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坤忠120

    古人姓名基本都是兩個字,如三國的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直接呼人姓名不尊重,叫字更親切。晉朝、南北朝初期都沿用舊習慣。可能在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時期出現三個字的姓名,各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穿漢族服裝,使用漢族姓名。用一個漢族姓氏,加本民族一個字,加一個名字,就變成三個字的姓名了。。。這應該是南北朝中後期的事了,三個字的姓名叫起上口,慢慢地漢族地區也習慣用三個字的姓名了。這應當在隋朝開始盛用了,像伍建章、伍雲召、伍天錫、麻叔謀、宇文成都、程咬金等等。到現今社會,大家為了簡便姓名,把三個字的姓名有許多人改成二個字了。但從解放後,大家只有姓名,不準使用字號。

  • 2 # 叢中笑6603

    除了劉備,曹操,三個字的名字也有呀。如夏侯淵,夏侯惇,夏侯霸。

    古人取名字,都有姓什麼什麼,字什麼什麼,相互見面,都以字號相稱,以示尊重。

    如果要考證何時開始有三個字的名字,不妨上圖書館看看,這其實也是一件樂事。

  • 3 # 黃石小新

    從整個東漢以來到三國幾百年來的人名,也大抵都是單字,這是有特殊原因的。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這一習慣一直影響到三國後期乃至晉初。

    第一,名字第二個字為輩分,例如太子系朱允炆的輩分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由於朱允炆被朱棣趕下皇位,後面就用了燕王的備份表。

    燕王: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所以,燕王的三個兒子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 朱高熾的兒子名字叫朱瞻基。

    第二,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規則的順序起名字。古代相信五行,講究天理迴圈互有補舍。就比如明朝的帝王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有炆、棣、熾、基、鎮、鈺、深、樘、鈞、洛、校、檢,每一代帝王的最後一個字的偏旁部首都是來自於五行。

    當時由朱元璋開始,不論在皇室,還是文武官員,才子詩人使用名字雙字的都不少。明朝開啟了漢族人民使用名字的變動。這套取名的方法很快傳到朝廷以外,很多世家大族都開始按照這取名的方法使用。即使到了現在,中國南方地區,廣東和港澳地區,生了小孩之後,也會找個風水先生檢視小孩五行情況,如果五行缺火就取有火字偏旁的名字,五行缺水就取水偏旁的名字。

  • 4 # 十八歲那年R

    首先我來理解一下題主說的應該是名為單字的,比如劉備,曹操,複姓的諸葛亮等等,這種並不能單以古人來論

    姓名的限制應該是從西漢以後,東漢之前的新朝開始的,也就是我們都熟悉的王莽同志,在此之前是不受限制的。如:完璧歸趙的藺相如,秦王嬴子楚等。

    數年之後,雖然王莽的新朝被取代了,但是取單名的習慣就保留了下來,一直影響到三國時期,所以我們看到東漢時期的人名都是單字

  • 5 # 旺仔說歷史

    這個應該都有吧,可能當時暫露頭角的基本都是兩個字的名字,但是諸葛亮不也是三個字嗎?而且古人好取字,這樣也就相當於三個字的名字了

  • 6 # 虎了吧唧咩

    隋唐之前各朝各代門閥勢力龐大,當時的人認為名字單字為尊,所以大部分都以單字為名。如:劉備,曹操等,像夏侯淵夏侯惇其實是複姓夏候名字依然是單字。隋唐之後門閥氏族影響力大大減少,而不少人為了使名字壓韻才漸漸有了雙字名

  • 7 # 窮鬼的立方

    你說的是後漢三國時期,這在當時是制式,叫去二名。所有人都是這樣,如曹操,劉備,司馬昭等,不是的都是後來編的,如孫尚香。後來由於少數民族的溶入,以及人之間交流多用字而少用名,有名的人少,有字的人多,由於上述原因字逐步取代了名,南北朝時已經非常流行。所以我們現在都說名字,不再區分名與字了。比如馬三倒,具體三倒是名還是字,大家都不糾結了。

  • 8 # 遼陽郭同建

    你說的是三國罷。不但三國時代的人姓名多半是兩個字。到宋朝好象也是如此。如水滸傳中,宋江,吳用,林沖,史進,武松,楊志。但也有三個字的,如李清照辛棄疾。

    好象到唐朝,三個字的名字多起來了。如,李世民,武則天,白居易,…。但兩個字的名字還是不少,如李白,杜甫等。

    總之,姓名中兩字的,三字的,各朝代都有,不能一概而論。

  • 9 # 精分垚垚

    中國華夏民族自古就走三個字的名字。漢朝開始,女人,小孩,和沒有地位的男子採用三字名,這個習慣持續到元朝,之後慢慢演變,但不再似之前那麼等級分明,之後這種等級觀念逐漸淡化。演至今日人們普遍使用!

  • 10 # 不凡說野史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就簡單的說說我的看法吧。

    要說古人多用一字單名,應該在東漢、三國時期最多,這一時期的人物絕大多數都用單名,除了那些有名的隱士,如龐德公。有身份,有地位的都是一字單名。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驚人的“巧合。”在東漢、三國長達300多年中,人民為了顯示自己是良民,是有地位的人,都紛紛取單名,如:劉邦、劉瞻、劉備、劉徹……孫權、袁術……。

    有史料記載,取一字單名是王莽改制的結果,當時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

  • 11 # 靜夜思160519196

    東漢的時候,身份尊貴的人普遍用單名,就是複姓也是用單名,比如曹操,夏侯惇;底層的人用單名和雙名。東晉以後,上層建築的人用雙名的多了起來,不過更多像是為了押韻,用的最多的就是“道”和“之”,比如檀道濟,王羲之。

  • 12 # 貓爺說歷史

    您這個題有個錯誤,不是古人的姓名基本是兩個字,事實上只有東漢、三國時期才比較集中的出現兩個字的姓+名。

    第一,中華文明自古就是單名、雙名都有。

    比如夏朝的關龍逄,姒太康等等均為三個字的姓名。到了戰國、先秦時期,出名的人一大堆雙名的人,例如秦舞陽、高漸離、贏渠樑、姬重耳 、姜小白、藺相如、呂不韋等等等。

    第二,之所以三國時期有那麼集中的單字名,基本上是王莽這個傢伙的事。

    王莽改制應該知道吧,推行了無數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當然也涉及到了人名。(有人說他的新政很超前,在這裡暫且不表)。

    在《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王宗想要當皇帝,密謀搶班奪權,結果事情敗露自殺了。但王莽下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

    啥意思?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王宗本來叫王會宗,是依法令改成王宗的,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

    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王莽曾經下過“去二名”的法令,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他那個時候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這就是為什麼東漢和三國時期那麼多人是單字名的原因了。

    到了東晉的時候,雙字名才開始慢慢的多了起來,後來因為人口越來越多的原因,單字名重名太多了,到現在雙字名基本上是主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如何強迫自己不斷學習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