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德國削弱法國的措施如鉅額賠款為何沒有奏效?
7
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法國有龐大殖民地可以抽血。

    法國本身是金融強國,工業國,殖民帝國,甚至被稱呼高利貸帝國主義,有足夠金融資產來完成經濟復興。

  • 2 # 海鏡清

    普法戰爭後的法國,並不存在復興,只是恢復,因為法國戰敗得太快,並沒有損失多少國力。

    普法戰爭前的法國,擁有佔歐洲總財富百分之十三的國力,居第三位(第一位的英國是百分之六十四)。普魯士是百分之十六,居第二位。人口方面,法國是三千六百萬,普魯士是四千一百萬。可以說法國與普魯士的差距並不明顯。

    普法戰爭後的1880年,法國依然擁有歐洲財富總值的百分之十三,還是第三位,德國上升至百分之二十,還是第二位,第一位的英國則下降為百分之五十九。也就是說,理論上德國的財富份額是從英國那裡競爭過來的,法國並未受到重創。

    普法戰爭中的法軍其實並不弱,只是拿破崙三世過於輕敵,國家準備不足,結果儘管法國的常備軍數量更多,但普魯士卻迅速動員起來了遠多於法國的預備役軍。所以,戰爭才進行了一個多月,法軍(作戰人員34萬)就迅速被人數佔據2倍優勢的普軍(作戰人員69萬)擊敗,再加上法國脆弱易變的政治體制,法國的戰爭潛力還沒有動員和發揮出來,戰爭就恥辱地結束了。

    俾斯麥也深知法國輸的太快並非好事,於是故意提出了50億法郎(原定為2億法郎)的鉅額賠款,在當時相當於2億英鎊或者約1500噸黃金。德軍佔領法國北方六省作為抵押品,法國一天沒有付清賠款,德軍就不會離開法國。俾斯麥認為法國在二十年內不可能賠付完,如此德國便可以在一代人的時間裡,以軍事佔領壓制法國的復仇企圖。

    誰知道法國這個“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民間資本異常充裕。法國政府發行3筆共50億法郎的國債,法華人爭先認購,總額達到450億法郎!結果只用了短短2年時間,法國就付清了賠款,俾斯麥聰明反被聰明誤,德軍只有撤出法國。此後法國迅速地恢復了國力,最終在一戰中洗刷了普法戰爭的恥辱。

  • 3 # 拾荒後

    在十九世紀歐洲各國間存在一種均勢的力量,既然普魯士崛起不可避免,法國戰敗也已是既成事實,那麼存在一個足以抗衡德國的法國,也是歐洲各國所期望的並且也會為之付諸於行動。這當然不是法國復興的主要原因,卻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正如二戰後,美國的為實現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劃。所謂歐洲復興當然也包括當時的聯邦德國。

  • 4 # 軒轅194303554

    兩千萬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廣闊的人力和市場,法國銀行金融系統完善保留沒有受到太多損害,工業體系基本保留(阿爾薩斯和駱林除外),英國和俄國,奧匈帝國的干預,普魯士並沒用持久戰的基礎。

  • 5 # 使用者93988248438

    第一,法國與德國都是有愛國主義的國家。不是晚清以腐敗和賣國維繫的政府。德法從來沒有滅亡對方的大戰略的計劃。自然不會太絕。法國和德國各階層都沒有對對方藐視和自卑。如果德國逼的太緊,法國全民抗德。德國可能有戰敗的危險和英國是最大的勝利者。德國生怕戰爭繼續,英國干涉。德國就會失去統一的可能。

    第二,德國沒有對法國的賠款進行過高的要求。50億不過是為讓步做準備的。更多是為了與法國進行利益交易和友好的說法。50億法郎許多是貸款而已。而且德國是為了表示友好和利益交易居然部分貸款提前歸還。而且是高息,甚至是德國借法國高利貸。大部分都是低息貸款。不過對法國來說,只是全法國銀行做了一次低利潤投資。還有這些貸款居然保住了全法國的銀行。使得法國銀行在一戰之前都沒有大部分破產。法國怎麼可能不復興了。甚至一戰之後,法華人對德國甚至都有負罪感。說明了德國實際上對法國並沒有太大的傷害。德國只是強迫法國借錢給自己發展經濟。後來又歡給了法國。

    第三,德國佔領法國的領土除法國阿爾薩斯,洛林部分領土一戰之後歸還之外。其它的領土都是德國邊還邊償賠償後。德國就撤離了。除了阿爾薩斯及洛林喪屍之外。其它領土都沒有損失。連殖民地都沒有。

    第四,德國沒有對法國進行任何掠奪。在法國領土除了在法國的皇宮裡成立德國開國典禮由普魯士國王變成德意志國王。沒有任何傷害法國的事情。德國在法國領土沒有搶劫,沒有破壞任何法華人和物品。甚至為了德法友好甚至還保護法國大量的財產。使得經濟發展基礎沒有被破壞。

    第五,德國與法國擁有大量的海外利益。需要雙方互相幫助。德國與法國共同在海外進行了大量的戰爭。包括八國聯軍侵華。等

    第六,法華人民的愛國主義被激發起來。

  • 6 # 昭楊

    我看有的回答說,普魯士對法國比較紳士,這完全不符合事實。普法戰爭,德意志聯軍大獲全勝後,按照鐵血首相俾斯麥本來的打算,是不要法國割地賠款,以免和法國結仇。結果軍方堅持要求割走阿爾薩斯-洛林。俾斯麥只能改變主意,處心積慮的儘可能的削弱法國,因為他知道,割地就意味著法德結下了死仇。

    於是1871年的合約締結之初,德國獅子大開口,要求法國賠款60億法郎,最後還價到了50億法郎。50億法郎是什麼概念,19世紀末是金本位制度,各國貨幣和貴金屬直接掛鉤。1870年前後的50億法郎相當於7.2億兩白銀,八國聯軍在1901年《辛丑條約》威逼清政府賠償4.5億兩,法國賠款的數量是庚子賠款的一倍半還要多。

    普法戰爭形勢圖

    而且和約還規定,法國一天不把賠款付清,德國軍隊就佔領法國北方六省,威脅巴黎。而且德軍駐紮的費用也得法國負擔。因此,德國的打算很明顯。用經濟負擔(鉅額賠款+駐軍軍費)和軍事威脅讓法國短時期內無法報復德國,德國在這幾十年繼續壯大自己。

    但是,當時法國雖然保王黨和共和派鬥爭非常激烈,但民意一致認定輸給普魯士是奇恥大辱,讓德國駐軍法國本土更是無法接受的。在復仇主義的主導下,法國政府決定發行鉅額國債提前還清賠款。

    法國為了償還賠款一共發行兩次國債,一次20億法郎,一次30億法郎,結果認購數額高達490億,也就是說,法國國債很快全部賣出去了,甚至供不應求。

    我在這裡澄清一下《貨幣戰爭》提出的錯誤觀點,宋鴻兵在書中說法國賠款讓猶太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透過國債大發橫財,這完全不是事實。因為這筆國債利息只有5%,也就是個餘額寶水平,而法國在戰前發行的小額國債利息已經有3.5%了,考慮到短期籌集50億法郎的鉅款,利息上浮一些是無可避免的。當時法國以高利貸盛行而聞名(列寧稱之為高利貸帝國主義),5%的利息怎麼可能滿足銀行家的胃口?

    何況,法國第二批30億法郎國債認購者有100萬戶之多,法華人口總共就3500萬,大概600-700萬戶家庭,當時法律又不允許女性購買證券,再去掉很少涉及金融市場的農民和城市貧民。這說明,法國大量中產階級以上家庭都加入了購買國債的行列,此次國債分佈相當分散。可以看出當時法華人的愛國情懷和對國家的信心。

    因為國債發行順利,1873年法國就還清了所有賠款,德國只好按約定撤走所有駐軍。

    順便說一句,19世紀法國民間財富不止一次幫助國家實現外交目標。1890年前後,因為俄國廉價穀物出口威脅到了普魯士容克地主利益,德國從俄農業撤資,還用高關稅保護自己。此時法國資本乘機而入,投資俄國農業。因而離間了俄國貴族和普魯士容克的關係,拉近了法俄關係,為法俄協約奠定了經濟基礎。

    總而言之,資本對於法國而言,也是自保和外交的武器,這是建立在數百年財富積累和殖民擴張的基礎上的,也是俄國德國等後發國家所不具備的。

  • 7 # 利刃觀察眼

    《馬關條約》大清王朝賠款2.315億兩白銀,約相當於3.6億日元!日本藉此迅速完成現代化而大清朝一再衰落。殊不知,歐洲的法國也曾承受類似的奇恥大辱,這就是普法戰爭的賠款!俾斯麥在擊敗法國後經過短暫猶豫,下定決心削弱這個德國在歐洲大陸最大的競爭者,因此突然將原定為2億金法郎的賠款提高到60億金法郎,而且將法國五邊形領土邊境的要塞全部解除武裝,拆除裡面的大炮運回德國,最後還有大家熟知的割佔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關鍵省份。俾斯麥的這種手段就和40多年後的《凡爾賽和約》一樣,在經濟上壓榨、在軍事摧殘戰敗國,企圖讓對手永遠無法重新崛起。

    但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凡爾賽和約》沒能阻止德國的崛起,甚至因此埋下的仇恨又滋生出了第三帝國復仇的火焰。法國在俾斯麥苛刻的條件下變得空前團結,外交家們四處奔走拉攏外援共同限制德國,將軍們也重新集結與佔領法國的德軍對峙(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成帝,德意志帝國建立),最終將原60億金法郎賠款降低到50億,而且以驚人的速度還清了包括利息在內的賠款。法國社會滿懷對新興德意志的不滿,傾其所有的重建法國,就像當初拿破崙突然從厄爾巴島回國一樣,法華人燃起的熱情讓俾斯麥都很吃驚,在短短3年內這筆原本不可能還清的鉅款全部到賬,不僅如此,法國還無償貸款給當時的俄國24億金法郎,最終在1914年法俄聯手對付德國,俾斯麥埋下的惡果最終由威廉二世來承擔。

    50億金法郎在19世紀末兌換成白銀的話,不比《馬關條約》賠給日本的少,小小的法國是如何做到在短時間內還清,同時還能拿出差不多二分之一的錢去收買俄國呢?為了籌錢法國政府鼓勵社會企業出口賺取外匯,同時加大在殖民地的掠奪力度,主動放棄一些非關鍵的利益與英國、俄羅斯聯合,換取兩國對法國商品的大量進口;在談判中法國還用被割佔區的國有基礎設施抵消了大約4億金法郎的賠款,同時拿出國庫中的金銀儲備償還了約6億金法郎的賠款,截止到1877年也就是戰爭結束後的第6年,法國財政就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了過來!隨即也開始了軍隊的重建,連俾斯麥宰相都說:法德戰爭不可避免了。

    俾斯麥在執政末期大力發展經濟,利用50億金法郎賠款強化軍隊,同時投資擴大阿爾薩斯和洛林境內的煤鐵企業,振興德國社會的工商業。俾斯麥也主動緩和與英國的關係,宣告不會在海外進行殖民擴張,而後來公海艦隊挑戰英國的世界霸權是威廉二世確定的戰略方針,這正好讓法華人撿到便宜。為了共同遏制德國,英國與法國、俄國走到一起, 協約國的主體正式成立,法國的暗中奔走起到了關鍵作用,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是當初那50億金法郎賠款賣下的禍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幾本虐心小說,(古代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