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效鈞

    敢想敢說是好事,人活著,需要有這樣的魄力。如果沒有一點想法,總是囿於古人的窠臼,那不要說超越,能保持書法不衰落,已經是了不起了。看看戲曲、民間藝術的現狀,不能不讓我們警醒。

    但是,看看書法的發展史,我們應該從中明白一些東西、一些規律:

    1、時代的產物。書法藝術的載體是文字,沒有文字,談不到書法。文字的產生及發展經歷了由簡及繁、又由繁及簡的過程。從簡單的符號,到成熟的文字——我們已知的甲骨文、金文大篆,這是由簡及繁。然後統一成小篆、隸書、楷書、行草書,這是由繁及簡。說白了,都是為了實用,是歷史、是時代的必須。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漢朝的隸書(實際上,隸書出現的年代應該更早)、晉朝的行書、唐朝的楷書等,都是時代需要應運而生。

    2、規則。規則是人制定的,比如,李斯制定了小篆的規則(但我一直不認為李斯的小篆是真正的書法,應該同宋體字一樣,是一種官方的統一文字)、王羲之制定了行書的規則(現在的說法叫集大成者,我覺得可以算制定或完善了行書規則)。也就是畫了一個圈,你要遵守規則,就只能在圈裡玩。如果想要超越制定規則的人,容易嗎?二千多年也就是出了個鄧石如,寫篆書,愣是打破了李斯制定的規則,開創了一個篆書的盛世。我覺得,鄧石如應該是在同一種字型中超越規則制定者的唯一代表。

    3、顛覆、繼承和發展。那是否就沒有辦法超越了嗎?有啊,任何一種新字型的產生,都是對前一種字型的顛覆和革命。無論大篆之於甲骨文、小篆之於大篆、隸書之於小篆、楷行草書之於隸書,都是如此。你有這種魄力,可以試試。但是用行書超越《蘭亭》,你覺得有這種可能嗎?

    4、另闢蹊徑。像顏真卿,絕對是聰明人——行書,我需要在王羲之劃定的圈裡玩兒,再玩兒,也只能是第二行書。乾脆玩兒楷書,於是又一座書法的高峰,可以與王羲之比肩的高峰出現了。這是否值得借鑑?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你以為可以在行書的造詣上超過《蘭亭》嗎?

  • 2 # 汶水才子

    我是書法愛好者。

    學習書法,如何超越王羲之的《蘭亭序》?此問題很好,也是眾多書家想過這個問題,估計反問自己,如何超越前人,也能留下如王羲之盛行幾千年的精品之作《蘭亭序》。估計這也是我們今人的夢想和追求。

    經過這麼多年的歷史長河,自蘭亭序的出現,經歷了唐宋元明清諸多朝代,也有眾多書法名家,也沒有敢稱自己已經超越王羲之的《蘭亭序》,都是在構建自己的書體風格,琢磨自己的書法經驗和技巧,都在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至今為止,我們還是擺脫不了王羲之書法的影響和書寫軌跡。超越不了,這是有原因的:

    一是王羲之的出身時代造就了王羲之書法的功績的定位,無法改變。王羲之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楷書專研鍾繇,精研體勢,博採眾長,使楷書完全獨立於隸書字型,還進一步革新了行書和草書藝術,革新和發展了書法,規範了模式,將實用和藝術結合起來,把書法推進了多姿多彩的境界,可以說是書法史上劃時代的貢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你想超越王羲之,你能做到他的這些功績嗎?做不到,慢慢學習王羲之吧!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豐富自己的書法技能,這是正道。

    二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雖為王羲之即興揮毫,雖為草稿,但是其藝術性超出那個時代書體風貌,筆法精妙,結體多姿,是王羲之無意創新中的結果,可以說是雄視古今,妙手偶成,節奏和諧自然,被譽為書法巔峰之作,自唐宋以來,備至喜愛。王羲之的七代孫智永臨習《蘭亭序》以假亂真,也不敢說超越王羲之。再則唐太宗酷愛王羲之尤其《蘭亭序》,當然這也是文治的需要,再則馮承素摹本、褚遂良和虞世南臨摹,雖以假亂真但都未敢說超越王羲之。唐太宗的獨愛王羲之,導致其他書家被損,如王獻之的書法逸氣過父,獨領南朝風騷,開唐代狂草先河,但唐太宗獨愛“大王”王羲之,造成除王羲之外的書法斷裂。

  • 3 # 太宗講藝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不只是《蘭亭序》,包括很多名篇經典,他們有他們的藝術高度,創造了屬於時代或跨時代的藝術標準,但是再是跨時代,也只能借鑑,你可以醉心於他的美,學習他創造美的標準的能力,並不需要當做藝術影印機去用一生當個複製工,那是印刷出版社乾的活,經典就是為了給後來的超越提供營養的,相信你的努力。

    很多人說,你活三百年,好好寫就超過王羲之了。藝術不是體力活,王羲之活了五十多,比他長壽寫字努力的人多了,要是靠活的年紀來計算,早就被超越多少代了

  • 4 # 山城木子1

    謝邀。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問題,答案是很明確的難以超越。你想既然稱“書聖”就只有唯一。舉個例子吧!孔子被尊稱“文聖”,就是稍後的孟子在某些方面超過了孔子。但是人們還是稱孟子為“亞聖”合稱孔孟之道。因為這裡面有個開創性的問題,是源頭。後來的人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也只能屈居第二。書法也是如此,王羲之在書法上有開創之功,後來的書家也是在其藝術的啟發,滋養下才取得成功的。所以說書法超越王羲之是不可能的。一家之言,可能有些偏激,不妥之處請書友指正。

  • 5 # 紅塵彌勒

    超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這個想法不得不承認其偉大,也能透出問者的雄心和氣概,但在下先潑點兒冷水,給您個臺階兒,您就坡就下了吧。

    王羲之那叫千古書聖。五千年延亙於今,也不過是一人而已。這麼說吧,王羲之就是那座華夏書壇的珠穆朗瑪,獨峙其峰,獨享尊崇。

    雖然其子獻之以及諸多書法後進都在書壇留下鼎鼎大名,也堪稱書壇擎天巨擘,但還是不能和王右軍並駕齊驅雙峰並峙。

    王右軍的書作遠不止《蘭亭集序》一部作品。而且,在我個人看來,這部《蘭亭集序》並非王羲之的巔峰之作。其他的法書作品如《快雪時晴帖》《喪亂貼》《平安帖》等都可一世稱雄,笑傲古今。

    雖然《蘭亭集序》的真跡杳然無蹤,早已陪葬昭陵,今人看到的只是馮承素的勾廓填充摹本(當然還有其他人的摹本,但照比馮摹本還有些差異),但其藝術成就在我看來並非天下獨絕,傲世古今——這當然是囿於個人的見解和桎梏,但我敢說,馮摹本也好,還是其他摹本也罷,都不能作為擎天一柱以為傳頌。

    至於習練書法,能否超越蘭亭一序,則完全就是痴人說夢的杜撰故事,根本沒有這個可能性。

    即便如顏柳歐趙、蘇黃米蔡等史上煌煌大家,也只能是遵循和追隨王羲之的足跡,卻不能和他一同並立。王羲之佔據了最有力的先到者位置,後來者只能心摹手追、仰其佑護了。

    但不妨把字寫出自我的獨特來,比如史上獨善其體的諸位先師、大神,都具有自我的獨擅之體,也可豪踞大師聖手行列。

  • 6 # 不二齋

    要超過王羲之的《蘭亭序》太難了,如果單從技法上和《蘭亭序》達到同一個水平還是有希望的,但是從整體上超越很難,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可以說是達到了這個高度,在這一千多年的書法史上,也只有這一篇而已。

    現在整個帖學書法的規範就是建立在王羲之書法的基礎之上的,帖學就是指的二王一路的書法,我們在二王建立的規則上學習,想要在他們建立的規則上超越他們,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個東西不像經濟、科技,掌握了一項技術就可能超越之前的技術。

    而王羲之的《蘭亭序》又不僅僅是技法上的高超這麼簡單,這是一篇書法和人生高度融合的作品,它裡面包含了書法的高潮技法,也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情懷,這個是主動追求不來的,除了需要書寫者有高超的書法技法,還需要有和王羲之一樣的人生境遇,甚至更加悽慘的境遇。

    好的藝術作品都是以高超的技術和悲慘的人生為調料的,比如梵高比如顏真卿,這種人生境遇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的,遇到的人又未必能夠表達出來。這是超越蘭亭序最難的地方。

    你怎麼看?

  • 7 # 中州耕牛堂主

    學習書法想超過王羲之的《蘭亭序》,別異想天開了!

    王羲之是在什麼狀態下書的《蘭亭序》?如果撇開當時的環境和書寫慾望,他是不會寫出《蘭亭序》作品的。

    王羲之之後的一千多年多來,歷史上的書家又有誰不想超過王羲之《蘭亭序》呢?可又有幾人超過了呢!沒有!一個也沒有啊!

    就書法功底來看,古人的書法功底要比近代,現代和當代人深厚多了,古人和近代,現代人都沒超過王羲之《蘭亭序》,當代人想超越,做夢去吧!除非是神人。

    我們學習王羲之《蘭亭序》,重要的是學習王羲之的筆法和字法,學習王羲之的《蘭亭序》的書法精神,繼承魏晉書風,並把王羲之的書法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並不是要超越王羲之《蘭亭序》。實際上,就當下書法人的水平,是根本不會超越王羲之《蘭亭序》的,永遠不會!

    以上為個人觀點,只是實話實說。

    非常感謝題主的提問。

    注:在本回答中,插了《夢斷蘭亭》四個字,恭請各位網友欣賞!

  • 8 # 子衿書法

    我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上至中書協,下至普通書法愛好者,總是在想超越,在想創新,卻不想想要超越古人,超越王羲之所要具備的條件。

    以當今的書法,弱到了前所未有的低點,去講創新,去談超越,無異於與虎謀皮,痴人說夢。要超越,首先要具有堅實的基礎。正確的書法認識觀,雄厚的人才儲備,良好的交流平臺。

    只有正確的書法認識觀念,才能知道書法的審美觀,書法的風格流派。才不會被官銜、名氣矇蔽了眼睛。一此投機者,他們常用‘大巧若拙’來裝‘返璞歸真’的空子。大巧若拙,是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隨心所欲的至境。隨意揮灑,皆中其節。不是把字寫的東倒西歪,猙獰可怖的怪相。與大巧若拙相去甚遠,和返璞歸真風馬牛不相及。之所以有人裝了空子,就是大眾的書法鑑賞能力低,被那些名人名家的名氣給鎮住。

    現在的書法之路,先把創新、超越的雄心壯志放一放,把基礎的東西搞好,虛心的向古人學習。把他們的東西學到手,再去培養下一代。王羲之到現在一千七百年,就只有他一個。我們這個年代,滿打滿算七十年,書法筆法弄清楚的人沒有幾個,七十年去和一千七百年較量,是不是太不自量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好多人都不給孩子用兒童餐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