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雪161785705

    謝謝您的邀請,我個人認為,婆婆同媳婦也不是那麼難處。不過一方好是不長久的。得大家相互的理解,遇到事情得多溝通。但畢竟不是一個年代的人肯定存在代溝,難免會有矛盾。這時得多做換位思維。多問如果我是她我會怎麼處理這事。還有兒子在這個關係之間要起到很大的作用。得兩邊哄,當婆婆媳婦一起時,兒子不能表現出對任何一方特別的好。那讓其中另卜一方覺得是婆婆或者媳婦奪走了本屬於她的愛。從而敵對對方。那以後矛盾就不好化解了。如果婆婆處於想來幫你們,你又不想婆婆在,那這得想個完全之策,讓老公去說服婆婆讓她回老家,那樣她更容易去接受而離開。比如讓你老公去說,不想她那麼辛苦,或者公公在家沒有照看……。總之得想個好方法讓她心甘情願的走。那樣你婆婆高興的自己走了,你老公也不會覺得內疚,也不會怨恨你,這才有利於你們全家關係友好的和睦的幸福的長久下去。

  • 2 # janeyjiankang

    我的婆婆就是這個樣子,孩子小從來不給我帶孩子,給她二兒子看孩子,我老公是老大,就因為我家倆女兒,她要去看她孫子。不給看就算了,我自己帶孩子,現在孩子上幼兒園了,又冒出來,說要給我帶孩子。我自己找了個半天班,不耽誤接送孩子。現在又想起給我帶孩子了,月子裡我獨自帶倆孩子的時候你在哪,孩子生病推著小寶還要揹著大寶的時候你又在哪?

    不想說了,一想起來就想罵人,所以我態度很明確,不用,我可不敢麻煩您老,現在孩子大了,我自己能帶,孩子小的時候都熬過來了,現在大寶上小學,二寶上幼兒園,我更能帶了,所以我絕不妥協,態度堅決,我自己能帶,不敢勞您大駕

  • 3 # Mr俊程

    願意打擾分什麼打擾,如果你的婆婆願意給你做飯洗衣服,帶孩子,何樂而不為。那麼你們的婆媳關係一定很融洽。

    但是如果他只是比較喜歡參與你們的家庭生活,對你們的生活提出意見或者對你們的生活中的重大選擇,做出干涉,那麼就比較討厭了。但是隻要婆婆心裡面是願意為這個家著想的,其實都還可以接受

  • 4 # 娜姐正能量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這種事情沒有誰對誰錯,向來都不是一個很好解決的問題。所以在此我就略表一下我個人的想法,如有不合你意的地方請忽略。

    如果和婆婆真心的處不在一起,那就分開住,這樣接觸少了,摩擦就少,也省去了很多麻煩事,但畢竟是一家人,而且有了婆婆辛勞的撫養才有我們心愛的老公,所以最起碼的尊重和關心還是應該有的,這不是做給誰看,首先是讓老公不為難,對你更加的理解和支援;其次是給倆個寶貝做個榜樣,尤其是現在的孩子特別聰明,有樣學樣。

    你說的打擾我從正反倆面理解。

    正面:從古到今,人都是往下親的,很少有哪家老人對自己孩子不好的。婆婆或許就是想幫你做這個,想幫你弄那個,路人她絕對不會多管閒事。但是老人跟我們的想法總是不在一個節奏上,再加上倆個人的性格和倆家的生活方式上都不一樣,所以有時候倆個人就溝通不在一起,不能用心溝通自然也就會有很多誤會或矛盾。所以我覺得這時還是讓老公這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來幫忙搭個橋吧。讓老公去和婆婆溝通,婆婆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多數老人還是通情達理的。總之,既然已經成為一家人了還是多一點理解和包容吧,家本來就是講愛不講理的地方,家和萬事興。

    反面:如果真遇上那種不講理又難纏的婆婆,我覺得還是住遠一點的比較好。距離產生美,或許遠一點逢年過節回去一下還是比較親的。這樣也不用折騰的誰都日子難過。但這裡我還是會比較強調一點:日常的問候還是應該有的,畢竟是心愛老公的媽媽,是我們的長輩,最起碼的尊重我們還是應該做到的。

    最後希望你們婆媳關係相處的融洽,日子越過越紅火。

  • 5 # 你不禮貌我不客氣

    喜歡打擾小夫妻生活的婆婆,我就見過一個。這個人就是我的奶奶,我的親奶奶,我爸的親媽。怎麼說呢,我就是一個從小在婆媳之間雞飛狗跳的矛盾中生存的小孩,所以我在悟空問答裡面回答的問題大部分都是關於婆媳的。我並沒有婆婆但是對於婆媳之間的問題從小就耳濡目染,有相當深刻的體會和感悟。我的奶奶是一個性格溫和的老人,絕對不是三句話不和就和人嗆嗆的婆婆,我的母親稍微有點強勢,說強勢,倒不如說比較堅持已見,也不是喜歡和婆婆劍拔弩張的媳婦。90年代的中國農村,因為物質的匱乏和經濟的薄弱很多家庭都是兩世同堂或三世同堂,幾輩人擠在一個房子裡面生活,媳婦兒自從嫁進門就註定要和公婆在一塊兒相處。不像現在的年輕人,只要有的選擇就會另買房子單過,因為小家庭帶給他們安逸輕鬆自由是大家庭所做不到的。

    記事之前的影像,我已經模糊了。也許從母親剛嫁進門那天奶奶就參與了她本不應該參與的生活。總之,當我記事的時候。奶奶與母親一直就是磕磕絆絆,疙疙瘩瘩。

    比如奶奶幫我爸洗內褲洗襪子了,看到我媽擰我爸爸耳朵,(並不是真擰開玩笑或者夫妻之間的情調),我奶奶就呼天搶地來阻止,他們一起去市場買東西一件東西我媽說好看我爸也同意,我奶奶就會嘀咕,灰不溜秋,買件顏色鮮豔的吧。 我媽年輕時喜歡打扮,親戚朋友聚會喜歡描眉畫唇,奶奶看到就會說眉毛太黑了,口紅太紅了,冬天碰到我爸提尿桶出來她就接過來幫忙倒掉, 冬天天冷,我爸媽住的北屋都是向陽的,爺爺奶奶住的南屋也向陽,但奶奶說南屋容易鑽風和爺爺搬到了北屋,一門之隔,爸媽只要一打鬧嬉笑,那邊就會咚咚的敲門,有的時候我犯錯,我爸媽在屋裡教育我,有時候打我手心,只是嚇唬我並沒有真打,奶奶聽到就會直接推門而進,把我攬在懷裡,對,我奶奶有個優點從不重男輕女,對我特別寵溺。

    前面說了,我母親是個強勢的人每當以上情景上演時,總會在奶奶面前發牢騷,前面也說了,我奶奶是個性格溫和的人,從來不正面跟母親對峙,但是從來不改,這樣,母親跟她彆彆扭扭相處了十年,後來有了些錢在村裡另蓋了一所房子,算是與奶奶半隔離了,因為離得不遠,奶奶還是天天到我家看看,有時候我媽炒菜太快她就會說炒不熟應該多炒炒,有時候饅頭放的時間長了不好吃我媽說扔掉,她說用菜湯泡泡一樣吃,我媽喜歡養狗,我奶奶偷偷解開繩子放走了好幾回,說怕咬著人,我媽在院子裡種了一棵小松樹,想著以後可以吃松子,奶奶三番五次讓我媽砍掉說松樹相當於死人不吉利,我媽沒聽她就自己砍了,去我家看沒人在家就把所有電源都拔了說省電,我媽在門口晾衣繩曬點內衣內褲我奶奶看到必然拿回臥室裡曬,說人來人往不好看。。。。。。

    總之,有我們家的地方一定有一個忙忙碌碌的老太太時時刻刻在為她的兒子和孫女這兩個和她有血緣關係的人付出,不信你看看,所有喜歡干涉夫妻生活的婆婆,出發點一定首先為了她自己的孩子好,比如,我爸都快三十的時候我奶奶還幫他洗內褲,比如見不得我媽"欺負"我爸,比如希望兒子和自己看法一樣,比如不喜歡自己的兒媳在外面打扮入時,比如不喜歡兒子和媳婦太親近,,,,,其實這都是婆媳初期相處時都會出現的,剛開始婆婆也是年輕的婆婆,也有女人具有的佔有慾,主導欲,控制慾,她總想做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在這個家還是女主人,兒子還是要聽她話,順她意, 而她的兒子是很容易做到的,畢竟他們之間有那層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親情,而媳婦不是,她便要做些媳婦不高興不聽從不贊同的事情,試圖成為夫妻之間的“第三者”,媳婦越違揹她,她就越為兒子想的多,那個年代的女人根本不懂什麼叫做成長斷離,她們的觀念裡,她們和兒子永遠是最親近的,即便兒子結了婚,他也不可能不去打理兒子的起居,她以為她的全部幸福來自兒子,而兒子全部幸福來自她,大錯特錯,請你相信,跟媽一起逛公園,看電影,跟媽一起旅行,一起k歌,跟媽一起享受美食,跟媽一起喝茶種花,所帶給他的幸福感遠遠不如跟年齡相仿三觀相符的愛人多,不要扣什麼孝與不孝的大帽子,這是自然規律,母親是那個生養他的人,那是至親,是因為血緣關係,而愛人本來與他毫無血緣關係去因為不能剋制的愛與他產生彼此不能分離的情感,更加難得,所以,當媽的到一定時候要放手,要相信媳婦不可能比你愛他愛的少,相信你的孩子脫離了你的照顧生活並不會變差。

    吵著鬧著的,今年我的母親也年過半百了,奶奶也進入了古稀,而我們由半隔離變成了全隔離,我們在市裡買了房子,兩家相隔三十多里,不遠,但奶奶老了不能說想來就來了,她跟隨二叔二嬸在農村生活,我父母每個週末都去看她,給她買吃的穿的,有病了帶她到市裡看病,想住了接她到家裡住幾天,奶奶也從來不插手他們的生活了,也許是年紀大了沒那麼多精力操心了,也許是覺得我爸確實不是孩子了,應該反過來照顧她了,也許是覺得住在人家自己買的房子裡不好意思指手畫腳了,總之一切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但是要求小夫妻能一直忍受婆婆幾十年十幾年的干涉最終因為一些原因婆婆放棄了,似乎有點殘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生活方式,而婆婆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們好”的大旗理直氣壯的參與夫妻之間的生活,就是一種變相的“第三者”,這個第三者媳婦不能去聲討抗議,只能選擇承受,先不說別的,婆婆,如果您有一個女兒,天天在婆家過得壓抑,過得憋屈,過得心煩意亂,作為親媽,你早就把她的婆婆罵得狗血淋頭了,但您為什麼要去給別人的閨女添堵呢?您愛您的孩子,你媳婦也有人愛,她的父母也希望她有一個幸福快樂輕鬆的婚姻生活,為什麼不能換位思考呢?

    婆婆們,你們一定要相信,沒有你的照顧,他們小夫妻過得不會差,有些不會不懂的給他們時間好好去體驗,去摸索,生活本來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再說,人家不會不懂的有強大的網路來幫助,有什麼問題是隻有您知道網路不知道的呢?放開手,幫您的精力多放到自己身上一些,好好為自己活,不要老是圍著親人轉,一個有自我的婆婆不但會提升你在小輩心中的位置,還會讓你更有幸福感。

    感謝您給我養大了一個我深愛的男人,我也希望您能感謝我的父母給您養大了一個您的兒子深愛的女人,我們之間是平等的,互不虧欠的,如果您能尊重我們的生活,您能相信我們會彼此照顧好,您能在我和你兒子之間關心的界限不那麼明顯,我們過得好就等於您過得好。

    把這些話借鑑著和你婆婆說說,她要明理,你幸,她要一句話聽不進去,堅決分開住,人生苦短,我們有權讓自己活的輕鬆一點,誰也不能阻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奶泡什麼喝可以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