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低調與責任
-
2 # 1512988246
張居正看透了海瑞,海瑞為官雖然清沒有人情味,我說如果讓海瑞坐張居正的位子,明朝就會滅亡的更快,到後來張居正也不是個好鳥了。
-
3 # 景東影業
海瑞性格古怪,屬於喜歡給任何人挑毛病的人,他不僅上疏罵皇帝,就是對同僚也不尊重。他思想古板,處事操切,不懂得循序漸進,無論在哪裡任職,都將當地搞的雞飛狗跳。隆萬年間的改革,牽扯到方方面面,需要細緻,需要協調,海瑞不適合做這項工作。海瑞當時被高拱免職,他回到家鄉海南。他心有不甘,時刻想復出。張居正當時任內閣首輔,這種既得利益的官僚當然遭到海瑞的敵視。正在掀起一場大改革運動的張居正,自然不希望海瑞這樣的官僚來插手。
海瑞與張居正的關係可參考明史著作《大明權力場》,裡面有詳細敘述。
-
4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主流觀點是因為張居正這種“務實事”的人看不起海瑞這種“博直名”的人,認為海瑞除了犯顏直諫,並沒有什麼實際本事,反而頑固保守,給張居正這類幹實事的人處處使絆。所以,張居正為了順利的開展工作,故意與海瑞疏遠。而實際情況如此嗎?當然不是的。
兩人關係之所以冰冷,主要原因是由於其各自代表的階級利益所產生的對立。張居正為首輔後,大力推行一條鞭法,力圖憑一己之力挽救日將衰落的明王朝。但是在推行過程中,與代表廣大農民階級的海瑞產生了激烈爭論。張居正是從地主階級利益來進行改革,他以規勸的口吻要那些豪強地主“出其百一之蓄,以完積年之逋”,以便“終身乘堅策肥,澤流畝裔”。意思是要這些地主拿出一點積蓄去繳納歷年欠下的賦稅,這樣便可安享富貴,蔭及子孫。這就表明,張居正的改革並不想觸動大官僚大地方階級的根本利益,只是要他們依法完糧納稅,解決明王朝的財政困難,對其不法之事採取預設的態度。然而對於普通百姓卻是天壤之別,在一條鞭法中,張居正規定實行後的賦役額以原有的數額為準,這就把嘉靖以來的各種加派固定下來,並使之合法化,對勞動人員的剝削依然很重。另外,原來明王朝對農民田賦徵收的辦法是以物為主,以銀為輔,主要還是依從農民的意願,因為農民生產出來的東西大多是布帛糧食,而張居正現在卻要求農民將田賦折成現銀上交,不再收取物資,這樣一來,農民只好把自己的產品拿到市場上出售,而商人乘機壓價盤剝,這便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而海瑞與張居正的態度截然相反,他主張將豪強地方強行兼併的農民田地歸還農民,遭到張居正的反對,認為是“過當”,因此,在他當政時期,對海瑞一直採取排斥的態度,擯之不用。
而海瑞真如某些人所說的除了直諫,毫無治國之才嗎?當然是否定的。海瑞的清廉奉公天下聞名,在此不再贅述。我們簡單瞭解一下他在治國方面的貢獻。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夏,海瑞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在這裡,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動,其中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摧豪強,抑兼併。進入明朝中葉,豪強地主兼併、強佔農民田地越發嚴重,海瑞為了幫助農民恢復生計,進行一系列強有力的“奪田還農”。即使罷相還鄉的首輔除階也一視同仁,不予優待。
第二,改革賦役制度,率先在江南地區推行一條鞭法。比張居正還要早十二年。
第三,實行節儉,裁撤冗費。
第四,興修水利,江南之地原有一條淞江,流入太湖後入海,沿江土地因為淞江流過,因此可得灌溉。後來,淞江被潮水吞沒,由於無人治理,漸漸成了一塊陸地,使的沿岸百姓的農業受到很大影響。海瑞在任期間,僅用一個月就把淞江重新疏通開來。不久,又將常熟縣境內的白茆河治理完善,使得當地百姓“由是旱澇有備,民賴其利”。而且由於是採取賑濟及募工並行的辦法,節省了大量開支,還穩定了當地的局勢。
海瑞因為一系列改革觸犯了豪強地主的利益,因而受到他們的詆譭被罷官。然而,從其改革中得到好處的廣大百姓卻對他非常敬重。當海瑞被罷去應天巡按之職時,“小民聞當去,號泣載道,家繪像祀之”。後來海瑞在南京任上去世時,“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冦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
由此可見,海瑞是一位德才兼備的治世良臣。但由於跟張居正階級立場不同,所以,二人的關係一直不太友睦。他的光輝形象及高貴品質將永遠值得華人民敬仰和學習。
-
5 # 明史林泉
張居正生活在1525-1582,海瑞為1514-1587,兩人是同時代的,但兩人很少有公私兩方面的交往,所以人情自然淡薄。
關於兩人的交集,試舉幾例:
1.辭職風波
海瑞在隆慶年間憑藉節儉和敢於直言的巨大名聲做到了南直隸巡撫(從二品)。
可是在任上,海瑞雷厲風行的從大戶手裡替貧農奪回他們的田產,這觸及了官員們的利益,在禮部和內閣巨大的壓力面前,海瑞只能辭職。這時候張居正在給海瑞繼任者朱東園的信裡表達了對海瑞的同情:
至於海剛峰之在吳,其施雖若過當,而心則出於為民,霜雪之後,少加和煦,人即懷春,亦不必盡變其法以徇人也。
張居正認為海瑞做事出於公心,只是措施過當,所以激起官場巨浪,所以海瑞之前的一些政策也不必全部改變。
2.十五年不能復出
萬曆即位後,張居正已經從之前的內閣成員變為內閣首輔了,海瑞還賦閒在家,他找到張居正希望幫他復出。可是張居正的回信表面客套實際責備:
三尺之法不行於吳久矣,公驟而矯以繩墨,宜其不堪也……僕得參與廟堂之末議,而不能為朝廷獎奉法之臣,催浮淫之議,有深愧焉。
所以張居正當了首輔後終於使人們瞭解他為什麼不起用海瑞。張居正認為海瑞是輕率躁進,所以使得海瑞在家賦閒達十五年之久。一直到張居正死後海瑞才又當了南京右僉都御史,可是又是一個閒職。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以上是查得到的史料。可有些東西可能在乎人心,是沒辦法記錄在史料裡的。
明朝建國初期選官有三個途徑: 進士,舉貢,吏員。可到了明中後期,進士和舉貢的仕途前景截然不同,而進士幾乎壟斷了所有高階官職,進士稱為甲科,舉人稱為乙科。海瑞是個舉人,所以與出身進士的張居正本就不屬於一個圈子,所以他們之間不可能過從甚密,除非海瑞巴結張居正,而這又不是海瑞能做出的事情。
所以張居正和海瑞連泛泛之交都算不上,張居正只是同情海瑞而不用海瑞也就好理解了。
-
6 # 南北鎮撫司
從嘉靖到隆慶到萬曆元年,天時地利人和齊聚,給張居正開啟了一個實施政治改革的絕佳時間視窗。作為大明有史以來最為傑出的文官政治家,張居正終於在萬曆朝開始了其雄心勃勃的大改革,力圖革除弊政,給大明朝續命。為此他需要一大批對他忠誠、清廉、能幹的幕僚和幫手,比如王國光、殷正茂、譚綸、戚繼光等等。
張居正少年得志,嘉靖二十六年23歲中進士後就一直在中央任職。嘉靖初年的張驄改革,其清理田地抑制土地兼併、改革科舉制度、改革官員考核方法打擊貪腐等等措施深刻的影響著張居正的頭腦,日後他的一條鞭法也有張驄的影子。後又受到徐階提攜培養,久經官場歷練, 成長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所以仕途順利,位列臺閣,期間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逐步行成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而海瑞早年官場坎坷,屢試不第,於福建南平認教諭,嚴於律己,後外任淳安、興國縣令,巡撫南直隸,以及在應天巡撫任上乾的都是打擊貪瀆,懲治豪強,興修水利,疏通河道,積極推行“一條鞭法”,其操守清廉,法治嚴格近於苛刻。因此海瑞聲名播於百姓。著名的《治安疏》,更使得海瑞一時名動天下。他是一個認事不認人的主,張口閉口“大明律”,懟天懟地,什麼都敢懟。所以海瑞是天然的清官,性格剛愎,是一把刀,但誰是執刀人呢?比如早年間懟嚴嵩,後期懟嘉靖本人,隆慶年間懟徐階,再懟高拱,完全是無視官場規矩的。所以海瑞號剛峰真是名副其實,一點都不軟。
所以這樣的兩個人碰到了一起,會怎麼樣呢?
張居正深諳官場是非,也深知大明朝200年來積弊已深重,到了必須徹底改革祖制的時候,而官場上下都是老油條,一味靠剛猛重典難以壓制。張驄,徐階,高拱都做不到的,自己要做到何其難?必須因勢利導,任用能吏,要有不破不立的精神,而不能重虛名。所以海瑞其人脫俗於官場,格格不入,一言不合就開炮的性格容易被別人當槍使。大明朝的這把利劍,對付嚴嵩時被使過,對付徐階高拱的時候又被使過,難保有一天不被用來對付張居正自己。所以,為了避免誤傷,把海瑞豎為天下清廉的典型,敬而遠之是最好的辦法。
張居正的改革大計是在萬曆新登基,年紀太小不能親政的前提下,得到了李太后為代表的皇權賦予其合法性,又聯合了馮寶的內廷勢力,在自己完全掌控了內閣大權之後才能付諸實施,經歷了無數的權力鬥爭,好不容易形成的局面,他不可能因為個別人的原因或者道德瑕疵而影響這盤大棋。為官多年的張居正明白再也不可能有這麼好的時機了,他必須審時度勢,任人唯能,不能因循守舊,同時必須大權獨攬,堅持變法革新,改革制度,才能再造大明;而海瑞是一個標準的儒家士人,也主張振興國家打擊貪官,但是希望重啟洪武年間的剛猛重典治貪,嚴格恢復明朝祖制,以清廉道德約束官員,這對當時的官場形成強烈衝擊,甚至面對與自己曾經一個戰壕的盟友也毫不留情的參劾。
這其實已經是政見上的分歧了,雖然最高目標一致,但方法論的不同,導致兩人無法靠近。而這一切源於各自從政經歷的不同,理念不同,張居正的偶像是張驄,一個理想主義偏執狂;海瑞的理想就是恢復朱元璋時代的秩序,他的確是一個清官,清廉自守,一個好官,但他與大明官場格格不入的個性註定了不可能成為改革者張居正的盟友。
張居正無法駕馭海瑞這把利劍,也不願意被這把利劍所傷,那就只好保持足夠的距離了。
回覆列表
因為張居正知人善任。知道清官海瑞是清官,也就是個清官,雖然也有能耐。
張居正需要的是能臣幹吏,好推行他的富國強兵安天下的改革,而海瑞恰恰不是。海瑞過於正直,迂腐,一根筋,認死理,六親不認。他是一潭清水,為世俗官場所不容。年齡越長,“病”得越發厲害。所以,海瑞只能是一尊適合供奉的雕像,而不太適合處理具體業務,盪漾官場。
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歷史上,兩人交集不多,但彼此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