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可能跟慣性思維有關吧,武王伐紂殺的是商朝的君主紂王,而不是滅亡商朝,或者說,天下共主商朝滅亡了,諸侯國商國還在。

    就像元朝滅亡了,北元還在,明朝滅亡了,南明還在,

    武王伐紂,武王伐紂,他攻打的是紂王,挑戰的是天下共主這個身份,想取代天下共主的地位,他成功的殺了帝辛,取代了地位,商朝滅亡了,沒有滅亡商國。

    一個沒有這個實力滅亡商朝,二個這是跟商朝的貴族談好的條件,商朝貴族,紂王的親哥哥微子等人當帶路黨,帶著周武王攻打自己的國家,事成之後,殺了紂王,儲存商國,封微子為宋國國君,紂王兒子武庚繼承商國。

    所以,周武王成功之後,取代了天下共主的身份,讓武庚繼續統治商朝京畿周圍的地盤,成了諸侯國,

    而周朝到了後來肯定就不是簡單的殺了紂王就可以,目標是滅國,於是派三個宗室重兵鎮守武庚,圍困武庚,也可以認為是逼反武庚,好名正言順的攻打他。

    只是萬萬沒想到,被反套路了,發生著名的“三監之亂”,周朝的三個姬姓諸侯國,都是天子的叔叔,也當了帶路黨,帶著武庚,還有50個諸侯國,攻打周朝。

    這50個諸侯國,是依附於誰呢?顯然是武庚,說明商朝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 2 # 秣陵校尉

    周武王牧野之戰後, 攻入商都朝歌,紂王自殺,看似僅用一天時間就摧枯拉朽一般終結了商王朝的統治, 但其實他並沒有足夠的力量真正摧毀商人的統治根基。

    01,“大邑商”與“小邦周”

    《逸周書》有記載,武王克商之後, 登高一望, 看到了大量的殷商遺民,嚇得他一夜沒睡著覺!

    “大邑商”,“小邦周”,不僅僅是商人的自詡,更不僅僅是周人的自謙,實在也是雙方實力的真正反映。

    “牧野之戰”更像是一次偷襲:商朝主力當時正在和東夷作戰, 周軍從孟津渡河迅速奔襲朝歌,短短五天到達牧野。聽說周人打來, 商紂王無兵可派,只能臨時武裝奴隸進行抵抗。結果奴隸軍隊臨陣倒戈,商人軍隊大敗,紂王鹿臺自焚,商朝一日被滅!

    如果從經濟、軍事實力對比來看,即使在滅亡的那一刻, 商朝也是十分強大的,至少不弱於周。

    人口方面,商人更是遠遠多於周人!

    02,如何處理當時已經投降的數量龐大的商朝遺民呢?

    依據《尚書大傳》的記載, 周人當時有三種意見,分別來自三個人。

    周武王姬發看到殷商遺民那麼多,十分焦慮,第二天早上, 急急忙忙找來尚父姜子牙。

    姜子牙說:“我們要殺!殺一個少一個!”

    周武王一聽, 嚇得一激靈!當時商人上百萬, 光在東夷作戰的部隊就有好幾萬, 而此時此刻,商朝的勤王之師也正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開來:北面的黨方、戲方等部落,東面的衛、靡、陳、磨等商朝屬國,西面的霍、艾等商朝盟友,都在蠢蠢欲動,這要是都殺, 要殺多少人?殺多久?周人的三千虎賁殺得了嗎?武王感覺不對勁!

    武王又找了召公來。

    召公說:“無罪的不殺,有罪的殺掉!”

    周武王一算, 還是不行:紂王領導下的商朝老百姓,有罪的人還是太多了!

    武王又讓人叫來四弟周公姬旦。

    姬旦說:“無罪的不殺,有罪的也不殺。不但不殺, 還要各田其田,各宅其宅!”

    這簡直和現代鄧公的“馬照跑,舞照跳”有得一比!

    什麼是“各田其田,各宅其宅?”

    有田的繼續耕種自己的田地,有房子的繼續住自己的房子!

    說白了,就是保護商人的私有財產。

    只要投降的商人,不管有罪沒罪,不僅不殺,還要保護他們的財產,保護他們的生活方式!這就相當於給投降的商人吃了一顆大大的定心丸!

    作為現代人,我們可能很難理解周公姬旦的偉大。

    當時的商人對周公可是感恩戴德!

    即使500多年後,殷商遺民的一個後代,孔丘孔夫子,談到周公時仍然十分感念:“甚矣!吾之衰也,吾不復夢見周公。”(哎呀,我衰老了,再也夢不到周公了。)

    所以,周武王聽到姬旦的建議之後,“曠然若覺天下之已定!”

    豁然開朗,感覺天下已經平定了!

    03,周武王採取的措施

    武王幾乎全盤採納了周公旦的建議。

    第一,命令召公釋放箕子出獄,命令畢公釋放被關押的百姓出獄,表彰商朝大臣商容。

    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因為屢屢犯顏直諫而被紂王投入大獄;商容是紂王的大臣,也曾很多次勸諫紂王,為紂王所不容。

    這一舉措極大地分化了殷商遺民,爭取了原紂王的對立面。

    第二,分派各路大將,打敗殷商勤王之師。

    太公望(姜子牙)北征,打敗黨方戲方。

    候來打敗靡國、陳國。

    伯算討伐衛國。

    ……

    這些勝利初步穩定了混亂的局勢。

    《逸周書.世俘》

    第三,封紂王之子武庚(祿父)於殷。

    史書是這麼記載的:“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史記.周本紀》

    這裡封給祿父的“殷之餘民”,是所有投降的商人嗎?

    顯然不是。

    在朝歌周圍,武王立刻封建了三個諸侯:朝歌以北建邶國,以武王的弟弟、文王第八子霍叔姬處為國君;朝歌以南建鄘國,以文王第五子蔡叔姬度為國君;朝歌以東建衛國,國君是文王第三子衛叔姬鮮。

    這三個諸侯國稱“三監”,監視留在朝歌的殷商遺民。

    這三監之國,居民全是周人嗎?

    不可能,周人總共才十幾萬,哪裡有這麼多的人分!肯定有很大一部分是商人。

    以後陸續封建的諸侯國,包括姜子牙的齊國,姬伯禽的魯國,召公的燕國,都會帶著一部分商人隨行。

    這些商人,離開了故土,來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面對著完全陌生的、很多時候甚至是充滿敵意的鄰居,只有和周人緊緊團結在一起,才有機會生存下去。

    箕子也被封建了!封到哪裡呢?北韓,今天的平壤一帶。

    你說流放也罷,分封也罷,反正是帶著一些商人遠遠地離開了。很難想象箕子能夠一個人千里迢迢前往北韓!

    這還沒完!

    武王的第四個措施是:營建成周(雒邑)。

    成周相當於周人的副京。鎬京稱宗周,周人祖宗的埋葬之地;雒邑稱成周,“周道初成而王所都也!”

    誰來營建成周呢?

    領導者是周人,這肯定沒錯。

    有個詞彙,叫“雒邑之囚”。

    周武王入朝歌,當天晚上就抓了一百多商人貴族,以後陸續被抓乃至被殺的,肯定更多。對上層的頑固分子,歷朝歷代都不會特別客氣!

    這些俘虜,除了一部分罪大惡極的帶回鎬京斬斷手腳祭祖獻俘外,絕大部分都被關在雒邑!

    可以想見,營建雒邑的主要勞動力,正是殷商遺民。

    “遷殷頑民於洛,並屯兵八”。

    周公在洛陽駐紮“八師”,用意就在於此:威懾東方,看管俘虜。

    “雒邑之囚”經過一段時間的歸化改造之後,大部分都被釋放。不過,這應該是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封微子於宋之後的事情了。這個時候,周人已經完全掌握了天下的局勢!

    綜上所述,武王封武庚於殷,只是暫時的綏靖之策。並且,武庚受封的“殷之餘民”,是經過層層分化、瓦解、剝離的商人,已經失去了反抗周人的實力。

    武王姬發終於可以放心地班師回朝。商人現在只是一隻被拔了牙齒,鉗了利爪的病虎,不足為慮了。

  • 3 # 棲鴻看紅樓

    不能用現在的眼光看待三千年前的事情,因為你一定理解不了的。

    中國的第一次推廣普通話活動在清朝雍正年間,統一文字則在秦始皇時期。在此之前,周也好,商也好,傳說中的夏也好,實質上是很多國家或者部落的聯盟,而不是統一的國家。

    不光是各封國、各部落有自己的“王”或者“國君”,而且語言也各不相同,文化差異很大,度量衡各有各的規矩。

    如果要打仗,我拿著刀槍對著你,你赤手空拳,大概是不敢反抗,只能聽命於我。但是如果是長期的生產生活,不同語言文化度量衡之間的矛盾就顯現出來了:我肚子疼,要買“一錢”砒霜打蟲子,你按你的“一錢”標準給我稱藥。但是你的“一錢”相當於我的“三兩”,你猜猜我吃了這藥會怎麼樣?

    (電視劇《羋月傳》裡有這樣一個細節,羋月陪嫁赴秦國路上,替羋姝買藥,發現兩國的重量標準相差了幾倍)

    那時候沒有先進的網路,連書籍都極不普遍,要靠教育來統一標準、統一語言文化,是一件非常勞民傷財而且幾乎不可能成功的事。要到八百年以後的秦始皇時代,才有第一次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行為,這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說得遠了,回到八百年前,周武王時期沒有“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條件,只好在當時條件下采取最便利的統治方式:分封制。

    分封制不僅是把宗親與功臣派到各地去做國君,也包括對各地文化與生活方式的認可:你們照你們的方式生活,說你們的話(語言),穿你們的衣(服飾),過你們的節(文化)……只要服從我的統治(間接的)、給我交稅服役就行。

    其實當時大部分地方的人民,和從前商朝時期的生活相比,並沒有質的變化,只不過從前給商王交稅服役,現在給周王交稅服役而已。

    只有商王都(王畿)的少數人民,從前是直接受商王統治的,現在商王在鹿臺自焚了,怎麼辦?

    那就另外派一個服從自己的國君給他們,繼續直接統治他們好了。

  • 4 # 長孫餘浩2019

    因為都是炎黃子孫,需要保留祖先祭祀。

    先秦禮樂尚未崩壞,斷了別人祭祀,怕祖宗震怒唄。

    商同樣給夏留祭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拍過假面騎士的演員,哪些拍過牙狼只要拍過假面騎士的無論正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