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許多粗俗的人時常以取笑蝨子為樂,但是在眾多重要而又有尊嚴的生物中,蝨子可謂首屈一指。儘管這種不怎麼招人待見的昆蟲給人類的歷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但在《大英百科全書》中,它只佔了專欄三分之二的篇幅,僅是“勞斯〔愛爾蘭倫斯特省的一座沿海縣城〕”所佔篇幅的一半,是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所佔篇幅的五分之一。這種小生物身上所攜帶的病毒能夠造成城市衰敗,居民流離失所;這種小生物能將所向披靡的軍隊變成一群烏合之眾,但在《大英百科全書》中僅僅被三言兩語地描述為,“一種無翅膀的昆蟲,寄生在鳥類或哺乳動物身上。嚴格地講,屬蝨目”。
你知道嗎,蝨子並不是一開始就寄生於人類或動物,它成為寄生動物是經過了一系列的進化過程的。美國傳染病研究權威漢斯·辛瑟爾在自己的著名作品《老鼠、蝨子和歷史:一部全新的人類命運史》中進行了風趣幽默的敘述。
在傳染病面前,蝨子與人類都是受害者
蝨子同人類一樣,不幸地成為斑疹傷寒病毒的獵物。如果蝨子會害怕,那麼它們的噩夢一定是定居在被感染的老鼠或人類身上。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被感染的宿主或許尚可存活,而那些將口器插進受感染的面板中,吸入那些令人厭惡的病毒的蝨子,則是徹底的無藥可救。蝨子會在受感染後的第八天一病不起;到了第十天,可以說它已經是病入膏肓了;在第十一天或是第十二天的時候,它微小的身體會變得通紅,它的腸子裡會滲出血來,並最終一命嗚呼。
人類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大自然的萬事萬物。對蝨子來說,人類是可怕的死亡使者。經過數個世紀的調整適應,蝨子本來過著一種相對無害的生活,卻不承想突然間晴天霹靂,一場流行病暴發了。由於它的宿主身染重疾,對它來說唯一的世界變得暗淡無光,兇險異常。如果在其不可控制的情況下,它身染沉痾的身體將會轉移到另一個宿主身上,於是病毒也會隨之轉移。然而,這並不是蝨子存心而為,它只是出於生存的本能,卻不知此時自己也已經病入膏肓。由於在傳染病面前,蝨子與人類都是受害者,所以我們對蝨子心存一點兒同情之心也不為過。
蝨子:從熱愛自由到寄生人類
蝨子也並非總是需要依靠宿主才能生存的生物。它們曾經是一種熱愛自由的生物,當其他昆蟲向它們打招呼時,它們能夠用複眼望著對方,對之報以微笑。這是比《獨立宣言》的頒佈還要遙遠許久的事兒了,因為蝨子花了好幾個世紀才放棄它的個人主義。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因為我們沒有任何關於新石器時代,甚至是尼安德特時代出現蝨子的記載,因此我們也就無法追溯蝨子清晰的血統。事實上,關於蝨子祖先的問題仍然是一個極其困難的問題。包括恩德萊因在內的很多飽學之士認為蝨目或吸血蝨起源於有吻目或蝽類,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它們的口器具有相似性。漢德利爾斯基教授及其追隨者對此觀點嗤之以鼻,他們認為現在的蝨子源自以皮毛為食的鳥蝨。關於蝨子祖先的問題,相關專家存在分歧。與人類的起源不同,雖然蝨子的祖先問題並不涉及宗教情感,卻也讓大家爭論不休。
博學多識的漢德利爾斯基教授的看法,似乎是相關專家最為認同的觀點。現在的蝨子,分為兩種親緣關係密切的類別,一種是食毛目,也就是咬人的蝨子;另一種是蝨目,也就是吸血的蝨子。這兩個分支可能都源自蟑螂的前身,現如今的蟑螂和白蟻就是由蟑螂的前身進化而來的。現在的吸血蝨可能源自食毛目的昆蟲——齧蟲科等翅膀較小或無翅膀的生物,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代表,就是現在最常見的書蝨了。齧蟲科生物不是蝨子的直系祖先,而只是同一個主幹上衍生出來的分支而已。
在蝨子進化的傳奇歷史程序中,一種不同於現今的蝨子,即獨自生活的蝨子的後代發現,如果依附於某些提供食宿的宿主,自己將不必從稻草、樹皮、苔蘚和地衣、腐爛的穀類和蔬菜中搶奪食物,那樣的生活不是無比輕鬆自得嗎?自然的進化似乎是謹遵邏輯的,蝨子的進化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它犧牲了自由,從此不再為食宿問題而奔波,也不會再處於鳥類、蜥蜴以及青蛙的攻擊之下,雖然可能失去了擁有翅膀的樂趣,卻從此在一片衣食無憂的領地上逍遙自在。因此,雖然它獲取食物的方法比貿易和銀行交易更為直接,且為其提供給養的物件也並非同類,但透過適應寄生生活,蝨子實現了資本家的夢想。
如此這般,寄生形式的蝨子就這樣出現了。首先出現的,可能是咬人的蝨子,也就是食毛目。此後,它們的進化演變顯示出了大自然無限的靈活性:雞蝨、鴨蝨屬鵝蝨、細鴨蝨、鴿蝨、火雞蝨、豚鼠咬蝨、馬蝨。
上面簡單舉了幾個例子。從這些或者與之平行進化的動物中,產生了我們主要關心的動物。當不滿足於皮毛頭屑一類的選單之後,這些微小動物憑藉無與倫比的機智,發現在熱血動物的面板之下蘊藏著豐富的紅色礦藏——可能同華人發明了烤乳豬一樣,蝨子們也是在不經意地一搔之後,便獲此發現。此後,他們便進化出了鑽孔和吸吮的生理結構,接著就出現了:豬蝨、狗蝨、鼠蝨、羊足蝨、貓蝨、短鼻牛蝨、猴蝨、人類的頭蝨和體蝨。
人類“親密”的夥伴:頭蝨
人類的頭蝨和體蝨是我們最關注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最為緊密,即使是現在,由於年輕人頸部與頸部相交的偶然機會,體蝨可能入鄉隨俗,與頭蝨雜交。至於陰蝨,我們就不過多敘述了,它可能是一種不同的物種,既不值得尊重,也不值得同情,甚至不必對它感到害怕。
儘管起初頭蝨是從毛皮動物身上轉移到原始野蠻人的毛髮中的,但即使從這方面來看,給予與得到似乎也並不是完全單向的。尤因認為蜘蛛猴身上的蝨子可能來自土著人;此外,他認為人類身上的蝨子與各種猴子身上的蝨子是如此的相似,以至於它們可以互換宿主而生存,卻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尤因進一步提出,在人類遠離舊大陸開拓新世界,來到熱帶美洲之後,其身上所攜帶的蝨子也隨之轉移到了當地的蜘蛛猴身上。在粗度與密度方面,蜘蛛猴的皮毛與人類的頭髮非常相似,且蜘蛛猴的血液在生理上與人類血液的相似度,遠非新世界其他種類的猴子所能企及。
權威機構已經認定,美洲的蝨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寄生在人類身上,另一種寄生在猴子身上。“寄生在人類身上的主要是雜交頭蝨,它們的純正品種最初是在生活於各個地理區域的白種人、黑種人、紅種人以及黃種人身上發現的。據我們所知,寄生在美洲猴子身上的蝨子,根據不同的宿主分為不同的種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宿主與寄生生物之間至少存在一個平行發展史。如果猴子身上的蝨子來自人類,那麼它們不是來自近代人類,而是來自數萬年前的人類——時間足夠長,以至於能夠發生物種分化。”
在蝨子研究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權威人物尤因,對美洲人身上的各種各樣的蝨子進行研究之後,發現蝨子的類別與人類宿主的種族類別沒有相關性。美洲是各類人種的彙集之地,也是各類蝨子的聚集之地。尤因逐漸發現,他所面對的美洲蝨子,是不同人種身上的蝨子的混血兒。
為了科學研究,尤因曾經在美洲人的木乃伊頭皮中尋找蝨子。起初,他的搜尋沒有任何成果,原因在於儘管他在秘魯人的木乃伊頭皮上發現了很多幼蝨,卻沒能找到成年蝨子的樣本。此後透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盧茨博士的幫助,他從二十具史前美洲印第安人木乃伊身上取得了頭皮和毛髮樣本。在其中三個樣本中,他不僅找到了幼蝨,還找到了各個發育階段的蝨子。
經過對比,他發現秘魯人的木乃伊身上的蝨子,與美國西南部的蝨子存在一些不同之處,此外,從史前木乃伊身上獲取的所有蝨子,都與從活生生的現代印第安人身上獲取的蝨子存在差別。據尤因所言,可能是由於現代印第安人曾攜帶有高加索和衣索比亞的頭蝨,現在身上存在這兩者與美洲的本土蝨子的雜交品種。值得一提的還有,美洲人的木乃伊身上的蝨子類別,與日本等地的均有所不同。
希普利告訴我們,蝨子會根據宿主的顏色調整自己的顏色以求適應,所以非洲的蝨子是黑色的,印度的蝨子是煙燻色的,日本的蝨子是黃棕色的,而北美印第安人身上的蝨子是深棕色的,因紐特人身上的蝨子是淺棕色的,而歐洲人身上的蝨子則是髒灰色的。
雖然證據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史前美洲蝨子的特徵,與華人身上的頭蝨以及阿留申群島上因紐特人身上的蝨子非常相似——這進一步為亞歐民族穿越白令海峽的大遷徙提供了論據。
從頭蝨到體蝨:當裸體的人類穿上衣服
當裸體的人類開始穿上衣服的時候,頭蝨的源頭之處便衍生出了另一支脈——體蝨。原始人類身上並不存在體蝨。隨著宿主的日趨文明化,蝨子也取得了進步,開始將卵繭粘在人類衣物的纖維上,而不是粘在身體的毛髮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自身的安全和提高了活動能力。
在頭蝨發展為體蝨的程序中,出現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習性變化。蝨子通常不會出現在面板上,除非是在進食的時候;這些昆蟲一般待在內衣裡與人類的身體保持接觸,即使在進食時,它們的腿部也依然附著在衣物的纖維上。受孕後不久,母蝨就開始產卵,每天大約產五個卵或者更多,一直持續大約三十天。這些卵會透過一種膠合劑物質附著在衣物的纖維上。根據不同的溫度,卵的孵化週期也各不相同。在人類的正常體溫之下,孵化可能會在一個星期以內完成,如果卵被反覆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或孵化溫度被控制得比較低,那麼孵化的過程可能會超過一個月。
破卵而出之時,幼蟲會表現出強烈的進取心。首先,它會掀開一個小小的殼蓋,透過這個空隙,它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精彩。這個洞還太小,無法使它破殼而出。這隻小動物非常聰明,它開始從前面吸入空氣,然後從後面排出,如此這般逐漸增大卵內的壓力,直至最終破殼而出,來到這個偉大的世界。此時,一隻幼蝨誕生了,它具有和它的父母一模一樣的完美形象。然而,如果這時的它得不到餵養,它就會在一到兩天之內死去。反之,它將順利蛻皮,在四到七天的時間裡,進入幼蟲生長的第二階段,然後透過類似的過程進入幼蟲生長的第三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除了兩性之間的交配權以外,它將享有蝨子一族的所有特權。只有在破殼而出的兩到三個星期以後,它才能長成一個性成熟的蝨子。但是一旦到了那時……喔,天吶
儘管許多粗俗的人時常以取笑蝨子為樂,但是在眾多重要而又有尊嚴的生物中,蝨子可謂首屈一指。儘管這種不怎麼招人待見的昆蟲給人類的歷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但在《大英百科全書》中,它只佔了專欄三分之二的篇幅,僅是“勞斯〔愛爾蘭倫斯特省的一座沿海縣城〕”所佔篇幅的一半,是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所佔篇幅的五分之一。這種小生物身上所攜帶的病毒能夠造成城市衰敗,居民流離失所;這種小生物能將所向披靡的軍隊變成一群烏合之眾,但在《大英百科全書》中僅僅被三言兩語地描述為,“一種無翅膀的昆蟲,寄生在鳥類或哺乳動物身上。嚴格地講,屬蝨目”。
你知道嗎,蝨子並不是一開始就寄生於人類或動物,它成為寄生動物是經過了一系列的進化過程的。美國傳染病研究權威漢斯·辛瑟爾在自己的著名作品《老鼠、蝨子和歷史:一部全新的人類命運史》中進行了風趣幽默的敘述。
在傳染病面前,蝨子與人類都是受害者
蝨子同人類一樣,不幸地成為斑疹傷寒病毒的獵物。如果蝨子會害怕,那麼它們的噩夢一定是定居在被感染的老鼠或人類身上。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被感染的宿主或許尚可存活,而那些將口器插進受感染的面板中,吸入那些令人厭惡的病毒的蝨子,則是徹底的無藥可救。蝨子會在受感染後的第八天一病不起;到了第十天,可以說它已經是病入膏肓了;在第十一天或是第十二天的時候,它微小的身體會變得通紅,它的腸子裡會滲出血來,並最終一命嗚呼。
人類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待大自然的萬事萬物。對蝨子來說,人類是可怕的死亡使者。經過數個世紀的調整適應,蝨子本來過著一種相對無害的生活,卻不承想突然間晴天霹靂,一場流行病暴發了。由於它的宿主身染重疾,對它來說唯一的世界變得暗淡無光,兇險異常。如果在其不可控制的情況下,它身染沉痾的身體將會轉移到另一個宿主身上,於是病毒也會隨之轉移。然而,這並不是蝨子存心而為,它只是出於生存的本能,卻不知此時自己也已經病入膏肓。由於在傳染病面前,蝨子與人類都是受害者,所以我們對蝨子心存一點兒同情之心也不為過。
蝨子:從熱愛自由到寄生人類
蝨子也並非總是需要依靠宿主才能生存的生物。它們曾經是一種熱愛自由的生物,當其他昆蟲向它們打招呼時,它們能夠用複眼望著對方,對之報以微笑。這是比《獨立宣言》的頒佈還要遙遠許久的事兒了,因為蝨子花了好幾個世紀才放棄它的個人主義。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因為我們沒有任何關於新石器時代,甚至是尼安德特時代出現蝨子的記載,因此我們也就無法追溯蝨子清晰的血統。事實上,關於蝨子祖先的問題仍然是一個極其困難的問題。包括恩德萊因在內的很多飽學之士認為蝨目或吸血蝨起源於有吻目或蝽類,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它們的口器具有相似性。漢德利爾斯基教授及其追隨者對此觀點嗤之以鼻,他們認為現在的蝨子源自以皮毛為食的鳥蝨。關於蝨子祖先的問題,相關專家存在分歧。與人類的起源不同,雖然蝨子的祖先問題並不涉及宗教情感,卻也讓大家爭論不休。
博學多識的漢德利爾斯基教授的看法,似乎是相關專家最為認同的觀點。現在的蝨子,分為兩種親緣關係密切的類別,一種是食毛目,也就是咬人的蝨子;另一種是蝨目,也就是吸血的蝨子。這兩個分支可能都源自蟑螂的前身,現如今的蟑螂和白蟻就是由蟑螂的前身進化而來的。現在的吸血蝨可能源自食毛目的昆蟲——齧蟲科等翅膀較小或無翅膀的生物,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代表,就是現在最常見的書蝨了。齧蟲科生物不是蝨子的直系祖先,而只是同一個主幹上衍生出來的分支而已。
在蝨子進化的傳奇歷史程序中,一種不同於現今的蝨子,即獨自生活的蝨子的後代發現,如果依附於某些提供食宿的宿主,自己將不必從稻草、樹皮、苔蘚和地衣、腐爛的穀類和蔬菜中搶奪食物,那樣的生活不是無比輕鬆自得嗎?自然的進化似乎是謹遵邏輯的,蝨子的進化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它犧牲了自由,從此不再為食宿問題而奔波,也不會再處於鳥類、蜥蜴以及青蛙的攻擊之下,雖然可能失去了擁有翅膀的樂趣,卻從此在一片衣食無憂的領地上逍遙自在。因此,雖然它獲取食物的方法比貿易和銀行交易更為直接,且為其提供給養的物件也並非同類,但透過適應寄生生活,蝨子實現了資本家的夢想。
如此這般,寄生形式的蝨子就這樣出現了。首先出現的,可能是咬人的蝨子,也就是食毛目。此後,它們的進化演變顯示出了大自然無限的靈活性:雞蝨、鴨蝨屬鵝蝨、細鴨蝨、鴿蝨、火雞蝨、豚鼠咬蝨、馬蝨。
上面簡單舉了幾個例子。從這些或者與之平行進化的動物中,產生了我們主要關心的動物。當不滿足於皮毛頭屑一類的選單之後,這些微小動物憑藉無與倫比的機智,發現在熱血動物的面板之下蘊藏著豐富的紅色礦藏——可能同華人發明了烤乳豬一樣,蝨子們也是在不經意地一搔之後,便獲此發現。此後,他們便進化出了鑽孔和吸吮的生理結構,接著就出現了:豬蝨、狗蝨、鼠蝨、羊足蝨、貓蝨、短鼻牛蝨、猴蝨、人類的頭蝨和體蝨。
人類“親密”的夥伴:頭蝨
人類的頭蝨和體蝨是我們最關注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最為緊密,即使是現在,由於年輕人頸部與頸部相交的偶然機會,體蝨可能入鄉隨俗,與頭蝨雜交。至於陰蝨,我們就不過多敘述了,它可能是一種不同的物種,既不值得尊重,也不值得同情,甚至不必對它感到害怕。
儘管起初頭蝨是從毛皮動物身上轉移到原始野蠻人的毛髮中的,但即使從這方面來看,給予與得到似乎也並不是完全單向的。尤因認為蜘蛛猴身上的蝨子可能來自土著人;此外,他認為人類身上的蝨子與各種猴子身上的蝨子是如此的相似,以至於它們可以互換宿主而生存,卻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尤因進一步提出,在人類遠離舊大陸開拓新世界,來到熱帶美洲之後,其身上所攜帶的蝨子也隨之轉移到了當地的蜘蛛猴身上。在粗度與密度方面,蜘蛛猴的皮毛與人類的頭髮非常相似,且蜘蛛猴的血液在生理上與人類血液的相似度,遠非新世界其他種類的猴子所能企及。
權威機構已經認定,美洲的蝨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寄生在人類身上,另一種寄生在猴子身上。“寄生在人類身上的主要是雜交頭蝨,它們的純正品種最初是在生活於各個地理區域的白種人、黑種人、紅種人以及黃種人身上發現的。據我們所知,寄生在美洲猴子身上的蝨子,根據不同的宿主分為不同的種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宿主與寄生生物之間至少存在一個平行發展史。如果猴子身上的蝨子來自人類,那麼它們不是來自近代人類,而是來自數萬年前的人類——時間足夠長,以至於能夠發生物種分化。”
在蝨子研究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權威人物尤因,對美洲人身上的各種各樣的蝨子進行研究之後,發現蝨子的類別與人類宿主的種族類別沒有相關性。美洲是各類人種的彙集之地,也是各類蝨子的聚集之地。尤因逐漸發現,他所面對的美洲蝨子,是不同人種身上的蝨子的混血兒。
為了科學研究,尤因曾經在美洲人的木乃伊頭皮中尋找蝨子。起初,他的搜尋沒有任何成果,原因在於儘管他在秘魯人的木乃伊頭皮上發現了很多幼蝨,卻沒能找到成年蝨子的樣本。此後透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盧茨博士的幫助,他從二十具史前美洲印第安人木乃伊身上取得了頭皮和毛髮樣本。在其中三個樣本中,他不僅找到了幼蝨,還找到了各個發育階段的蝨子。
經過對比,他發現秘魯人的木乃伊身上的蝨子,與美國西南部的蝨子存在一些不同之處,此外,從史前木乃伊身上獲取的所有蝨子,都與從活生生的現代印第安人身上獲取的蝨子存在差別。據尤因所言,可能是由於現代印第安人曾攜帶有高加索和衣索比亞的頭蝨,現在身上存在這兩者與美洲的本土蝨子的雜交品種。值得一提的還有,美洲人的木乃伊身上的蝨子類別,與日本等地的均有所不同。
希普利告訴我們,蝨子會根據宿主的顏色調整自己的顏色以求適應,所以非洲的蝨子是黑色的,印度的蝨子是煙燻色的,日本的蝨子是黃棕色的,而北美印第安人身上的蝨子是深棕色的,因紐特人身上的蝨子是淺棕色的,而歐洲人身上的蝨子則是髒灰色的。
雖然證據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史前美洲蝨子的特徵,與華人身上的頭蝨以及阿留申群島上因紐特人身上的蝨子非常相似——這進一步為亞歐民族穿越白令海峽的大遷徙提供了論據。
從頭蝨到體蝨:當裸體的人類穿上衣服
當裸體的人類開始穿上衣服的時候,頭蝨的源頭之處便衍生出了另一支脈——體蝨。原始人類身上並不存在體蝨。隨著宿主的日趨文明化,蝨子也取得了進步,開始將卵繭粘在人類衣物的纖維上,而不是粘在身體的毛髮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自身的安全和提高了活動能力。
在頭蝨發展為體蝨的程序中,出現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習性變化。蝨子通常不會出現在面板上,除非是在進食的時候;這些昆蟲一般待在內衣裡與人類的身體保持接觸,即使在進食時,它們的腿部也依然附著在衣物的纖維上。受孕後不久,母蝨就開始產卵,每天大約產五個卵或者更多,一直持續大約三十天。這些卵會透過一種膠合劑物質附著在衣物的纖維上。根據不同的溫度,卵的孵化週期也各不相同。在人類的正常體溫之下,孵化可能會在一個星期以內完成,如果卵被反覆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或孵化溫度被控制得比較低,那麼孵化的過程可能會超過一個月。
破卵而出之時,幼蟲會表現出強烈的進取心。首先,它會掀開一個小小的殼蓋,透過這個空隙,它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精彩。這個洞還太小,無法使它破殼而出。這隻小動物非常聰明,它開始從前面吸入空氣,然後從後面排出,如此這般逐漸增大卵內的壓力,直至最終破殼而出,來到這個偉大的世界。此時,一隻幼蝨誕生了,它具有和它的父母一模一樣的完美形象。然而,如果這時的它得不到餵養,它就會在一到兩天之內死去。反之,它將順利蛻皮,在四到七天的時間裡,進入幼蟲生長的第二階段,然後透過類似的過程進入幼蟲生長的第三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除了兩性之間的交配權以外,它將享有蝨子一族的所有特權。只有在破殼而出的兩到三個星期以後,它才能長成一個性成熟的蝨子。但是一旦到了那時……喔,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