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砳石156615461

    藍玉(?~1393),定遠(今屬安徽)人,漢族,開平王常遇春的內弟。初隸常遇春帳下,有謀略,作戰英勇,屢立戰功。由管軍鎮撫積升至大都督府僉事。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為大將軍,屯薊州。

      洪武二十一年捕魚兒海(今中國內蒙古與蒙古交界貝爾湖)之戰,殺北元太尉蠻子等,降其眾,獲馬駝牛羊十五萬餘,焚其甲仗蓄積;又破哈剌章營,獲人畜甚多。朱元璋對其寵遇甚隆,比之為衛青、李靖,封為涼國公。但藍玉居功自傲,日益驕橫跋扈。他蓄莊奴假子達數千人之多;乘勢暴橫,並仗勢侵佔東昌(今山東聊城)民田。當御史按問時,竟將御史鞭打後趕走。北征時私佔大量珍寶駝馬無算。回師夜經喜峰關,因守關吏未及時開門,竟縱兵毀關而入。他的所作所為,引起朱元璋不滿。但藍玉猶不收斂,擅定軍中將校升降與軍隊進止,導致朱元璋數次責備,甚至降職。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下獄鞫訊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擬乘朱元璋藉田時發動叛亂。朱元璋遂族誅藍玉等,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被殺者約兩萬人。朱元璋還手詔佈告天下,並條例爰書為《逆臣錄》。列名《逆臣錄》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二、戎馬生涯

      藍玉初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洪武十四年秋季。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為左副將軍,沐英為右副將軍,率步騎三十萬,往徵雲南。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遣司徒平章達裡麻,將兵十餘萬,出駐曲靖,抵禦明軍。沐英獻議道:“元兵料我遠來,一時不能深入,我若倍道急趨,出其不意,定可破敵。”友德點首稱善,遂夤夜進師,將至曲靖,忽大霧四塞,茫不見人。明軍冒霧疾進,直抵白石江。江在曲靖東北,距城不過數里,達裡麻才得聞知,急率銳卒萬人,瀕江截阻。友德又用沐英計,整師臨流,佯作欲渡狀,暗中卻別遣奇兵,從下流潛渡,出敵陣後,樹幟鳴鼓。達裡麻大驚,忙分軍抵敵。沐英見敵陣已動,料知敵已中計,急麾軍渡江,長刀蒙盾,破他前隊。元軍氣索,倒退數里。明軍乘勢進逼,矢石雨發,呼聲動天地。英復親麾鐵騎,橫衝而入,直至達裡麻纛下,大喝一聲,挺槍直刺。達裡麻被他一嚇,竟顛仆馬下,那時明軍伸手過來,自然把他擒去。當下俘眾二萬餘,橫屍十餘里。

      傅友德復分遣藍玉、沐英等趨雲南,自率眾趨烏撤,為郭英等聲援。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知達裡麻敗耗,刎頸而死。藍玉、沐英,軍至板橋,右丞觀音保出降。玉等整軍入城,戒輯軍士,安定人民。又分兵進取臨安諸路,迎刃皆下。是時郭英、胡海、陳桓等,早入赤水河,斬木造筏,夜半齊渡。元右丞實卜引軍拒戰,相持未決。至傅友德大軍赴援,實卜顧視驚惶,立即遁去。友德遂得烏撤地。因烏撤無城,飭軍築造,尚未竣工,實卜復招集蠻眾,鼓譟而來。友德倚山為營,戒兵士不得妄動,俟至敵氣已懈,才開營出戰,自高臨下,勢如瀑布噴湧,無人敢當。是即彼竭我盈之計。實卜回馬就走,途遇芒部土酋,率眾來援,又翻身接仗。惱動了十萬明軍,左馳右突,前進後隨,殺死了許多蠻官,蠻眾大潰,實卜又落荒竄去,好稱逃將軍。烏撤遂得完城。又進克七星關,直通畢節,遠近蠻部,如東川、烏蒙、芒部等,統望風降附。

      自是雲南境內,大半平定,只有大理未下。藍玉、沐英自雲南進攻,土酋叚世,聚眾扼下關,守禦甚固。沐英審度形勢,料不易拔,遂別出奇兵,令王弼、胡海兩將,各授密計,分道去訖。原來大理城倚點蒼山,西臨洱河,並有上下二關,勢甚險固。沐英遣王弼密趨上關,胡海潛登點蒼山,都從間道繞越,攀援而上。叚世是個蠻牛,只曉得防著下關,誰意王弼、胡海兩軍,已繞出背後,從內殺出,沐英又從外殺入,兩路夾攻,就使叚世三頭六臂,也是不能脫逃,一陣譁亂,被明軍擊翻地上活捉,城即陷。沐英又分兵取鶴慶,略麗江,破石門關,下金齒,諸蠻部一律降服,雲南悉平。沐英偕藍玉回軍雲南,與傅友德等會集滇地,聯名報捷,並籌辦善後事。明太祖念沐英功,遂命沐氏世守雲南。藍玉也從此受到明太祖賞識。

      洪武二十年,元太尉納哈出,擁眾金山,屢侵遼東,乃命馮勝為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師二十萬北征。勝至通州,遣哨馬出松亭關,探悉元兵多屯駐慶州,遂令藍玉輕兵往襲。時適大雪,元兵未曾防備,不意明軍突至,連逃走都是不及。元平章果來被殺,果來子不蘭奚受擒,元將納哈楚降明。

      明軍的“金山之役”取得了成功,降服了故元將納哈楚,但是,第一,不要過高估計納哈楚降明的意義。歷史明載,納哈楚是元故將。北元衰微後,原元朝統治區出現了多個蒙古割據政權,納哈楚只是其中的一個。納哈楚降明,只能說明朝降服了一支最有實力的蒙古割據政權,解除了其對明朝的威脅,但不代表蒙古諸部都已降明。事實上,除納哈楚外,蒙古諸部仍在反明。而且,此時北元政權還健在,納哈楚也代表不了北元政權,北元也仍在反明。

      在這種情況下,明太祖委任藍玉為大將,征討下一個主要的目標脫古思帖木爾,他認為“肅清沙漠,在此一舉”因此要求藍玉勿失時機,必須成功。

      1388年3月,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四月來到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附近),距離脫古思帖木爾帳不過百餘里路程,脫古思帖木爾以為明軍與納哈出作戰不久,糧草匱乏,不會深入再戰沒有迎敵的準備,而明軍前鋒奔襲他的大營時,恰好風沙彌天,幾十步外不見人,明朝兵馬突然出現,脫古思帖木爾根本不能做有效的抵抗,太尉蠻子倉促上陣,很快戰敗被殺,脫古思帖木爾帶著太子天保奴、知院提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等逃往和林方向,這一次戰役,脫古思帖木爾的次子地保奴、嬪妃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千餘,人口七萬七千多,馬駝牛羊十五萬多頭,以及大量的印章、圖書、兵器、車輛等都被明軍俘獲。脫古思帖木爾一行在逃亡途中,遇到了也速迭爾。他和太子天保奴一起被也速迭兒殺死。提怯來、失烈門逃去,南下投降了明朝。

      捕魚兒海是北元貴族遭到的最大的失敗,如果說在此之前他們或許還有著重振勢力入主中原的希望的話,那麼這個希望到這時就完全破滅了。自脫古思帖木兒死,蒙古內部就開始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訌之中,其間雖然有過幾次統一,但對明朝始終未能構成傾覆性威脅。

      勝利訊息傳到京師。明太祖大悅,遣使勞軍,諭中比玉為衛青、李靖,還師後,晉封藍玉為涼國公,藍玉頓時顯赫一時。

      三、悲慘結局

      藍玉的結局卻很悲慘,太子朱標在日,藍玉與太子有戚誼,嘗相往來。自北征還軍,語太子道:“臣觀燕王在國,舉動行止,與皇帝無異。又聞望氣者言,燕有天子氣,願殿下先事預防,審慎一二!”太子道:“燕王事我甚恭,決無是事。”藍玉道:“臣蒙殿下優待,所以密陳利害,但願臣言不驗,不願臣言幸中。”太子默然。及藍玉趨退後,未免有人聞知,傳報燕王,燕王銜恨不已。及太子薨逝,燕王入朝,即奏稱:“在朝公侯,縱恣不法,將來恐尾大不掉,應妥為處置”云云。這句話,雖是冠冕堂皇,暗地裡卻指著藍玉,請太祖按罪嚴懲。藍玉桀驁如故,一些兒不加檢點,尋又出捕西番逃寇祁者孫,並擒建昌衛叛帥月魯帖木兒,威焰愈盛,意圖升爵。哪知太祖反冷眼相待,並不升賞。至皇太孫冊立,乃命他兼太子太傅,別召馮勝、傅友德歸朝,令兼太子太師。藍玉抱怨道:“難道我不配做太師麼?”怏怏不樂。明太祖越加疑忌。藍玉嘗私語僚友,指斥乘輿道:“他已疑我了。”此語一傳,便有錦衣衛蔣瓛,密告藍玉謀逆,與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垣,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都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設計起事,將伺皇上出耕藉田,乘機劫駕等情。明太祖得了此信,立命錦衣衛發兵掩捕,自藍玉以下,沒一個不拿到殿前,先由明太祖親訊,繼由刑部鍛鍊成獄,無論是真是假,一古腦兒當作實事,遂將他一併正法,並把罪犯族屬,盡行殺死。甚至捕風捉影,凡與藍玉偶通訊問的朝臣,也難免刀頭上的痛苦,因此列侯通籍,坐黨夷滅,共一萬五千人,所有元功宿將,幾乎一網打盡。比漢高祖待功臣,還要加慘。明太祖意尚未足,過了年餘,潁國公傅友德,奏請給懷遠田千畝,非但不準,反將他賜死。定遠侯王弼,居家嘆道:“皇上春秋日高,喜怒不測,我輩恐無噍類了。”為這一語,又奉詔賜死。宋國公馮勝,在府第外築稻場,埋甔地下,架板為廊,加以碌碡,取有鞺鞳聲,走馬為樂。有怨家入告明太祖,訐勝家居不法,稻場下密藏兵器,意圖謀變云云。明太祖遂召勝入,賜酒食慰諭道:“卿可安心!悠悠眾口,朕何至無端輕信?”言下,甚是歡顏。勝以為無虞,儘量宴飲,誰知飲畢還第,即於是夜暴病,害得七孔流血,數刻即亡。可痛可恨!

  • 2 # 大水荷

    第一名,徐達,在鄱陽湖戰役中打敗了陳友諒,平江戰役中攻克了張士誠25萬大軍,率軍攻克元朝都城大都(北京),滅亡了元朝。還率軍遠征漠北,為明初戰功第一將領。

    第二名,常遇春,徐達的副手。和徐達配合默契,徐達的軍功章,有他的一半。

    第三名,藍玉,常遇春的小舅子。在遠征漠北和雲南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可惜不知低調,在太子朱標死後因朱元璋擔心孫子將來震不住他,製造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藍玉案",慘死族滅。

    第四名,胡宗憲,抗倭名將,錦衣衛出身,直接培養了兩位更出名的抗倭將領,俞大猷,戚繼光。

    第五名,俞大猷,一生都在戰鬥,漠北和東南沿海。

    第六名,戚繼光,這個不用說了,戚家軍名號響噹噹的,讓倭寇聞風喪膽。

    第七名,袁崇煥,明末一個歷史有爭議的將領,也是我最喜歡的明朝將領,以文官出身而抵禦清兵入關,可惜英雄出師未捷身先死,留下這首絕命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何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讓人落淚。

    以上僅為個人看法。

  • 3 # 籃球小怪咖King

    我個人非常欣賞于謙,其他的大將都是在皇帝或者領導者的帶領下完成軍事活動,只有于謙在明朝中期,國家危亡之際,臨危受命,扶大廈之傾倒,事了扶衣去。值得欽佩!

    以下是于謙的生平資料,于謙 (1398─1457),字廷益,杭州府錢塘縣人,明朝永樂年進士、名臣。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官至兵部尚書。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復辟,于謙被誣陷下獄而冤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歲的人感覺很迷茫並且不知所措,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