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劉書超

    史記的地位,我覺得大家常見的說法已經講得很明白了:“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個說法高估史記了麼?

    沒有。

    我欲載之空言, 不若紀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因此左氏“論本事而作傳”的寫史方式逐漸勢微,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學大興,禮記中又將春秋列為六經之一,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研究決定了,《春秋》要被立於學官,大家離史以尊經吧。

    這就產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經史要不要分離。

    如果按照春秋的寫法——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你今天看到的史書可能就都是這種畫風,你覺得自己會不會喜歡:

    當然,這只是個不太貼切的例子。然而經史一家的話,用各種隱喻來解讀史書比這還反人類一些。比如說春秋裡莊公元年有這麼一段話:“三月,夫人孫於齊”公羊傳是這麼解釋這七個字的:

    孫者何?孫猶孫也。內諱奔謂之孫。夫人固在齊矣,其言孫於齊何?念母也。正月以存君,念母以首事。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曷為貶?與弒公也。其與弒公奈何?夫人譖公於齊侯:“公曰: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齊侯怒,與之飲酒。於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於其乘焉,搚幹而殺之。念母者,所善也,則曷為於其念母焉貶?不與念母也。

    我看到這段的時候,覺得什麼“兩棵棗樹”、“眼中閃著詭異光的魚”都弱爆了。

    然而司馬遷在這個時期搞出了一本史記,這就不得了了。這相當於在春秋的路子之外搞出了一條新路,大家豁然開朗發現原來還有這種操作——咱們可以經史分離啊!你願意用寓於事中、蘊於文中的辦法說事我不介意,我自己修自己的史就好了嘛。

    所以這一下子,就給史學奠了基。

    這本史記確定了一個正規化,就是說你想修史,那麼你要怎麼修,你該用什麼樣的體例、什麼樣敘述方式、表達什麼樣的主旨,史記都給你打好了樣。而這些成就是開創式的,日後官方修史基本都是按照這個體例修下來的,所以史記的價值有多大?要多大就有多大。至於剩下的,什麼給先秦到漢初的史籍做了總結啊,什麼犀利的史觀啊這些,我倒以為只能算是添頭了。

    然後咱們再來簡單說一下史記的文學成就。這塊比較簡單,我直接搬運一下就好。

    由古至今,學術界對《史記》文學性的認識與闡發,是逐步深化的,大體經歷了四個時期,上了四個臺階。漢魏南北朝時期,從劉向、班固、揚雄到劉勰,只著眼於《史記》文章簡潔,辭采華美,許司馬遷為文章家,這是最廣義的文學性認識。這是第一階段。唐宋八大家著眼於《史記》散文成就和藝術風格美,並把《史記》文章作為追慕師法的典範,從而奠定了司馬遷和《史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是第二個階段。宋人開始以及明清評點家,著眼《史記》的寫人藝術,從文章結構、轉折波瀾、人物刻畫、語言色彩各個方面抉發《史記》人物傳記具有小說因素,論說較為零散。這是第三個階段。全面系統地抉發司馬遷塑造歷史人物典型形象的藝術手法,這是80年代以來當代《史記》研究的一大主流方向,在學術界創造了生動的局面。

    說到這裡,我推薦兩本書,一本是楊燕起的《史記的學術成就》,一本是可永雪的《史記文學成就論稿》。這兩本書將史記的兩大價值基本上說的很清楚了,這兩本書看完了,基本上也就清楚史記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了。

    最後咱們再來談一談所謂關於史記的質疑。

    迄今為止,我好像還沒聽說過史學界對史記有什麼“質疑”的。自漢代以來,對史記的相關研究文獻可謂汗牛充棟,論著數百,據我所知還沒人敢說史記是“偽書”或者是“小說”,如果有的話還請大家不吝賜教,讓我開開眼界。而既然這麼多學者都認可史記的真實性,我也不知道這質疑是從何而來。不過倒是隱約記得在知乎上見過幾個答案,說史記中記述很不可靠,類似小說等等,想必題主你所謂的“質疑”應該就是這一類的。

    我不是什麼正經搞史學研究的(而且很多時候還很不正經),不過膚淺如我,也是知道文獻學的。

    所以我想問的是,我親愛的題主,你確定那些質疑史記的人都修過文獻學麼?

    史學界從來沒有人說過,史記中的記載全都是100%的史實,毫無虛假——如果有,歡迎隨時來打臉——大家只會說,XX情節根據考證,和YY書中記載基本吻合,所以應該是這樣這樣的情況。大家在提到史記的時候,除了強調其史學價值以外還會強調其文學價值,而文學價值是怎麼體現的?藝術加工啊!在實錄的基礎上對一些細節之處進行文飾(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YY),來將人物塑造的更加豐滿,從而將文章的可讀性變得更強。不過誰會把這些情節全部當成客觀的記述不加分辨的全部作為可信來源來使用呢?應該沒人會這麼幹吧……

    所以日後再有人言之鑿鑿說史記是“小說”,想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時,題主你不妨掄起點校本的史記,狂扁之後將其送去蠶室,好幫助他能突破自我,發憤為作,創造史記研究的新高峰。

  • 2 # 古向今

    司馬遷的《史記》,可稱得上是瑰寶了,畢竟記載了那麼多歷史往事,若是沒有這本經典,估計很多歷史就將無從可考了。

    當然,所有的歷史文獻最好還是抱著參考的眼光去看,也不能全信。畢竟很多史記文獻都有個人色彩,背景政治和時代的偏見。

  • 3 # 賽麥大弘

    謝邀,《史記》確實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部紀傳體史學專著,記述了從黃帝(約公元前3000年)到漢武帝(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卷,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司馬遷用他制史之嚴謹的態度,深入故事發生地訪談,他利用自己太史令的便利,閱盡皇家典藏,他以儒家思想傳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歷史觀,他以小說家的語言補充了歷史資料的缺憾,讓人感悟歷史人物的豐滿,他以正直的歷史學家態度,不屈權貴真實記錄事實,他以流暢的語言過硬的文字功底寫就了《史記》。

    《史記》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充分肯定農民起義,把陳勝吳廣放進世家。不以成敗論英雄把項羽放到本紀等。

    當然,《史記》也有記錄失誤的地方,例如,《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現在考古發現的秦律,沒有這樣的規定,有原因的誤期,不會處罰,毫無原因的誤期充軍。也有帶有作者自己感情的地方,他把抗擊匈奴的偉大軍事家衛青霍去病不僅放到《佞幸列傳》,而且對他們記載也大失公允。霸王別姬片段,完全由司馬遷用小說家言臆造出來的。

    總之,《史記》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一部宏偉史書,雖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與《史記》一樣優秀的歷史著作還有《漢書》、《資治通鑑》。我認為《史記》很優秀,但不能稱為絕唱。

  • 4 # 自樂堂主

    《史記》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寫的一部傳記體通史著作。魯迅先生對《史記》給以了極高的評價,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司馬遷在身受宮刑,遭受極大的恥辱和心靈創傷後,用血和淚寫下的一部書。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講了自己的抱負和決心:“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300篇,大抵賢聖發奮之所作為也”。他花了13年的時間,寫了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近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分成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後人稱之為《史記》)。這是中國歷史上,首部紀傳體通史著作,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對後世的史學和文學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司馬遷之前,沒有一部科學、完整的史書。司馬遷自己曾說過,他的這本書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司馬遷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史記》既有史學性,又有文學性。所以,魯迅先生才說,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後世,恐怕只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尚可近之。

    所以,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毫不為過。

  • 5 # 幸福有你3833

    回答是肯定的。《史記》是部偉大的鉅著,它的產生來自於司馬遷的努力和其父親司馬談的遺願,也是其父子倆對於中華民族的史學和文學的歷史性創造和歷史性貢獻,有著最空前最偉大的現實意義,無愧於“史家之絕唱”的這一人類最崇高的稱號。

    《史記》是一部以寫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的大約三千年的歷史,五十二萬多字。全史130篇,即:由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和70列傳等5部分組成,其體例完備,內容豐富,思想鮮明和藝術精堪等特點,匯史料之大成,為後世之“母本”。

    《史記》在圍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一基本的歷史理念中,能用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來否定唯心主義思想;以分析歷史和歷史的分析的嚴謹態度,對具體的人與事“敢於揭露和敢於批判”,還原歷史和事實的“原貌”,這在當時來說都是可貴之處和進步之處,也正是《史記》的偉大之處。

    另外,《史記》在反映歷史的同時,也顯示出在文學上所具有卓越的偉大成就。能透過文學特徵和文學色彩來反映歷史,刻化人物,這是司馬遷的發明和創造,是一般史書所達不到的。《史記》在傳記文學中的這種境界,也說明它已達到了躋身於世界文學名著之林的水準。

    《史記》,不僅是一部空前巨大的歷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卓越的文學作品,尤其人物傳記有極高的傳記文學價值,對後世的散文及各類文學都有巨大影響 。因此,《史記》在史學上文學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所以,才有了現代文化巨匠--魯迅,對此有“史家絕唱”和“無韻之《離騷》”的評價!

  • 6 # 錢君史話

    《史記》自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綜而述之,以通古今之變,其紀傳之體,互為襯之,以成一家之言。之前,百家述史,未能貫一,太史公雖未盡美,終有去偽存真之功。

    後之正史,裁自《史記》上下五千年。其功不可沒也。

    《史記》規模宏大,百家盡有。其敘事如實,可謂躍然紙上呢。

    魯迅先生以其為絕唱,信矣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階審計師聘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