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如霜10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在民間野史中,劉伯溫與諸葛亮相媲美,民間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第一謀臣,劉伯溫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料事如神,文韜武略;諸葛亮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劉伯溫幫朱元璋打了江山,還幫朱棣建了北京城,還是十三陵、山海關、天津的修建者。傳說中,二人都通陰陽,懂得運用超自然力量。 傳說中的劉伯溫一生與朱元璋有關,實際上二人相遇時,劉伯溫已年近百半。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評神化諸葛亮的《三國演義》時說,孔明先生被描寫得不大像一個正常人了,“多智而近妖”,而劉伯溫也被後世的許多傳說扭曲得厲害,即使不“近妖”,也是“多智而近怪”。

    但與諸葛亮五伐中原,為蜀漢鞠躬盡瘁不同,劉伯溫心向大明卻無用武之地。

    劉基,字伯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他的家鄉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今屬浙江文成),按元朝當時的行政區劃,屬於江浙行省的處州路。

    父親劉爚,字如晦,曾官遂昌縣學教諭。像許多士人一樣,劉基知道科舉是他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徑,因此,他認真學習儒家經典,尤其精通《春秋》。十四歲時,劉基成為處州路學的一名學生,邁出了漫長科舉路的第一步。他的聰明很快在學習中得到展現。據說,人們很少見他執經誦讀,而“默識無遺”,“習舉業,為文有奇氣”。

    據《明史》記載,劉伯溫“幼穎異”,其師鄭復初謂其父釁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門矣。”《明史》還記載,“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

    一個人兒時的命運往往能決定其日後的人生軌跡,劉伯溫即如此。

    雖然和諸葛亮一樣,劉伯溫搖著鵝毛扇的謀士形象壓倒了儒者形象,但儒家傳統的教育才是劉伯溫的人生底色,他和普通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自然,劉伯溫也走上了科舉之路。

    至順四年(1333年),23歲的劉伯溫參加元王朝的科舉考試,考中進士。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元朝的制度,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才能應考,據當代學者楊訥考證,劉伯溫虛報年齡為26歲,終於矇混過關。不過,只要是憑真才實學,在舊時,這倒是讀書人的一段佳話。

    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已中進士的劉伯溫正式踏入仕途,到江西瑞州路的高安縣任縣丞。所謂縣丞,就是縣令的屬官,官階還不夠“七品芝麻官”,屬於正八品,略相當於今日之副縣長。

    如果不是在元朝,劉伯溫會有著一個明朗的前途。作為一個馬背上得天下的政權,元朝在建立幾十年後依然迷信武力,不尚文治,加上元朝對漢民族的猜忌,因此始終沒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再加上此時已經是元朝末年,元王朝的統治機器更加遲鈍和衰朽,具備亂世所擁有的一切弊端。因此,劉伯溫在江西做了5年官,雖“政嚴而有惠愛,小民自以為得慈父”,但“豪右數欲陷之”,只能辭官而去。

    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因其論御史失職之罪,被臺臣所阻,他兩次上奏彈劾,後棄官還鄉。

    據《明史》記載,至正十六年(1357年)時,方國珍起兵海上,搶劫郡縣,相關部門無法控制,行省復任劉伯溫為元帥府都事。劉伯溫建議修築慶元諸城威逼方國珍,方國珍為之氣沮。等到左丞帖裡帖木兒招降方國珍時,劉伯溫說方氏兄弟首先作亂,不殺他們無以懲後。

    方國珍心裡害怕,重賄劉伯溫,劉伯溫拒不接受。方國珍便派人從海路行船至京,賄賂掌權者。於是朝廷下詔招撫方國珍,授予他官職,而責怪劉伯溫濫用權力,擅作主張,並讓劉基離京去管理紹興,方氏於是更加驕橫。

    不久,山寇蜂擁而起,行省又召劉伯溫前去剿捕,與行院判石抹宜孫一起駐守處州。經略使李國鳳將其功勞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氏之故壓制劉伯溫,授他為總管府判,卻不讓他掌握兵權。劉伯溫於是棄官歸隱青田,在他47至50歲時著《郁離子》一書以明志。當時躲避方氏的人都紛紛投靠劉伯溫,劉伯溫稍做部署,賊寇便不敢來犯。

    從以上資訊可以發現,這是一條很普通的儒者從為官到歸隱之路,即不神秘,也荒誕離奇。

    轉折在元至正十九年。是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隊攻佔了浙江處州(今浙江麗水),因為在故鄉的聲望,便以錢財徵召劉伯溫以及另外三個當地著名知識分子—葉琛、宋濂、章溢。 知識分子一向是淡泊以明志,自然是不願出山。總制孫炎兩次寫信堅決邀請,4人才一起被送到應天(今南京)去見朱元璋。

    《明史》記載了這四人與朱元璋見面的場景:“太祖勞基等曰:‘我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紛紛,何時定乎?’”章溢回答說:“天道無常,惟德是輔,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耳。”劉伯溫陳時務十八策。

    朱元璋大喜,馬上命人建造禮賢館讓他們居住,寵信備至。 接下來就是劉伯溫的謀士歲月,也是被神化的歲月。他在明朝建立中到底應占有多少功績,世人一直爭論不休。朱元璋稱帝后,有一次在給劉基的詔書中說:“攻皖城,拔九江,撫饒郡,降洪都,取武昌,平處州,爾多力焉。”這些功績,看來是朱元璋也認定的。

    在明朝建立後,劉伯溫又重新進入了儒家知識分子的角色,揹負起“以天下為己任”的重任。 陳進玉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稱,劉伯溫說:“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這裡所說的道,主要是指治國理政應當遵循的理念和原則,也包括社會正常執行必須服從的真理和規律。在皇權高於一切的封建專制下,劉伯溫在看待君臣關係上能提出“以道事君”的理念,需要莫大的政治勇氣。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鳳陽建都、平定王保保和選任宰相等重大問題上,劉伯溫都敢於在朱元璋面前直言,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張。當時,明初定都何處,有爭議。朱元璋提出除金陵(今江蘇南京)之外,在臨濠(今安徽鳳陽)建中都,實際上是想把首都遷至老家去,衣錦還鄉。

    劉伯溫犯顏直諫說“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其理由有三:一是營建中都工程十分浩大,而天下初定,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二是金陵與臨濠相距並不遙遠,營造中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三是元代著名統帥王保保仍握有重兵,對新生的明政權威脅甚大,需集中力量認真對付。

    朱元璋對此建議置之不理,於洪武二年(1369年)命令開工在臨濠營建城池宮闕,前後六年,耗費極大。加上朱元璋在同王保保的戰爭中又吃了敗仗,死傷無數。在這種形勢下,洪武八年四月,恰好在劉伯溫去世之時,朱元璋最終不得不親自撰寫罪己文告,到中都祭告天地,罷建中都。

    文章稱,劉伯溫的逆耳忠言終被驗證,也彰顯了這位開國功臣“以道事君”的高尚人格。

    朱元璋對此建議置之不理,於洪武二年(1369年)命令開工在臨濠營建城池宮闕,前後六年,耗費極大。加上朱元璋在同王保保的戰爭中又吃了敗仗,死傷無數。在這種形勢下,洪武八年四月,恰好在劉伯溫去世之時,朱元璋最終不得不親自撰寫罪己文告,到中都祭告天地,罷建中都。

    文章稱,劉伯溫的逆耳忠言終被驗證,也彰顯了這位開國功臣“以道事君”的高尚人格。 劉伯溫是魏徵一樣的諫臣,可惜朱元璋不是唐太宗。朱元璋並不需要這種擁有高尚人格的臣子,他更信任同為淮西人的嫡系,如李善長與胡惟庸。

    在與李善長有過幾次公開的爭論後,劉伯溫以喪妻之名請求告辭還鄉。這本來是可以求得善終之事,然而劉伯溫雖然被朱元璋比作自己的張良,比起明哲保身的張良,還是相差甚遠。 張良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據《資治通鑑》記載:自從劉邦定都長安後,張良開始不吃五穀,足不出戶,並執意求去:“追隨赤松子並探求長生不老藥。” 嘉靖時的知識分子廖道南批評劉伯溫不能及時功成身退,大抵是與張良比較。 在辭官3個月後,朱元璋召劉伯溫回京,劉伯溫欣然從之。然而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僅被封為誠意伯。

    劉伯溫此時已知道自己處境堪憂,在洪武四年朱元璋賜其還家之後,竭力洗盡鉛華,表現得像一個不識字的老農,也不和地方官吏來往。

    《明史》中詳細的描述了他的微小謹慎:“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

    然而心繫天下的劉伯溫託其子建議在青田設立談洋巡檢司(談洋是浙、閩地界的小地方,走私鹽販往往聚集在此,多出亂民),遭到以左丞相的身份主管中書省胡惟庸的誣陷。胡惟庸對朱元璋說:“談洋這個地方有王氣,劉基想佔來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請求設立巡檢司來驅趕百姓。”

    朱元璋雖然沒有加罪於劉伯溫,但頗為這些言論所打動,因而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心中害怕,入朝謝罪,不敢返鄉。 洪武八年,此時的劉伯溫已不良於行,但仍和京官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正月下旬,劉伯溫偶感風寒,朱元璋讓胡惟庸派醫生來給他治病。《國朝獻徵錄》記載:“胡丞相以醫來視疾,飲其藥二服,有物積腹中,如卷石。公遂白於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篤。”

    三月下旬,劉伯溫病情惡化,朱元璋親自撰文賜給他,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到家後,劉病情加重,據《明史》記載,劉伯溫死前仍在教授次子劉璟為官之道,“夫為政,寬猛如迴圈。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

    四月十六日,劉伯溫卒於故里,享年六十四歲。他生前恐怕不會想到後人會將他的一生異化為傳奇,而遮掩了一個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真正形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剛石,石墨,C60它們的碳原子排列方式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