的舊例。

    12世紀初,女真完顏阿骨打在東北建國,國號金。金國最初與北宋並無瓜葛,主要精力放在對抗遼國上面。1125年,金國先是忽悠宋朝聯合出兵,滅了遼國,接著一翻臉,又滅了北宋,把宋康王趙構一路趕向南走。

    金滅遼和北宋後,在疆域上與西夏直接相鄰,由於西夏曾經出兵援遼抗金,遼亡後,還曾經收留前來避難的遼天祚帝。金人對此自然不能容忍,屢屢出兵敲打。西夏人對金不服氣,互不相讓。

    而南宋剛立國時,還一直惦記收復中原,所以常常聯合西夏攻打金國;金國有一統天下的願景,但奈何自身底子薄,打著打著發現能力有限,於是面對現實降低心氣。

    而在他們爭鬥期間,北方高原的蒙古人在鐵木真的帶領下崛起了。

    蒙古攻西夏

    蒙古崛起於12世紀末13世紀初,最早還向金稱臣。鐵木真曾率部參與過金國軍隊平定蒙古塔塔爾部的叛亂,被金章宗完顏璟封為札兀惕忽裡(“忽裡”為官名,意為“統領”)。

    1206年,44歲的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之後,開始南下。在攻掠物件上,成吉思汗首先選擇實力稍遜的西夏,一來,在鐵木真的西征路線上,西夏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必須拿下;二來,為將來的伐金行動解決側翼隱患。1209年,鐵木真親率大軍攻夏,一直打到西夏都城中興府城下。

    成吉思汗畫像

    西夏不得已,只能派使臣前往金國求援。金國群臣主張與西夏首尾呼應,夾攻蒙古。但金國主衛紹王完顏永濟卻說:“敵人相攻,吾國之福,何患焉?”拒不發兵。

    眼見外援無望,西夏只能固守苦撐。當時連日大雨,城外湖塘皆滿,蒙古軍在中興府周圍築起堤壩,引水灌向地勢低窪的中興府。城內水深數尺。到了年底,由於長期被水浸泡,中興府城牆和蒙古軍所築的堤壩都有潰塌的危險。最終上天眷顧西夏人,蒙古軍的堤壩先潰決,蒙古軍營內一片汪洋。但西夏人也已無力反擊,雙方議和,西夏向成吉思汗稱臣。

    對蒙古而言,此戰雖未滅掉西夏,但迫使西夏稱臣,且西夏元氣大傷,已經不足為患。對西夏而言,儘管爭取了一段生存期,但自主權已然喪失。他們在成吉思汗面前的“願為君之右手而效力”的表態,也成為他們此後沉重的負擔。在隨後進行的蒙古伐金戰爭中,他們作為藩屬國,被迫出人出物配合,苦不堪言。

    金國被滅,南宋神助攻

    成吉思汗的下一個目標——金。

    初次征伐西夏的第二年,蒙古就兵分兩路,進攻金國。主力部隊由成吉思汗親自帶隊,從撫州、宣德府、居庸關一路,向中都方向前進,以哲別為先鋒;另一路由朮赤、察合臺等率領,攻打西京(今山西大同)。這次進攻,蒙古人並不以一城一池為得失,在掠得大量戰馬及戰備物資後,勝利北還。失去戰馬的金國軍隊,此後在面對蒙古騎兵的衝擊時,再也無力反擊,大部分時間只能固守城池。

    從此以後,每隔一年左右,蒙古就南下襲擾,雖沒再取得突出戰果,但對金國統治階層的信心打擊很有成效。1213年,金國內部發生政變,衛紹王被殺,豐王完顏珣上位,是為金宣宗。蒙古落井下石,趁勢發動攻擊。宣宗決定把國都從中都遷到汴京,以躲避蒙古軍隊的兵鋒。另外一層意思是,既然北面被擠壓,那就向南方拓展。用當時一個大臣的話說,“吾國兵較北(蒙古)誠不如,較南(宋)則制之有餘力。”

    但金國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實際上,除了蒙古,夏、金、宋三國此時均是守則有餘、攻則不足。金國南下攻宋遭到頑強抵抗,並沒有討得什麼便宜,棄北圖南戰略宣告失敗,反而再次把南宋得罪了。

    在蒙古軍進攻的同時,西夏人一方面根據蒙古的徵調,派兵隨蒙軍一起出徵,同時,還趁勢在金國邊境襲擾,大概是要彌補在蒙古那邊遭受的損失。金軍打不過蒙軍,對付來襲的西夏軍隊則頗有心得。雙方在陝北地區展開爭奪,一直打到1225年,才猛然醒悟,達成和議,以“兄弟之國”相稱。

    影視劇中的西夏騎兵

    1226年,蒙古眼見時機成熟,兵分兩路,夾擊西夏。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滅掉西夏。一年後,中興府陷落,西夏亡。西夏被圍攻時,與前次不想出兵不同,這回金國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自身同樣面臨蒙古強大軍事壓力,眼睜睜看著盟友被滅而無力救援。

    幾乎與西夏被滅同時,成吉思汗病逝。臨終前,他留下亡金策略:“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後面的戰事走向,基本與成吉思汗判斷一致。

    1229年,蒙古伐金,在潼關一帶受阻。繼任大汗窩闊臺遣使到南宋,提議聯合滅金。南宋朝廷贊成與蒙古聯兵,認為“可遂復仇之舉”。宋理宗派使臣前往蒙古軍營,雙方達成協議,滅金後將河南歸南宋。

    1233年,金哀宗被圍蔡州城。南宋派江海、孟珙率軍到蔡州,並運糧30萬石援助蒙古軍。次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

    滅金後,蒙古北還。將河南留給宋軍。南宋軍隊收復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和南京歸德,一時朝臣們“動色相賀”。沒想到,蒙古人在洛陽城外設伏,重創宋軍。開封的宋軍見勢不妙,馬上南撤。不到半年時間,開封、洛陽重新丟失。蒙、宋由此進入戰爭狀態。近半個世紀後,南宋在崖山之戰失敗,宋亡。

    西夏在蒙金衝突時本可向西重回党項族起源地,避開日後蒙古軍隊的衝擊,但偏偏要捲入糾紛,做蒙古的跟班;金國在最應聯盟的時候選擇與西夏、南宋對抗,導致自己腹背受敵;南宋本來離蒙古最遠,如果好好經營與金國、西夏的關係,也可為自己爭取大片的戰略緩衝空間。然而,他們都反其道而行之。

    豐滿的理想,骨感的現實

    就像北宋一直執著於從遼國手裡收復燕雲十六州一樣,南宋收復故土的念頭也從未停止過。這種執念,甚至影響了對形勢的判斷,有的是對自己,有的是對敵人。

    13世紀初,宋、金經過幾十年的和平相處之後,戰火重燃。首先挑起戰端的是南宋。

    南宋初期地圖

    金國此時的皇帝是金章宗,南宋是宋寧宗。章宗對之前與宋朝的穩定關係比較滿意,遵守著雙方簽訂的議和條款。他經常告誡大臣,要保持與南宋和平相處的局面,在派使者去南宋前,他往往親自召見,叮囑這些人要謹慎從事,不要在宋人面前流露出以勢壓人的神態,以免刺激到南宋。

    寧宗則不同,他對祖輩簽訂的和約很不滿意,認為南宋應該可以爭取更高的地位。在主戰將領韓侂冑支援下,南宋開始積極備戰。

    1206年5月,寧宗正式下詔討金。宋軍全線出擊。金朝調兵遣將,予以迎擊。結果,不到半年時間,金軍轉守為攻,九路大軍全部取得勝利。

    這次戰事的結果,宋、金再次議和,在金國的要求下,韓侂冑作為發動戰爭的主謀被殺;宋繼續對金稱侄,歲幣增加到30萬,同時賠償金國軍費300萬兩白銀。

    事後,宋寧宗曾說過:“恢復豈非美事,但不量力爾。”事實上,這的確是一次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軍事行動。

    所謂大勢已去,大事難成。這段紛爭往事中,終究是軍事實力最強者成了贏家。

    參考文獻:《中國軍事通史》第13卷《南宋金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中國軍事通史》第14卷《元代軍事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陳振:中國斷代史系列《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王天順:《西夏戰史》,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粟品孝等:《南宋軍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蘭亭集序》的文學價值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