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魯大地一代天驕

    折楊柳歌辭

    (其一)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折楊柳歌辭》屬《梁鼓角橫吹曲》之一,是北朝樂府民歌中的《橫吹曲辭》。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載《折楊柳歌辭》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寫離別。

    離別,不僅是詩歌的重要題材,而且在民歌中也不乏其歌詠之作。

    折楊柳贈別是古代送行的習俗。行客折柳為的是表示惜別。行客跨上馬兒不捉鞭,反而折下楊柳枝表示惜別,行客、坐者都吹起長笛,笛聲悲切,愁殺遠行的人。折柳贈別,是漢族固有的風習,但“上馬不捉鞭”的雄姿, “蝶座吹長笛”的場景,卻夾雜著遊牧民族善騎的特徵和北方人民特有的生活情調。富於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味。

    北方自經永嘉亂後,各少數民族入據中原,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同時,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與文化也互相影響、滲透。漢族人民受到少數民族粗獷的氣質薰染,也具有了雄健武勇之概,他們的歌聲也豪邁高亢,這首寫離別的民歌,體現了這一特色。這首民歌抒發離愁別緒,然而絕無南朝民歌的纏綿悱惻,而顯得豪放爽朗,慷慨激昂。民歌的前三句都在冷靜客觀地摹繪場景。先是上馬反身折柳的矯健動作,然後是行者、坐者吹笛的畫面。末句點明“愁”字,且用“愁殺”,把“愁”的感情推到極端。悠揚的笛聲,使行客聽著愁思難受。儘管“愁殺行客兒”,但感情並不低抑,而是悲中蘊壯,形成悲壯的格調。

    《上馬不捉鞭》透過刻畫離別的典型場景來渲染悲涼慷慨的心情。上馬不捉鞭,遠行也無須鞭子,十分準確地捉住了北方人民善於騎馬的特點。突現了驃悍雄健的騎馬人形象。反折楊柳枝,這一典型動作,包含著深沉的惜別之意。蝶座吹長笛,是北方民族特有的送行景象,這些動作、場景同北方人民迅猛、粗獷的性格十分吻合。 “愁殺行客兒”的情也是北方人民典型的悲壯之情。所以,情與景都具有典型性。

    語言質樸無華,純粹由北方人民的口語提煉而成,但表現力很強,首先是富於形象性,一句勾畫一個動作或情景,如浮雕般立於讀者眼前。其次是剛健有力,詩句的節奏較緊促,每句頓數為二,這就使語調顯得豪邁亢直, “上”、 “折”、 “吹”等動詞也下得相當有力。絕無一唱三嘆的嫋嫋餘音,也無巧妙的雙關語,而顯示出鼓點般清晰的節奏與旋律。

  • 2 # 使用者8972058287788

    第一首是寫“行客”告別親友遠行之際,“上馬”理當揮鞭啟程,可他卻“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楊柳。柳者,留也,在古代習俗中是作為惜別的象徵。這一細節,正表現出其依依惜別的心情。而此時更傳來了悠悠長笛之聲,豈不更令人悵惘,別情難抑!詩前三句純用敘事代抒情,不明言離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長笛”象徵離情的事物意象作墊襯,逼出最後一句“愁殺”兩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犯罪嫌疑人無罪說自己有罪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