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後感3000字
細細讀完了鄉土中國,讀完之後,愈加迷茫了,我本是激情萬丈地開始讀一本本書的,但讀完之後,我不知道我將來該做什麼,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給我影響最深的無疑是最後一部分生育制度了。我愈發地對自己存在的意義,將來的方向,人類存在的意義感到無意義了。
費孝通認為,人類撫育下一代,出於兩個緣由,一個是想透過集體的延續來完整自己,因為個體在時間上是無法永存的;另一個是人類生存是依賴集體的,而為了維護社會結構的穩定,人類必須生育保持足夠的人數。
你也許會提到動物為什麼會呢?會撫育的動物是出於本能,他們無可避免生育,然而我們人類可以跳過生育,因為有避孕套等一系列避孕措施,然而我們還是沒去避免這損人的一個環節,最重要的是有文化方面的作用,然而費老是從功能學派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的,那麼就是說文化的存在是為了彌補本能的不足而利用社會的力量使人類延續,這便說明文化是有意義的,也就是之上所說的兩個緣由。
我們在沒有選擇的能力的時候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了,然後在父母的養育下開始長大,當我們去思索自己存在的意義的時候,我的背上默默地揹負了許多責任,親情,讓我不得不活著。我要報效父母的養育之恩,我要為愛我的人們負責等等諸如此類不得不活的理由。
這句話雖然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但我卻在背後讀出了很多衝擊我的東西,比如感情只是我們自身的某種需要而已,而並非針對某個人特定的情感。舉個更直接的例子,比如愛情,一見鍾情,用華麗的辭藻把它修飾的如此美好,前生命定,人海之中的緣分諸如此類等等,但我更覺得這是愛情者的虛偽而已,從來就沒有什麼唯一,沒了你活不下去之類的說法,誰離了誰,經過時間的沖刷依舊會活的好好的。
人類感情看成社會培養出來的結果,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很多友情,往往住的相近的人感情會比較好,心理學上也有這種說發,感情的深淺和距離的遠近成正比。往往你會和你身邊的室友,同學親密地多,因為你們有更多的接觸的機會。“社會團體的團結是靠了日常的關係以及從而發生的感情,反過來說,日常關係的打斷是引起社會團體內部離異最可靠的辦法。”倘若你們不在一個寢室,你們的感情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人類的感情只是在一定現實物質條件下的培養而已,現實物質的條件的怎麼樣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你們的感情怎麼樣。更直接點說,做好了先期條件,剩下你們感情的發展只是履行必定要履行的一條路而已。當然,我承認也有一定變數,但更大程度上的這種先期決定讓我對知己,朋友等等諸如此類美好的詞語產生了一定的懷疑。我更覺得,這只是人類的一種抱團互助行為而已,有的人怕孤單,有的人有困難,大家需要集體來幫助大家,所以親密,知己不過是一種掩飾而已。
這樣一想來,就感覺任何感情都是不可靠的,再極端些,就是沒有可相信的,沒有可依附的。
“婚姻關係絕非尋常的人事關係可比,其深刻處可以穿透兩個人的人格,教他們發生最密切的精神上的接觸以致混化。”
婚姻,愛情,還是這些詞語,兩個人的結合是否能相親無間關鍵在乎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兩人的過去生活的環境中包含的許多要素是否相似,另一方面是兩個人是否有意願親密無間地過下去。
費孝通認為人們生活的環境里語言體系有著差別,認知也有著差別,說的通俗點就是價值觀念,而這是造成許多衝突的本因。所以他認為兩個在相同環境下成長的人是最適合一起的,也就是說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最適合婚姻,然而社會是禁止亂倫的,原因費孝通認為是出於防止親屬之間的關係結構的損壞,也就是亂倫帶來的親屬混亂,輩分混亂,所以社會文化上禁止亂倫。這在先天上埋下了婚姻的苦因,因為最適合的是不能的。
“個人與團體相合須使人對於他所做活動和自己生活的關係有認識,活動,生活,社會三者綜合。須一個完整的人格,個人一舉一動在一個意義下關聯起來,這意義又必須要合於社會所要求他的任務。現代技術的發達在社會組織的本身引入了一個‘超人’的標準,即以最小的成本最大收穫的經濟律。”
而現在的社會暴露的問題是支配這活動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參加活動者的個人目的,甚至並非社會的目的,而是為生產而生產,為效率而效率的超於人的目的,資本主義的不斷積累是出於財富於天上的動機。資本主義為了利潤而生存,也許在經濟匱乏的時候,資本主義是一個讓社會加速發展的良方,但到經濟發達後,資本主義開始成為一個反而操縱著人的可怕惡魔,當人們已經滿足於物質需求的時候,資本主義並不滿足,他依舊要去追逐利潤,他的信條是利潤或者死亡。這樣自然會造成許許多多無數浪費的現象,甚至是無端揮霍本身就十分稀缺的資源。現代社會最諷刺的一副畫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這樣生動地上演了。
同時,人們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目的而活著,就如同上面所說為了生產而生產,為了效率而效率,這完全就是這種不良的逐利機制在操縱著人類,已經讓人類迷失在物質中,不明白生產最初的意義所在。
在西方,有個現象很明顯,少做工,多得報酬,活動本身無樂趣。這是社會解組的現象,因為這裡充分表現了社會缺乏完整。
在我們很多人在不得不活著的條件下,在滿足物質需求的要求下,會為自己去尋找一些樂趣,可以是理想,可以是事業,可以是興趣愛好,然而這在我看來,更像是在不得不活著的基礎上找點樂子打發自己的時間,來麻痺自己,還可以用愛情等其他東西麻醉自己。這依舊沒有意義,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更何談世界如何。
甚至,我不明白我想要的意義是什麼?我不知道存在的意義,一切的意義,我覺得開始質疑一切,活著同樣開始迷茫沒有動力。
我整理了下思路,我緣何活著,很多原因,我要負責,我怕死。怕死?我不由思考怕死是本能嗎?當我們對死亡沒有定義的時候,會怕死嗎?我們不知道跳崖會有多痛苦以及對後果無所知還會怕嗎?動物會怕死嗎?動物有死亡的概念嗎?如果都沒有這個概念,還會怕嗎?
但是,出於意識的活動,我想象死亡就感覺毛骨悚然,一想,雖然我沒經歷死亡,但大抵是思維停止活動了,我突然感覺無法想象我的思維停滯,然後我無法想象,甚至無法想,什麼都沒有的概念。然而我們終究要去經歷死亡。
這麼說來,我終究是不想死的,那麼我不想死,我活著究竟想幹什麼呢?我不能為了不想死而活著吧,我想活著有思維,我想活著能行動,能思考,思考一些東西,那麼思考是我的活著的意義嗎?那我思考出來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行動的又有什麼意義呢?為社會,人類發展做出貢獻,那麼我死後,這些又於我有何意義,唯一有點牽強的,那麼就是這些不止在我身後有意義,對我現在所處的環境也有所益處,可以讓我生活的更好,那麼為什麼生活的好就是有意義的了?這樣說來,無好無壞,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我不知道這究竟是我太小看價值追求了,還是真的價值追求真的沒死了有意義。也許是我看的書還不夠多,思考的東西還不夠完全,但這種想法真的很容易讓人低迷,讓人意志不振。
本來我覺得我只是想努力讀些書,讓自己博學,然後再開始找自己感興趣的,找一個方向專精。這是我想找的,因為我明白自己有很強的求知慾,但這彷彿出於本能的慾望掩蓋不了我時而想起追求的意義的時候的那種茫然無措。
這本書最開始就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鄉土中國,並不是說中國的鄉村,也不是說中國鄉村的鄉土性。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響。但隨著中國現代化程序的發展,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到了衝擊。中國出現了很發達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了現代社會理性、變化速率大、關係不穩定的特點,可是仍然中國社會的文化是鄉土性的。
一、土裡長出的文化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為什麼在華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華人是不太懂反抗的。當自己與別人產生並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說,因為華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係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華人的逆來順受來源於祖祖輩輩的順應。這還只是鄉土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可以從土地裡找到。好比說華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於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華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於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華人“內聖”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華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紮在土裡。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裡。
二、鄉土社會在轉型
說是中國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期,現在真正的瞭解到社會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後農業國家轉向於先進的工業國家。原本一個“阿波羅”式的社會,顯現出了“浮士德”式社會的特徵。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受理性社會的衝擊,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著,那是工業文明帶來的結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開
《鄉土中國》讀後感3000字
細細讀完了鄉土中國,讀完之後,愈加迷茫了,我本是激情萬丈地開始讀一本本書的,但讀完之後,我不知道我將來該做什麼,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給我影響最深的無疑是最後一部分生育制度了。我愈發地對自己存在的意義,將來的方向,人類存在的意義感到無意義了。
費孝通認為,人類撫育下一代,出於兩個緣由,一個是想透過集體的延續來完整自己,因為個體在時間上是無法永存的;另一個是人類生存是依賴集體的,而為了維護社會結構的穩定,人類必須生育保持足夠的人數。
你也許會提到動物為什麼會呢?會撫育的動物是出於本能,他們無可避免生育,然而我們人類可以跳過生育,因為有避孕套等一系列避孕措施,然而我們還是沒去避免這損人的一個環節,最重要的是有文化方面的作用,然而費老是從功能學派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的,那麼就是說文化的存在是為了彌補本能的不足而利用社會的力量使人類延續,這便說明文化是有意義的,也就是之上所說的兩個緣由。
我們在沒有選擇的能力的時候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了,然後在父母的養育下開始長大,當我們去思索自己存在的意義的時候,我的背上默默地揹負了許多責任,親情,讓我不得不活著。我要報效父母的養育之恩,我要為愛我的人們負責等等諸如此類不得不活的理由。
這句話雖然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但我卻在背後讀出了很多衝擊我的東西,比如感情只是我們自身的某種需要而已,而並非針對某個人特定的情感。舉個更直接的例子,比如愛情,一見鍾情,用華麗的辭藻把它修飾的如此美好,前生命定,人海之中的緣分諸如此類等等,但我更覺得這是愛情者的虛偽而已,從來就沒有什麼唯一,沒了你活不下去之類的說法,誰離了誰,經過時間的沖刷依舊會活的好好的。
人類感情看成社會培養出來的結果,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很多友情,往往住的相近的人感情會比較好,心理學上也有這種說發,感情的深淺和距離的遠近成正比。往往你會和你身邊的室友,同學親密地多,因為你們有更多的接觸的機會。“社會團體的團結是靠了日常的關係以及從而發生的感情,反過來說,日常關係的打斷是引起社會團體內部離異最可靠的辦法。”倘若你們不在一個寢室,你們的感情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人類的感情只是在一定現實物質條件下的培養而已,現實物質的條件的怎麼樣很大程度上已經決定了你們的感情怎麼樣。更直接點說,做好了先期條件,剩下你們感情的發展只是履行必定要履行的一條路而已。當然,我承認也有一定變數,但更大程度上的這種先期決定讓我對知己,朋友等等諸如此類美好的詞語產生了一定的懷疑。我更覺得,這只是人類的一種抱團互助行為而已,有的人怕孤單,有的人有困難,大家需要集體來幫助大家,所以親密,知己不過是一種掩飾而已。
這樣一想來,就感覺任何感情都是不可靠的,再極端些,就是沒有可相信的,沒有可依附的。
“婚姻關係絕非尋常的人事關係可比,其深刻處可以穿透兩個人的人格,教他們發生最密切的精神上的接觸以致混化。”
婚姻,愛情,還是這些詞語,兩個人的結合是否能相親無間關鍵在乎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兩人的過去生活的環境中包含的許多要素是否相似,另一方面是兩個人是否有意願親密無間地過下去。
費孝通認為人們生活的環境里語言體系有著差別,認知也有著差別,說的通俗點就是價值觀念,而這是造成許多衝突的本因。所以他認為兩個在相同環境下成長的人是最適合一起的,也就是說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最適合婚姻,然而社會是禁止亂倫的,原因費孝通認為是出於防止親屬之間的關係結構的損壞,也就是亂倫帶來的親屬混亂,輩分混亂,所以社會文化上禁止亂倫。這在先天上埋下了婚姻的苦因,因為最適合的是不能的。
“個人與團體相合須使人對於他所做活動和自己生活的關係有認識,活動,生活,社會三者綜合。須一個完整的人格,個人一舉一動在一個意義下關聯起來,這意義又必須要合於社會所要求他的任務。現代技術的發達在社會組織的本身引入了一個‘超人’的標準,即以最小的成本最大收穫的經濟律。”
而現在的社會暴露的問題是支配這活動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參加活動者的個人目的,甚至並非社會的目的,而是為生產而生產,為效率而效率的超於人的目的,資本主義的不斷積累是出於財富於天上的動機。資本主義為了利潤而生存,也許在經濟匱乏的時候,資本主義是一個讓社會加速發展的良方,但到經濟發達後,資本主義開始成為一個反而操縱著人的可怕惡魔,當人們已經滿足於物質需求的時候,資本主義並不滿足,他依舊要去追逐利潤,他的信條是利潤或者死亡。這樣自然會造成許許多多無數浪費的現象,甚至是無端揮霍本身就十分稀缺的資源。現代社會最諷刺的一副畫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這樣生動地上演了。
同時,人們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目的而活著,就如同上面所說為了生產而生產,為了效率而效率,這完全就是這種不良的逐利機制在操縱著人類,已經讓人類迷失在物質中,不明白生產最初的意義所在。
在西方,有個現象很明顯,少做工,多得報酬,活動本身無樂趣。這是社會解組的現象,因為這裡充分表現了社會缺乏完整。
在我們很多人在不得不活著的條件下,在滿足物質需求的要求下,會為自己去尋找一些樂趣,可以是理想,可以是事業,可以是興趣愛好,然而這在我看來,更像是在不得不活著的基礎上找點樂子打發自己的時間,來麻痺自己,還可以用愛情等其他東西麻醉自己。這依舊沒有意義,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更何談世界如何。
甚至,我不明白我想要的意義是什麼?我不知道存在的意義,一切的意義,我覺得開始質疑一切,活著同樣開始迷茫沒有動力。
我整理了下思路,我緣何活著,很多原因,我要負責,我怕死。怕死?我不由思考怕死是本能嗎?當我們對死亡沒有定義的時候,會怕死嗎?我們不知道跳崖會有多痛苦以及對後果無所知還會怕嗎?動物會怕死嗎?動物有死亡的概念嗎?如果都沒有這個概念,還會怕嗎?
但是,出於意識的活動,我想象死亡就感覺毛骨悚然,一想,雖然我沒經歷死亡,但大抵是思維停止活動了,我突然感覺無法想象我的思維停滯,然後我無法想象,甚至無法想,什麼都沒有的概念。然而我們終究要去經歷死亡。
這麼說來,我終究是不想死的,那麼我不想死,我活著究竟想幹什麼呢?我不能為了不想死而活著吧,我想活著有思維,我想活著能行動,能思考,思考一些東西,那麼思考是我的活著的意義嗎?那我思考出來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行動的又有什麼意義呢?為社會,人類發展做出貢獻,那麼我死後,這些又於我有何意義,唯一有點牽強的,那麼就是這些不止在我身後有意義,對我現在所處的環境也有所益處,可以讓我生活的更好,那麼為什麼生活的好就是有意義的了?這樣說來,無好無壞,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我不知道這究竟是我太小看價值追求了,還是真的價值追求真的沒死了有意義。也許是我看的書還不夠多,思考的東西還不夠完全,但這種想法真的很容易讓人低迷,讓人意志不振。
本來我覺得我只是想努力讀些書,讓自己博學,然後再開始找自己感興趣的,找一個方向專精。這是我想找的,因為我明白自己有很強的求知慾,但這彷彿出於本能的慾望掩蓋不了我時而想起追求的意義的時候的那種茫然無措。
《鄉土中國》讀後感3000字
這本書最開始就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鄉土中國,並不是說中國的鄉村,也不是說中國鄉村的鄉土性。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響。但隨著中國現代化程序的發展,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到了衝擊。中國出現了很發達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了現代社會理性、變化速率大、關係不穩定的特點,可是仍然中國社會的文化是鄉土性的。
一、土裡長出的文化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為什麼在華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華人是不太懂反抗的。當自己與別人產生並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說,因為華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係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華人的逆來順受來源於祖祖輩輩的順應。這還只是鄉土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可以從土地裡找到。好比說華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於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華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於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華人“內聖”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華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紮在土裡。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裡。
二、鄉土社會在轉型
說是中國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期,現在真正的瞭解到社會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後農業國家轉向於先進的工業國家。原本一個“阿波羅”式的社會,顯現出了“浮士德”式社會的特徵。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受理性社會的衝擊,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著,那是工業文明帶來的結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