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國以後的六十多年中,由於採取了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的各項措施和實行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經濟政策,社會經濟在一段比較平穩定的時期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但也正由於和平日久,統治集團中苟安因循,漸次成俗,官僚機構,日益膨大,冗費繁多,在號稱“太平興園”之世時,已逐漸地暴露了它的腐朽本質。
朝政的腐朽,必然會從財政狀況中反映出來。到了宋仁宗皇祐年間就出現坐吃庫存的目子,不再是過去“美溢有餘”的情況了。及至寶元初,用兵陝西,調費日蹙,財政更加感到困竭,以至後來終於出現了嚴重的財政赤字。面對這種情況,一些為了維護王朝統治,憂心財政狀況的大臣們中,紛紛提出各種解決當時財政睏乏問題的建議,宋祁就是其中之一。
宋祁於仁宗天聖年間與其兄宋庠同舉進士,兩人都以文學著稱於時,入仕後初任大理寺丞、國子監直講、太常博士等職。後徙尚書、工部員外郎,為帝王修過起居注。仁宗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時,曾擔任權三司、度支判官,負責一部分朝廷財政。當時正值仁宗對陝西用兵,排程顏繁,財政支應處於十分困難之時,為此他曾上疏指陳窮乏原因,提出改革建議。
他認為造成北宋當時國用不足,主要是取用無度,財政收入既已羅掘俱窮,財政支出又未加節制,繼續在擴大,這種龐大的經費支出,集中表現是“三沉三費”。所調“三冗三費”,具體的表現在哪裡?據其在土疏中的指陳,結合北宋時期一些史料記載,大略是:
宋建國之初,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後由於實行恩蔭、薦闢,既廣而濫,就不再受定員限制了。地方機構中如此,中央朝廷同樣如此。所以造成大量冗官的原因,是和宋王朝封建官制,用利祿來竭力維護和籠絡官僚士大夫階層,以保障其封建統治有關。比如,當時有一種官官相承的封官之制,稱為“恩蔭”。還有一種“任子”之制,規定皇帝每三年舉行一次郊祀,每次郊祀,朝廷中大小各官,均可恩蔭及子,即子弟可封受一定的官職。
每次郊祀後,透過“任子”的官員約有四千人,甚至出生不久的懷抱嬰兒,亦可授予官職。這樣十年,就有一萬二千員官額增加。以後,這種恩蔭擴及到不僅三年一次的郊祀,凡逢災荒之年,地主能開倉出糧,以及修城築工,都可得到授官,到了微宗時則變成公開的賣官了。而且郊祀一次,除了恩封官職外,還恩賞給大小官員錢物,每次賞賜支出緡錢五百多萬,大半以金、銀、綾、絹、縐 、綢,平其值給之。
賞賜錢幣的來源,多出於外僚科斂所進的羨餘,亦即剝削人民血汗所得的財物。在宋祁時全國究有多少官員,在他的上疏中未指出,據仁宗時曾任戶部副使的包括在上硫中說:真宗時,文武官員,總計九千七百八十五員,現內外官總計一萬七千三百餘員。未受差遣的京官和使臣及守選人還不在數內,較之先朝才四十餘年已超過一倍多,至於正官外的候缺者,更不知其數。另外宗室吏員受祿者有一萬五千多,各級官府中,大批不受祿,靠貪賄為生的吏員,為數更多了。
宋朝兵制分為三種:一稱禁軍。屬於天子的衛兵,守衛京師,備征戍之用。宋太祖時計十九萬五千人。半數駐京,半數更戍。太宗時擴增為三十五萬人,真宗時又增為四十三萬二千人,到仁宗時,因對西夏用兵,更增加為八十二萬六千人,連同地方廂軍四十三萬人在內,全國軍隊共達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用於養兵的費用幾乎佔全國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一稱廂軍,屬於地方州鎮之兵從事各種役使,多屬招募而來,曾規定凡能募到一千人者,可特升一官,遇到災荒時,大批饑民無以為生,就被葬充廂軍,於是農耕者越來越少,當兵冗食者則越來越多。
另一稱鄉兵。屬於按照戶籍推選或僱募,專為防守鄉里治安之用。包括初時邊塞地區的番兵,均列於鄉兵範圍。鄉兵的一切開支不屬於國庫支出,兵員數也不列全國兵員範圍之內。
到北宋後期微、欽兩帝時,兵額又擴大,而且招募多冗濫而無鬥志,終於出現了“靖康之變”。所謂冗兵之害,不只耗費了國家財力,最後造成亡國之痛。
三、僧道無限敗,越來越多
北宋時歷代帝王,大多提倡佛倒。宋太祖建國後,即採取保護佛教政策,以爭取南方地主階級的支援。太宗時,更在峨帽、天台等處,修建寺廟,京師開封並專設譯經院,與道教並重,以是僧徒日多,由初時六萬八千增加到二十四萬人,到真宗時全國僧徒達四十萬,尼姑六萬多,依靠佛寺道觀為生者還不在其內。
據宋祁所說,除已受戒的僧道外,此類人員如遺返為民就有五十餘萬人。可見當時包括已受戒的僧道在內當在百萬之數。因此,宋祁建議:1、停止毫無意義的道場齋蘸。2、罷去京師寺觀,制止營造祠廟。3、除已受戒的僧道外,其餘統遣返為民。
儘管在“百年之積,唯存空簿”的狀況下,其後曾一度實行范仲淹提出的“慶曆新政”,力圖從整頓吏治著手解決困難,但凡所措置涉及到統治階層內部集團利益時,就往往難以實行。同時由於宋仁宗的優柔寡斷,凡事不能果斷執行,因此,宋祈雖然上了“三冗三費”疏,其實也不能真正實行,沒有收到改革弊政的效果。
國家機構的興革,不僅要切中時弊,更其重要在實效。北宋時期,士大夫中議論朝政,不少人能諍諍而言,但凡付之實踐時,則又因涉及既得利益而嘖有煩言,一些官吏對於財政問題,大都是議論時頭頭是道,唯我獨智,似乎能以天下蒼生為已任,一旦當位,則又畏首畏尾,但求因循守舊過去,實際上並不講求實效。
正因如此,其後王安石的變法理財,不可避免地引起軒然大波而成為一群食祿者群起而攻的目標了。宋祁的“三冗三費”疏,儘管並未付諸實施,但因它揭示了北宋初期財政支出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就其任職三司期間,尚能指陳時弊而言, 與當時那些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甚至以貪讀為能者相比較,則已屬難能了。
宋朝建國以後的六十多年中,由於採取了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的各項措施和實行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經濟政策,社會經濟在一段比較平穩定的時期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但也正由於和平日久,統治集團中苟安因循,漸次成俗,官僚機構,日益膨大,冗費繁多,在號稱“太平興園”之世時,已逐漸地暴露了它的腐朽本質。
朝政的腐朽,必然會從財政狀況中反映出來。到了宋仁宗皇祐年間就出現坐吃庫存的目子,不再是過去“美溢有餘”的情況了。及至寶元初,用兵陝西,調費日蹙,財政更加感到困竭,以至後來終於出現了嚴重的財政赤字。面對這種情況,一些為了維護王朝統治,憂心財政狀況的大臣們中,紛紛提出各種解決當時財政睏乏問題的建議,宋祁就是其中之一。
宋祁於仁宗天聖年間與其兄宋庠同舉進士,兩人都以文學著稱於時,入仕後初任大理寺丞、國子監直講、太常博士等職。後徙尚書、工部員外郎,為帝王修過起居注。仁宗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時,曾擔任權三司、度支判官,負責一部分朝廷財政。當時正值仁宗對陝西用兵,排程顏繁,財政支應處於十分困難之時,為此他曾上疏指陳窮乏原因,提出改革建議。
他認為造成北宋當時國用不足,主要是取用無度,財政收入既已羅掘俱窮,財政支出又未加節制,繼續在擴大,這種龐大的經費支出,集中表現是“三沉三費”。所調“三冗三費”,具體的表現在哪裡?據其在土疏中的指陳,結合北宋時期一些史料記載,大略是:
宋建國之初,設官分職,尚有定數。其後由於實行恩蔭、薦闢,既廣而濫,就不再受定員限制了。地方機構中如此,中央朝廷同樣如此。所以造成大量冗官的原因,是和宋王朝封建官制,用利祿來竭力維護和籠絡官僚士大夫階層,以保障其封建統治有關。比如,當時有一種官官相承的封官之制,稱為“恩蔭”。還有一種“任子”之制,規定皇帝每三年舉行一次郊祀,每次郊祀,朝廷中大小各官,均可恩蔭及子,即子弟可封受一定的官職。
每次郊祀後,透過“任子”的官員約有四千人,甚至出生不久的懷抱嬰兒,亦可授予官職。這樣十年,就有一萬二千員官額增加。以後,這種恩蔭擴及到不僅三年一次的郊祀,凡逢災荒之年,地主能開倉出糧,以及修城築工,都可得到授官,到了微宗時則變成公開的賣官了。而且郊祀一次,除了恩封官職外,還恩賞給大小官員錢物,每次賞賜支出緡錢五百多萬,大半以金、銀、綾、絹、縐 、綢,平其值給之。
賞賜錢幣的來源,多出於外僚科斂所進的羨餘,亦即剝削人民血汗所得的財物。在宋祁時全國究有多少官員,在他的上疏中未指出,據仁宗時曾任戶部副使的包括在上硫中說:真宗時,文武官員,總計九千七百八十五員,現內外官總計一萬七千三百餘員。未受差遣的京官和使臣及守選人還不在數內,較之先朝才四十餘年已超過一倍多,至於正官外的候缺者,更不知其數。另外宗室吏員受祿者有一萬五千多,各級官府中,大批不受祿,靠貪賄為生的吏員,為數更多了。
宋朝兵制分為三種:一稱禁軍。屬於天子的衛兵,守衛京師,備征戍之用。宋太祖時計十九萬五千人。半數駐京,半數更戍。太宗時擴增為三十五萬人,真宗時又增為四十三萬二千人,到仁宗時,因對西夏用兵,更增加為八十二萬六千人,連同地方廂軍四十三萬人在內,全國軍隊共達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用於養兵的費用幾乎佔全國賦稅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一稱廂軍,屬於地方州鎮之兵從事各種役使,多屬招募而來,曾規定凡能募到一千人者,可特升一官,遇到災荒時,大批饑民無以為生,就被葬充廂軍,於是農耕者越來越少,當兵冗食者則越來越多。
另一稱鄉兵。屬於按照戶籍推選或僱募,專為防守鄉里治安之用。包括初時邊塞地區的番兵,均列於鄉兵範圍。鄉兵的一切開支不屬於國庫支出,兵員數也不列全國兵員範圍之內。
到北宋後期微、欽兩帝時,兵額又擴大,而且招募多冗濫而無鬥志,終於出現了“靖康之變”。所謂冗兵之害,不只耗費了國家財力,最後造成亡國之痛。
三、僧道無限敗,越來越多
北宋時歷代帝王,大多提倡佛倒。宋太祖建國後,即採取保護佛教政策,以爭取南方地主階級的支援。太宗時,更在峨帽、天台等處,修建寺廟,京師開封並專設譯經院,與道教並重,以是僧徒日多,由初時六萬八千增加到二十四萬人,到真宗時全國僧徒達四十萬,尼姑六萬多,依靠佛寺道觀為生者還不在其內。
據宋祁所說,除已受戒的僧道外,此類人員如遺返為民就有五十餘萬人。可見當時包括已受戒的僧道在內當在百萬之數。因此,宋祁建議:1、停止毫無意義的道場齋蘸。2、罷去京師寺觀,制止營造祠廟。3、除已受戒的僧道外,其餘統遣返為民。
儘管在“百年之積,唯存空簿”的狀況下,其後曾一度實行范仲淹提出的“慶曆新政”,力圖從整頓吏治著手解決困難,但凡所措置涉及到統治階層內部集團利益時,就往往難以實行。同時由於宋仁宗的優柔寡斷,凡事不能果斷執行,因此,宋祈雖然上了“三冗三費”疏,其實也不能真正實行,沒有收到改革弊政的效果。
國家機構的興革,不僅要切中時弊,更其重要在實效。北宋時期,士大夫中議論朝政,不少人能諍諍而言,但凡付之實踐時,則又因涉及既得利益而嘖有煩言,一些官吏對於財政問題,大都是議論時頭頭是道,唯我獨智,似乎能以天下蒼生為已任,一旦當位,則又畏首畏尾,但求因循守舊過去,實際上並不講求實效。
正因如此,其後王安石的變法理財,不可避免地引起軒然大波而成為一群食祿者群起而攻的目標了。宋祁的“三冗三費”疏,儘管並未付諸實施,但因它揭示了北宋初期財政支出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就其任職三司期間,尚能指陳時弊而言, 與當時那些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甚至以貪讀為能者相比較,則已屬難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