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98566776686

    公元760年,李白因受永王之敗的牽連,被流放夜郎,後遇赦,得見老友韋良宰,寫此詩抒發政治感慨。而詩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一句讚美韋良宰清新自然詩風的詩句,卻也是李白自己追求自然詩風的表現,後人也多用此詩句來評價李白的詩。那麼,李白詩歌中的自然美,到底是怎樣的?崇尚自然的創作理念,在歷代有什麼表現,有什麼價值呢?我從以下方面來淺析:

    一、李白詩歌創作追求的自然美是什麼

    “自然”這個詞最早見於《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當然,這裡的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而是指事物按其本來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然的規律而演化,無須任何外在的條件和力量。莊子繼承老子的自然主義,說:“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著,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為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碌碌而受變於俗,故不足。”從老子和莊子對自然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兩個自然的基本觀念——法自然和貴真。

    作為受老莊思想影響很深的李白,詩歌創作也追求一種自然之美。即就是:詩歌內容上率真隨性,尊崇自然;語句表達上不求雕飾、或長或短。

    二、李白詩歌自然美的表現。

    (一)內容上率真隨性、不違自然

    1、由心而發,率性而為

    作為盛唐,乃至中國文學史上最有才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浪漫,不僅體現在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桀驁不馴、灑脫豪爽的個性氣質上,更體現在他率真隨性、天馬行空的詩歌創作上。是的,從李白的詩歌,我們完全可以看到其個性,他的自由灑脫,張揚燦爛,暢達通透,明亮澄澈,都是他天真爛漫的性情所催發。例如他的名篇《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此詩深沉渾厚,氣度不凡。大起大落,起伏跌宕。恰似黃河之水一瀉千里,又如塞上駿馬狂奔四野。縱然是酒後亂言,卻亂出了真情、亂出了自然。面對無限的宇宙,有限的人生,大河奔騰見證時光的飛逝,鏡中白髮說明人生的悲涼。作者想做很多事,但又能做什麼?古來聖賢都寂寞終生,但飲者卻千古留名。人生的得意和失意,成功和失敗,化成解不開的矛盾。還是學曹植縱酒享樂一生吧,何計酒錢多少。把那些寶馬華服全都拋棄了,只求大醉一場,痛快一生。

    表面上看,李白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樂思想,實際上是李白自信有才卻不得施展,喜中有悲,悲中有苦的人生感慨。而催發這種感慨的,就是李白對人生最深沉的感悟,最真切的情感。詩歌,完全是其自然性情的光明顯露。

    是的,在李白的詩中,喜就是喜,悲就是悲,沒有遮掩,沒有煽情,縱然有誇張,也是誇出了他的真率自然。不僅《將進酒》如此,其它的詩歌亦如此。如《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開開心心地喝一場,對酒仙李白是多麼愜意的事。所以不僅他高興,酒肆中每個人,都豪爽暢快。至於送別之情深不深嘛,你和那滔滔東流的江水比較去吧!沒有他人詩中常見的離愁別苦,也沒有囑託掛念,喝了就喝了,一切情誼都在酒裡,我們早品過了,讀者慢慢去品吧!乾淨灑脫,率真可愛,難怪杜甫對他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高贊。

    高興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悲傷時“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憂愁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憤怒時“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讚美時“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批判時“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在李白的詩中,可以看到天才縱橫和張揚誇大,但卻沒有虛情假意和矯揉造作。他活得真真切切,詩寫得明明白白。這是他詩歌追求自然的第一個表現。

    2、尊崇自然,物我一體

    李白還有一些詩,體現了物我一體的“自然觀”,歌頌自然的永恆,批評“天命神授,唯我獨尊”的荒謬。這是其追求自然的第二個表現。在有些詩作中,他認為人和其它事物一樣,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應該與自然融為一體。真正符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要求,這也體現了他非凡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比如其詩《日出行》: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二)語言上自然天成,靈活隨意

    1、語句不加雕飾,自然流暢

    李白詩歌創作在構思上追求自然本色之美,在詞句上不苦作推敲和雕飾。這反而讓李白詩歌中有一種自然流暢,又清雅脫俗的美。如《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

    詩句不繞彎子,開門見山就寫出了太白峰的雄偉高聳,所以詩人一直到夕陽西下時才登頂。但縱然難以攀登,作者也要窮盡力氣到達頂峰,其自信和堅持之本性,由此可見。李白的人生是浪漫的,也是孤獨的,所以才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感慨。他渴望有知己,在無人解愁時,太白山也能是他的知己,所以順利成章有第二句“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第三句“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銜接也自然有趣,站在這麼高的山頂上,我當然想像列子御風一樣飄飄然而去了。我一直飛啊飛,快到雙手接住明月的地方,那將是一個沒有塵煩,光明理想的世界。但我真的是厭倦塵世一去不返嗎?當然不是的,“一別武功後,何時復更還?”雖然我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但我還是渴望為國家做些事,只是現實不如意而已。

    從思路上看,李白的這首詩將我們也帶入登山的情景,從艱難跋涉到與山共語,再想象飛到月亮下的過程,我們在登山時或許也會有這樣的經歷和思索,只是沒有李白那麼浪漫灑脫罷了。所以,李白詩歌的構思是自然天成的,沒有曲折和刻意的營造。語言上有時是大白話,沒有藻飾晦澀的詞語,卻自然通俗,流暢生動。

    再比如《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以充沛之氣韻統領全詩,不飾雕琢,瀟灑清麗,天然成韻,流暢自然。還有如《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同樣明白如畫,自然天成。

    2、語句可長可短,靈活隨意

    除遣詞造句上李白崇尚自然外,在句式長短上,他的詩有時也長短不一,講究意思的流暢,不刻意被格律、對仗等束縛。如其名篇《蜀道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承載李白驚人的想象力和波瀾壯闊情感的,卻是長短不一,接近散文話的語句。也只有這些句式,才能像“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輕重緩急地表達出詩人奔放如風,迅疾如電的浪漫情懷。這也是李白詩歌創作語言上追求自然的又一個例證。

    三、追求自然創作思想的普遍意義

    追究自然的創作思想,讓李白的詩歌有獨具一格的魅力。當然,這也與李白天才縱橫,浪漫自由的個性氣質有很大的關聯。這位“天才詩人”不朽詩篇,成為盛唐氣象的代表。雖然歷代其他作家多沒有李白之才,但追求自然的創作風尚 ,卻一直流傳不息。

    李白之前,同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大詩人陶淵明生活和創作的最高準則就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他歸隱田園後躬耕自給的生活,就是他崇尚自然的體現,而他的《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等作品,也很好的體現了崇尚自然的創作理念。

    南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的《文心雕龍.原道》中說:“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宋代歐陽修說:“君子之慾著於不朽者,有諸其內而見於外者,必得於自然。顏子蕭然臥於陋巷,人莫見其所為而名高萬世,所謂得之自然也。”明代李贄倡導“童心說”,他說:“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是的,倡導童心就是倡導真性情,倡導順其自然,表現自然,用自然之筆墨,寫自然之性情。這不僅讓作家始終追求人格的獨立和純真,也讓作品能清新脫俗,真趣流溢。

    在生活中做一個保持真性情、尊崇自然的人,在創作中主動追求自然,表現自然,這對作家和作品來說,都是非常可喜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主要情節摘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