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月文

    科舉考試雖然歷史悠久,但在隋唐時期並不是選拔官員的主渠道。宋代以後科舉考試才成為官員產生的主渠道。

    隋唐時期,科舉考試分科進行。進士科是選拔高階官員的考試,此外還有明經科。後者是專門選拔一般文書官員的考試因此考題比較簡單。主要考察背誦。進士科錄取的人數非常少,一般只有十來人。少部分時候有20來人。因此大部分官員並不透過科舉的方式產生。有很多官員是基於門第原因而進入仕途的。因此在那個時代,如果有一個知名人物推薦,就很容易謀得一官半職。此外,唐代時節度使的權力非常大,可以自行任命下級官吏。這些官員也不是科舉產生的。

    宋代以後,科舉成為官員產生的主渠道。因此錄用人數也大幅度增加。宋代時最多一次錄取進士數量超過1000人。凡事能夠取得進士資格的就已經進入了正式的官僚階層。並不是只有狀元才能當官。

    明清時期,每次科舉考試,皇帝主持的殿試錄取的人數在300至400人之間。這些人都具備了進士資格,可以直接當官。會試當中考試合格,但未能入圍殿試者,也就是舉人。如果能疏通關係,實際上也可以出任中下層官職。此外,自乾隆朝開始,花錢買功名的現象日益普遍。這種人被稱為監生。運作得當實際上也可以當官。這些零零總總的人加起來實際上數量也不少了。

    至於高官,絕大部分不是狀元出身。反過來說狀元出身,最後沒有成為高官者,也大有人在。要走到這一步,一般要經歷數十年的官場歷練。單憑科舉功名是不夠的。晚清時期的幾個重要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都不是狀元。實際上曾國藩和李鴻章的科舉成績並不出色。張之洞曾經中過探花,已經是中興名臣當中科舉成績最出色的了。而另外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左宗棠,甚至於連進士身份都沒有。而著名的末代狀元張蹇,仕途失意之後專注經商。

    總之讀書與從政畢竟是兩回事。以狀元身份成為一代名臣者,歷史上寥寥無幾。知名度最高的可能就是文天祥了。

  • 2 # 聊一點點歷史

    古代三年才一個狀元嗎?那麼多高官從哪裡晉升呢?我也來談談我的看法。

    古代這個時間太泛了,有科舉以後,考取進士一般三年考一次,每次科舉考試的前三甲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各有一名。所以說一般情況下三年一個狀元。但也有比較特殊的情況出現,如皇帝下旨開“恩科”,這時就會增加一次科舉考試,相應的狀元也會增加。

    從科舉考試開始到結束的1300多年間,一共有七百多位狀元出現,題主就認為不能滿足官場的需求,正如題主所問的那麼多高官從哪裡晉升的?

    咱們也來看看古時官員是怎麼選拔的:

    一、科舉考試

    既然主題是科舉,就先來說一下科舉,每次進士考試,取第一甲狀元、榜眼、探花只有三個人,叫進士及第;第二甲也有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第三甲也會取一部分人,叫做賜同進士出身。 凡是能夠躋身三甲,就是我們常說的進士及第,就可以候補官員。在所有的進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選精英考試才可成為庶吉士,他們的職責是給皇帝講解經史書籍,並幫皇帝起草詔書,是皇帝的秘書,權力很大,當然朝廷也會選派一些進士去外地當一個七品縣令、八品縣丞之類的,也算主政一方。

    二、貴族、高官和功臣後代中選拔

    皇親貴族作為特權群體,他們在朝廷除了具有爵位以外,很多人好在朝廷裡佔據了顯赫的官位。當然這些人是可以不透過科舉走上仕途的。功臣的後代很多因為先輩們的功勞從而給自己帶來為官的資本。很多高官子弟也是因為父輩,被皇帝恩及進入官場。例如清代名臣傅恆、和珅、阿桂等都沒能進士及第,依然都是位極人臣,高官顯爵。

    三、透過“捐官”進入仕途

    “捐官”,就是士民向國家捐資納粟以取得官職。史書記載“從秦朝開始以及漢朝以下的唐、宋、元、明都有捐納,到清朝以後捐納成為一項制度。 清朝“捐官”之風最盛,官員中有很多都是捐納得的官。在清朝時,捐納制度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透過科舉考試做官,還有一部分人則是透過捐納制度做官。“捐官”較為出名的李衛,最後官當到從一品,直隸總督、刑部尚書等官位。

    所以說,古時候科舉考試只是其中一個選官途徑,朝廷還可以透過其他途徑來選任官員,不會擔心沒有人用。

  • 3 # 文軒春秋

    80%的官員進入官場都是由科舉考試進入仕途開始的,一般情況下三年一個狀元,有恩科就多一次。

    高官的升遷一般有幾個方面:

    1不同職位的官吏有考核官吏的工作能力,對不稱職的進行淘汰,對優秀的進行升遷,從而保證官吏效能的提高。文官主要看當地教化,案件審理,生產督導,賦稅徵收等政績。

    2官吏考核基本上論資排輩晉升,特別在盛世,需要依附上級,再作出一些成績,奏摺中說些好話,上下活動關係。

    3古代官場升遷除了個人本事,有些人靠“拼爹”升職,有些人溜鬚拍馬不惜走後門,甚至金錢交換,將職場變成權錢交易的捷徑。

    4引薦制度。透過引薦時的交談可以讓皇帝獲得對官員的大致瞭解,多次引薦後更容易發現人才。乾隆元年山西平定州知州郭一裕被山西巡撫引薦給乾隆,乾隆評價“中評”,乾隆十六年再次被引薦,乾隆評價“可升用”,乾隆二十年,郭一裕受到重用升為雲南巡撫。

  • 4 # 四川達州人

    各時期,官員選拔途徑很多。

    比如先秦是貴族世襲制,秦商鞅變法後是軍功爵制,漢代有察舉徵辟制,官學選才制,推薦制。魏晉南北朝則是九品中正制與推薦制。隋唐門閥力量依舊強大,科舉實質只是一個補充手段,推薦與徵辟,恩蔭並存。

    宋代之後科舉成為仕途正流,原因在於科舉選拔的人才很多,常科三年錄取進士少則三四百甚至多達八百。明清時期,常科固定為每科進士三百。算上恩科,每50年最少有進士六七千人,足夠彌補空缺。

    在進士科之外,還有專科作為補充,比如明經的秘書類官員,明法明算科的財政法律類輔助官員,清代滿族子弟的筆貼士。

    同時,各時期的捐帑制、恩蔭制、徵辟制(如詩待詔,棋待詔等)、非常規授官(比如唐中宗的斜封官)等都是出仕途徑。明清時期,舉人也可以被推薦做官。所以,天下哪裡會出現官員不夠的局面。

  • 5 # 秉燭讀春秋

    古代書生都是三年一科考,第一名就是頭名狀元,這也是題主所說的三年才出一個狀元的原因,狀元是書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能夠高中狀元,意味著是鯉魚躍龍門,有可能成為“天子門生。還有可能成為皇帝的乘龍快婿。

    比如曾經貧寒的陳世美,因為中了投名狀郎而被公主選中駙馬,陳世美於是拋棄了秦香蓮,這就是典型的寒門學子攀龍附鳳的例子。

    由此可見,“朝為田舍郎,暮為狀元郎”的書生可謂鳳毛麟角。這也是題主的疑惑之處,狀元郎是奇缺人物。古代那些高官是從哪裡晉升來的呢?換言之,高官晉升的渠道有哪些?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理解,狀元郎固然是奇缺人才,但古代高官並不都是從狀元郎中晉升來的。

    古代的科舉制度據說是隋文帝楊堅發明創造的,也就是說,三年一科考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當政時開創的一項基本國策。是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隋朝之後是唐朝,科舉制度經過唐朝的完善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了清末才廢止了。換言之。科舉是寒門學子晉升的唯一通道。

    在沒有科舉制度之前,比如秦朝之前的夏、商、周時,高官晉升的渠道主要是“世卿世祿制”,說白了就是“世襲制”的雛形。比如商紂王的叔叔比干就是太師。

    到了秦朝,高官的晉升,世襲不再是唯一的通道,取而代之的是軍功綬爵。讀書可以致侍。打仗也能當官。

    晉升的通道是你殺了多少敵人為標準。按殺敵個數的多少來升官加爵,秦始皇首次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罔替爵位的制度,這一做法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增強。

    到了西漢和東漢時期,三國時曹操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制和徵辟制。察舉制,就是家裡有人或者鄉里舉薦,也就是說的『舉孝廉』。這種制度有弊端,有錢或者朝中有人就可以賣官鬻爵,換言之就是有錢你可以買官。按現在說法就是權錢交易。

    這個辦法很好,人才都有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三年一大考成了明文規定。

    假如你名落孫山,彆氣餒,三年後還有機會,清朝的范進中舉時,范進都成老大爺了。

  • 6 # 史志樂

    我們先來了解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元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第一當然只有一個。鄉試三年舉行一次,大多在秋天考試,所以又稱之為“秋闈科考”,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這樣的考試,經過了鄉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舉人。會考三年舉行一次,舉人才有資格參加科考,經過了會試考試的合格者,就叫做貢士。貢士的名額很少,一年只有300名左右。取得了貢士功名的,其實已經獲得了進士的功名,但是,他們還要參加殿試才能夠最後得到這個功名,所謂的殿試,就是皇帝要在太和殿再進行一次御前考試。殿試在宋朝之前屬於科考程式之一,殿試要產生重新排名,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總稱"鼎甲"。

    那麼是不是古代三年就一個狀元呢?理論上是這樣,但實際情況卻不完全是這樣的,在分裂的年代,中國大地上有很多政權,每個政權都有自己的科舉考試,所以分裂年代的狀元是很多的,因為國家小,人才匱乏,他們不一定遵守三年的規定。 在統一安定的朝代,如隋唐、清等,規定是這樣的,三年一鄉試、三年一會試,會試透過者,才由皇帝殿試。但鄉試和會試是不是同時舉辦,就不得而知了,但我認為,不是同時舉辦的,而且每屆也不只出一個狀元! 儲存得最完整的清代狀元榜就可以清楚看到,1646年、1647年、1649年都有狀元出現,1652年還有兩個!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那麼,古代官員是如何晉升的呢?有科舉制,參加科舉考試是最通用的途經,尤其是貧民子弟,這也是唯一途經,只有考取功名才能走上仕途;世襲制,官宦子弟多為世襲,有錢人家則可買官捐官,取得官職和晉升相應職務;薦舉制,即由中央和地方的高階官吏,透過考察推薦下級官吏晉升。除此之外還有納貲、軍功、恩蔭、郎選等途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上課風趣,注重人文培養的老師還是隻抓成績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