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仙人玩遊戲

    這就是人性的黑暗,你說打吧,還不能打贏,打贏了怎麼辦,三個皇帝同時上朝嗎,說是選擇,其實是沒的選,因為你不能打贏啊,因為他們不能回來啊

  • 2 # 歷史神秘人

    北宋滅亡後,南宋的高宗初期還是很猛的,那些著名的抗金將領,如岳飛,韓世忠,宗澤等人戰場節節勝利,壓制了金朝囂張的勢頭。岳飛他們一直要收復失地山和,可是高宗死活不願意,出賣國家利益和金朝達成議和,殺了岳飛,保住了皇位。高宗那樣做真的凸顯了人心陰暗的一面,當然還有當時的局勢的因素。

    高宗趙構被打怕了,不想打了,而且趙構也沒錢繼續打下去了,不如議和算了。看表面的資料南宋軍力的確夠牛,岳飛宗澤等人率領的軍隊就有百萬,想收復失地還是有可能的,可是要考慮到百萬軍隊的後勤開銷就是和巨大負擔啊,趙構實在沒錢打下去了。前線的岳飛是打的很爽,可是軍餉糧食,武器裝備都是趙構想辦法籌集的,你們打的越爽,錢花的越多越快,將領是不用擔心錢糧問題,可是趙構卻頭疼啊!那麼多開銷,南宋剛建立,實在沒錢花了,前期的戰爭都花完了,後期去哪裡找錢啊!北宋的財富都給金朝搶去了,戰爭時代,籌錢實在難啊,所以岳飛等人說要收復失地,能不能收復不敢說,可是軍餉一定要出,實在沒錢了,也就打不了啦!所以趙構不打了,何況趙構被嚇怕了,甚至被嚇得性無能,不敢惹金朝,所以最後議和算了。

    趙構不收復失地,屈辱議和,這樣做,無非就是要保住自己的皇位啊!金朝可是把趙構的哥哥和老爸抓在手裡的,這對趙構就是致命的武器啊!你趙構想打是吧,想要收復失地,那好啊,把我逼急了,我把你的哥哥和老爸放回給你,看你怎麼辦呢!如果老爸徽宗和哥哥欽宗回來了,那趙構就尷尬了,皇位算誰的啊,誰做皇帝就是個問題啦!趙構本來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的,只不過北宋的皇族被一鍋端了,只剩下趙構一個人,所以大家就跟著趙構混,心裡是不認可趙構這個皇帝的。沒想到金朝沒有殺徽宗和欽宗,就是留著來威脅趙構的,再說岳飛等人也是希望欽宗徽宗能回來的,到時趙構就可能被拋在一邊了,皇位就沒他的事了,這多難受啊!出於私心和權欲,趙構不能把金朝逼急了,收復河山的不要想了,首先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皇位。趙構就和金朝議和啦,割地賠款,贏得了金朝承認他這個皇帝,當然私下裡也許趙構還想金朝幫弄死他老爸和哥哥呢,當然金朝沒有傻瓜那樣做,時不時的用此要挾讓趙構給錢多好啊!金朝該得到的都得到了,趙構也如願得到皇位了,大家都好,也就議和了嘛,戰爭不就是政治的延伸嘛,政治就是妥協嘛,大家都有好處了,何必要打下去呢!

    其實高宗的私心是屈辱議和的最關鍵因素,皇帝誰都想當啊,對趙構來說,為了皇位,什麼都可以犧牲的,割土地,賠錢,送女人算什麼啊,自己還有半壁江山可以享受嘛,至於他人怎麼想,無關重要了,君權社會就是那樣,一己之私往往決定了很多事情!

  • 3 # 西樓飲月

    宋高宗趙構(公元1107年6月12日~公元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因其曾以莫須有之罪名冤殺抗金名將岳飛,在南宋已降的歷朝歷代,趙構的風評都不佳,被視為軟弱無能的投降主義者。

    然而事實上,與一般人的印象不同的是,趙構其實並非是個貪生怕死、昏庸無能之輩,至少早期不是。相反,史載趙構天性聰明、博聞強記,且酷愛武藝,能“挽弓至一石五斗”,堪稱文武全才,而且膽識過人。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春,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宗望領軍,一路勢如破竹,克燕京、渡黃河、直撲汴京(今河南開封),將北宋皇城圍了個水洩不通。然後要求宋廷以親王為質,與宰臣同往軍中議和。宋史謂康王趙構“慷慨請行”。(這一點有爭議,有說是迫不得已的。但我以為就算不是出自本意,趙構能夠認清形勢主動請纓,也算得上是有膽有識了)。其後趙構在金軍大營中的表現堪稱完美。以至於完顏宗望誤以為他是頂包的,要求宋欽宗更換人質,趙構由是得以逃出生天。關於宋史中頗富傳奇色彩的這一段。史家的評論中充斥著陰謀論的調子。大體是說趙構的臨危不懼是杜撰出來的,實際上那只是完顏宗望和趙構聯手佈下的一個局云云。不過這並非本文要討論的重點,故此按下不表了。總之,這一次入質金營算是為趙構撈足了政治資本,使其一躍成為皇族新星。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再度南下的金軍攻破東京汴梁,徽欽二宗北狩。趙構隨即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皇帝位,建立南宋。趙構主政前期任用岳飛、張俊、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抗擊金軍,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大宋王朝一派中興之相。題主說趙構上位之後,南宋有實力與金一拼,大約就是指這一時期吧。那麼宋高宗為何會在形勢大好之際不思進取、一味求和呢?我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地用一句軟弱昏庸來解釋。

    首先,在北伐的政治綱領上,宋高宗和主戰派將領之間有著不可說的巨大分歧。岳飛等人打著“還我河山”的旗幟,終極目標卻是要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宗、一雪靖康之恥。而對於宋高宗來說,抗金首先是自保,北伐的最大願景止於收復大宋故土。他是絕不會願意宋軍深入金人腹地,迎回被囚禁的前兩任皇帝的。因為他深知,父親和哥哥回來後他這個皇帝可能就不再是那麼名正言順了。不能不說他的顧慮是有道理的,看看被瓦刺俘虜的明英宗回到北京後代宗的下場就知道了。但是這一點卻是不能明言的,他無法公開爭取武將們的支援,進而達成統一的行動綱領。在終極目標上的不一致,決定了他和主站派之間的同盟只能是暫時的。在攜手度過最初的危局之後,雙方必然會以分道揚鑣告終。

    其次,對於能否戰勝強大的金國,宋高宗心裡是沒底的。趙構在即位之初被金兵攆著一路南逃,常有朝不保夕之虞,甚至一度躲到海上漂流了幾個月。金軍的強大無疑令他印象至深,甚至可以說還很畏懼。時過境遷,彼時的趙構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慷慨赴難的少年英雄了。坐上皇帝的寶座後,趙構想得最多的應該是如何守成。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必須考慮軍事行動失敗之後的惡果。同時,與只關注區域性戰役勝敗的前線將領不同,身為總攬全域性的大BOSS,宋高宗不能不為對金作戰帶來的巨大消耗感到憂慮。事實上,為了支撐連年的征戰,朝廷不得不加徵賦稅。沉重的負擔已經在南宋內部激發了多起民變。小股的農民起義軍雖然尚不足以動搖帝國的統治,但它不可能不引起趙構的重視並重新審視與金人作戰的利弊得失。

    最後,對武將的猜忌也決定了趙構是不會放手讓他們北伐的。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決定了趙構對武將有著天然的不信任感。而“苗劉兵變”則重重地加深了這種不信任感。事情發生在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那時趙構還在率領群臣一路南逃,先是去了揚州,而後又逃到杭州。正是在杭州期間,隨駕的將軍苗傅、劉正彥因為不滿趙構的寵臣康履和王淵,發動兵變逼迫高宗退位,立其幼子趙旉為帝,由隆祐太后垂簾聽政。雖說這次兵變一個月後就平息了,趙構也重新登上了皇位。但它無疑已在趙構心中深深地埋下了武人不可信的種子。所以,與大金南北對峙的格局一旦形成,在宋高宗趙構的心目中,對自己最大的威脅就已經不再是金兵而是手下那些驕兵悍將了。在這種情況下,與金人議和成了宋高宗最好的選擇。為了促成和議,趙構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張俊等三大將的兵權,最後甚至處死了位列“中興四將”之首的岳飛。北伐的光榮與夢想隨之灰飛煙滅,南宋自此基本只能採取守勢、偏安東南了。

  • 4 # 無氣倒被人欺

    宋高宗上位後的實力僅夠自保,什麼時候能夠跟金國一拼?然道拼完了後就等著亡國嗎?現在中國的實力難道不夠跟美帝一拼?為什麼還要被美帝壓制呢?小百姓站著用嘴喊殺啊,拼啊的最輕鬆了,連汗水都不需要付出。但上位者不行,需要全盤考慮的太多了。

  • 5 # 歷史課課代表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雖然說宋高宗趙構身為一國之君王,手中捏攥的是南宋百萬人民的福與禍兮,但是畢竟也是血肉之軀、情志之身,終將也難逃自私自利這道人生難坎,面對著當時“東北之大金,西北之西夏,後又迅猛之蒙古”,生存在這弱肉強食的時代,宋高宗趙構即使在面對大有優勢的戰勢情況下,也沒有膽子踏出他這建安朝廷的一畝三分地。其實,關於當時趙構屈辱服軟、妥協求和於金國的內在原因不是我們後世人所想象之簡單……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不知道大家可曾還對這句話有所熟悉嘛?這句話是在《精忠岳飛》中,趙構在岳飛以“莫須有”之罪,冤死風波亭之後而有感而發的,這算是趙構身為君王最終勇於認錯的一個表現,但是恰恰也證明了岳飛冤死的真正原因,而這“鞠躬盡瘁、誓死報國”嶽鵬舉的冤死卻也正是宋高宗當時即便在有優勢的條件下,卻仍然重蹈覆轍、屈辱求和的內在原因。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為何宋高宗還要為了一己之私重新再走一遍15年前、公元1127年“靖康之恥”的屈辱之路呢?

    其一:民族大義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

    當時在趙構以宋高宗二次定都建安(今南京)時,南宋便一直都以“偏安於江南一隅”來被世人所詬病,也許早期剛剛登基上位的趙構還一心想著“北上覆闢,迎還二聖”的,但是隨著趙構執政時間的延長,此人便與之前的胸懷大志而大相徑庭,身為一國之君,他開始了對安逸享樂、偏安一隅的留戀,所以在當時以岳飛和韓世忠等四路大軍浩浩蕩蕩北上進軍時,儘管百戰百勝,北上跨過黃河、昔日失地皆數收復之時,南宋小朝廷卻在支援上“節節敗退”,一日不如一日。岳飛等人想的是“收復失地,迎還二聖”,而遠在建安的趙構卻想的是“二聖”迎還回來了,他該何去何從?在面對民族大義和個人私利時,身為皇帝的趙構毅然決然選擇了一己之私。

    其二:不是不想打,錢從哪裡來?

    歷史教科書上告訴我們:兩宋時期在整個封建時代來說都算是經濟發達的階段了,但是我們迴歸南宋現實,立足於南宋初期這個階段來思考一下:①每年向遼國、金國、西夏所進貢的“歲幣”不計其數,“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屈辱賠款的數字實在大的嚇人;②南北兩宋積貧積弱、由來已久,“三冗”現象問題極其嚴重,朝廷每年收上來的稅收大都要用在國內,這筆花銷也是不可避免;③要不是趙匡胤打下的家底國基厚實,後世皇帝早就“富不過三代”,將家底敗光了,在皇帝花銷這方面上,的確也是不可小覷的一筆鉅款;④兩宋時期,連年征戰,國破家亡,戰火不斷,在軍事開支上,更是一個無底洞。綜上,就算趙構想打,也得考慮經濟實力。

    有時候我個人在想,如果岳飛他們這群人真的能夠遇到一個深知民族大義的明君的話,那該有多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防治花生瘡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