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典小說裡經常提到這員外,那員外都是很有權勢的樣子,那員外到底是什麼官?
4
回覆列表
  • 1 # 五月琴絃

    官員,知道不,員外是退隱之官不能與商混,商人富豪不能稱員外,如今換屆總統叫前總統,古代在朝高官退隱之員叫前朝官員都可稱員外。

  • 2 # 阜陽雪花

    員外是員外郎一職的簡稱,有“正額之外”增設之意。三國時期魏末最早設定了員外散騎常侍,晉朝初年又設定員外散騎侍郎,都是皇帝的侍從官。南北朝時,新設了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等。到了隋朝,員外成為尚書省二十四司內各司的次官,地位又提升了。唐、宋、遼、金、元、明、清沿隋制,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員外已在編制定員之內,成為顯赫之位。從明以後,逐漸演變成為一種閒職,當時地主和商人可以透過捐銀兩的方式來獲取員外一職。後來,“員外”逐漸失去了其本來含義,京劇和明清小說中看到“員外”是專指一些有錢人。

  • 3 # 與書居

    員外,通俗的說就是編外的官員。員外官制在北魏末年已露端倪,但其成熟定型及全面活躍.卻是在唐代前期(從高宗初年到安史之亂以前)。唐朝建立後,形成了以職事官為主體的嚴密的官制體系。職事官的基本特徵是“職有常守”、“位有常員”。因此,這些職事官又被稱為“正員官”、“正員”或“正官”。

    除了正官外,唐代還存在這樣一些特殊的職事官:他們雖有職事官之名,卻不在該官職的編制員額之內。這些“超編”的職事官,就是“編外職事官”或“編外官”,即員外。這些員外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加以瞭解:

    一是員外官在形式上的分類。員外官在形式上可分為兩類:不附加“同正(員)”字樣的員外官和附加“同正(員)”字樣的員外官。這兩類員外官中,帶“同正(員)”者,經濟待遇更優厚一些,但在其他方面,二者沒有明顯區別。

    二是員外官的物質待遇。第一,員外官享有俸祿,其物質待遇參照其正員官的標準,但低於其正員官;員外官都沒有職分田。第二,員外官中,“員外同正”者優厚於不帶“同正”者。第三,員外官物質待遇的來源主要是依靠俸祿。京員外官的俸祿,由國家單獨供給。州縣員外官的俸祿,在天寶以前,與正員官一同依賴他們所在官署。

    三是員外官職的部門分佈。員外官職在各部門的分佈,雖然廣泛,但有限制。主要分佈在以下部門和職位:第一,中央各寺、監、秘書省、殿中省、內侍省的長官和部分屬官職位。第二,諸衛、軍、折衝府的長官和部分屬官職位。員外官在這些領域中有廣泛的分佈。第三,東宮和王府的一些職位。第四,州縣僚佐職位,如別駕、司馬、長史、諸曹參軍等。

    四是員外官制所接納的人員。員外官制所接納的人員,有別於正員官制,他們通常是各種具有特殊身份、不便於為正員官隊伍吸收的人。如皇親、名列要籍的人員、立過軍功的邊防軍官等。

    五是員外官在實質上的分類。從員外官制的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員外官並不是一個性質單一、政治功能相同的整體,不能簡單地視為正員官的對應者和輔助者。在員外官中,存在著性質上徑渭分明的四種類型:事務型、獎賞型、安撫型和貶逐型。

  • 4 # 吳鉤的鉤沉

    準確地說,“員外”並不是什麼官職,而是民間對地主和富人的稱呼。這種稱呼習慣是從宋代開始的,南宋人方回《續古今考》載:“南渡前,開封富人皆稱員外。”可知北宋時,人們已習慣將京師的富戶稱為“員外”。《清明上河圖》上便有一個廣告招牌,上書“久住王員外家”,那就是一家王姓富戶開設的民宿。明清時期,“員外”作為富人的稱呼,就更加普遍了。

    有一些朋友以為“員外”來源於“員外郎”的官職。其實不對。“員外”其實是源自唐朝的“員外官”(而不是員外郎)。所謂員外官,就是正員定額之外的官員;而員外郞則是各司郎中的副職。清代學者翟灝在《通俗編·仕進》中對此有考據:“所云員外者,謂在正員之外。大率依權納賄所為,與今部曹不同,故有財勢之徒,皆得假借其稱。”由於員外官由於可以透過捐納而獲得,慢慢的便成為了富人的代稱。

  • 5 # 耿耿不寐

    員外,在古代是指正員以外的官員,也叫員外郎。後來因此類官職都可以捐買,所以把一些鄉紳富豪也稱員外。

    史料記載,最早在三國魏末開始設定員外散騎常侍,到了西晉又置員外散騎侍郎。南北朝時期,又有殿中員外將軍、員外司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個“員外”。隋朝時期,在尚書省二十四司,各置員外郎1人,為各司次官。唐宋元明清時期,以郎中、員外郎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時號“員外”,已在編制之內。到了現代,員外這一稱呼逐漸淡出。隨之出現“候補委員”這一稱呼,其涵義與“員外”相比有一定變化,但大同小異。

    但是,明朝以後,員外郎成為一種閒職,不再與科舉相關,而漸漸和財富聯絡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銀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個員外官職來做。所以員外後來專指一些有錢人。

  • 6 # 壹道人生

    簡單說,古代官大部分是透過科舉考試(文考,武考)而來,是很有位的,但民間有的人很有錢,但在官僚體系中沒有地,朝廷正而需要錢,所以就搞了一個捐官(公平,公正,公開的買官),但又沒有哪麼多的位子(也怕捐官的人治理不了社會),所以就出了員外(實職之外的官員),但又怕群眾說是買官,所以給貫一“郎”字以表有位,所以也叫員外郎。

  • 7 # 歷史簡單說

    在明清的小說還有元曲裡面經常會出現員外,比如黃員外,或者李員外,那員外到底是什麼呢?員外的全稱叫員外郎,我們來看看明清官制裡面,這個員外郎到底是個什麼級別的官員呢?

    我們知道,六部分別是吏部、兵部、刑部、禮部、工部、戶部,我們就以吏部為例來說明,吏部的主官叫做吏部尚書,從一品,尚書的副手叫侍郎,有左右侍郎兩位,從二品。

    吏部下面有四司,各司的主官叫做郎中,正五品,郎中的副手就是員外郎了,從五品。員外就是正員之外的官員,最早出現於魏晉的員外散騎常侍,散騎常侍一般是皇帝的顧問,皇帝外出的時候騎馬跟從,所以叫散騎常侍。

    後來因為需要加增加了員額,新增加的人就叫做後來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就跟散騎常侍來輪班,一起被叫做通直散騎常侍。員外郎最開始出現於隋文帝時期,當時在尚書省的二十四司各增加了一個員外郎,做為各司郎中的副手。

    雖然員外郎叫員外,但其實已是定員。我們知道科舉制度之後,讀書人要入仕就得經過科舉,考取功名,後面也出現了一些沒有經過科舉考試,而是透過捐官成為員外郎,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雍正王朝》裡面的李衛。

    他也是沒有參加科舉考慮,而是捐了一個員外郎,後來就任兵部員外郎,再之後就成為了戶部郎中,一直做到了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直隸總督、太子少傅,當然李衛這樣的例子也是比較少見的。

    更多的情況就是捐了個員外郎,並沒有真正的去擔任,只是相當於捐了個功名,所以這樣的人被叫做王員外之類的,但其實,員外這個詞最後變成了富豪人家的代名詞了,他也不一定有捐員外郎,只是大家都這樣稱呼,當然這種稱呼現在也沒有了。

  • 8 # 任馳贏天下

    在中國古代很早以前員外確實是一個官職,而且官位還挺高。員外,官場上又叫“員外郎”。大概從隋朝開始有了員外郎這一稱號。至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以來,尚書省設立二十四司。各司的次官便是員外郎,也就相當於各司的副主管位置,官級為從五品或六品。也就是說比縣令的級別還要大,因此說那時候的員外郎權利和地位還是很高的。

    那時候“員外郎”這個官職是透過科舉考試產生的,也就是說一些被入取的科舉生,由於人員太多,一些沒有被分配到正式職位的,於是就給了個候補官員“員外郎”做。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不同官職也出現了變革。所以到了明朝以後員外逐漸成了一種閒職,員外一職也變成了正員以外的官員。不在於由科舉產生,員外一職開始慢慢名存實亡。(例如現在的顧問,調研員這類的頭銜),權利也逐漸被取締。

    後來員外這一稱謂也漸漸與財富掛鉤,在當時,只要有錢,肯花銀子就可以買到一個員外郎。後來久而久之“員外”一詞,也就成了土豪劣紳的代名詞。也類似於“地主”這個稱號。

    比如說《水滸傳》裡的大財主趙員外,北京大名府的“玉麒麟”盧俊義盧員外等等。地主商人只要有錢有勢,就可以花錢捐一個員外郎來當。

    歷史上大清朝,大家熟悉的名臣李衛當初第一個官職“員外郎”,就是花錢買來的。

    所以說“員外”在古代一開始是官場上的一個職位,算是一個官。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演變成了一種對土豪劣紳的一種稱謂。

  • 9 # 葉之秋

      

      中國的許多稱呼都非常有意思。一些原本高高在上,凡人不可用的稱呼,在朝代更迭之後,漸漸落下凡塵,走入尋常百姓家。

      比如“員外”一詞,在唐朝就是百姓高不可攀的稱呼。所謂“員外”乃“員外郎”的簡稱。

      在唐朝,尚書省總覽全國政務,尚書省之下設立二十四個司,每個司正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

      唐朝的員外郎一般是從五品官銜。別看只是從五品,唐朝的宰相才是三品官哦,宰相也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嘛。

      宋元時期依然還有員外郎這個職務,明朝時期就取消了。正因為取消了,“員外郎”“員外”這個稱呼也就從高高在上的權貴階層,走入尋常百姓家。一些有錢人也自稱為某員外。

      在明清古典小說中,張員外,李員外一大堆。他們本身不一定是官身,也許只是鄉間財主,只要有錢有地,就可以自稱某員外。

      類似的稱呼在古代很多。比如“相公”一詞。在唐宋時期,一般人絕不能夠叫相公。只有當朝宰相,才有資格稱“相公”。相,是輔佐之意;公,是對他人的尊稱。

      在唐宋史料中,能被稱為“相公”,都是當朝宰輔。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宰相被廢除了,即便是那些上書房大學士,內閣大學士等等,人們也不叫相公,改叫相爺了。

      相公遂走入民間,成為女子對丈夫的尊稱。

      “太太”也是如此。在宋明時期,唯有三品以上高官的夫人才能叫太太。像《紅樓夢》中,王夫人乃是榮國府的當家人,家中有封爵在身,丈夫又是朝廷官員,才能被人尊稱一聲“太太”。

      到了民國,隨便是誰都可以叫“太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保護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