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幸福的佑寶
-
2 # 使用者1272937972489
組織能力不是能人或老闆的能力,而是組織層面的整體能力,是個人帶不走的能力。
在金字塔組織裡,個人透過深入嵌入組織得到組織能力的賦能;
而在平臺型組織裡,個人透過簡單的連線就能得到組織能力的賦能。
所以,相對於金字塔組織,平臺型組織的組織能力更好檢驗,
因為這類組織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人和組織不匹配”的理由。
平臺能否開放性地為個人賦能,讓平凡人幹非凡事,就是組織能力的最好體現。
不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希望以平臺賦能的方式來大量“孵化”分支機構、多元業態,這一擴就容易擴出問題。
擴出去的機構能否成功更像是在開盲盒,萬一市場有空間,而企業剛好有能人,事情就能成,反之則會鎩羽而歸。
這類證據的背後有兩種可能:
其一,企業還不是平臺型組織,好的資源被鎖死,無法賦能一線業務;
其二,企業已經初步轉型平臺型組織,但本身缺乏好的資源(沒有形成資源窪地),無法實現賦能。
現實中,大多企業是兩類原因都有。
組織能力建設的三大法則
如果以平臺型組織作為方向,企業打造組織能力需要遵循三大法則。
或者說,組織能力有很多具體形態,而平臺型組織所需要的組織能力是與眾不同的。
我認為,這種組織能力應該具有三大特點——“AFB原則”:
第一是敏捷(Agile)。
即組織有迅速感知資訊的能力。
有感知才有行動,在這個時代裡,快一步就是快十步。
這裡的感知不僅是指感知當前的資訊,還有能夠通過當前的資訊洞見未來,要有對於終局的感知能力。
如果企業動不起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感知到行動的方向。
第二是柔性(Flexible)。
即組織有顆粒化聚散的能力。
所謂“顆粒”,即使組織單元的微觀化,
微觀到極致就是以個體為單位進行聚散,甚至以個人的某項能力為單位進行聚散,
這也就是我們提到的“無邊界團隊”或“斜槓青年”等。
如此一來,企業變得又小又大。
“小”是“顆粒小”,“大”是聚合的“團隊大”。
這類企業不強調“堆人頭”,而是強調在某一領域內迅速響應形成聚合優勢。
舉例來說,一般企業是研產銷各管一段,銷售團隊去打單,但另一些企業是研產銷基於同一目標,一起去打單。
這樣一來,戰爭開始之前,後者就贏了,這就是聚合優勢。
所以,如果企業動不起來,很大程度上還可能是因為組織內部過於固化。
第三是重炮(Big Bang)。
即形成沉澱的能力。
這是很多企業都會存在的誤區,大多企業認為建設平臺型組織,應該是以“輕”為主,強調小團隊作戰。
但我們應該知道,如果僅僅為前線配置小米加步槍,只可能小打小鬧,
是不可能打大仗,也不可能殲滅基地組織的。
真正的平臺型組織,一定有中後臺的深厚沉澱。
如研發在中後臺的沉澱,讓企業擁有在技術上的高地優勢。
舉例來說,穆勝事務所之所以能夠頻頻對客戶丟擲人力資源效能研究的新內容,是因為我們有人力資源效能研究中心(HREC)這個中臺。
他們幾乎把國內外的人力資源效能研究進展全部擼了一遍,國內外人力資源效能的標杆企業也被研究透了。
我在前臺講的東西,基本和同行有2-3代的資訊代差,不是一個層次的東西。
我的雲淡風輕背後,是有一個團隊為我負重前行。
這類企業又輕又重,“輕”是前臺行動的“團隊輕”,“重”是中後臺沉澱的“火力重”。
這類企業不強調集團軍作戰,而是強調“輕團隊”引導“重大火”。
有的企業,甚至將所有的部門都趕到前臺成為了經營單元。
看似企業很靈活,花蝴蝶一樣地去到處撲使用者,
實際是一頓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成果非常有限。
嚴格意義上說,我們建設組織能力時對於三個法則都應該遵循。
但現實情況是,三大法則都很難達成。
這裡有三重境界:
初級是達成一項。
這是典型的悲劇,不僅沒用反而對組織有負面影響。
例如看,企業極度敏捷,能感知到市場的變化,看得到行動的方向。
但這又有什麼用呢?
如果組織動不起來,如果組織沒有重型火力,看到目標也是枉然。
機會看多了心情也不好,因為你知道自己錯失了什麼。
中級是達成兩項。
這個時候,企業已經能夠初步俘獲平臺型組織模式中組織能力的紅利。
要麼就是發現了市場的方向後肯定可以有所行動,要麼就是對於市場方向的感知不佔優勢,
但同時看見機會時行動更快、火力更重,結果也是能夠獲勝的。
高階是達成三項。
如果走到了這一個段位,企業已經可以深度俘獲平臺型組織模式中組織能力的紅利了,這個就不用多解釋了。
組織能力設計矩陣
顯然,“AFB原則”應該落地到平臺型組織轉型或組織能力建設的若干具體設計上。
在我的定義裡,打造平臺型組織主要是做兩個方面的事情:
一方面是解決“願不願”的問題,
主要是透過打造組織模式來實現的,具體包括組織結構和激勵機制上的調整;
另一方面是解決“能不能”的問題,
主要是透過提升個體能力來實現的,具體是打造培養系統。
我堅持認為,針對員工個體沒有必要談“意願”,因為員工不是天然的對抗者,關鍵在於企業給出什麼環境。
綜合來看,打造組織能力主要透過設計組織結構、激勵機制和培養系統來實現。
我們根據“AFB原則”可以建立一個設計矩陣,得出如下思路:
1)組織結構的設計
首先是“敏捷”,應該讓組織有若干的小前端,以便充分感知市場、互動使用者。
其次是“柔性”,應該讓組織能夠自動分形聚散,這意味著要有專案制、小微生態圈等形式的柔性組織。
最後是“重炮”,同時在組織模組上應該透過堅定不移的業務中臺建設,儲備重型火力。
2)激勵機制的設計
首先是“敏捷”,應該能夠感知企業創造價值的邏輯,知道價值的生成過程,
這裡包括短期內的使用者支付和長期內的戰略價值。
其次是“柔性”,應該讓組織將價值創造的結果進行極致分邊,甚至核算到個體身上,如此一來,才能讓人人都是自己的CEO。
最後是“重炮”。
這裡又是需要提醒的一個誤區,大多企業將平臺化的激勵等同於專案抽傭,
這樣只會造成一些淺層的戀愛關係,無法深度繫結核心人才。
所謂“重炮”,是把核心人才當合夥人。
一是當期激勵的力度要夠,二是要激勵核心人才為企業做長遠的事情。
所以,我才會對自己擔任顧問的企業力薦“中後臺的戰略撥備金制度”和“合夥人持股模式”。
3)培養系統的設計
首先是“敏捷”,應該讓組織有若干的感測器,能夠充任感知各個領域的最佳實踐。
其次是“柔性”,應該讓組織形成一個柔性的知識體系,各類知識碎片都能納入其中,體系始終處於動態迭代中。
最後是“重炮”,組織應該儲備重型知識、大方法論,而不僅僅是一些小外掛、小使能器。
-
3 # 手機使用者74096569163
團隊的三要素有:溝通、授權、激勵。 其中授權是基礎,沒有授權就沒有團隊的成長和發展;溝通是過程,沒有溝通就無法建立關係、達成共識並做出決策;激勵是前提,如果團隊成員沒有受到激勵,就無法持續的投入,奮力拼搏以達成更大的目標。
回覆列表
1.建立合適架構
從行政管理系統、管轄範圍,以及責任歸屬的角度來思考你的組織架構。儘可能:減少層級,將管理層級減至最少。較少層級的管理系統,能增加訊息傳遞的速度及準確度(往上及往下皆適用),並幫助快速有效地制定決策。
在管理系統中的每一位經理人,都要各負清楚的職責及擁有決策的權力。每一位經理人的工作都應該與他的主管及下屬不同,但卻互相有密切關聯。
2.適當的管轄範圍
下屬人數的多寡並不一定,每個組織的人數都必須視其業務性質而定。一個團隊是否易於管理,要視其成員的經驗、工作性質、你所要求的計劃與協調程度等等因素。一般說來,所屬的業務愈繁雜以及(或者)多樣,所管理的下屬數目便應該愈少。
檢測你的行政管理系統與管轄範圍之間是否協調,即你的組織的寬度與深度比例是否合適。疊床架屋式的階層結構會造成溝通不良,員工與決策過程疏離,以及員工缺乏主動的機會。太扁平的組織又可能會過份增加管理者的壓力,沒有時間適當地管理下屬。行政管理系統與管理範圍之間,必須取得適當的平衡。
3.理清責任
在一個清楚的主從結構下,你的組織會運作得最好,同時成員們也能夠了解他們的角色及責任。下列各點有助於達到這個目的:
1、每個相關的人員都知道他的主管是誰,以及自己身為哪些人的主管。
2、清楚劃分權責。包括誰該執行任務以及誰有權力作哪些決定。如果你要某人負責達成某個特定目標,就必須同時授權給他作決策及採取行動。
3、維持清楚的從屬關係,並儘可能避免雙重從屬(即某人有兩位直屬主管)。確定組織中的從屬架構沒有斷層或重複,以免造成混淆。
4、詢問顧客及同事,確定責任分明,與其他部門之間的互動也非常順利。
5、最後檢查。向一個與你的組織完全無關的第三者解說你的組織架構,如果過程困難重重,或對方迷惑不解,那麼你的組織架構也許就需要改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