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劍傑

    這句話是典型的“春秋筆法”,指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透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比如,表示殺的動詞就有三個:殺、弒、誅,各有不同意義,比如,殺指無罪而殺;

    誅是有罪而殺、有理而殺;弒指以下犯上。

    具體到趙盾弒君這件事,是這樣的:晉靈公繼位後,對權臣趙盾產生猜忌。在晉靈公十三年(公元前612年),開始搞小動作:趙盾率軍討伐不順從霸主命令的齊國,行軍途中,突然傳來國君要退軍的訊息。

    趙盾一頭霧水,撤軍回去一問,才知道靈公拿了人家的錢,這個玩笑開得有點大,更要命的,這明白無誤地告訴天下人晉國君臣不和。從此,中原諸侯都知道晉靈公比趙盾好說話, 於是趙盾和晉國霸權都成了個笑話。

    此外,為了滿足自己的窮奢極欲,大造宮室豪宅。趙盾等群臣只能好言相勸,這下小國君樂了,更加荒唐。不但荒誕還很殘暴,他就喜歡站在高臺上用彈弓射擊過往的行人,看著人們抱頭鼠竄的樣子,靈公內心酣暢淋漓。

    幾次苦勸之下,晉靈公不僅沒有改變,反而對趙盾起了殺心。不久。靈公先派遣殺手行刺,結果殺手看到趙盾那麼勤政,感動的自殺了。

    靈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設宴款待趙盾,席間派刀斧手放惡狗,趙盾的車右提彌明與靈公陣中有一人叫靈輒的拼死保護趙盾,趙盾逃出晉都。

    不久,趙盾的堂弟趙穿弒了靈公。乙丑日,趙穿殺靈公於桃園。趙盾回到都城,迎立公子黑臀為君,是為晉成公。太史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夷皋。”趙盾說人不是他殺的。史狐曰:“子為正卿,入諫不聽。出亡不遠,君弒,反不討賊,則志同。志同則書重,非子而誰?故書之曰‘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此事趙盾在道義上沒有錯,但畢竟是以下犯上殺死了君王,雖然不是趙盾直接指示,但趙穿動手,趙盾也難脫干係,所以史書還是記上了“趙盾弒君”。

  • 2 # 歷史有知社

    趙盾弒君,是春秋時期一件著名的事件。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其《正氣歌》中寫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晉董狐筆,即是讚頌晉太史董狐不阿權貴,秉筆直書趙盾弒君的歷史典故。而孔子也曾感嘆道:董孤,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趙盾諡號為宣),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孔子雖讚許了董狐秉筆直書的做法,但也為趙盾受弒君之惡名而惋惜。

    那麼,趙盾弒君案,趙盾究竟是不是背後指使呢?此乃絕頂私密之事,不但事關個人名譽生死,也干係著全族性命。當然是慎之又慎、三緘其口,很難找到實證,故只能透過合理性的推測。

    此事的緣起,乃是晉國執政正卿趙盾與晉靈公不能相容。晉靈公幾次欲害趙盾而未能得逞,於是,趙盾便逃亡。但是,趙盾還沒有逃出晉國,趙盾的堂弟趙穿就弒殺了晉靈公而迎回了趙盾。因此,晉國太史董狐乃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趙盾為自己辯駁,而董狐卻說道:您身為執政正卿,逃亡沒逃出國境,回來了又沒有討賊,不是您?又是誰?

    而趙盾卻引用《詩經》中的“我之懷矣,自詒伊戚”以作回覆,意思是說:我是對祖國家鄉留戀呀,才走得慢了一點。此亦孔子所言:惜也,越竟(離開國境)乃免。

    故而,流亡並不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那麼簡單,而往往決定著整個家族的興衰存亡。因此,趙盾能走得快嗎?

    趙盾是晉國曆史上第一位集軍權、朝權於一身的執政正卿,而趙氏能獲得如此地位,也不是就那麼光明正大。先後經先克、陽處父等兩番進諫運作,才獲得如此地位。此後,趙盾又透過狐、趙之爭,而將狐氏(晉文公的舅舅家族,也是輔助晉文公的最大功勳家族)徹底排擠出了晉國的朝堂。

    而一旦趙盾離開了晉國,就意味著放棄在晉國獲得的權勢與家族地位。那麼,即便晉靈公被弒,其他世卿家族主政,也不可能再迎回趙盾,故而,趙盾不可能不反撲。再則,沒有趙盾的背後支援與默許,而以趙穿的地位,即便弒殺了晉靈公,也穩定不住晉國朝政。第三,從事後趙穿自恃有功於趙盾,屢屢向趙盾請求卿位來看,趙穿也應是得到趙盾指使的。

    參考史籍:《國語》、《左傳》

  • 3 # 皇帝不稱朕

    春秋時晉國太史董狐,直書權臣“趙盾弒其君”(事見《左傳·宣公二年》),在當時就已贏得孔聖人的高度讚譽。孔子說:“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董狐也成為中國古代史書實錄原則的最早代表。

    此事具體的經過,前面已有答主介紹,在此我就不贅了。

    我只說一個人們(包括孔子)都忽視的關鍵細節。

    那就是,董狐作為“良史”,“趙盾弒其君”作為他唯一可知的一次記史活動,竟然不是歷史事件的如實記錄——弒君者並非趙盾!

    當事人趙盾當時就責問他,弒君者不是我,你為何寫我弒君?

    董狐說,作為執政大臣,你沒有及時討賊,這口鍋就該由你來背——他還將不實的記載“示於朝”,讓大家都來看,以為對趙盾的鞭策。

    我在《“義理”之作:孔子《春秋》為“經”的意義》一文中寫道:

    董狐以堂堂之“義”歪曲了史實,違背了“實錄”與“信”的基本原則。顯然,孔子以“良史”之冠加諸董狐,本不在表彰“董史”真實可信,而在董狐知“義”,敢於化史筆為撻伐上位者之鞭,發揚了歷史的懲勸功能。

    董狐那麼寫,正是為了重申“君臣之義”的首要原則,即大臣(尤其是執政大臣)必須以為被戕害的君主報仇為第一“義”,同仇敵愾,立即展開行動。

    趙盾被栽上弒君的黑帽子,就是因為他沒有及時地去“討賊”。君父之仇,不同戴天。董狐就是要透過寫史並“公之於朝”,來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壓力,逼使他去討賊。不討賊者,就是賊,其罪不下於弒君。

  • 4 # 歪史

    春秋時代,有很多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故事,譬如成形於元朝的雜劇《趙氏孤兒》。作者以傳奇手法寫春秋,隨著戲臺的演繹,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趙氏孤兒前期有一段趙盾弒其君的故事。

    於趙盾弒其君這件事,總共牽扯五個人主要人物,晉靈公,趙盾,趙穿,屠岸賈,董狐。

    首先,介紹一下這幾個人物,國君,晉靈公,晉國國君,這是晉文公稱霸之後的第三位國君。非常年幼的時候即位,趙盾輔佐朝政。

    趙盾,輔佐晉文公稱為霸主的五賢之一的趙衰的兒子,晉文公之後的第一位權臣,集軍政大權一身。

    趙穿,趙盾堂弟,趙氏旁支,當時晉國的邯鄲大夫。弒殺晉靈公的主角。

    屠岸賈,晉國卿大夫,在晉惠公,晉襄公事情,他的先祖都立有大功,也是世家大族。本人是教唆晉靈公的奸臣,後來晉景公時期操作趙氏孤兒的主角。

    董狐,晉國太史,也就是記錄國政的筆記官,“趙盾弒其君”的著作權人,享有唯一解釋權。

    從這幾個人物上看,這次的弒殺大概就是一次晉國高層的內訌,對當時的局勢沒有多少明顯的影響,首先,被殺的晉靈公惡名昭彰,雖然沒有什麼十惡不赦的大罪,但是每天惡作劇不斷。

    國君這樣的作為對於朝臣來說可以說棒極了,國君不務正業,簡直朝臣的福音,可是也得分時候,這位晉靈公分明遇人不淑,他自己貪玩朝臣不僅不高興,反而一而再在而三的規勸,然後呢青春叛逆期的他於是一個勁的逆反。

    當時,趙盾權傾晉國,國君還是個小娃娃,所以,屠岸賈走上舞臺,本來就是卿大夫之一,這時候上臺也是來規勸,不是規勸修好,而是來挑撥離間,幫著晉靈公如何搞惡作劇。

    晉靈公的惡作劇玩的有些大,直接丟掉了晉國霸權,而且君臣不和,紛爭不斷,趙盾再次不識時務的規勸,屠岸賈另一半於是迎合晉靈公出了兩次注意刺殺趙盾,但是都未果,既如此,趙盾不得不放下執政的地位,選擇流亡。

    突然權傾朝野的趙盾不幹了,這一些趙氏的旁支趙穿不樂意了,可謂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趙盾流亡之後,趙穿利用公式女婿的身份 親近晉靈公說了很多趙盾的壞話,取得信任之後擔任禁衛軍的頭,然後和屠岸賈比這出餿主意,建議晉靈公擴充後宮,於是,晉靈公派屠岸賈前去選美,隨即,在遊玩的時候,殺掉晉靈公。派人迎接趙盾主持大局。

    趙盾回國後派人迎接公子黑臀即位,是為晉成公,晉成公沒有追究趙穿弒殺晉靈公的事情。好像都沒有發生。

    但是這個時候太史董狐出來記載這件事情:“趙盾弒其君。”趙盾當然不樂意出來辯論,但是不了了之,也就是說他自己默認了。反正這件事就了了。

  • 5 # 最真人的戀字屋

    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事件。晉靈公此人荒唐無恥、奢侈暴虐,而趙盾進諫,所以晉靈公要殺趙盾,趙盾出逃。在趙盾逃出國境之前,趙穿殺死了晉靈公。然後趙盾和趙穿迎回了公子黑詐,立為晉國國君,也就是晉成公。晉國太史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 。”趙盾說,不是我殺的。太史董狐說:“你在正卿,逃沒有逃出國境,返回來又不為君報仇,不是你殺的是誰。”這就是此事的大概背景。那麼我們再來看看此事的時代背景,和它所反應的君臣觀。

    這個所謂的:“趙盾弒其君”一事,發生於春秋時期。就在此事之前的70年左右,晉國晉獻公娶了他的庶母,後來殺死了他們的孩子,太子申生。申生死前說:“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也就是說,即使人人都知道晉獻公錯誤,也不能對晉獻公造成影響。因為申生是晉獻公的孩子,所以就有了“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而在晉獻公之前,衛國的衛宣公,同樣娶了自己的庶母,生了太子。後來太子長大,為太子娶妻時,看到太子的妻子美麗,衛宣公又搶了太子的妻子。又過了幾年,衛宣公開始不喜歡太子,就派人把太子殺死,同時還誤殺了另一個兒子。人讓太子逃走,太子同樣說:不可,曰 :“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有無父之國則可也。”

    那麼晉獻公和衛宣公,會受到懲罰嗎?當然不會,這就是周朝的貴族制,也是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親無論多壞,都是父,子都不能討伐,不能議論。君主無論多麼荒唐,臣子都不能傷害,同樣更不能“取而代之”。否則,就是“亂臣賊子”。

  • 6 # 中年男人不油膩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小的時候看白話版東周列國志,最難受的一幕就是三家分晉。那個時候最崇拜的兩個人一是鄭莊公,二為晉文公。在我幼小的心靈中,一直以為始皇嬴政是個暴君,唯一能夠跟秦對剛的晉竟然被瓜分了。這件事對我的打擊僅次於唐朝滅亡。

    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期間一大幫賢良追隨其後,更有介子推割大腿肉給重耳吃。在流亡期間,重耳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也和當時的楚秦等大國君主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可以說,從重耳之後,晉國已經隱約為諸國之首。重耳登上國君之位後,當時國君一脈元氣大傷,之前跟隨重耳的賢良佔據了高位。

    趙盾的父親趙衰就是賢良中的一員,論關係,其實趙盾還得叫重耳一聲小姨夫。由於趙衰歷經兩朝,提拔了無數了無數棟樑,在晉國極具聲望。當趙衰死後,趙盾繼承了父親的政治遺產和人脈。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時除了趙衰,其他有聲望的老臣幾乎前前後後都去世了。後來,等到能壓制趙盾的晉襄公撒手人寰,趙盾順理成章的成了晉國頂樑柱般的重臣。

    事實上,趙盾雖是一代權臣,幹出弒君之事。但是趙盾在史書上評價並不低。晉襄公死前託孤,讓趙盾立夷皋為君。然而趙盾並沒有,反而想立襄公的弟弟雍為君。

    然而事與願違,在夷皋母親的不斷施壓下,不勝其擾的趙盾最終還是將夷皋立為國君。這個時候的趙盾已經是晉國實際上的君主了,扈地會盟的時候,趙盾的威望權勢已經完全是霸主做派了。

    正是這樣的背景下,夷皋長大了。這位晉國國君並不甘心當一個擺設,但是夷皋這人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政治手腕相當幼稚,先派出殺手行刺趙盾,結果殺手被趙盾策反。隨後又安排鴻門宴,結果趙盾從宴會中逃出。

    後來趙盾堂弟弒殺夷皋,這就是趙盾弒其君。趙盾自己並沒有動手殺夷皋,而且趙盾很長時間都是能官幹吏,可惜遇到昏君。如果趙盾和夷皋一直相安無事,估計這對君臣會變成史上一段佳話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貓咪自己會去自定的地方大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