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山秀才

    古代文官打勝仗的例子有很多:

    一、戰國時期趙國的馬服君趙奢,他原本只是趙國徵收田租的官吏。公元前270年,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趙奢奉命率領趙兵救援,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一戰成名。憑此戰,趙奢獲封馬服君,進入戰國東方六國八大名將之列。

    二、東晉名相謝安,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使晉室得以存續。

    三、明代王陽明,進士出身,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朱宸濠之亂,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憑藉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

    四、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他是進士及第,官至兵部尚書,督師薊、遼,所以人稱袁督師,他指揮明軍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

    五、晚晴名臣、湘軍創立者曾國藩,他是同進士出身,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他在家鄉湖南組建湘軍,最終剿滅了太平天國。無湘不成軍這一說法就源自曾國藩所創立的湘軍。

  • 2 # 風大豬也能飛

    歷史上有太多文官統兵打勝仗的例子,最著名的我認為是下列幾人(先秦及秦漢早期文武官基本上不分,因此不包含在內):

    一、杜預。杜預博學多才,精通文學、法律、經濟、政治、工程、史學等,其抽著《春秋左氏傳集解》是傳世的最早一本註解《左傳》的書,影響非常大,他還與賈充等人一塊修過《晉律》。杜預在曹魏時代任尚書郎,西晉建立後,歷任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書等職。據傳杜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就這樣一個騎不得馬,拉不動弓的文人,鎮南大將軍羊祜去世前卻舉薦由他取代自己鎮守荊州。杜預上任後,積極備戰,在咸寧五年(279年)成為晉滅吳之戰的統帥之一。杜預在戰爭中,奪江陵,戰荊州(魏蜀吳各有一個荊州)、攻金陵、下廣州和交州。整個滅吳一役,杜預共斬殺、俘虜孫吳都督、監軍一類的高階官吏十四人,牙門、郡守一類的中級官吏一百二十餘人。

    二、陳慶之。陳慶之早年甚至都稱不上文官,只是梁武帝的一個棋童,一直到41歲那年才開始領兵,先是率軍迎接北魏投降的元法僧,後又率七千白袍軍護送北魏皇室元顥北歸洛陽繼位。一路之上,陳慶之率領這七千白袍軍在睢陽大破七萬守軍,並攻佔睢陽;考城殲滅二萬守軍並佔領;進攻七萬御林軍防守的滎陽,在產北魏援軍二十萬援軍的包圍圈形成之前,大破滎陽,攻佔城池。一路之上同,陳慶之的白袍軍大大小小打了四十七戰,皆取得大捷,攻克城池三十二座,佔領北魏首都洛陽,然後渡過黃河,大敗前來反撲的爾朱榮百萬(號稱)大軍。當時北方民謠稱:“名軍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但由於元顥無能,洛陽失陷,陳慶之陷入腹背受敵之境,不得不南撤。途中遇山洪,白袍軍大多遇難,陳慶之隻身返國。陳慶之五十六歲去世,梁武帝評價是他“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三、王玄策。王玄策是個純粹的文官,經常擔任外交使節,從來沒接觸過軍事。在歷史上聲名不顯,其生卒年都不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沒有什麼突出成就的對外命使臣,曾經一個人借兵滅了一個國家。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出使天竺當時的天竺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以中天竺最為強大。王玄策到達中天竺時恰逢其國王戒日王駕崩,中天竺發生內亂,阿羅那順篡位成功。他奪得王位後,便殺了使團中除了正副使兩人以外的所有人。王玄策和蔣師仁被關數日後偷偷逃出。然後王玄策便來到大唐的屬國泥婆羅國(今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又到松贊干布處借得一千二百精兵,然後就向天竺發起了戰爭。“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阿羅那逃到了東天竺搬來救兵,企圖反攻。王玄策揮師東進,一舉活捉阿羅那順。“餘眾盡坑殺,遠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天竺震懼”。王玄策準備乘勝追擊滅掉東天竺。東天竺國王嚇得魂飛魄散,連忙送來牛馬萬頭、金銀財寶若干,向王玄策謝罪,王玄策這才罷休。這一戰,王玄策臣服了五百八十座城邑。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押解阿羅那順及其家眷、屬臣歸唐,被封為朝散大夫。

    四、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中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寶元二年,李元昊進犯北宋邊境,於三川口大敗宋軍,集兵於延州城下。康定元年,仁宗任命范仲淹與韓琦共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范仲淹到任後,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同時修築青澗城和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境開支。康定二年,仁宗命陝西各路討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議加強邊防守備,固守酈延,徐圖西夏,又奏請修築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舊要塞改建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迴歸。五月,范仲淹改知慶州,兼環慶路都部署司事。李元昊起兵時曾約定環慶路酋長六百餘人為嚮導。範促淹到任後,與羌族各部簽訂條約,使其脫離西夏,為宋效力。此後,他又修築大順城,修葺細腰、胡蘆等軍塞。 范仲淹統兵號令清楚,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誠懇接納,信任不疑,西夏軍隊在他任內一直不敢輕易侵犯范仲淹的防區。慶曆三年(1043年),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范仲淹被召回京,擔任樞密副使一職。

    五、章楶。章楶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及第,歷任陳留知縣、京東轉運判官、提點湖北刑獄、成都路轉運使等職,後入京任考功、吏部、右司員外郎等職。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六十五歲的章楶被任為環慶路經略安撫使,開始接觸軍事。章楶認為西夏嗜利畏威,大宋應該以戰為守,扼守要害之處,逐步蠶食西夏疆土,“如古削地之制”,然後派各路出兵,扼守要害之處。如此,發動幾次攻勢,西夏必定趨於滅亡。章楶屢次派輕兵出戰,西夏不堪其擾,元祐七年大舉包圍環州,宋軍以退為進,大破夏軍。 紹聖元年(1094年),章楶再次出兵西夏,攻取了西夏大片地區,取得了宋朝對西夏作戰的戰略主動權。元符元年(1098年),於胡蘆河川三戰三捷,襲潰進攻平夏城的西夏軍,又奇襲天都山,擒獲西夏驍將嵬名阿埋等人,西夏震動,不得不在1099年秋遣使向宋謝罪。年底,雙方簽定和約,確定雙方的邊界。《宋史》載:“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

    六、虞允文。虞允文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登進士第,累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是個不折不扣的文官。1161年,金國完顏亮政變上臺,隨即大舉攻宋。一路之上,宋軍兵敗如山倒,金軍如入無人之境,進逼長江採石磯一線。宋高宗派宰相葉義問慰勞軍隊,葉義問怕死,便派虞允文代表他去慰問將士。虞允文到達前線後,發現宋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於是立刻組織兵馬操練,並向士兵說:“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虞允文的話大大振奮了軍心。11月,虞允文率2萬宋軍與完顏亮15萬鐵騎在採石磯大戰,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採石大捷”。採石失利,完顏亮移兵揚州,虞允文馬不停蹄地趕赴鎮江阻截。金軍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內部矛盾激化,完顏亮被部下殺死,金軍不得不遣使議和。

    七、于謙。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後巡按江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部大舉進犯明境,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于謙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留于謙主持兵部後便御駕親征,結果英宗在土木堡被也無所俘。訊息傳回北京,京師震動,徐有貞主張遷都南京,于謙極力反對,最終監國的郕王接受了于謙的意見,並命其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于謙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最終在北京城下將瓦剌大軍擊敗,並追殺到長城以北,贏得北京保衛戰勝利,明朝得以避免成為第二個宋朝,免了“靖康之恥”。

  • 3 # 遼陽郭同建

    有哇,我說一個,文章為(曹劌論戰)。

    話說魯莊公十年,齊國軍隊討伐魯國。魯國公準備迎戰。聽此文官曹劌挺身而出,其同鄉說你當官享有俸祿的人,管這事幹什麼?曹劌說你也當官吃肉,看到國家危難,卻不能深謀遠慮,為救國想些辦法嗎?

    你看這曹劌還真有一片愛國心呀。

    為迎接對齊國的這㘯戰爭。曹劌問魯公,(怎樣才可以戰?)魯公曰(衣食所安,不敢獨自佔有,必以分人))曹劌曰(小小的恩惠未能普及,只取得貴族的支援。民不從也)。魯公又說(祭祀用的豬,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或虛報。必盡以誠信,曹劌對曰(小小的誠意,不能不感動於神,神也不會降福,不能持之為戰呀。)

    魯公又提出(大小罪案,雖不能明察,但一定要辦的合情合理。曹劌曰(盡力作好這些事,為人民辦好事,有了這些條條,就可一戰了,戰時請讓我和您一起去))。魯公和曹劌同乘一輛車戰於長勺(今山東曲阜縣北)。

    魯公急躁,將要擊鼓進軍,劌曰,(不行)真到敲了三通鼓,劌曰(可以了,部隊衝上去,齊師敗績。

    曹公要命令部隊驅車追擊,劌曰(未可),他走下車,仔細察看敵軍車輪輾過的痕跡,又登車,手扶車前的橫木向遠方望去,經過仔細觀察,洞悉了敵軍敗退的真相,這才下令追擊。

    打了勝仗後,曹公問(我們為什麼能打了勝仗?)劌曰(夫戰全憑勇氣也,擂第一通鼓,能使部隊振做起來,擂第二通鼓,士氣就有所衰落,三鼓而氣竭。齊人敲了三通鼓,用來衝鋒,彼竭我盈故克之。

    說起齊國他是個大國,很難預測他的底細。因躭心他設有埋伏,需洞察敵情,我看他車轍散亂,遠望它旗幟倒下,故逐之)你看這曹劌一個文官,心思這樣績密,知已知彼,那能不打勝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小漿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