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網上流行的一個討論話題:家長們都在說陪孩子作業時孩子各種注意力不集中,各種藉口不做作業,說孩子作業態度不行,很難教會之類的,然後氣到生病住院甚至打罵孩子,家長們叫苦連天的。可是家長卻跟老師說“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孩子”,這是什麼心理?
9
回覆列表
  • 1 # 降服熊孩子

    每個做作業磨蹭的孩子,情況都不一樣,家長如果只是陪著,卻沒有方法的引導,那是陪不出來的。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磨蹭的根源在於哪裡?

    我有個朋友,兒子小學一年級,每天陪著做作業做到10點半,為此非常痛苦,尋求我的幫助。

    我對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很瞭解,所以直接告訴她,你兒子作業磨蹭,他就是想讓你幫他做呢,他覺得你啥事兒都幫他做,這事兒也會幫忙,但是沒想到你不幫他寫作業。

    我朋友聽到這個話就不吭聲了。原因很簡單,從孩子出生,她就一手包辦了孩子所有的事情,照顧的無微不至,到了五歲吃飯還要喂,不喂不吃;吃葡萄都是剝了皮,然後去了籽兒之後用勺吃。

    對於這位媽媽,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從孩子能做的所有事情入手,不要再包辦替代。

    找到孩子作業磨蹭的根本原因,才能解決磨蹭的問題。

  • 2 # 途蟲的百味人生

    其實真的不要把家長的老師對立起來,我發現很多問題,都是有意或者無意地把老師和家長對立起來,這,很不好。我當班主任十八年了,雖然與家長也會有些小分歧,但與每屆學生家長的關係都不錯。老師和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家長希望孩子更有出息,老師希望學生能考上更好的學校。所以,老師和家長之間相互理解,才是最正確的做法,老師有家長之間互相犯忌,互相質疑,受害最深的是孩子。“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被一些專家奉為至理名言的話,令一線老師極其反感的話,我想應當不是某個家長說的,而是某些自以為是的專家說的。其實有些專家遠離教學第一線時間太長了,在辦公里的空調房裡還苦思冥想了很多這樣“高大上”的話。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凡是離開教育教學第一線三年以上,都算不得真正的教育專家,那些離開教育教學第一線十餘年的專家,真的不瞭解教育的真實情況,學生的真實情況了,所以還是不要亂說話的好。大家應當注意到,現在很少提“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了,因為教師的確不是萬能的,的確有個別學生,老師想盡一切力法,可以也教不會,這是專家也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家長對此想必也有同感。我時常聽家長感嘆,現在帶一個孩子真的太難了,誘惑太多,尤其是網路遊戲誘惑太深,管不住自己的孩子了。我跟家長說,你們如果管一個孩子都管不住,那班主任老師要管40多個學生,難度有多大?其實絕大部分孩子不是不能學,也不是教不會,而是不想學,不願學,而是不聽老師教。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態度的問題。有些孩子,家長輔導老師太傷神,有些孩子,老師授課也很傷神,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作為家長,建議多與老師溝通,少些抱怨,互相理解,多想辦法,才是解決問題之道。教育不易,攜手同行!

  • 3 # 九鬥學生心理

    術業有專攻,很多家長在內心看不上老師,但是在教學這件事上,離開老師還真的不行。很多家長雖然都讀過大學,學歷還都很高,但是在輔導某個知識點上,在如何引導孩子理解和接受某個知識點時,還真的是需要花時間去研究,特別是一些奧數題型,很多家長自己就沒弄明白,在輔導孩子時,在孩子一次次的不理解時,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希望孩子一點就通,一點就透,可孩子表現離自己的要求太遠時,就會崩潰。

    排除智力因素之外,在某個孩子學習主動性很強的情況下,還真是那句“沒有教不會”的孩子。但是這是有前提的。

    孩子學習主動性強+家長配合度高+老師能夠一對一長期跟隨+家長願意為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整合各種資源(特別是時間和家長的自我修養)+……

    所以,不談各種前置條件來說問題,都是扯淡。

    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高度的資源配置問題,就像買車,標配車型和高配車型,在使用上感受自然不一樣。

  • 4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沒有教不會的孩子”這話不是家長們說的吧?而且我相信也沒多少家長相信這句話的!

    這話要是真的,孔聖人也得詐屍

    咱們都是成年人,一路上學走過來,拍拍良心說,你們誰會相信這話?如果說現在因為孩子上補習班成風,我們很多時候已經分不清楚孩子的成績到底是老師的功勞還是輔導班的功勞又或者是父母們的功勞(當然,孩子自己的功勞最大),那麼我們就說說二十多年之前好了。那時候“補課”的意思基本上指的是“給學習更不上或者落下的孩子補習”,那個年代補習班極少吧?父母們的文化水平也並不會太高吧?那麼是不是同一個教室裡的孩子成績都是一樣的呢?事實上從我們小學一直到大學,成績大都是“正態分佈”的不是嗎?

    孔子算不算牛?他教過多少學生?為啥只有“七十二賢”?孔聖人尚且如此,我們又怎麼如此要求老師們呢?

    這話也不完全錯

    實際是這話你說絕對錯嗎?也不絕對!它的出處我是不知道,但是我相信,在老師們開大會、被接受給眾教育的時候這句話應該會經常被提到。但是我認為它的目的並不是說“你教不好就是你不行,你無能!”而是想說:任何孩子、任何人只要給他正確的教育方式,那麼他們都有可能成才、成功。我覺得道理是沒問題,問題是“教育”是老師一個人的事兒嗎?

    就我的實踐經驗來看,我個人比較認可一個說法“小學看家長,中學看老師,高中看學校”(或者是小學靠家長、中學靠老師、高中靠自己)。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我感覺這話比較靠譜!

    相信只要家裡有孩子上學的人都應該知道影響孩子的“教育”主要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這裡面孩子最早接觸,也是最最重要的一定是“家庭教育”!

    古人說“三歲看老”,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那個年齡的“老師”不就是孩子的父母嗎?

    而一個孩子上學之後的各種表現,說實話,有多少習慣、態度等影響學習的問題都是在上學之前就已經形成了?而上學之後需要培養的各種能力,又有多少離得開父母在家裡的監督、幫助?不可否認,在這個環節里老師的作用很大,往往老師一句話定過父母十句話,但我們也都上過學,你現在還能記得到多少老師的“苦口婆心”?老師們講過多少道理?我們聽進去多少,關鍵是做到了多少?事實上,都會講的,問題是過去老師還能因為你不聽懲罰你一下,現在有幾個敢?過去還敢多佈置點作業逼著你練練,現在還有多少敢?

    所以現在這個大環境裡,說這話就已經很不合時宜了!

    “表姿態”、“寫報告”、“開大會”的時候說說也就算了,家長們可千萬別當真……

  • 5 # 景行說教育

    為什麼有些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時說傷身傷神,卻對老師說沒有教不會的孩子!

    孩子沒有上學之前每個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神通。因為自己孩子會很多東西,孩子會背《三字經》,孩子會背多少首古詩,孩子會做多少算術題,家長都以為自己的孩子聰明絕頂,是個可塑之才。其實他不知道,別人家的孩子也是一樣的。於是對自己的孩子抱有了滿滿的希望。可是等到上學之後孩子成績並不理想!其實他不知道學生之間的智商是相差不多的。孩子成績不理想不是他提前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在上學之前有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有的家長開始輔導自己的孩子,孩子坐不住,記不住。學習總是踏不下心來有的知識你說過多少遍,重複多少遍,他就是記不下來,總是心不在焉的樣子!家長對他兇的時候,孩子還淚眼婆裟地看著你。家長髮火兒,暴跳如雷,訓斥孩子久了,有的孩子還產生了逆反的心理,和家長頂起嘴來。

    遇到這種情況,有的家長非常痛苦。其實這時候他應該非常體諒老師。你已經體驗到了教學都不容易。但是好多家長不但不體諒老師,反而抱怨起老師來,反而埋怨教師沒有把自己的孩子教好才會這樣的。

    首先,這是人的自私的推卸責任表現!一個人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認為自己對孩子只有生的責任,沒有教養的責任!固執認為學習是老師的事。其實他不知道學習是老師的事,但是孩子學習好跟你有很大的關係!老師是負責學生的學習,老師教學一個班級,一班級大約有四五十人。四五十人中有學習好的有學習壞的。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就是因為這四五十人分佈在四五十個不同的家庭當中。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的監督至關重要!

    每一個學習好的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辛勤付出的母親或者父親!

    第二,家長沒有推己及人品質!“推己及人”,是處理人和人的關係,待人處事的最一般、最根本原則。 這一思想最早是孔子提出來的兩句話。一句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兩句話都見於《論語》,意思就是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給別人!現在與時俱進改換了新名詞,叫換位思考。

    作為家長你應該和老師進行換位思考你自己教一個學生,就覺得困難了,就暴跳如雷,就傷神傷身。老師要教學四五十個學生。那老師的感觸怎麼樣?老師要傷多大的神?傷多大的身啊?你不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作為家長應該對比一下其他的家長是怎麼做的。不要只是一味的抱怨,這是典型的責己松,責人嚴!做事做人不能是雙重標準。如果這樣做,既不會做好事情,也不會做好人。

    第三,你的抱怨給你的孩子帶來很壞的影響。你把對教師不滿的情緒,抱怨的情緒傳遞給了學生。後果很嚴重!

    要知道,父母對學生的影響是最大的。現在可不要說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現在的家長太厲害了不點兒小事就可以投訴老師。而現在社會,管理部門對教師過於苛求。教師已經不敢越雷池半步!你的抱怨使你的孩子不再敬畏老師。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你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把孩子進一步推向學習困難的泥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鄉鎮企業拆遷賠償有什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