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是特殊人群,且數量龐大,特殊原因導致他們無法從小接受正常教育,因此特殊機構的教育是他們唯一能夠學習的途徑,特殊教育最大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盡最大可能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重新融入社會,獲得自我生存的基本需求。
聾人想要自我獨立,不但需要學習,還需要有重新融入社會的資訊。擺在聾人面前最大的問題,不是解決聽力的問題,而是解決交流溝通的語言問題,畢竟語言是這個社會交流的主流方式,手語僅僅適合同類人群交流,大眾對手語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面對求職的聾人來說,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考慮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才能增加自立謀生存的機率。
現在我們社會科技發展的太快了,希望社會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要帶上這些特殊人群,為他們留下一線希望,比如提供一些不使用語言或少量語言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我不希望只有簡單機械的體力勞動,而是一些可以發揮他們腦力特長的機會,不要因為一種缺陷就失去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更不能因為身體缺陷就全盤否定他們,對聾人的生存空間和環境,其實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特別是全國高等院校開設的聾人特長班還是不多,對職業設計也很有限,多是一些從事簡單刻板重複工作的服務行業,可以說整個特殊教育還處在為他們謀生存的初級階段,而他們中的一些人迫切需要謀發展的更高階需求。所以,希望從教育開始,就需要重視和改進對個人能力長期規劃,同時希望有更多的社會組織能夠伸出援助之手,主動參與到為聾人謀發展,謀生存的行列來,為殘疾人共享社會改革發展果實,同步跨越小康努力!
那麼聾人的語言康復需求入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聾兒的聽力補償,語言功能的恢復,以及重新融入社會的心理健康等問題,時刻困擾著家長們,當然對孩子的完美康復更是殷切希望,這同時也是語言障礙矯正機構的期望和責任。
一、家長做好心理準備和正確的輔助配合
特殊教育界有一個觀點——“不論有多少專業人員來教導特殊兒童,其影響之深遠,仍遠不及特殊兒童父母對其的影響”。建議聾兒父母去讀一讀《從零歲開始的聾兒家庭指導》這本書,這是特殊教育界、語言矯正專家非常推崇的一本書。其中的“母親法”的親子關係值得學習,家庭環境、社會關係輔助等都會對孩子的康復起到病理、心理雙重康復的積極效果。同時還能幫助家長正確的認識康復訓練技巧,客服不良心理狀態。
二、聽力語言障礙康復的三個原則:
1、耳聾發生的時間,耳聾發生的年齡越小,對語言的形成影響越大;
2、耳聾的時間越早,聽力損失的程度越重,語言障礙越突出;
3、語言環境,康復教育,康復方法都能影響聾兒語言的形成發展。
聾兒早期的發現和聽力補償是語言障礙矯正的前提,直接影響著後期矯正康復效果。
三、聽力語言障礙康復訓練重點
聽覺訓練階段,詞彙積累階段,言語訓練階段,是聽力語言障礙康復的三個階段,在不同階段要注意:
1、做好聽覺訓練,保護補償的聽力,培養聽覺和記憶能力。包括聲音觀察,聲音分辨,聲音理解,語言因素的特點等。
2、做好發音訓練,這個階段會很難(篇幅有限不做具體描述),包括髮音基本功,呼吸以及口舌操,有必要的話對大齡聾兒,還要進行針對性的口肌訓練,重要的還有發音協調能力學習,從發音分辨,到發音準確,到音位理解正確等,都要經過大量的練習,從而使聽障兒童瞭解、體驗並掌握髮音部位及方法,從而培養正確發音的習慣。
3、語言訓練,包括理解語言,語言表達,正確使用能力培養,引導聾兒主動學習、發展語言的途徑和方法,直到可以自己駕馭語言能力,達到自由交流後,才算成功,才能真正迴歸社會,融入社會主流。
聾人是特殊人群,且數量龐大,特殊原因導致他們無法從小接受正常教育,因此特殊機構的教育是他們唯一能夠學習的途徑,特殊教育最大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盡最大可能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重新融入社會,獲得自我生存的基本需求。
聾人想要自我獨立,不但需要學習,還需要有重新融入社會的資訊。擺在聾人面前最大的問題,不是解決聽力的問題,而是解決交流溝通的語言問題,畢竟語言是這個社會交流的主流方式,手語僅僅適合同類人群交流,大眾對手語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面對求職的聾人來說,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考慮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才能增加自立謀生存的機率。
現在我們社會科技發展的太快了,希望社會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要帶上這些特殊人群,為他們留下一線希望,比如提供一些不使用語言或少量語言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我不希望只有簡單機械的體力勞動,而是一些可以發揮他們腦力特長的機會,不要因為一種缺陷就失去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更不能因為身體缺陷就全盤否定他們,對聾人的生存空間和環境,其實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特別是全國高等院校開設的聾人特長班還是不多,對職業設計也很有限,多是一些從事簡單刻板重複工作的服務行業,可以說整個特殊教育還處在為他們謀生存的初級階段,而他們中的一些人迫切需要謀發展的更高階需求。所以,希望從教育開始,就需要重視和改進對個人能力長期規劃,同時希望有更多的社會組織能夠伸出援助之手,主動參與到為聾人謀發展,謀生存的行列來,為殘疾人共享社會改革發展果實,同步跨越小康努力!
那麼聾人的語言康復需求入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聾兒的聽力補償,語言功能的恢復,以及重新融入社會的心理健康等問題,時刻困擾著家長們,當然對孩子的完美康復更是殷切希望,這同時也是語言障礙矯正機構的期望和責任。
一、家長做好心理準備和正確的輔助配合
特殊教育界有一個觀點——“不論有多少專業人員來教導特殊兒童,其影響之深遠,仍遠不及特殊兒童父母對其的影響”。建議聾兒父母去讀一讀《從零歲開始的聾兒家庭指導》這本書,這是特殊教育界、語言矯正專家非常推崇的一本書。其中的“母親法”的親子關係值得學習,家庭環境、社會關係輔助等都會對孩子的康復起到病理、心理雙重康復的積極效果。同時還能幫助家長正確的認識康復訓練技巧,客服不良心理狀態。
二、聽力語言障礙康復的三個原則:
1、耳聾發生的時間,耳聾發生的年齡越小,對語言的形成影響越大;
2、耳聾的時間越早,聽力損失的程度越重,語言障礙越突出;
3、語言環境,康復教育,康復方法都能影響聾兒語言的形成發展。
聾兒早期的發現和聽力補償是語言障礙矯正的前提,直接影響著後期矯正康復效果。
三、聽力語言障礙康復訓練重點
聽覺訓練階段,詞彙積累階段,言語訓練階段,是聽力語言障礙康復的三個階段,在不同階段要注意:
1、做好聽覺訓練,保護補償的聽力,培養聽覺和記憶能力。包括聲音觀察,聲音分辨,聲音理解,語言因素的特點等。
2、做好發音訓練,這個階段會很難(篇幅有限不做具體描述),包括髮音基本功,呼吸以及口舌操,有必要的話對大齡聾兒,還要進行針對性的口肌訓練,重要的還有發音協調能力學習,從發音分辨,到發音準確,到音位理解正確等,都要經過大量的練習,從而使聽障兒童瞭解、體驗並掌握髮音部位及方法,從而培養正確發音的習慣。
3、語言訓練,包括理解語言,語言表達,正確使用能力培養,引導聾兒主動學習、發展語言的途徑和方法,直到可以自己駕馭語言能力,達到自由交流後,才算成功,才能真正迴歸社會,融入社會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