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通遼人
-
2 # 史於嫣然
中國北宋時期功高蓋主,功成名就的人有很多,比如功高蓋主的名將李繼隆、大破西夏,平定儂智高之亂的狄青、創造鼎盛戰績的名將曹彬、戎馬一生卻晚年失足的潘美、抗擊金兵的宗澤、雁門關大破遼軍的楊業等。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北宋時期三朝名相韓琦,關於韓琦你瞭解他多少呢?
韓琦簡介韓琦,字稚圭,自號贛叟,三歲時父母去世,此後,便由諸兄撫養長大。天聖五年(1027年),韓琦考中進士,併名列第二,授將作監丞;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遷開封府推官。次年十二月,遷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景祐三年(1036年)八月,拜右司諫。
韓琦
韓琦自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開始了為時十年的宰相生涯,輔佐三朝,歐陽修曾有言贊韓琦:“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他在宋夏戰爭爆發後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人稱“韓範”,在軍中的聲望也是比較高,當時邊疆還有歌謠傳頌“韓範”說: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琦的著作有《二府忠論》5卷、《諫垣存稿》3卷、《陝西奏議》50卷、《河北奏議》30卷、《雜奏議》30卷、《安陽集》50卷及《家傳集》等。他一生寫了大量詩文,大多收入《安陽集》行世。韓琦、范仲淹“慶曆新政”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韓琦、范仲淹奉調回京,同任樞密副使,為執政大臣。當時北宋國力下降,宋仁宗希望勵精圖治,有所作為,想要透過改革恢復國家繁榮,因此催促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儘快拿出救世方案。當時李元昊以契丹為後援,在宋夏和議時要挾宋朝“歲賜、割地、不稱臣、弛鹽禁、至京市易、自立年號、更兀卒為吾祖,鉅細凡十一事”,而宰相晏殊及兩府大臣都比較厭戰,便想要答應這些要求,但是韓琦堅決反對,他上《論備禦七事奏》:“一曰清政本,二曰念邊計,三曰擢材賢,四曰備河北,五曰固河東,六曰收民心,七曰營洛邑”。又陳述選將帥,明按察,豐財利,遏僥倖,進能吏,退不才,謹入官,去冗食的救弊八事。面對北宋中期的國勢,韓琦提出以整頓吏治,選拔人才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而這些與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項改革方案基本一致。這次的政治改革,就是有名的“慶曆新政”。
主持改革的范仲淹
八月,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積極推行各項新政措施。但是慶曆新政的實施,遭到了一些守舊派官僚的激烈反對,他們誣告新政官僚結成朋黨,欺罔專權。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執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全都被貶職出朝。對於范仲淹、富弼的貶謫,韓琦挺身而出,據理辨析,但沒有結果。三月,韓琦也因陳述十三條理由,支援尹洙反對修建水洛城(今甘肅莊浪)而被貶出朝,罷樞密副使,以資政殿學士出知揚州。至此,主持慶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暫的“新政”以失敗告終。
韓琦與狄青狄青(1008~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出身貧門,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於騎射,人稱“面涅將軍”。
狄青
韓琦任知州兼安撫使官員,狄青任定州副總管,以宋朝的官制,狄青與韓琦當時的品級相當,但由於宋朝以文治武,同級別下,武官要比文官低一級。一次,狄青的下屬焦用因為犯錯被韓琦抓了,狄青得到訊息後趕去求情,他站在臺階下,韓琦居高臨下,狄青說:“焦用跟著我出生入死,作戰勇猛,是個保家衛國的好男兒。”沒想到韓琦聽後卻不以為意,大聲譏笑道:“區區一個武夫算什麼好男兒,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名者才是好男兒。”說完就讓手下殺了焦用。這件事一直讓狄青耿耿於懷,他經常對人說:“我的功勞比韓琦大,差的只是一個進士出身而已。”
韓琦去世熙寧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進行變法。九月,頒行“青苗法”。三年二月,韓琦上疏反對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不論貧富,一律按戶等配借青苗錢,上三等戶及坊郭大戶本是兼併之家,也可貸給青苗錢,這種做法根本不能“抑兼併、濟困乏”。神宗看了韓琦的奏疏,一度動搖了變法決心。而王安石將韓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條例司”,逐條批駁,並公佈於天下。後來韓琦又上疏,申辨愈切。
韓琦
此後,韓琦還對“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對意見。針對遼朝利用宋朝與西夏戰爭和國內危機時要求割讓領土,韓琦也表示應該拒絕遼朝的無理要求,獻策加強防範,增強對遼朝的軍事準備,用武力抗擊侵略,洗雪舊恥。
熙寧六年二月,韓琦還判相州,第三次為官家鄉,終於實現了“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的願望。
熙寧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神宗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勳”。諡忠獻,贈尚書令,配享英宗廟庭。後遺作編為《安陽集》。韓琦“相三朝,立二帝”,當政十年,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
韓琦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
-
3 # 作家恩出
韓琦公元1008年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祖父、父親分別在北宋擔任過知府、諫議大夫的官職。韓琦很小就勤於學問,胸懷大志,雖然小心謹慎寡言,可身材高大,周邊小孩子們一般無對手,所學文采更是受到先生看中。公元1027年考中進士,同時名列第二名榜眼,因此格外博人眼球,很快就在地方擔任官職,公元1036年入朝做了司諫。韓琦為人素來剛正,此後更是打擊朝中不法官臣,當時宰相陳堯佐等4人同時因韓琦彈劾而被罷免,被譽為是“片紙落去四宰執”。他大力打擊權貴營私舞弊之行為,當時的名相王曾對他十分褒讚。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稱帝,與宋朝摩擦不斷,韓琦不避親疏,大膽舉薦范仲淹負責邊防事宜,並親自前往邊境,與范仲淹共同謀劃軍事策略,但由於韓琦用人失策,部下草率大意,深入敵腹,被西夏擊敗,韓琦受到降職。後來兩人成功抵禦了西夏的入侵,以至邊地流出“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的歌謠。
公元1045年韓琦推新政“慶曆新政”遭到以當時宰相晏殊等守舊勢力的反對,失敗後被貶出京,直到公元1056年再次入京被拜為宰相。以後又被貶又用,一連三次為相。公元1073年返鄉,1075年病逝,享年68歲。
-
4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韓琦,用宋仁宗的話來講——韓琦性直。
韓琦性格“直”,韓琦的“直”是對目標物件而言的,不是不顧大局的直,也不是莽夫那種直。
宋夏戰爭西夏前期一直對北宋稱臣,一直到李元昊,李元昊稱帝,對宋朝大舉進攻。當時宋夏邊境上有四名主帥,分別是韓騎、王沿、范仲淹、龐籍。
其中韓騎、范仲淹、龐籍三人都人便宜行事之權,這三人算是文臣中最熟悉戰事的大臣,尤其是范仲淹,他主政西北期間發現狄青與種諤二名帥才。
宋朝有一個傳統,就是一個防衛區,或者一支軍隊有四五名主帥,且相互不統率。與西夏交戰地區也是如此,但好在范仲淹年齡,威望比其它三人大,其它三人比較配合范仲淹工作,所以才沒出多大事。
西夏軍在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進攻,並在三川口大敗宋軍。當時韓琦就主張全軍出擊,與夏軍決一死戰。范仲淹則比較保守,主張持久防禦,在加強軍備的前提下,乘便擊討,不贊成深入敵境的進攻戰。
結果仁宗圖省事,想一鼓作氣擊敗西夏。就有了韓琦好水川之敗。
慶曆元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十萬大軍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直逼懷遠城(今寧夏固原西)。韓琦聞訊,急派大將任福領兵一萬八千人,前往抵禦。臨行前韓琦說“荀違節制,有功亦斬”,直接限制任福的活動範圍。
然後好水川一戰,宋軍死了六千人。韓琦事後往戰場上趕時,“全師陷沒,魏公(韓琦)還至半途,亡者父兄妻子數千人號於馬首招魂,而哭聲震天地。魏公不勝悲憤,掩泣,駐馬不能前者數刻。”
韓琦這才轉身范仲淹的防禦之策,面對宋朝的烏龜政策,西夏國小力微,很快就妥協和談——向宋朝要錢稱臣。
當時宋朝流傳這樣的話——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話只有後半句對,不過韓琦很直,他自己犯的錯,他認。
當宰相期間之後韓琦與范仲淹一起主持過“慶曆新政”,很快失敗,外放地方,做了很多年的地方官。於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韓琦被召還為三司使,然後再任樞密使(最高軍事長官),再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韓琦是在宋仁宗後期當上宰相的,他就要面臨選太子的問題,因為宋仁宗沒有兒子。時任諫官司馬光也上奏勸仁宗早立太子,韓琦藉著這次時機,讓宋仁宗的養子趙曙當上了太子(先皇子後太子)。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即帝位。
這就出了問題,宋仁宗的皇后,也就是現在的曹太后,對不是自己親兒子的宋英宗有不滿(她沒兒子),二人有矛盾。
趙曙沒當太子之前,還是一個Sunny的少年,每天無憂無慮地玩,何況他也不想當太子。結果被人推上去了,當了皇帝后,面對曹太后的影響,他選擇了退讓,也就一直生病。甚至在某日,宋英宗在宮內喊道;“待殺我(有人要殺我的意思)。”韓琦馬上讓宮人扶英宗下去休息,並嚴禁訊息外傳。
之後與歐陽修等大臣,找曹太后。因為韓琦知曉英宗的心病是曹太后。
韓琦對太后說;“臣等只外面見得官家(指皇帝),裡面保護,全在太后。若官家失照管,太后亦未得安穩。”
我們這些大臣只能在宮外保護皇帝,宮內的事就要靠太后。要是皇帝失了照管,太后也不會安穩。這就是明擺了警告太后,皇帝死了,你也不能安穩。
太后相當吃驚,反問道;“相公是何言語?自家更是用心。”
相公你這是什麼話,我是皇帝的母親,自然會用心。
韓琦繼續提醒,“太后照管,則眾人自照管。“
太后這樣做,底下的人也會這樣做。這就是提醒太后約束手下奴才。
韓琦這話,讓同往的大臣心裡發怵。出去後,大臣問韓琦;”語不太過否。“是不是太過了。韓琦迴應道;”不如此不得。“
當宰相怎麼“殺人”
曹太后臨朝期間,英宗還說不上話。這時就是一名叫任守忠的人交通上下,當了宣政使,司馬光等一班大臣上書,要殺了這名走後門的人,英宗看了奏摺,也同意,但奈何大權在曹太后手中,英宗下不了命令。
這時韓琦就拿出空頭敕(填上字,就可以發了),把任守忠叫過來,直接對他說;“汝罪當死,貶保信軍節度副使、蘄州安置。”。就當著他的面,在空頭敕上填字,發配蘄州安置。這操作直接驚呼一眾大臣。
韓琦更牛的是,逼曹太后還政於英宗。因為英宗並不是一個強勢的皇帝,即使是當了皇帝,還是曹太后聽政。英宗對韓琦的操作也是這樣說的;
“英宗動色曰:‘相公苦崇母后,豈是好事?’公曰:如不以此,豈肯放下?所放下者大,此何足惜”
當然,為了打消曹太后的的害怕心理,韓琦讓英宗封自己的生父生母為王,稱仁宗為皇考(父親),並勸英宗要對太后盡孝。
英宗又對韓琦說:“太后待我無恩。”韓琦勸慰道:“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耶?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者哉。”
韓琦為使太后與皇帝和睦,舉了舜帝的例子。其實就是努力消除二者的矛盾,不要讓它影響朝局。這話英宗是聽進去了。
但英宗命也不長久了,韓琦又勸英宗早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宋神宗。
某次,英宗病久。韓琦就向還未上位的宋神宗趙頊說;”願大王早暮在上左右。“神宗此時還不明白韓琦在說什麼,神宗說;’陪在父親身邊是身為兒了的責任。“韓琦再說;”我不是說這個。“後面是神宗感悟而去。
顯然,韓琦又做好了皇帝死亡的準備。
對王安石變法韓琦是反對變法的那一派。也因為在宰相位子上待久了,被人彈劾了,直接辭職。但神宗對這位老臣異常尊敬,待韓琦上賓,神宗就問韓琦;”您與王安石政見不同,這是為什麼?“當時正在變法時間,無論是同意與不同意,必然會被新舊二黨攻擊,所以韓琦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當年仁宗皇帝立先帝為太子時,王安石也有異議。”
韓琦不愧是老薑,直接反擊王安石。神宗將這話告訴王安石時,王安石馬上回應;“方仁宗欲立先帝為皇子時,春秋未高,萬一有子,措先帝於何地?臣之論所以與韓琦異也。”
不過韓琦也僅限於此,並沒有繼續反對變法。畢竟此時的韓琦62歲了,沒多少時間了。
另外韓琦對王安石也有一段故事。
當時韓琦在外地主持工作時,王安石是他的手底下官員。不過王安石學習異常勤奮,經常學習到深夜,第二天又急忙忙的跑去上班,而且不修邊幅。韓琦看到年輕人這樣,以為他花天胡地去了,就對他說;“君少年無限,不可自棄。”王安石行行禮,待人走後,說了一句“韓公非知我者”。後來,韓琦知曉王安石有才學,就想收到門下,但王安石不願意。
不過王安石對韓琦還是異常尊敬。
用司馬光的話說“琦實有忠於國家之心,但好遂非,此其所短也。”這裡的遂非,指的是堅持﹑掩飾錯誤。
韓琦性子直,有一股不到黃河心不死的衝動。對西夏的戰爭,其它人主張守,就他主張攻,打輸了,才承認范仲淹是對的。對於曹太后影響英宗,也不掩飾,直接說英宗沒了,您也不得安穩,性格極烈。對於任守忠私上高位,也是直接開敕,發配蘄州。這種強有力的手段,非極自信的人不可能做的來,所以司馬光說韓琦“遂非”,普通話就是性格“直”,一往無前的直,只有慘敗,才可能承認錯誤。
回覆列表
宋代的文人牛,牛到如何的程度?我想很多人都瞭解這一點,自宋真宗那首“勸學詩”的流傳開始,文人墨客就已經站在了歷史高位,在龐大的文官群體中,曾經有這麼一個人,以“東華門外唱名為好男”這句話,在北宋的歷史上留下深深的痕跡。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人,就是一代名相韓琦。韓琦在北宋歷經三朝,政績斐然,在民間聲名甚好,如果不是之前那句曾經羞辱狄青的話,可謂是標準的道德完人。這個性格耿直的文官首領,出生於一個普通官員家庭,幼年即喪父,由於母親身份的低微,出身不是很好的韓琦在幼年屢受欺辱,但韓琦耿直不服輸的性格,註定他不會低沉下去,在一次次棒打和教訓後,學堂中的子弟皆被馴服,雖然韓琦年齡最小,但身材高大的他,已然成為眾多幼童的老大。身手不凡的韓琦不光打仗厲害,他的學問更是了得,小小年紀便將文章講的條條是道,這也讓學堂的先生特別喜愛,常常在課餘多加指點,韓琦的學業也在這樣的環境下突飛猛進。正是因為韓琦的出類拔萃,讓他的其餘兄長另眼相看,開始重視起這個庶出的兄弟。
多年的苦學不綴,讓韓琦胸有乾坤,公元1027年,不及弱冠的韓琦,在仁宗天聖五年科,憑藉自身的才華高中進士,並且成績名列前茅,他正式的成為了北宋的官員。這個正直又為的年輕人,將一腔熱血融入到造福國家百姓中,他與大多進士出身的同僚一樣,首先的職位便是外放為官,由於才幹出眾,幾年後便升為司諫官,這個官職也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言官。
在他的任期內,充分發揮了一個鬥士的作業,以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直言官員不法,彈劾當朝宰相。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由於當年天災頻繁,朝中重臣兩相制約,無人願意承擔責任,憤青韓琦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前,痛斥宰相集體毫無能力,任由災禍加重民間疾苦,尸位素餐。最終四位宰相同一天被罷黜。韓琦一戰成名,耿直忠勇的名氣大盛,民間直言韓琦是“片紙落去四宰執”,名相王曾更是稱讚他:“今言者不激,則多畏顧,何補上德?如君言,可謂切而不迂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如今言官都不幹活,多是畏首畏尾的人,這樣的話誰能矯正皇帝的不足,像韓琦這樣,才是切中要害不迂腐,是國之棟才。這些口碑盛讚讓宋仁宗對他刮目相看,很快,韓琦的職位又一次變動。
那一年四川大災,莊稼久不見雨水,致使饑民無數,韓琦領旨知兩府安撫使,由於北宋當初奪取後蜀時,犧牲了很多中原兵,宋朝在之後的幾十年裡,一直在四川設重稅。這次大災後,地方官員畏縮擔責,不敢輕易開倉放糧。韓琦走馬上任後,立即宣佈開義倉,又在各災區舉粥棚,救活難民無數,這些終於吃上飽飯的災民,終於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紛紛在官衙外叩首伏地,稱讚韓琦救活蜀地一百多萬良民。經此一事,韓琦的鋒芒耀眼而出,這個心繫百姓的好官,任誰也不會抹殺他的存在。
任何道路都不會是一隻平坦,在四川讚譽而歸的韓琦,馬上接到新的任務,由於他之前的優異表現,仁宗皇帝把這顆犀利的棋子放到了陝西,職位是知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我們的牛人韓琦欣然領命,在這裡他遇到了安撫使夏竦,也遇到了另一個安撫副使,這個人成為韓琦生平的重要知己,他就是范仲淹,一個被稱作道德模範的大宋重臣。而韓琦也來到了他幼年嚮往的邊塞,這個自小便立下宏偉志願的人,終於有了治國平天下的機會。
但事與願違,由於邊防經驗和軍事領域的不足,韓琦與范仲淹幾經反轉,被西夏軍牽著鼻子走,“好水川”大敗後,雖然韓琦並未領兵作戰,但分配將領排程均為韓琦,責任可謂不小,經過這次戰敗,這個未來北宋的宰相被貶作他用。我們可以想象韓琦當時的心情,一腔熱血換回來損兵折將,這讓韓琦心痛不已,在歸家的路上,幾千陣亡將士的家屬圍在道邊,紙錢飄落哭聲撼天,韓琦掩面而泣,這個耿直漢子羞愧難當,無地自容。
自此,在宋夏邊界流傳著一句話:“夏竦何足聳,韓琦未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