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段小安256
-
2 # 生命驚喜家庭教育
事實上,原生家庭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性格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在兒童未成年前,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認知發展也不完善,必須依賴別人,處於生存的本能,都會主動適應周圍的環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認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無意識到帶到了自己成年後的生活中,並且自己還覺得是理所當然的。
五種不同的溝通形態,討好、指責、打岔、超理智和一致型,如果一個家庭中父親指責母親討好,對於兒童他就會自行調整自己的溝通形態,或是指責(父親)、或是討好(母親)、或超理智(講道理)、或是打岔(逃避)等,這種不自覺的調整就是日後溝通形態的發展雛形;如果沒有深入的發掘,大多數人尚不能意識原生家庭對自己產生哪些好的影響和不良影響。
-
3 # 天上的蓮花555
是人都有缺點,又都有優點,如果一點優點都沒有,那這個人早死了,不是犯罪而死就是得病而死,所有的家庭都叫原生家庭,人有缺點,父母必然有缺點,是缺點就會傷自己傷別人,優點必然對自己有好處對別人有好處,一個庭所有的成員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受到家庭成員恩惠和傷害也最多,特別是家庭成員誰都看不到自己的形像缺點,而能看到其他家庭成員的缺點,所以就會對看到的有缺點的家庭成員採取措施,諸如說他罵他打他讓他改正缺點,這樣就會引起不滿傷害,怎麼做不受家庭成員的傷害?孩子也好母親也好父親也好,都不要看其他人的缺點,只看優點,只說對你好的一面,這樣有個好處,能引導對方把這個對你好的方面發揮的更好,優點放大了,對方就會越來對你越好,對方傷害你的那部分,想好怎麼避免,比如爸爸愛急孩子不聽話就急就打孩子,那孩子你就要注意了,爸爸說的話要記住一定要照辦,如果沒辦好先道歉說好話,這就避免父親著急了,夫妻也是一樣,多說好話,孩子多說順父母的話,如果遇到對方急了,可出去遛彎,躲避一下,回來可能就好了,缺點是在對方能接受的情況下用好言好語勸導對方,注意別沒完沒了見好就收,聽不聽由他。最好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把眼珠子轉向內看自己的缺點,改自己的缺點,如果家庭成員都這樣,家就和平了安康了幸福了,一般全家都學佛,或者都學主,就會變成這樣的一個和諧的家幸福的家。
-
4 # 愛問羽衣
如果從一個人出生到成人之間,不同得成長階段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或者說養育缺憾,造成的對孩子成年後人格形成的影響。大概會有幾類。
1.依戀型人格。
在嬰兒時期,大概從出生到一歲半,這個時期生存是嬰兒生命的全部目的,對母親的依戀也就成為他的最基本需要,如果嬰兒對依戀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傷害會使嬰兒恐懼被遺棄,成人後會形成依戀人格。依戀人格在親密關係中會是一個索取者,因為他們總覺得對方給與的愛和關心不夠,生氣,哭鬧,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們表達愛的方式,這其實源於他們早年對母親懷有的愛與恨的矛盾情感。
2.孤立型人格。
如果孩子小時候遇到了一個冷漠的媽媽,總是對自己不喜愛、冷漠、對愛的給與十分吝嗇,孩子就會漸漸形成迴避的防禦機制,人為自己不需要愛,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形成迴避型人格,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總是迴避,不敢有情感需求,拒絕和壓抑情感需求,恐懼更親密的靠近。電視劇《都很好》裡的明玉就是比較典型的孤立型人格。
3.迴避型人格。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個探索期,如果這時候的養育人總是應為擔心危險而限制和吼自己的孩子不要這不要那,關閉和限制了孩子通往外界的大門,這樣的孩子內心最大的恐懼就是被控制,長大後就會形成迴避型人格,因為為了避免被控制,他們的情感和身體都是疏遠的,總是喜歡呆在自己的小天地,對被拋棄的恐懼和對被控制的恐懼同時存在,於是總是從一個確定的親密關係中逃離出來後又迅速的進入下一段親密關係,難以長久,花花公子大概就是這型別人格的一個經典體現。
4.討好型人格。
如果孩子在探索和獨立階段沒有得到父母安全得情感支援,就會缺少確定得安全感。比如出去玩得時候父母回頭發現父母不見了,於是總是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真的被拋棄了,或者總是被父母嫌棄粘人。長大後,這樣得孩子往往形成討好型人格,他們總會以各種方式去吸引配偶的注意,但與依戀人格不同,他們不會透過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方式,而是壓抑自己的情感釋放,以察言觀色和降低自己價值的方式去討好別人,但結果往往讓伴侶窒息,自己也非常壓抑辛苦。
5.古板型人格。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比較有問題,比如會將世俗的禮義廉恥以比較嚴厲的斥責方式傳遞給孩子,如經常斥責孩子:“你這樣換衣服會很羞,丟人”,”你這髒兮兮的哪像個女孩子的樣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漸漸以父母喜歡的形象去示人,而將自己本我自然的需求部分壓抑在內心,形成了比較分裂的內外人格表現。長大後這樣的人會成為一個”古板“的人,信奉一切規律性東西,崇尚數字說話,崇尚強邏輯性,理性示人,並對一切非理性的東西嗤之以鼻,對感性類伴侶,往往各種挑剔,像兒時自己的父母對待自己一樣,斥責伴侶不和邏輯不靠譜的行為,對伴侶控制慾強,自己卻不近人情,情感冷漠。
6.強迫競爭型人格。
有很多孩子小時候有這樣的經歷,自己考了90分回家,給父母炫耀,父母卻說,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還有100分的呢。於是你發現,全然得到父母的讚賞是一件多麼難得事,經常不被肯定和讚賞,於是內心的自信和自尊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所以這樣孩子長大後的最大恐懼就是不成功,於是外在透過不斷競爭來填補內心對讚賞的需求和逃避對失敗的恐懼。這樣的人會找比自己差的人當伴侶,一方面享受對方對自己的崇拜,一方面不斷的鄙視和指責對方不夠優秀,就像兒時父母對自己一樣。
7.順從妥協型人格。
其實這裡還可以細分為順從和妥協兩類人格。順從人格是因為兒時總是被父母忽視、不肯定,於是孩子缺少父母對自己的肯定會造成其自我存在感的模糊,長大後總是依賴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關注來尋求存在感,咱們所謂的愛”刷存在“的人多少都有些這種人格。而相近的另一種妥協人格,是兒時總被父母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被指責,所以價值感低,且因為總被比較,內心對其他人,特別是成功的人有一種下意識的敵意,所以成人後他們表面順從妥協,但內心帶有不服氣的破壞衝動。
-
5 # 順口溜哥
不良的原生家庭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甚至直接決定了孩子以後能否幸福快樂和事業,不良的原生家庭可能會導致孩子自卑,懦弱,膽小怕事,脾氣暴躁,容易焦慮,甚至抑鬱等,對人格的影響非常大,人格是人類獨有的能代表人的性格、氣質、品質、品德、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魅力和尊嚴等。
原生家庭是指子女還沒有結婚仍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不良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特別大,比如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對家庭不負責任,每天只顧著自己吃喝玩樂遊山玩水,甚至父親嫖娼、酗酒或者雙方出軌、賭博、吸毒等等。有的父母特別自私而且特別強勢,什麼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經常把自己的意願駕馭在別人身上,還經常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所以我們常說活在自己世界的付出不值錢,因為這種付出是單方面站在自己角度一廂情願的付出,他她並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和徵求對方的意見,這樣的付出很多時候對方都很反感和不能接受。有的父母說話做事不講誠信,謊話連篇,出爾反爾,對自己的承諾毫不負責任,而且經常欺騙孩子。不同情況的不良家庭都會對孩子的人格產生或大或小或輕或重或此或彼的影響。
總之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珍惜來之不易的婚姻和家庭,負起各自的責任,多陪伴孩子多關心和照顧孩子,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自己的人生才能越來越好,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你所說的所有的話和所做的所有的事都是為自己所說和所做的,結果早晚會反應到你的身上,以上是我自己的一點看法,謝謝大家
-
6 # 清和老師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了人生,不幸的人用人生治癒了童年。
一個人在孩童時期如果得不到愛的話,直接就會導致他不會去愛,俗稱愛無力。當然這個也不是一輩子都是這樣,可能會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人,經歷的事情會感悟到他,會改變,但終究是個痛苦的過程!
原生家庭不幸的話,他會自卑,自負,多疑、自暴自棄,淡漠等等,這個也不是絕對的,也可能有些人的天性樂觀。
說說我自己吧,屬於原生家庭不幸福的那種,小時候極度自卑,一直覺的自己丑和矮,討厭自己,你說這種狀態下的心理,成長道路上會有多痛苦!
後來到了二十多歲,身邊有很多人追我,事業上也得到企業的肯定,慢慢的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還是很優秀的。單位裡經常會有各方面不出色,但是極度自信的那種,說實話,我是打心眼裡羨慕。
直至成了家,有了孩子,老公對我很謙讓,家庭生活很幸福。我是母親我是榜樣,為此還考取心理諮詢師證,我非常注重孩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要讓我的寶貝在幸福溫馨的家庭中成長,祝天下所有寶貝都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回覆列表
父母的不良行為會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當我們還處在嬰幼兒時期,由於我們還沒有發展出語言和表達能力,受到傷害時,我們不得不將這些傷害埋藏在記憶深處。當我們面對同樣的境遇時,這些記憶很容易被提取出來,轉化為一些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發生的原因對成年的我們來說並不容易理解。這些情緒如果沒能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得到治療和緩解,它就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
這些傷害在我們成年後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很難與別人建立長久的、令人滿足的、有意義的關係;
2.當別人試圖操縱你,讓你做對你沒有好處的事時,你很難意識到;有時候即使意識到了,你也很難拒絕;
3.很難表現出多樣的情緒;
4.別人表達強烈的情緒時會感到不知所措,並且想要逃離;
5.陷入別人的情緒不能自拔;
7.很難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憤怒和嫉恨,經常受到負面情緒的困擾;
8.時刻準備好取悅他人,並且為此焦慮;
9.遇事很難下決定;
10.時常想為什麼別人比自己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