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蘭亭集序》是公認的書法大家之作,那它的文學價值如何?
7
回覆列表
  • 1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縱觀中國文學史,以書畫兼長的作家頗多,王維、 蘇軾、黃庭堅、後主李煜等,但他們的詩文之名皆勝過 書畫之名,以其文學創作流傳於世,獨王羲之因其書法 揚芳,世人鮮少提及他在文學上的成就。 殊不知,他的 散文《蘭亭集序》不僅開了清新質樸、自然流暢文風之 先河,而且對東晉文壇及陶淵明詩文有很大影響,具有 重要的文學研究價值。

    文學價值,即體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 作品裡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價值,包括審美、思想、核 心價值理念等, 主要指文學作品的內在藝術價值以及 作品本身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和人生啟示。

    一、打破駢儷,開自然清新之文風

    蘭亭集會中所寫的蘭亭詩,袁行霈先生在其主編的 《中國文學史》(第二卷) 中認為無論是寫山水還是寫玄 理,藝術水平及價值都不高,因此也罕少流傳。 但王羲之 的《蘭亭集序》卻被世人傳頌,在東晉文壇上佔有一席之 地,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究其緣由,在於《蘭亭集 序》一文獨有的藝術風格。

    (一)風氣高爽,破常流玄言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政治極為嚴酷, 門閥制度一統 天下,統治階級集團互相傾軋,“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士大夫不滿黑暗政治,在思想上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 靜無為自由放誕的生活。 於是玄學盛行。 鍾嶸《詩品》: “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 於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 寡味”。 文人行文常常以盛行的駢體文為主,多專注於 形式上的技巧,因而不免流於辭藻之華麗,繁縟堆砌, 內容卻空洞無物,詞多而意少,完全丟失了建安文學的風骨和氣概。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一反“清虛寡淡,尤 善玄言”的風格,破除了藻繪相飾、專尚形式的東晉文 壇怪象,開創一股自然通暢、格調清新的文風。 如首段 有散有駢,重在寫景,筆墨不多,卻全然把蘭亭清幽秀 雅的美景展現在我們讀者眼前,使人心往之。 “一觴一 詠”,四字動作性很強,特別有畫面感,我們讀來也彷彿 置身其中,把盞吟誦,寥寥數語便充分展示了名士賢才 此次聚會的盡情、盡興、盡致! 又如第二段作者抒發生 死感慨,死與生已是深邃玄遠的內容,但王羲之卻摒棄 了當下風行的玄之又玄、虛化無物的玄言格調,語言平 實質樸、通俗易懂,讓人觀之瞭然於胸,絲毫不見晦澀 藻飾之痕,為東晉文壇注入了一股清氣。 通篇文字清新 中浸潤著風流, 樸實中透露著峻雅, 給人云淡風輕之 感,又多用 四字詞語,靈動活潑,如 遊 目騁 懷、清 流急 湍、放浪形骸、情隨事遷、世殊事異等,這些詞語現在我 們仍在反覆使用,可見《蘭亭集序》在語言風格上的獨 樹一幟。 《世說新語·讚賞》中評價:“高爽有風氣,不類 常流”。 王莉(2007 年)在《從文學藝術的角度重新審定 〈蘭亭集序〉的價值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和宋鵬雲(2015 年)在《簡論〈蘭亭集序〉的歷史背景及文學價值》中均 對《蘭亭集序》的語言風格進行了翔實地研究,點明其 清麗峭拔、飄逸俊朗的文學藝術價值。 可見《蘭亭集序》 衝破了時下生澀拗捩的玄言這一主流風氣, 捨棄駢儷 常流,帶給讀者另種清新自然的審美體驗,是為《蘭亭 集序》一個重要的內在價值表現。

    (二)風骨清舉,創自然風格

    王羲之雖為名門名士,但極為淡薄宦情,被時人譽 之“清貴人”。 李白尤為讚賞,“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 塵”,身為詩仙的太白卻認為王羲之更為“瀟灑”,可見右軍風骨清舉,果是東晉的真名士! 《蘭亭集序》即為他 親近自然在文學上的抒寫, 這種清新自然的文風不僅 給玄學盛行的東晉文壇帶來了一股清流, 而且對陶淵 明及其詩文有所影響。 兩人在性情上相似,在文風上亦 幾近。 陶淵明自是喜閒靜,愛丘山,不被功利羈絆,不為 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解印棄官,從此歸隱田園。 而且陶 淵明在王羲之自然風格的基礎上,成功地將“自然”提 升為一種審美至境,成為他書寫行文的主題,將玄言注 疏老莊思想所表達的玄理, 變成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 些常見事理,讓詩歌再次迴歸日常生活,開創了田園詩 這一新的題材。 陶淵明的詩文、辭賦與散文都傾注了他 獨有的文學創作情感,他對“自然”的理解不言教化、不 事雕琢,注重情感的自然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 達到了極高的境界,既是人生的真實化,又是人生的藝 術化。 王羲之在前,陶淵明稍後,同是親近自然,爽朗真 率,皆為東晉風流的典型,為人、為文大抵相似。 無怪乎 林雲銘贊之曰:“其筆意疏曠淡宕,漸近自然,如雲氣空 濛,往來紙上。 後來惟陶靖節文庶幾近之。 ”王羲之《蘭 亭集序》 自然風格對陶淵明詩歌的影響是為精神價值 的一個體現。

    二、有感而發,取真實生活之素材

    王羲之出身名門望族,雖貴為官宦,卻本有一往雋 氣,性情清致而真率,淡泊名利,好與時下名士友人流 連於會稽宜人的自然風景中,或清談,或賦詩,或暢遊 飲酒,如莊周般逍遙遊,以吟詠山水、暢懷自然為樂。 晉 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眾名士齊聚蘭 亭“修禊”。 “禊”,古代的一種巫祭形式,是人們對水(水 神)的祈祭崇拜。 人們在水中或水邊洗濯,消災,潔淨身 心,後人襲承這一巫覡遺風,並把祭祀弱化,成為親朋 志友嬉遊歡聚之日,逐漸由巫祭風俗演變為文化雅會, 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演繹嬗變過程, 就如現在我們 的重陽節、端午節、春節等。 蘭亭集會即為這樣的一次 文化集會,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王羲之、謝安、孫綽等 41 位名士薈萃蘭亭,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皆有,他們 賞山樂水,流觴賦詩,極盡歡娛之樂事。 所以王羲之他 們借修禊之由,不是祈福消災,而是品鑑山水、怡情賞 心、乃士大夫的悠遊,這也是《蘭亭集序》橫空出世的先 前條件, 併成為後世津津樂道的文人雅緻生活情趣的 緣由。 事後將此日所作之詩彙編成集,題名《蘭亭集》, 由王羲之將各人詩作一一記錄, 還作序一篇, 記敘其 事,並抒寫內心感觸,這就是《蘭亭集序》。 可以說,《蘭 亭集序》的成書,是一班才子名士雅集的真實生活情趣 在文學上的顯現,也是魏晉風流的體現。 藝術來源於生 活,又高於生活,《蘭亭集序》即取材於蘭亭唱和的真實 生活和當時的風俗民情,有感而發,這是其文化價值的 一種體現。

    三、感慨人生,揭生命價值之真諦

    (一)脈絡清晰,抒人生感慨

    《蘭亭集序》不單單局囿於寫景敘事,文章借宴遊 之盛境,抒人生之樂,思人生死生之悲,闡明生死悲歡 各有不同而又自然轉化的人生哲理,形成了“樂—痛— 悲”三層情感波瀾,發表議論,抒寫感慨,思緒深沉,低 徊曲折,卻顯而不露,深而不澀,銜接自然,在敘述事由 之後,方引出對周圍景色的獨到描寫,面對良辰美景、 高朋滿座、流觴暢飲,喜悅之情油然而生,情緒達到一 個高潮,“信可樂也”! 第二段卻筆鋒一轉,作者想到了 人與人相處得到的一些人生感慨, 情緒頓時由寧靜歡 娛轉向悲愴淒涼,特別是想到死生等重大問題時,作者 情緒陡轉而下,由“樂”而“痛”,“豈不痛哉”! 文末再一 次由“痛”而“悲”,“悲夫”! 作者思想情感之脈絡在文章 中清晰畢現,行文卻絲毫不顯膚淺直白,完全不見斧鑿 之痕跡。 王羲之不僅寫到了人們生活方式及生活態度 的各不相同,性情癖好靜躁各異,而且圍繞死生等人生 重大問題抒寫了自己的見解與感慨, 對生命的價值和 意義進行深入地探求與哲理性思考,情之所至,起伏鬥 轉,“樂-痛-悲”的情感脈絡自然承接,轉成巧妙,引發 讀者跟隨作者深思與感嘆。

    (二)“若合一契”與生命主題

    《蘭亭集序》中出現一個詞——若合一契,“若合一 契”中的“契”,指古代法律中所用的符契合同,古代符 契,中間剖開,雙方各執一半,作為憑證。 合則為一,完 全吻合,以資驗證真假。 文中作者借用“若合一契”說明 古人也有感於死生之際,古人對生死發出感慨的原因, 跟我(作者)如同符契那樣相合。 王羲之對生死的闡釋, 不被玄談家們的論調所矇蔽, 他針對士大夫階層中崇 尚虛無思想的傾向,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力斥其說。 作者由開始時“信可樂也”的感受,聯想到人 的兩種不同生存狀態。 美麗的山水,盡情的歡娛,可以 令人忘記煩憂,“暫得於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覺 中時光已經流逝,“不知老之將至”,作者很快由開朗歡 暢轉為慷慨悲懷,指出這種變化是生命的常態。 古人有 之,今人亦有,同樣後人也將會有,人們的生死之情是 客觀存在的, 那種均齊生死壽夭的觀念完全是虛誕意 識。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體驗,這種情緒又是 永恆的、客觀存在的,並且發現自古以來人們所興感所 抒發的生死之情,“若合一契”。 王羲之認為對生的執著 追求,對死的本能排斥是人對生命本質所共有的情感,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既然生死是客觀存在,不以人 的意志而改變的,那麼與其哀嘆不如讓生命擁有價值, 去享受生活、珍惜時光、熱愛自然、實現自己的抱負,這 一觀念大大超脫了東晉清談的虛無思想, 是對個體生 命進行理性思考,探求更深層的價值志向,並生髮出曠達高遠的生命情感,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王羲之。 生 死觀,是文學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玄學將其虛無消極 化,王羲之卻在《蘭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狀態, 任情哀樂, 抒發了自己曠遠的宇宙情懷, 境界更加開 闊,由己悲人,由古推今,甚至希望打破時空界限溝通 後世讀者,共同感悟探尋生命的意義。 魏晉時期是人的 自覺亦是文學的自覺時代, 王羲之的生命體驗正是這 一“自覺”的本質顯現,也是對東晉文學生命主題的一次洗禮與昇華。

    書帖《蘭亭集序》一出,便盛名遠揚,被譽為“天下 第一行書”,其“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筆法直蔽文章 之美,讓人們都駐足驚歎於他的書法造詣,忽略了文章 本身的高爽風氣。 王羲之的文學價值正如王冕詩“不要 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所言,在東晉枯燥虛無 的玄學中獨留一股清氣在天地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認為豪放派詞藝術性比不上婉約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