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史為鑑
-
2 # danyboy
商鞅和晁錯的生平,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他的答案也都回答的很詳細了。但是,怎麼評價他們呢?特別是怎麼評價他們頗為相似的命運呢?我想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評價,供參考:
商鞅和晁錯是必死的,他們的死不是戰術問題,不是因為操之過急、得罪人太多等,而是在君臣制度之下,他們是像棋子一樣被君主犧牲的。
商鞅和晁錯最相似的命運,就是死在了自己奉獻的物件手中,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對他倆的死亡很感慨。
先看商鞅。商鞅,一個衛華人,跑到秦國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的窮國變成了富國強兵的政權,沒有商鞅,就沒有後來秦國的統一。
商鞅為秦國算是奉獻了一輩子,為此而不惜得罪秦國的利益集團。可是大家有沒有相國,商鞅的變法明明是秦孝公主持的,商鞅的能耐再大,也是秦孝公給的支援。可利益集團為什麼不恨秦孝公,而恨商鞅?
是因為他們對秦孝公敢怒不敢言?
我看不是。秦孝公死後,即位的秦惠文王照樣延續了商鞅的政策,曾經的利益集團也沒有取消變法嘛。
所以,商鞅其實不純粹是利益集團弄死的,嚴格的說,他是秦孝公和利益集團一起“合謀”害死的。這裡,“合謀”我打了引號,是因為史書中沒有史料證明他們曾經合謀過。但是,我們作為歷史事件的“事後諸葛亮”,能夠很明顯的發現一點:
商鞅就好像是秦孝公留給後人,留給利益集團的一個“大禮”,用來消除秦國百姓的憤怒,彌補改革成本的棋子。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是很殘酷的,徹底改變了秦華人的習慣,很多秦華人都因為犯法被殺掉。所以,變法一定在民間積累了很多怨氣。
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和利益集團們就可以把商鞅殺掉,這就等於向秦國的老百姓說:看!把你們害慘的商鞅死啦!大家今後就不要再有什麼不滿了,好好過日子吧。
老百姓一定就高興了,反正對新法也習慣了,(不習慣的都被殺的差不多了),秦孝公死了,現在商鞅也死了,還是死後分屍,爽!痛快!也就不計較什麼了。
所以我覺得,殺掉商鞅,應該是秦孝公早就算好的一步走法,商鞅就是一個可悲的棋子。
無獨有偶,晁錯的命運也是類似的。晁錯可不是一般的官員,他是 漢景帝 在太子時的老師,是漢景帝在位時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並不僅僅管監察,聽上去像個虛職。御史大夫在西漢是副丞相,而且管理公文,皇帝的詔令是御史大夫發給丞相,丞相才能頒給百官執行。
御史大夫權力很大,三公之一,漢景帝對晁錯是極為提拔重用的。
但再重用,也不過是漢景帝手裡的一個棋子。
漢景帝不是庸君,他既然能夠一開始聽從晁錯關於諸侯王‘削藩,會反;不削藩,也會反;早反的話,危害還小;反的越晚,越尾大不掉”的建議,就說明了他對此是深為認同的。
漢景帝心裡難道不是這樣想的?真的還需要晁錯來提醒他?
所以,漢景帝無非是自己不說,讓晁錯出來說,讓晁錯當“壞人”,這和秦孝公自己要變法,卻任用商鞅來變法是一個道理。
按照史書記載,七國之亂後,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然後袁盎順勢進了讒言,所以漢景帝才把晁錯“衣冠斬於市”,袁盎此後還代表漢景帝去和劉濞談判,結果沒談下來。
很多人因此很討厭袁盎。可是,大家想一想,袁盎也是漢景帝的棋子啊,漢景帝讓晁錯替他說出了削藩的建議,也就會讓袁盎替他去殺晁錯,道理是一樣的。
那麼,晁錯為什麼要死?
我的推測是,諸侯王的叛亂,應該是在漢景帝預料之中的,只是可能他預料的沒這麼大、沒這麼快,搞出了一個七國之亂。
既然已經爆發了,就得需要花時間去準備評判,得組織人員,儲備糧草,等等,這些都要花時間。同時,還要提防會不會有其他的諸侯王也跟著造反。所以,漢景帝要想方設法給自己贏得時間,想方設法降低其他諸侯王造反的可能性。
畢竟,自己是防守方,七國是進攻方。
所以,晁錯就必死了。
首先,殺了晁錯,就等於向其他諸侯王宣佈:你們看,我已經“誅晁錯”了,七國如果還繼續造反,就是完全沒有道理了。這就把七國徹底逼到了角落裡,畢竟“清君側”是一個聽上去還挺有道理的口號。而其他諸侯王呢,一看晁錯死了,可能削藩就會停了,自己的訴求滿足了,也就不會跟著造反,這就把七國孤立了。
第二,殺了晁錯,還可以以此為藉口去和七國談判,從而贏得時間。漢景帝肯定知道談是沒用的,設想假如談判成功,七國退回去,那漢景帝這個皇帝今後還怎麼當?今後天下誰還聽他的呢?所以,漢景帝的談判一開始就是假的。
所以,晁錯也是漢景帝的棋子,而且,如果只是從表面看,很多人還會把晁錯之死歸咎於袁盎,好像是袁盎害死了晁錯。實際上,袁盎無非是提漢景帝分憂而已。
小結:商鞅和晁錯,都是君主的一個棋子。秦孝公算的遠一點,把商鞅作為後來減輕變法成本的一個工具,由自己的兒子來執行,既能安撫利益集團和秦國百姓,還間接給自己的兒子增加了威信、民心。
漢景帝算的近一點,在叛亂突然爆發,來勢洶洶,規模龐大的情況下,只能犧牲晁錯贏得宣傳上的主動,贏得時間。七國之亂雖然只用了幾個月就平定了,可在叛亂之初,誰也沒有這個預測,即使有,誰又敢打包票呢?
為人君者,其殘忍狠毒,確非常人所能及。
那些熱衷於攀附上位的臣子,又有幾人能捨得自己的“功業’和“位置”呢。
以史為鑑吧。
-
3 # 六月六的快樂
商鞅和晃錯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做起事情來,目的是好的,但過於圖快,勁頭過猛,結果得罪了貴族們,侵犯了他們的原有利益。如果他們在具體實施政策時,分一步步的執行,或許效果就不同了。
晃錯請求景帝削藩,並要求一削到底,但沒有考慮到一個實際情況,諸侯各國力量已經非常強大,搞不好就會直接顛覆漢王朝,吳王劉濞實力在諸侯中最大,晃錯偏要第一個就削弱吳國,景帝直接奪去了吳國幾個郡。這讓吳王懷恨在心。
後來為了解決諸侯國的問題,漢武帝實行了”推恩令“,最大程度上最合適的力度上,削弱了各諸侯的力量,成功解決了前兩代皇帝留下的難題。
商鞅的出現,讓秦國走上了以法制國的道路,為了嚴明法律,連太子犯錯他都要責罰,以至於秦惠文王繼位後,第一個就要殺他。商鞅讓秦國富國強兵,政令統一,軍紀嚴明,百姓安定。使國家步調統一,但在後來,秦國卻在法制這條路過於偏激,對內對外過於苛嚴,以至最終在秦二世時暴發了農民起義。這大概也算是商鞅最初制定政策時的一大失誤吧。
-
4 # 永不放棄的飛
就個人而言,商鞅做人透徹,晁錯,有點畏首畏尾,就周圍環境而言,商鞅遇到一個強有力的君主,而晁錯沒有。但是兩個人,對於政治形勢的判斷,都挺準確,只是在改革的具體實施中,商鞅做的更好
回覆列表
其實題目中有個bug,商鞅是戰死後屍體被車裂,晁錯是被腰斬於市。
一,商鞅商鞅年輕時叫公孫鞅,在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裡當一個小小的家臣。
魏國曆史上多出法家人才,李悝、吳起等法家人才都是在魏國成名,公孫鞅深受影響,自己也學了法家治國理念。
公叔痤快病死的時候對魏惠王推薦公孫鞅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如果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
可惜魏惠王是個棒槌,根本不聽公叔痤的遺言,對公孫鞅不聞不問。
於是公孫鞅一看在魏國混不下去了,隔壁秦國在招攬賢才,於是就跑到秦國去了。
公孫鞅在秦國和秦孝公一見鍾情,秦孝公立刻給公孫鞅任命為左庶長,開始變法,後來迅速升遷至大良造。
公孫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大展宏圖,制度上變革分封制為郡縣制;廢除貴族得利的井田制,開始開荒種地,獎勵耕戰;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秦國國力,公孫鞅還實行連坐制度 ,穩定了後方,以及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間諜刺探。
對此,秦國老百姓不但不是某些人常說的抵制暴秦,反而是:“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
除了內政才能,公孫鞅還是少有的軍事奇才。
公孫鞅變法,秦國國力增強,公孫鞅率領秦軍擊敗老東家魏國,逼迫魏割西河之地與秦。
此時魏惠王才想起老宰相的遺言,狠狠的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而魏惠王的抱怨絲毫沒有影響到公孫鞅,反而因為戰功被封於商十五邑-因此號稱商鞅。
可惜的是,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最大的靠山。繼位的秦惠王和商鞅有仇,因為變法,商鞅把太子老師鼻子都割了。
因此秦惠王繼位後,太子老師拿到實權,就開始羅織造反罪名準備報復商鞅。商鞅本來想跑回魏國,但他把魏國得罪得太狠,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準備反抗。
結果商鞅自己的衛兵,根本不是秦軍的對手,商鞅戰死,屍體被秦惠王五馬分屍。
二,晁錯晁錯是漢文帝時期著名的大臣學者,因為其知識才華而任命為當時太子-後來的漢景帝的老師。
晁錯在思想上重視農商,鼓勵移民實邊、寓兵於農。這是後來曹操等人實行屯田政策的依據。
在政策上,晁錯主張削蕃,加強中央集權。認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可以說晁錯的思想和學識都非常優秀,不愧為太子師。但是晁錯在實際操作削蕃的手段上,卻缺乏一名成熟政治家該有的手段。而且漢景帝非常刻薄寡恩,最後導致晁錯身穿朝服被腰斬於市的悲劇。
晁錯對於削藩竟然只提出建議,和初步執行方案,對於各諸侯國的反應並沒有準備預案。
年輕的漢景帝因為相信自己的老師,削藩之後結果立刻引發早有準備的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打出清君側,誅晁錯的造反旗號。
眼看形勢不對,漢景帝趕緊問計於晁錯:現在吳王他們造反了,我們應該咋辦?
晁錯說:他們造反了,找武將滅了他啊,找我幹嘛?
漢景帝於是又問晁錯: 老師,那出兵的話派哪個武將比較好呢?
晁錯說:乾脆御駕親征吧
漢景帝說:那不行啊,我御駕親征了,誰來坐鎮首都呢?
晁錯說:沒事,我來坐鎮就行。
漢景帝:。。。。
晁錯和另一大臣袁盎素來不和,袁盎之前在吳國做過相國,於是晁錯想借吳王造反之事殺了袁盎。
袁盎也不是省油的燈,知道晁錯要殺自己後,連夜求見漢景帝,說自己可以平叛。
漢景帝大喜,問袁盎有何高見? 袁盎說:七國造反打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我們殺了晁錯,七國就沒有藉口了,我願意去跟吳王談判。
於是漢景帝就誅殺了晁錯,當然袁盎自己也並沒有透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倒是後面周亞夫率領大軍,三個月就平定了七國之亂。
直到漢武帝時期,吸取了晁錯的教訓,在削藩之前,先採取了推恩令,分化諸侯國內部勢力,然後才完成削藩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