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游泳的小老頭
-
2 # 無藏南即951W
明朝鄭和下西洋目的是為了顯示朱氏王朝的天威,並不是為了發現更多的資源或市場賺取利潤。所以只能走馬觀花炫耀一番,就打道回府了。
-
3 # 微笑
有沒有發現新大陸,我們不知道。至於,殖民統治我們的國家教育思想,有過那樣的概念嗎?從古至今中國崇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儒家思想。這就是為什麼沒有殖民的原因!
-
4 # SeaArm
明朝海軍強大為什麼就沒有發現新大陸?
這要從明朝的外交政策和海洋政策來看——明朝外交:
朝貢體系:明朝初年,實施朝貢體制,朝貢貿易薄來厚往,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來賺取好處。日本實際上是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後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佈海禁政策。從此之後,如果要來中國做生意,必需朝貢兼貿易,否則不予,這就是所謂的“朝貢貿易”,兼具有懷柔拉攏周圍國家的用途。明朝嚴格的貿易管制政策的影響導致正常貿易地下化,轉為走私貿易。貿易港集中地由廣東、福建轉往已成為殖民地的菲律賓、印尼。而海上的維持秩序角色由於中國官方的消失而導致海盜集團猖獗。由於海上貿易仍在暗處進行,美洲銀器又大量流入中國,銀開始成為流行的通貨。
海洋政策:
明初鑑於倭寇的猖獗,明初曾實施海禁政策,永樂年間,明成祖派遣Nautilus三寶太監鄭和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貢獻,體現永樂王朝的鼎盛和開放,也能表現出明朝海洋政策具有外向型海權意識。後來明仁宗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佈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一說銷燬),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尋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
而相當長時段內領先於世界的明朝海軍,隨著保守海洋政策的施行,海軍實力迅速衰落。自唐宋以來中國的大航海事業,在明代出現衰退。儘管也有“鄭和下西洋”的驚世盛舉,但總的來說,海外貿易在整個明代的經濟體系中所佔比重不大。明代海禁約持續了兩百年的時間,其結果是關閉了民間對外貿易的通道。私人下海販易被視為違法,海外商船來華貿易也受到嚴格的控制。朝貢貿易則是唯一留下的貿易孔道,由官方壟斷專營海外貿易,並與朝貢制度嚴密掛鉤,從而形成朝貢與貿易合二為一的“貢市一體化”格局。明代學者王圻在《續文獻通考》中記述:“凡外夷貢者,我朝皆設市舶司以領之⋯⋯其來也,許帶方物,官設牙行與民貿易,謂之互市。是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明矣。”日本學者內田直作認為:“明代之朝貢貿易,不論從貿易政策上或財政政策上講,都沒有重大的價值,只是舉揚所謂朝貢禮的服從關係而已。”由於朝貢貿易無視經濟法則,幾乎全靠國力的強盛來維持,因此在明初明太祖和明成祖之後,由於國力漸衰以及時勢發生變化,朝貢貿易也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走私貿易。
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海禁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之後,倭寇逐漸平息,朝廷有鑑於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有限度地對外開放,並開放福建月港為中國商民出洋貿易的唯一口岸,允許民間商船出洋遠販東南亞各地,惟日本不在通商範圍之內,去日貿易仍被視為“通倭”之舉,史稱“隆慶開關”。
明朝為什麼沒有進行殖民統治——
16、17世紀間,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業受到一定的壓制,但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後,海外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000噸,佔當時世界總量的18%,推進了中國與國際市場的聯絡,促使晚明中國白銀貨幣化的最終完成。
明代人口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億。國家的經濟實力,決定了當時的明代只能控制住自己所擁有的領土,而向外擴張殖民,必定會增加通知的不穩定性,這是統治者所不允許的。
-
5 # 百戰兵冢
從唐朝開始,中國就一直在發展新大陸,但是中國是農業文明,我們不像海洋文明似的吃不飽,我們有先進的農業技術,既然有吃有喝,土壤肥沃,為什麼要去侵略其他國家呢,打仗必然消耗國力人力,得不償失。這也是為什麼少數民族在入駐中原後就不在對外侵略了,當然成吉思汗鐵木真除外,這真的是個戰爭販子。
-
6 # 飛矢之歌
毫無歷史常識的問題……
殖民是建立在工業革命、商業經濟、自由貿易和新航路開闢的基礎上的,中國一樣沒佔也想談殖民……
中國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
7 # MELONS
華人早就佔了自己在認知範圍內最好的土地,在沒有爆發工業革命前,不需要海量資源,什麼都不缺,所以對四方蠻夷行的是王道,只需要你臣服!沒有殖民的理由,就這麼簡單!
另外,這跟文化也很有關係,中國是農耕文明,禮教束縛很重,對打劫這種事自己這關都過不去,相反的就是遊牧文明,最喜歡幹打劫這事!
順便說一下,西方很多國家都是遊牧文明!
-
8 # 大偉140797056
明朝的官方遠航船隊規模比較大,船隊有武裝力量也是確實的事,在航行歷程中所發生的軍事衝突中,明朝船隊武裝力量都取勝,但是這種船隊武裝的情況與現代的職業海軍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現代的職業海軍是工業化國家綜合實力強大的象徵,這種由專業性強的團隊組成的,投放龐大人力物力的,有現代的艦載機的,有多艦種配合的,以陸基洲際導彈為後盾的海軍叫藍水海軍,
歐洲人發現新大陸是有特定的動機的,他們開頭都希望透過遠端航行到達發財致富的目的地,而在發現新大陸後,歐洲人進行了初步"移民開發"……繼而進行武裝佔領……最後演變成殖民統治。
明朝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相對於中國所處的亞洲東部,可以把非洲東海岸看作新大陸,但是明朝船隊所經過的地方,人們的開化也是剛剛開始,經濟發展模式比較落後,由於明朝官方也沒有開展貿易開拓市場的思維,所以不可能搞出一個殖民地營盤去完成官方的使命。由於明朝領土屬於太平洋的西海岸,試圖透過太平洋到達太平洋的東海岸一一南北美洲沿岸,航行路途還是非常遙遠的,在沒有開疆拓土的動機的明朝政府的決策中,也不可能從這個方向去發現新大陸。
-
9 # 待鹿車
所謂海軍是防衛海疆的軍隊,並沒有探險考察的任務。在中國長期海禁的歷中鄭和下西洋是個特例。
鄭和船隊在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的指導下,不可能遠離海岸線而長時間遠航到大洋內部,所以也就不可能發現新大陸。又因為中國古代是以農業生產為主,故而殖民帶來的價值很低而維護殖民統治的代價太高,實際上正是投入與收益的懸殊造成了明代放棄了對安南(越南)的統治。
-
10 # 戴維728
明朝海軍的強大隻是在永樂及其之後幾十年時間裡,說起明朝永樂時期的海軍,那絕對是世界第一。就在歐洲戰艦還在幾百噸徘徊時,鄭和的寶船已經超過了7000噸。但是明朝的海洋強國地位僅僅是曇花一現,在20多年以後,明朝便徹底退出了自己主宰的海洋。到了100年之後,當年造船的技術已經失傳,即使是明朝本身也無法造出那麼大的戰船了。這一點從明朝後期的歷史中就可以看出,明軍的戰艦也就在一千多噸的樣子。
朱棣靖亂之後,自己搶自己侄子的皇位,組建強大海軍其目的主要還是自己心虛,一是宣揚自己的國威,當時的對外的外交政策也是非常積極的意麵。二是順便尋找朱允炆的下落,讓自己安心。但是朱棣死後朱高熾在位一年就去見他爹了,隨後朱瞻基繼位。在國際經受了長久的戰爭和積極的對外外交政策後,國家需要休養生息,所以當時已修養、固本為國家發展方向,史稱“仁宣之治”。之後明朝海軍在沒有朱棣年間的強盛。
明朝海軍衰退的幾個主要原因是:
1、明朝的敵人始終是在北方,因此海軍發展被忽視;
2、明朝忽視商人、忽視海洋經濟;
3、較長的海禁時間;
4、等等等等
那麼明朝在海軍強大的時候為什麼不殖民?
1、明朝在當時特別是鄭和下西洋時期,重點是宣揚國威,而不是侵略;
2、明朝實行的是藩屬國政策,而不是殖民政策;
3、太遠的地區統治力有限,比如越南。
4、明朝對商人的壓制導致自由經濟、海洋經濟被壓制,也使得以利益驅使的遠洋行為被壓制。
當然無論明朝海軍怎麼樣,在整個明朝時期在亞洲地區可以說是第一的。
回覆列表
題主應該講的是鄭和下西洋,那時候,明成祖朱棣上位。大力發展經濟軍事,一時間成為海軍史上的先驅。中國一直推行儒家思想,以仁治國。不倡導侵略、奴役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