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瞧我這張嘴呀

    不同的時候 有不同的規矩

    1 ,首先你要夠品級,至少得五品以上。等級低的,門都進不去。

    2 ,你得是京官 地方上的就沒湊熱鬧了。比如說總督,巡撫這些肯定有資格上朝,但是人家在地方。

    3,你要有實際的任職,不能是虛位。你要管具體的事情。比如說親王,郡王這些地王很高,但是如果沒有具體的職權,也不用上朝。

    而且,不同朝代上朝的頻率不同,後來後期基本每天都上朝。明孝宗的時候,甚至中午也上朝,叫午朝。但是明神宗,明世宗卻幾十年不上朝。清代之後,基本每天都會上朝,在乾清宮接見大臣。

  • 2 # 澤儒天下

    不能一概並論,每個朝代的制度不同,規定也有所不同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會看到這樣一個場面,皇帝坐在龍椅上,一群大臣站在殿上,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這就是古代的列班上朝,是皇帝可以與大臣商議國事的一種大型會議。

      不過對於上朝這件事情,有的皇帝有時候也不會天天去上朝,既然連皇帝都嫌上朝麻煩,那麼那些每天要起那麼早去上朝的大臣呢?說到這個那你可真是想多了,在古代的大臣中可以分為地方官和京官,京官雖然可以留在京中任職。上朝又稱朝會、會朝,算是國家中最高的議事會議,因為幾乎全程都會有皇帝參加主持並裁決意見。不過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皇朝律法,對於上朝的日期與時間,以及上朝官員的標準都有不同的規定與限制。

    在唐朝時,皇權加強,君主專制不斷髮展,三省六部制也得到進一步完善,官員的數量大規模增加。在當時的律法中規定,所有的在京中任職的官員都要上朝,只是品級不同的官員有不同的上朝日期。

    唐代的早朝主要分為大朝會、常朝和五月朔朝會,五月朔朝會的時間較短,在《董公行狀》中有記載:“初,公為宰相時,五月朔會朝,天子在位,公卿百執事在廷。”遇到五月朔會朝,天子和百官共同處理政務,而作為宰相的董公自然是要去的。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上朝是一種君臣協商性的活動。

    在《唐六典》中記載“凡京司文武職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參;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參”。而唐代官員可以入朝參與朝會的品級都要在六級以上,“朔”是農曆每月初一,而“望”是農曆每月十五,也就是說品級在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官員,每個月只有初一和十五去上朝就可以了,而五品以上的所謂的“大官”以及供奉官、員外郎、監察御史、太常博士,則需要每天去處理朝政。等到了宋朝,文官數量也大大增多,可以去參與朝會的官員的數量也不少。後來經過宋神宗的元豐改制後,不僅恢復了唐初的三省制,明確規定了一些人作為朝官參與朝會。如果說宋初還具有一些皇權的專職獨裁性,僅讓一些在京無所事事的京官每日上朝,那麼在元豐改制之後,則具有進步性,規定了上朝官員的品級,根據三省制的恢復,門下省以起居郎為底線,中書省官員的品級要在起居舍人以上,而尚書省和御史臺要在侍郎以上和御史臺中丞以上,那些每天都要參見皇帝的官員稱為為“常參官”,也就是“朝官”。

      而至於元朝的官員上朝,由於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除了朝官要上朝以外,還不能缺少一位重要的人物,這個重要的人物就是通事官,相當於我們現代社會的翻譯這一職業,通事官需要將漢族官員的話翻譯成蒙古語,所以每天的朝政都要在場,來減少君臣交流的障礙。

    到了明朝,明朝的朝會分為侯朝階段,入朝階段和早朝階段,朝會的種類則分為大朝、朔望朝和常朝三種。

    人數因不再受品級的限制而龐大,連地方官四品以上都可以列班上朝,但級別越高位置可以越往殿裡,級別低的一般在外面或者旁邊,後來由於上朝秩序的混亂。

     在洪武二十四年,於是規定了“將軍先入,次近侍官員,次公侯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的入朝順序,但也看得出,“將軍先入”是對武官的一種看重,相比於宋代的重文抑武,是統治者思想的一種反思與變化。而像明代的大學士和六部的尚書和侍郎以外,三品以上的官員也沒有多少了,因此按照朝會時的位置,也幾乎是這幾位大員與皇帝共討政務罷了。

    等到了清朝,由於清朝官員品級眾多,共有九品十八級,所以清朝官員數量龐大,而能夠參與朝會的京官只限制在了三品及以上的官員中,並且受明朝按照官員品級安排位置的影響,一品官可以在太和殿內朝見君主,二品官員可以在門外,三品官員則要在更外面。

    據記載,一品的官員有太師、太傅、太保、總督、駐藏大臣、三殿三閣和太子太保、少師等,二品則包括總督 、山東巡撫、巡撫和漕運總督等,三品有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和按察使等。也就是說除了上面的官員和一些三品及以上官員以外,其他的官員則連朝會面見皇帝的資格都沒有。

     除了官員以外,一些享有爵位但沒有品級的皇親國戚也可以在殿內參與朝會,這主要可能是受清朝早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影響,不過在前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皇權,但是後來可以參加朝會的一些皇族大都成了皇帝的同盟軍了。

    所以說在真正的古代歷史中,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機會上朝,甚至有些人做了一輩子官連皇帝的長相樣子都不清楚,但這樣的官員大多都是沒有得到晉升沒法提高自身品級的,換言之就是沒有好好提高政績好好做官。

  • 3 # 圖文繪歷史

    古代能上朝的官員稱為“朝官”,幾品官能上朝,各朝代各不相同,唐朝,只要在京的5品以上官員,都要上朝,宋朝神宗以後是3品以上官員每日參見皇帝,當然有皇帝要召見的,無論品級身份也會提前準備。

    朝會也分幾種,以明朝為例,有大朝、朔望朝、常朝,大朝就是新年、新皇帝登基等重大日子,只要在京官員都要來上朝,這個場面是非常壯觀的,朔望朝也就是每月初一、十五舉行朝會,在京4品以上官員參加,常朝就是跟著皇帝辦公的內閣成員。

    此外朝官又分為內朝官和外朝官,內朝官指跟皇帝在一塊兒開會的,就是各部的大佬,外朝官指跟著宰相一塊兒開會的,明朝以後沒有宰相,就由各部院的長官主持會議。

    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三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參加朝會,上朝的宮殿有幾處,以乾清宮為例,一品官員在乾清宮內朝見皇帝,二品官員站在乾清宮外聽政,三品官只能站在下面候著。

    在京城有資格上朝的官員不多,但外地大員經常來京述職,或者皇帝召見而進京,所以常朝的官員由京官、外官、皇室成員組成,數量是流動的,平時幾十號到一兩百人很正常,偶爾過節或大朝時人數能有上千人。

  • 4 # 創史人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皇帝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群臣站在大殿上進行稟奏上書或是等待著皇帝進行詢問。這是古代上朝的場景。

    上朝是古代中央機關的一種最高級別的議事制度,一般皇帝會親自主持並且參與其中,最終親自做出決定。至於誰有資格參加朝會,每個朝代的規定都有不同。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官員的數量大大增加,中央集權和皇權專制更進一步。根據唐朝律法的規定,所有的京官都要上朝參加朝會。只不過唐朝的朝會分為大朝會、常朝和五月朔朝會三種,不同的級別的官員參加的朝會不同。比如員外這樣的官員,每天都要上朝,而不足五品的京官只需要每個月初一、十五上朝即可。

    到了宋朝,由於宋朝奇葩的官制使得官員的數量劇增,而宋朝要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能夠上朝參會的人實在是海了去了。直到神宗時期,才對上朝參會的官員品級做了明確規定,比如中書省最低要中書舍人才能參加朝會。

    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可真是太民主了,直接放開了品級的限制,就連地方官員也有上朝的資格,只不過級別越高離皇帝就越近。由於不再有品級的限制,所以上朝的規模十分龐大,場面一度十分混亂,於是朱元璋就規定了入朝的順序:

    “將軍先入,次近侍官員,次公侯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

    清朝時期,雖然官員依舊人數龐大,但入朝參會的人數卻有了及其嚴格的規定:只有規定的三品及以上的官員(不是全部)和一些沒有實權的皇親國戚能參加朝會外,其他人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

  • 5 # 玄坤文史

    在古代,臣子上朝朝見君王,奏議政事是國家執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我們要知道,在古代並不是每天都需要上朝的,也不是所有的官員都可以上朝的,每個朝代的制度又各不相同。

    朝會一般分為大朝和常朝兩種,大朝是在元旦,冬至日,大慶之時舉辦,大朝參加的門檻就比較低,基本上京官都要參加。而另外一類是常朝,就是日常皇帝召見官員,議政,處理政務的朝會,又分為了午朝和早朝,參加常朝的官員也被稱為朝官,這就要達到一定品級的官員才可以參加了。

    品級制度出現於魏晉時期,在唐朝逐漸發展完善,分為了九品十八級,唐朝一二品官員基本上是虛銜,官員人數也不多,所以規定每月朔,望,在京九品以上官員均要參加朝會,五品以上官員要參加每日的朝會,所以唐朝五品以上的官員就有資格參加朝會了。每天都舉行的朝會參加的官員也就三四十人,朔望朝參加人數會多些,也不過一百多人。

    到了宋朝開始重視對官員的培養,科舉制度也逐漸完善,很多部門編制變得非常臃腫,官員數量增加,所以只有各部門的高階官員才能參加朝會。通常是要到正三品以上的官員,如侍郎,御史中丞才可以參加朝會,偶爾也有例外的情況,宋朝常朝的上朝人數也會比唐朝時期多很多。

    要說參加朝會的人數規模,明朝時期破了歷朝歷代的記錄,京官不論官職大小都要參加朝會,地方官員四品以上就有資格參加朝會,在上朝人數最多的時候,有一千多名官員同時參加朝會,想象下初中,高中做課間操的場景,一千多人站一塊開會需要很大的空間,所以品級高的官員往裡面站,品級低的官員只能站邊上了,但是這麼多人開朝會是沒什麼意義的,站在外面的低階官員根本聽不到裡面在議論啥,不過是浪費精力罷了。

    離我們近一些的清朝相對好一些,也主要是讓各部的高階官員參加朝會,三品以上的官員就可以參加朝會了,但是起到主要作用的還是一品大員,站在殿外的二品官員和下面候著的三品官員,通常只在有事要奏的時候,或是皇帝召見時,才有機會說上兩句話,上朝的人數從四五十人到一兩百人不等。

    歷朝歷代幾乎都是五到十天上一次朝,這個主要看皇帝勤不勤政,遇到雍正皇帝這種工作狂,官員們就別想著休息了,在位十三年就沒放過幾天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爵6這車怎麼樣?有什麼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