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阿嘛

    忠貞神勇 義薄雲天 剛愎自用 因小失大

    關羽是《三國演義》中忠義智勇兼備的人物形象,這就是為什麼在三國中戰將如雲,而獨有關羽被稱為“絕倫逸群”①,與曹操、諸葛亮並列為“三絕”②的原因。也是他被歷代仁人志士奉為修身、厲志、敬業的人生楷模所在。

    一、 忠貞神勇、義薄雲天

    作為一個文學形象,關羽富有特殊的氣質和精神。是作者熱烈頌揚的英雄人物,也是寫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從他的外表到內心,無不閃爍著與眾不同的英雄氣度。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就《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說過:“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至欲顯劉備之寬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③。魯迅先生看到了人物性格深層結構的東西。

    關羽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義”,既不同於儒家的“仁義”,也不同於庸俗的“義氣”,而是一種具有崇高、正義、神勇、剛直意義的“義氣”——正義之氣。具體表面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豪氣沖天、一身正氣

    關羽一出場便顯出英姿勃勃、豪氣沖天之威。“身長九尺三寸,髯長一尺八寸,面如重棗,唇若抹朱,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之所以逃難江湖,是因為仗義為民除害,殺了倚勢欺人的豪霸。這正是一個忠義神勇的大將軍的形貌。在有關關羽的情節中,凡有可能,都要描寫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綠袍、坐下赤兔馬、手持青龍刀,作為一個整體多次描繪,並塑造出一個富有我們民族審美特徵的英雄形象。

    關羽與劉、張結義起事時就立下誓言:“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在當時,群雄並起,天下紛爭。“上報國家”的具體內容就是匡扶漢室。他對於有心篡漢的“賊臣”義憤填膺,表現了對邪惡行為的不可容忍。“許田圍獵”中關羽的表現便是生動的證明。第二十回寫曹操“引十萬之眾,與天子獵於許田,操與天子並馬而行,只爭一馬頭,”在射獵時—— 轉過土坡,忽見荊棘中趕出一隻大鹿。帝連射三箭不中,顧謂操曰:“卿射之。”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於草中。群臣將校,見了金 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眾皆失聲。玄德背後雲長大怒,剔起臥蠶眉,睜開丹鳳眼,提刀拍馬便函出,要斬曹操。玄德見了,慌忙搖手送目。關公見史如此,便不敢動。玄德欠身向操稱賀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場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馬向天子稱賀,竟不獻還寶雕弓,就自懸帶。圍場已罷,宴於許田;宴畢,駕回許都。眾人各自歇。雲長問玄德曰:“操賊欺君罔上,我欲殺之,為國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與帝相離只一馬頭,其心腹之人,週迴擁待;吾弟若逞一時之一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雲長曰:“今日不殺賊,後必為禍。”

    在關羽看來,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應誅殺。為國除害,毫無妥協可言,這種對邪惡勢力的仇恨與鬥爭,就是正氣的表現。

    2、 忠貞不二、貧賤不移、富貴不淫

    關羽被歷代視為“重言諾、講信義”的典範,“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於他對劉備的忠貞不二,處世處事知恩圖報,可謂義薄雲天。這點在“下邳被圍”和“千里尋兄”中得到了極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現。

    關羽雖是武將,但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在極其危險的處境中仍表現出大義凜然的精神狀態。關羽在下邳城外被曹軍圍困,曹操派張遼前來說降,而關羽則慨然表示:“吾今雖處絕境,視死如歸!”最後,張遼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之。”說服關羽,而關羽則以三事為約:

    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 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 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

    這三事,首言歸漢,次言保嫂,末言尋兄,既有原則,又有策略;把降漢不降曹列為首事,正表明關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時刻依然堅持正義,毫無妥協。而當時,為了保護二位嫂夫人,為了等待劉備的訊息,他必須留下來,因此降漢不降曹之說是當時唯一可以採取的立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暫歸曹操之後,關羽無一日不思尋兄,確確實實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儘管曹操愛他英勇,百般殷勤,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贈錦賜馬,令其面帝封壽亭侯。但這一切都不能動搖關羽的意志。曹操之所以一心要收服關羽,除了欲得一將之外,也包涵了對關羽的愛慕與折服。毛宗崗說:“曹操一生奸偽,如鬼如蜮,忽然遇著堂堂正正,凜凜烈烈,皎若青雲,明若白日一人,亦自有珠玉在前,覺吾形穢之愧,遂不覺愛之敬之,不忍殺之。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納關公,乃關公之義,有以折服曹操耳。”(第二十六回評)。這種解釋未必完全正確,而作為一種分析,也還是確認了關羽之言行的確有一種精神的威力,一種不可侵犯的氣勢。

    雖然關羽也感謝曹操的恩德,但他不會背棄劉備。他說:“新恩(指曹操對他的禮遇 )雖厚;舊義(與劉備的恩義)難忘。”而且關羽恩怨分明、知恩圖報,表示要“立功以報曹公,然後去。”於是發生了斬顏良,誅文丑的情節,而後華容道一節也可說是關羽“義”的延續。關羽的千里尋兄,是他忠貞不二的具體體現。面對張遼的遊說,曹操的利誘,關羽明白而堅定的地表示:“吾受劉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張遼說:倘玄德已棄世,公何所歸乎?關羽斬鐵截鐵地回答:“願從於天下!”按封建道德標準來說,關羽如此忠於劉備,當然是非常崇高的,而這種情意在曹操與張遼面前不加絲毫的掩飾更表現出非凡的坦蕩,令人肅然起敬。他明知從許昌出發保護二位嫂嫂,投奔劉備,一路上要經歷很多艱難,但為了尋兄,一切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所有這一切,都非常生動地表現了關羽的氣度、精神,使這一位將軍與其他武將有了極大的不同,顯示出“絕倫逸群”的獨特性。

    關公看書畢,大哭曰:“某非不欲尋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圖富貴而背舊盟乎?” 震曰:“玄德望公甚切,公既不背舊盟,宜速往見。”關公曰:“人生天地間,無始終者,非君子也。吾來時明白,去時不可不明白。吾今作書,煩公先達知兄長,容某辭卻曹、

    操,奉二嫂來相見。”震曰:“倘曹操不允,為之奈何?”公曰:“吾寧死,豈肯久留於 此!”震曰:“公速作回書,免致劉使君懸望。”關公寫答雲:竊聞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羽自幼讀書,粗知禮義,觀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嘗不三嘆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內無積粟,外無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斷首捐軀,致負所託;故樂暫且羈身,冀圖後會。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面辭曹公,奉二嫂歸。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膽,筆楮難窮。瞻拜有期,伏惟照鑑……

    關羽暫歸曹操時,有三事之約,離開曹操,有數次辭別,不得見,又修書辭別。的確“來得明白,去得明白。”光明磊落。真可謂忠貞不二,義重如山。

    3、 神勇無敵,盡顯英雄本色

    非凡超群的武藝是構成關羽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對關羽的武功也備加推崇,雖不能說是天下第一,但絕對是超一流的,關羽的神勇主要表現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備兩方面。小說突出描寫關羽的神勇,圍繞著塑造關羽的形象,構成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情節。諸如溫酒斬華雄,於千軍萬馬中取顏良文丑之首,闖關斬將,單刀赴會,罾口川淹七軍。從多側面多角度刻畫關羽的武藝高強,善於謀略,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領,威武英俊的豪傑。

    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候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場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提刀出陣,如入無人之境。

    關羽的武藝與連斬四將、令諸候膽寒的華雄根本不是勢均力敵,而是遠勝於華雄。白馬坡前的斬顏良之戰,更是驚人。簡直是一剎那間的電閃雷鳴——顏良這位被袁紹稱為是足以拒華雄的上將,就這樣命送黃泉。關羽的“神速”,不是空穴來風,是他高超武藝的自然流露。當然作為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絕非只有匹夫之勇,關羽的謀略在“千里走單騎,單刀赴宴,水淹七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且看單刀赴宴一段:

    周倉在階下厲聲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雲長變色而起,奪周倉所捧大刀,立於庭中,目視周倉而叱曰:“此國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倉會意,先到岸口,把紅旗一招。關平船如箭發,奔過江東來。雲長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推醉曰:“公今請吾赴宴,莫提起荊州之事。吾今已醉,恐傷故舊情。他日令人請公到荊州赴會,另作商議。”魯肅魂不附體,被雲長扯至江邊。呂蒙、甘寧各引本部軍欲出,見雲長手提大刀,親握魯肅,恐肅被傷,遂不敢動。雲長到船邊,卻才放手,早立於船首,與魯肅作別。肅如痴似呆,看關公船已乘風而去。

    情節是簡單的,而氣氛是緊張而驚險的。在這裡關羽大無畏的精神威嚴的氣勢、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罾口川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刀斬龐德、更是將關羽的大智大勇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得關羽名震華夏,孫曹膽寒,在此不作贅述。

    戰場上的神勇與戰場外的英雄氣概、超人的頑強意志,相得益彰,使得關羽這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盡顯英雄本色。刮骨療傷的驚心動魄的場面,將這一形象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力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車用眼過度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