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觀察在幼兒園教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的觀點已被廣大幼兒教師所接納,教師在理念的認識層面優於實踐層面,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教師在遊戲中的角色定位不夠清晰,沒有很好地把握觀察的內容與科學的觀察記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觀察的質量,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缺乏。
1。 觀察者的角色意識缺乏 在角色遊戲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教師缺乏觀察者角色意識,觀察的敏感度不夠。在遊戲活動中有的教師忙碌地穿插於活動空間之中,較多地介入幼兒的遊戲之中,象一個指揮者不停地發號施令;有的教師將觀察僅限於安全的防衛,著眼於不出事故,至於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情緒體驗、語言、思維發展水平如何一概不管。
這種觀察只觀不思缺乏質量,不能及時瞭解幼兒,調整幼兒的活動。以上現象因何產生?它的問題根源在哪裡呢?我們認為根本原因就在於教師在活動中缺乏觀察者角色意識。
2。觀察缺乏目的性 絕大多數教師在角色遊戲觀察中缺乏目的性,主要停留在隨意性觀察水平上,經常不是帶著問題去觀察,不知道在角色遊戲活動中教師觀察什麼。
這是由於教師活動前沒有制訂周密的觀察計劃,缺乏明確的觀察目的和有效的觀察策略,必然造成教師的指導顯得比較茫然,不知所措,這樣就不能有效地組織注意力,不能完整和清晰地反映觀察物件,難以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去分析、瞭解幼兒行為背後的原因,造成觀察的效果不佳。
3。觀察技能的缺乏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科學的觀察記錄方法,觀察記錄比較單一,從而影響了觀察的實效性。 二、最佳化教師實施觀察中的對策 根據教師在開展角色遊戲中出現的上述問題,教師有必要對自己在科學的觀察方法、適宜的觀察內容和觀察的具體策略方面有所思考,從而提高教師觀察的有效性。
(一)靈活使用多種觀察記錄方法
1、敘事式觀察記錄:詳細周密,以講故事形式記錄人的行為包括分析背景、動機、結果、反饋。重在現象和人的行為記錄,應客觀記錄幼兒所說的話,保留原始對話的情趣,記錄要客觀準確。
。 操作提示:資訊較全面,但現場記錄比較困難。
2、表格式:用於對一個幼兒長期行為的觀察,常採用符號作標誌,根據預設的觀察任務設計表格進行記錄,如觀察孩子活動中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等。 操作提示:簡潔明瞭,便於統計、便於現場記錄,但缺乏足夠的資訊。
3、照片式 :運用於幼兒尋常時刻,在照片旁邊加以說明在幹什麼,並體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對其行為的見解。 操作提示:真實、直觀、方便。 但捕捉有價值的尋常時刻比較困難,資訊不全。
4、作品式:凸現幼兒個性,可以用文字將幼兒口述記錄,也可以將幼兒表徵作品記錄下來教師再根據幼兒作品進行客觀分析。
操作提示:真實、直觀、方便, 但資訊不全。
5、實錄式:全面、客觀,用攝象機加以記錄之後進行客觀分析。 操作提示:真實、直觀、方便,資訊全面。但現場拍攝與指導兩者無法兼顧。 以上五種觀察記錄的呈現方式各有優點和不足,這些記錄方式需要根據具體的觀察方法、現場的情景進行適宜的選擇,如環視掃描法適宜表格式記錄,簡單、方便;蹲點法適宜採用作品式、實錄式,使觀察更深入、具體。
(二)實施有效的觀察策略
1.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相結合 在遊戲觀察時,我們應該將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相結合,每次觀察前要有目的、有重點,它是提高觀察成效的主要方法。由於角色遊戲中幼兒的自由度較大,有時教師預設的觀察內容可能出現沒人玩的現象,因此,教師必須視幼兒遊戲情況,隨時調整觀察重點,一旦捕捉到有價值的資訊,便可以轉化為有目的的觀察。
2.全面觀察與個別觀察相結合 有效的觀察必須關注全面觀察與個別觀察相結合,從遊戲的主體來看,指全體幼兒,也指個別幼兒;從遊戲的主題來看,指全部的遊戲主題,也指個別的主題,包括室內遊戲和室外遊戲等。前者觀察時間較短,注重觀察的廣度,後者觀察時間相對較長,注重觀察的深度。
個別觀察是角色遊戲觀察的重點,雖然佔用的時間較多,但觀察的內容也更有價值,對遊戲的交流和討論、對材料和目標的提供與調整,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操作過程中要善於融會貫通,相互轉換,做到個別觀察時兼顧全面,全面觀察時捕捉個別,合理分配,有效結合。
3.單次觀察和連續觀察相結合 幼兒遊戲水平發展要受到場地、材料、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的觀察應在確保幼兒在彼此熟悉、有機會展示他們的遊戲能力的情境中進行,所謂的連續觀察指注重觀察的過程性、遞進性。在角色遊戲中,不能單單靠一次觀察,教師就能對幼兒的遊戲發展水平做出準確的判斷,因為孩子是遊戲的主人,角色遊戲是幼兒生成問題的主要場所,如果當教師看到預期目標達到時,觀察活動也就停止了。
那麼這種停留在原有目標層次的觀察很難使觀察活動層層遞進,深入進行。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強調要求教師注重觀察的過程性和連續性,將單次觀察和連續觀察相結合,使觀察達到循序漸進的效果,從而確保記錄的是孩子的典型行為,獲得幼兒遊戲行為的準確資訊。
(三)確立多元的觀察視角。 角色遊戲中,教師應改變以往在教育過程中的職能,不應是教室中忙碌的穿梭者、發號施令的權威者,不該停留在表面現象的觀察,而應站在幼兒的背後耐心地觀察,真正從觀察中去獲取獲得幼兒個體與群體、環境與材料提供之間的互動資訊,因此從多元視角即一般視角和特殊視角兩方面的觀察是我們所力求的。
所謂的一般視角具體可從十個要點入手,如遊戲空間、遊戲材料、主題確定、遊戲經驗、材料運用、同伴交往、遊戲語言、角色扮演、遊戲情緒、遊戲常規。 觀察要點一:遊戲空間
(1)活動空間的安排是否設定合理,促進遊戲互動
(2)活動室是否有幼兒生成新遊戲的空間 觀察要點二:遊戲的材料 (1)遊戲材料投放數量是否適宜 (2)遊戲材料的種類是否豐富
(3)遊戲材料投放是否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實際水平
(4)遊戲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兒主題的興趣 觀察要點三:主題確定 (1)幼兒是否能在同伴與成人的影響下選擇遊戲 (2)幼兒是否自主參與現成遊戲內容,進入遊戲情景 (3)幼兒是否能想象新遊戲主題開展遊戲 觀察要點四:遊戲經驗 (1)幼兒是否具備遊戲主題的相關經驗 (2)幼兒是否能利用經驗開展與豐富遊戲 (3)幼兒是否能利用已有經驗解決遊戲中的衝突與矛盾 觀察要點五:材料運用 (1)幼兒是否運用實物的玩具進行遊戲 (2)幼兒是否能創造遊戲需要的角色與情節需要的替代物 (3)遊戲材料是否能符合遊戲主題的要求變化玩 觀察要點六:同伴交往 (1)遊戲中是否樂意與他人交往 (2)遊戲中是否能主動和其他幼兒一起玩 (3)遊戲中是否能用自己的想法影響遊戲 (4)遊戲中能否把別人的想法納入自己的遊戲中 觀察要點七:遊戲語言 (1)遊戲中是否能用語言大膽與人交往 (2)幼兒是否能用遊戲情景與角色需要的語言交流 (3)是否能用語言大膽的表達遊戲後的感受 觀察要點八:角色扮演 (1)是否有重複個別動作 (2)是否有系列動作 (3)是否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模仿角色的動作去遊戲 (4)是否能分配角色,協調角色之間的關係 觀察要點九:遊戲情緒 (1)幼兒參與遊戲是否積極主動 (2)幼兒是否能有目的、專注的參與遊戲 (3)幼兒是否有遊戲的成功感滿足感 觀察要點十:遊戲常規 (1)在遊戲中,是否能在成人提醒下遵守遊戲的規則 (2)幼兒是否能自覺遵守遊戲的規則,愛護玩具 (3)幼兒是否能行為有序,及時收放材料,做到物歸原處 所謂觀察的特殊視角:即各年齡段重點觀察的視角,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由於他們的教育目標、顯性要求不同,各年齡班幼兒在遊戲方面的能力發展是不同的。
因此,在觀察時也要各有自己的側重點。 小班幼兒主要處於獨自遊戲、平行遊戲階段,滿足於重複操作,擺弄玩具,因此,觀察的重點在幼兒使用物品上。 中班幼兒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生活經驗的豐富,處於聯合遊戲階段,想與人交往但尚無交往技能,幼兒間的交往容易出現衝突。
因此,觀察的重點應該是幼兒的交往能力。 大班幼兒隨著能力的不斷增強,遊戲主題新穎、內容豐富,處於合作遊戲階段,因此觀察的重點是幼兒創造能力、合作交往、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專題的研究,增強了教師的觀察意識,提高了教師的觀察技能。教師觀察時採用的手段豐富了,方法多樣化,觀察時不再盲目,能根據觀察要點有針對性的記錄分析,尤其在對觀察視角進行了梳理與羅列後,幫助一線教師更容易把握觀察的要點,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準確地把握幼兒活動的動態,使教師的視角更多轉向了幼兒,轉向研究孩子是怎樣學,教師憑藉觀察去發現問題,去積累判斷決策的依據,從而提高了教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觀察也為教師進一步分析幼兒的發展程序和個性特點積累了大量真實可靠的素材,為制訂個別化教育提供依據,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促進了每一位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這些都與二期課改的精神相符合的。 由此可見,角色遊戲中教師實施觀察的研究,對教師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為,改進教育方式,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有一些實際困難:(1)師幼比例較高,給教師的觀察帶來了難度。(2)角色遊戲是幼兒的自主性遊戲,活動中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生成點較多,常使教師的觀察顧此失彼。(3)缺乏簡便易行的觀察工具。雖然班級幼兒人數多是當前的國情,它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對幼兒個體發展需求的關注。
提高教師的觀察力是教師為兒童提供適宜性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觀察在幼兒園教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的觀點已被廣大幼兒教師所接納,教師在理念的認識層面優於實踐層面,在實際工作中,由於教師在遊戲中的角色定位不夠清晰,沒有很好地把握觀察的內容與科學的觀察記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觀察的質量,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缺乏。
1。 觀察者的角色意識缺乏 在角色遊戲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教師缺乏觀察者角色意識,觀察的敏感度不夠。在遊戲活動中有的教師忙碌地穿插於活動空間之中,較多地介入幼兒的遊戲之中,象一個指揮者不停地發號施令;有的教師將觀察僅限於安全的防衛,著眼於不出事故,至於孩子在活動過程中情緒體驗、語言、思維發展水平如何一概不管。
這種觀察只觀不思缺乏質量,不能及時瞭解幼兒,調整幼兒的活動。以上現象因何產生?它的問題根源在哪裡呢?我們認為根本原因就在於教師在活動中缺乏觀察者角色意識。
2。觀察缺乏目的性 絕大多數教師在角色遊戲觀察中缺乏目的性,主要停留在隨意性觀察水平上,經常不是帶著問題去觀察,不知道在角色遊戲活動中教師觀察什麼。
這是由於教師活動前沒有制訂周密的觀察計劃,缺乏明確的觀察目的和有效的觀察策略,必然造成教師的指導顯得比較茫然,不知所措,這樣就不能有效地組織注意力,不能完整和清晰地反映觀察物件,難以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去分析、瞭解幼兒行為背後的原因,造成觀察的效果不佳。
3。觀察技能的缺乏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科學的觀察記錄方法,觀察記錄比較單一,從而影響了觀察的實效性。 二、最佳化教師實施觀察中的對策 根據教師在開展角色遊戲中出現的上述問題,教師有必要對自己在科學的觀察方法、適宜的觀察內容和觀察的具體策略方面有所思考,從而提高教師觀察的有效性。
(一)靈活使用多種觀察記錄方法
1、敘事式觀察記錄:詳細周密,以講故事形式記錄人的行為包括分析背景、動機、結果、反饋。重在現象和人的行為記錄,應客觀記錄幼兒所說的話,保留原始對話的情趣,記錄要客觀準確。
。 操作提示:資訊較全面,但現場記錄比較困難。
2、表格式:用於對一個幼兒長期行為的觀察,常採用符號作標誌,根據預設的觀察任務設計表格進行記錄,如觀察孩子活動中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等。 操作提示:簡潔明瞭,便於統計、便於現場記錄,但缺乏足夠的資訊。
3、照片式 :運用於幼兒尋常時刻,在照片旁邊加以說明在幹什麼,並體現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對其行為的見解。 操作提示:真實、直觀、方便。 但捕捉有價值的尋常時刻比較困難,資訊不全。
4、作品式:凸現幼兒個性,可以用文字將幼兒口述記錄,也可以將幼兒表徵作品記錄下來教師再根據幼兒作品進行客觀分析。
操作提示:真實、直觀、方便, 但資訊不全。
5、實錄式:全面、客觀,用攝象機加以記錄之後進行客觀分析。 操作提示:真實、直觀、方便,資訊全面。但現場拍攝與指導兩者無法兼顧。 以上五種觀察記錄的呈現方式各有優點和不足,這些記錄方式需要根據具體的觀察方法、現場的情景進行適宜的選擇,如環視掃描法適宜表格式記錄,簡單、方便;蹲點法適宜採用作品式、實錄式,使觀察更深入、具體。
(二)實施有效的觀察策略
1.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相結合 在遊戲觀察時,我們應該將有目的的觀察與隨機觀察相結合,每次觀察前要有目的、有重點,它是提高觀察成效的主要方法。由於角色遊戲中幼兒的自由度較大,有時教師預設的觀察內容可能出現沒人玩的現象,因此,教師必須視幼兒遊戲情況,隨時調整觀察重點,一旦捕捉到有價值的資訊,便可以轉化為有目的的觀察。
2.全面觀察與個別觀察相結合 有效的觀察必須關注全面觀察與個別觀察相結合,從遊戲的主體來看,指全體幼兒,也指個別幼兒;從遊戲的主題來看,指全部的遊戲主題,也指個別的主題,包括室內遊戲和室外遊戲等。前者觀察時間較短,注重觀察的廣度,後者觀察時間相對較長,注重觀察的深度。
個別觀察是角色遊戲觀察的重點,雖然佔用的時間較多,但觀察的內容也更有價值,對遊戲的交流和討論、對材料和目標的提供與調整,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操作過程中要善於融會貫通,相互轉換,做到個別觀察時兼顧全面,全面觀察時捕捉個別,合理分配,有效結合。
3.單次觀察和連續觀察相結合 幼兒遊戲水平發展要受到場地、材料、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的觀察應在確保幼兒在彼此熟悉、有機會展示他們的遊戲能力的情境中進行,所謂的連續觀察指注重觀察的過程性、遞進性。在角色遊戲中,不能單單靠一次觀察,教師就能對幼兒的遊戲發展水平做出準確的判斷,因為孩子是遊戲的主人,角色遊戲是幼兒生成問題的主要場所,如果當教師看到預期目標達到時,觀察活動也就停止了。
那麼這種停留在原有目標層次的觀察很難使觀察活動層層遞進,深入進行。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強調要求教師注重觀察的過程性和連續性,將單次觀察和連續觀察相結合,使觀察達到循序漸進的效果,從而確保記錄的是孩子的典型行為,獲得幼兒遊戲行為的準確資訊。
(三)確立多元的觀察視角。 角色遊戲中,教師應改變以往在教育過程中的職能,不應是教室中忙碌的穿梭者、發號施令的權威者,不該停留在表面現象的觀察,而應站在幼兒的背後耐心地觀察,真正從觀察中去獲取獲得幼兒個體與群體、環境與材料提供之間的互動資訊,因此從多元視角即一般視角和特殊視角兩方面的觀察是我們所力求的。
所謂的一般視角具體可從十個要點入手,如遊戲空間、遊戲材料、主題確定、遊戲經驗、材料運用、同伴交往、遊戲語言、角色扮演、遊戲情緒、遊戲常規。 觀察要點一:遊戲空間
(1)活動空間的安排是否設定合理,促進遊戲互動
(2)活動室是否有幼兒生成新遊戲的空間 觀察要點二:遊戲的材料 (1)遊戲材料投放數量是否適宜 (2)遊戲材料的種類是否豐富
(3)遊戲材料投放是否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實際水平
(4)遊戲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兒主題的興趣 觀察要點三:主題確定 (1)幼兒是否能在同伴與成人的影響下選擇遊戲 (2)幼兒是否自主參與現成遊戲內容,進入遊戲情景 (3)幼兒是否能想象新遊戲主題開展遊戲 觀察要點四:遊戲經驗 (1)幼兒是否具備遊戲主題的相關經驗 (2)幼兒是否能利用經驗開展與豐富遊戲 (3)幼兒是否能利用已有經驗解決遊戲中的衝突與矛盾 觀察要點五:材料運用 (1)幼兒是否運用實物的玩具進行遊戲 (2)幼兒是否能創造遊戲需要的角色與情節需要的替代物 (3)遊戲材料是否能符合遊戲主題的要求變化玩 觀察要點六:同伴交往 (1)遊戲中是否樂意與他人交往 (2)遊戲中是否能主動和其他幼兒一起玩 (3)遊戲中是否能用自己的想法影響遊戲 (4)遊戲中能否把別人的想法納入自己的遊戲中 觀察要點七:遊戲語言 (1)遊戲中是否能用語言大膽與人交往 (2)幼兒是否能用遊戲情景與角色需要的語言交流 (3)是否能用語言大膽的表達遊戲後的感受 觀察要點八:角色扮演 (1)是否有重複個別動作 (2)是否有系列動作 (3)是否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模仿角色的動作去遊戲 (4)是否能分配角色,協調角色之間的關係 觀察要點九:遊戲情緒 (1)幼兒參與遊戲是否積極主動 (2)幼兒是否能有目的、專注的參與遊戲 (3)幼兒是否有遊戲的成功感滿足感 觀察要點十:遊戲常規 (1)在遊戲中,是否能在成人提醒下遵守遊戲的規則 (2)幼兒是否能自覺遵守遊戲的規則,愛護玩具 (3)幼兒是否能行為有序,及時收放材料,做到物歸原處 所謂觀察的特殊視角:即各年齡段重點觀察的視角,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由於他們的教育目標、顯性要求不同,各年齡班幼兒在遊戲方面的能力發展是不同的。
因此,在觀察時也要各有自己的側重點。 小班幼兒主要處於獨自遊戲、平行遊戲階段,滿足於重複操作,擺弄玩具,因此,觀察的重點在幼兒使用物品上。 中班幼兒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生活經驗的豐富,處於聯合遊戲階段,想與人交往但尚無交往技能,幼兒間的交往容易出現衝突。
因此,觀察的重點應該是幼兒的交往能力。 大班幼兒隨著能力的不斷增強,遊戲主題新穎、內容豐富,處於合作遊戲階段,因此觀察的重點是幼兒創造能力、合作交往、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察專題的研究,增強了教師的觀察意識,提高了教師的觀察技能。教師觀察時採用的手段豐富了,方法多樣化,觀察時不再盲目,能根據觀察要點有針對性的記錄分析,尤其在對觀察視角進行了梳理與羅列後,幫助一線教師更容易把握觀察的要點,採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準確地把握幼兒活動的動態,使教師的視角更多轉向了幼兒,轉向研究孩子是怎樣學,教師憑藉觀察去發現問題,去積累判斷決策的依據,從而提高了教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觀察也為教師進一步分析幼兒的發展程序和個性特點積累了大量真實可靠的素材,為制訂個別化教育提供依據,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促進了每一位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這些都與二期課改的精神相符合的。 由此可見,角色遊戲中教師實施觀察的研究,對教師反省自己的教育行為,改進教育方式,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有一些實際困難:(1)師幼比例較高,給教師的觀察帶來了難度。(2)角色遊戲是幼兒的自主性遊戲,活動中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生成點較多,常使教師的觀察顧此失彼。(3)缺乏簡便易行的觀察工具。雖然班級幼兒人數多是當前的國情,它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放棄對幼兒個體發展需求的關注。
提高教師的觀察力是教師為兒童提供適宜性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