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
2 # 東家APP
今天是大暑,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20度。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中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
俗話說“熱在三伏”,而大暑正處於三伏裡的中伏,也基本是全國各地一年中最熱的階段。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也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的規律,可見大暑的的炎熱程度。
現代人可以依靠風扇/空調等現在電器進行避暑,古代在沒有電力以及這些電器的情況下,那些文人墨客又是如何避暑的呢?
法寶一:扇子第一種方法是用扇子納涼。古代的百姓最主要的納涼神器便是扇子,扇子多由竹子編制,稱之為“搖風”又稱之為“涼友”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會使用絹帛製成的扇子,相對竹製的扇子搖動起來更加地輕便。
而作為高階知識分子的文人墨客,他們 則表現得更有情趣一些,會在扇子上寫下詩詞,並繪以山水。經過特殊工藝製作的扇面,在良好的儲存環境下可以數百年不受侵蝕。因此現在我們在很多博物館裡都能看到明清時期留存下的扇面。
法寶二:涼枕寒床第二種納涼方法則是採用瓷枕頭解暑。瓷枕頭,顧名思義就是燒製而成的枕型陶瓷。靜息狀態下,人體的大腦是能量的主要消耗區,消耗的能量其中一部分會以熱量的形式散發出去。瓷枕頭的表面是釉,耐高溫,比熱容高,腦袋在上面不容易發熱,散熱還快,因此是乘涼的佳品。
而古代的文人墨客,除了使用瓷枕頭還會使用一些變種,比如石枕頭/玉枕頭。正所謂“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李清照使用玉石枕頭用以納涼,玉石相對於瓷枕,密度更高,溼度更低,冷而不冰,涼而不寒,還可促進深度睡眠。金庸筆下《神鵰俠侶》中的古墓派,便擁有一張寒玉床,此床有益身體健康。
法寶三:冰窖和冰室第三種納涼方式則是冰窖和冰室。冰窖顧名思義,就是在家中設定用於儲冰的地窖。前一年冬天將冰塊置於其中,第二年夏天便可進去納涼,飲冰,如梁啟超便自稱飲冰室主人。而早在先秦時期在貴族中流行的夏房叫做窟室,是一種類似於現代地下室的房間。由於窟室,建造在避開日照的地下,內部陰涼,所以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飲宴會都會在窟室內舉辦,鄭國大夫良霄就經常在自家的窟室裡飲酒作樂,通宵達旦。
法寶四:綠豆冰糕餑餑,滿語,意指糕點類的麵食,清宮中設有御餑餑房,民間經營正宗宮廷糕點的叫餑餑鋪。 在古代皇室宮廷,伏天皇帝們必不可少的清暑熱的佳品,後宮嬪妃寢宮的桌子上的一道點心,因為它主要的成分是綠豆粉,不僅保留了綠豆中的重要營養成分,日常食用能有效的清熱解毒、抵抗暑期。
內容來自東家中華傳統糕點匠人祥禾餑餑鋪創始人的分享。
-
3 # 浩然文史
馬上就要夏至了,如今每年夏天,我們常會有“沒有空調毋寧死”的感嘆,而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過得也是異常舒心。有智慧的勞動人民常常會選擇各種方式避暑,家境好的會選擇避暑勝地,或者使用冰塊、深井保持屋內的涼爽,而一般的百姓則使用扇子、涼蓆等來避暑。
一、避暑勝地綠樹成蔭的山中、水邊一般是人們避暑的好去處。唐代劉禹錫有詩言:“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劉駙馬水亭避暑》)描寫了時人在水亭納涼的情景。宋代陸游在其詩中亦云:“城市方炎熱,村墟乃爾涼。拂窗桐葉下,繞舍稻花香。”(《六七月之交山中涼甚》)六七月的城市酷暑難耐,而清涼的山中鄉村就成為了絕佳的避暑勝地。
納涼圖
古達帝王一般都有自己的避暑行宮。我們所熟悉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清代皇帝的避暑去處。當然,承德避暑山莊不僅僅是帝王的避暑之地,也是應時勢而修建的。承德“北界興安,東極遼水,山川形勢之雄,甲於邊塞”(《承德府志序》),是清朝初年控制蒙古諸部的軍事重鎮,加上這裡景色極佳,康熙帝就曾在讚歎到:“君不見磐錘峰,獨峙山麓立其東。又不見萬壑松,堰蓋重林造化同。”可以說,承德避暑山莊在修建之初兼具避暑與政治等多項功能。隨著清王朝的統一與繁榮,到清朝中後期,這裡主要成為了帝王的避暑之地。
承德避暑山莊
玉華宮是唐代初期著名的夏宮。它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始建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五月,原名“仁智宮”。建築範圍僅限於當時的鳳凰谷。唐太宗時在原仁智宮的基礎上繼續擴建。唐太宗是一位非常怕熱的人,《唐會要·行幸》載唐太宗“有氣疾,熱便頓劇”,而玉華宮夏有寒泉,地無大暑,很適合怕熱的唐太宗居住。乾隆帝的避暑地除了承德避暑山莊,還有江南木瀆古鎮的虹飲山房。木瀆古鎮位於今蘇州境內,虹飲山房是落第秀才徐士元的住處,乾隆帝下江南多次下榻此處,這裡也就變成了乾隆帝的行宮之一了。
虹飲山房
二、避暑方式古代的勞動人民是非常有智慧的,在沒有空調的時代,他們依然可以使屋裡清涼如秋。一種方法是在房屋內放冰。《三輔黃圖》一書中“清涼殿”一條中有載:“夏居之則清涼也,亦曰‘延清室’。《漢書》曰‘清室則中夏含霜’即此也。”這種避暑方式是在冬天時採集冰塊放在冰窖裡,夏天時將冰塊放在玉盤中,置於清涼殿內。試想一下,這種方式雖然可以降溫,但是要保持一個偌大的宮殿一直這麼清涼,其冰塊的使用量該有多大。另外,人們還常常利用冰塊製作各種冷飲,如在酒裡放冰塊,還有冰乳酪等等。
冬季鑿冰儲藏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利用水迴圈使屋內保持清涼。這種方法始於唐朝,即臨水建造一屋,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使水沿簷而下,形成水簾,這種綠色又環保的方法當真是一絕,其涼爽程度絕不亞於現在的空調。唐人張仲素在其詩《雜曲歌辭·宮中樂》中雲:“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描繪的就是這樣的畫面。
古代的人們還利用深井乘涼。據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介紹了一座別墅,內有消暑房。其文載:“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復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這是古代的土豪們在自家屋內挖井納涼,井水是地下水,水溫也較低,在屋內挖上這樣幾口井,當真是“不知暑氣”。古代的土豪們真是會玩。
讀過《紅樓夢》的人肯定聽過“竹夫人”,這是薛寶釵出的一個謎題:“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別離,恩愛夫妻不到冬。”其謎底就是竹夫人,它是運用了穿堂風的原理。人們將竹篾編織成一個圓柱形,中間為空,四周都是孔,這種裝置既能收風又能散風,常常放在床上,以供乘涼。
竹夫人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夏天必不可少的是扇子與涼蓆。在夏天,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場景:晚飯後,伴著夕陽的餘暉,各家開始拿著扇子來到了小區的“CBD”,東拉西扯,然後各回各家,結束了忙碌的一天。扇子自古就有,西周時期,“聚丹雀毛羽為扇”(《拾遺記》),這種羽扇多使用動物的羽毛或者竹葦編成形似動物的翅膀或者門扇,故名“羽扇”。諸葛亮以白羽扇指揮三軍進退,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都是使用的羽扇。漢代流行的扇子為“合歡扇”,類似於今天的圓扇,它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這種扇子一直沿用至今,其形狀或長或圓,或呈花形,但是其特點都是“對稱”。唐宋以來,又有摺扇,這種摺扇是從日本、北韓傳入的。由於摺扇易於攜帶,使用方便,明清時期成為了老百姓所普遍使用的扇子。
羽扇
涼蓆,古稱“冰簟”“花席”,它用竹子或者蒲草等編織而成,是上至貴族、下至普通老百姓皆可使用的納涼用品。古代詩歌裡還有多種描繪涼蓆的詩句,如唐宋之際的牛嶠在其詞《菩薩蠻·玉樓冰簟鴛鴦錦》裡有“玉樓冰簟鴛鴦錦,粉融香汗流山枕”之語,宋代大家李清照亦有眾人所熟知的“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之句(《一剪梅》)。涼蓆與扇子因其價格較低,或者是老百姓完全可以自己製作,成為了中國古代人們最為廣泛使用的避暑物品。
涼蓆
文史君說現在來看,古代的人們還是很會享受的,其中有很多方式如出去避暑、使用涼蓆、扇子等至今仍在使用,真是時期不同,夏天還是那個夏天。不過我們應該多選擇一些環保的避暑方式,減少對空調的依賴,出去走走,不失為既避暑又修心的好方法。
參考文獻:士奇文:《中國古代的避暑降溫法》,《氣象知識》1997年第4期;
楊鴻澤:《中國古代養生詩詞<避暑要法>賞析》,《長壽》2011年第7期;
陳曉捷:《唐太宗營建玉華宮之目的》,《乾陵文化研究》2015年第9輯;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古代禮制風俗漫談》,中華書局1983年版。
回覆列表
最近幾天的溫度是越來越高,身邊的許多小夥伴兒們一直都在喊著熱的不行,有的單位的空調已經有了冷風,而有的單位還沒有冷風,只能靠著電風扇來解暑,那麼,在炎熱的夏天古代人當時是怎麼避暑的呢?
首先,第一個用來解暑的工具就是扇子了,其實啊,我們也經常會在電視機上面看古代的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古裝劇裡面的人物在夏季的時候,手拿一把扇子扇風,這也是比較普遍常見的。扇子的種類還很多,而且有些材質還是不一樣的,相信許多的小夥伴兒們也經常會在我們現在的平時生活當中能見到用竹子做成的扇子吧。還有一種扇子是紙質的,在古代的時候,還會有一些文人會在扇子上面題字作畫。另外一種古代人降溫的工具就是,睡覺時候用的是玉枕,其他的材質是陶瓷的,夏天用也是能解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