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痴心英雄kuk
我是對歷史感興趣的痴心英雄,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吳三桂,在投降滿清之後,被封為異性王,地位不可謂不高,雲南之地賦稅悉由自取,權利不可謂不大,兵力十餘萬且都是百戰老兵,實力不可謂不厚,為什麼被康熙旦夕覆滅呢?
其一,吳三桂投降滿清,在當時的狀況下可以理解,問題是他充當鎮壓南明的馬前卒,提兵至緬甸親手殺死了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被雲南廣西百姓深恨之。
其二,明末經過農民起義及滿清入關,人心思安,康熙政府輕徭薄賦,爭取民心,老百姓不願意再經歷戰爭的磨難。
第三,吳三桂是以一隅敵天下,他所能夠借重的戰爭資源,遠遠比清政府小很多,所以雖然吳三桂在戰爭初期憑藉反清復明的口號,獲得了一些優勢,但是很快就覆亡了。
-
3 # 歷史微探索
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的確是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清朝政府一記重拳,而且在發動三藩之亂的前期也是打的清軍節節敗退,一時間吳三桂的勢力遍及數省之廣,另外各地反清勢力,投機派也紛紛揭竿而起,趁勢撈取利益,那麼如此轟轟烈烈,如日中天的大好局面,吳三桂又是如何把他玩壞的呢?最終導致失敗的呢?
三藩勢力分佈
目標不明確,意志不堅定首先吳三桂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起兵目標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其實吳三桂起兵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反對裁撤藩王以求自保,因為吳三桂知道,一旦沒了牙的走狗,最終的命運不是歸於平凡就是慘遭烹煮,而這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吳三桂起兵的目標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求一個裂土封王,世代永襲,所以他在面對清軍的時候,一方面展示自己的肌肉,自己強大的實力,一方面又不想做得太過,又想與清朝談判,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面對事不可為之際,又直接稱帝,想著一門心思幹到底,所以說在這種沒有一個明確堅定的目標,面對對手時還心存幻想,導致底下人難以全心跟隨,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全部實力,。
不得民心吳三桂起兵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想著藉助民族恩怨為自己拉攏到一批支持者,但是明朝最後的根基就是被他挖斷的,而且他在雲南執政期間也只是為了一己私利,而罔顧底層百姓,所以他的這種起兵動機和目的企圖以家國情懷來掩飾的想法,也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壓根得不到民眾的支援。
內部傾軋,各懷鬼胎三藩勢力之初確實如日中天,但勢力組成也是太過於複雜,除了三藩之外還有各地起義勢力,明朝殘餘勢力等等,且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起兵的存在,所以說看是強大的背後隱藏的卻也是不堪一擊,更何況,彼此之間互不信任,勾心鬥角,相互征伐,嚴重削弱了反清實力,給了清朝逐一擊破的機會。
吳三桂劇照
綜合實力對比差距以數省之地對抗整個天下,在經濟,軍事等等各個方面來說,差距都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清朝政權在歷經多年的經營之後,已經相對趨於穩定,因此這種硬實力上的對比,吳三桂是不如清朝的,而時間拖得越久這種差距就越大,就如同三國時期蜀漢面對曹魏政權一般,即便說吳三桂此刻是加強版的蜀漢,但名聲以及人才上的差距抵消了這種優勢,所以說以一隅之地對抗整個天下,實力對比差距很大。
另外,吳三桂年老體衰,精力不足也未嘗不是其失敗的原因所在。
-
4 # 鄭說豫見
吳三桂老了,死的太早了。戰爭就是這樣,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將領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餘部眾是因為信服將領,才能令行禁止,攻必克,戰必勝。吳本人就是久經沙場的良將,其敢於反清也是看到清庭能夠與之抗衡的將領均已過世,八旗也有腐化的趨勢,所以無所畏懼。
當時,滿清已入關30年,多爾袞、多鐸、鰲拜,連洪成疇也已經去世,當年金戈鐵馬,縱橫南北的將領,吳三桂可謂碩果僅存。
事實上,吳的用兵極其老道,數月時間即攻略廣西、湖南數省,可惜沒能乘勝擴大戰果,反而幻想劃江而治,給了滿清喘息的機會。再加上吳本人年邁,天不假年,很快掛了。失去了吳三桂的大周,如同失去靈魂的軀體,最終被消滅。
三藩之亂時,吳三桂主要在中線,進軍到湖南,在湖北附近與滿清對峙,吳三桂忌憚滿清騎兵在中原陸地的優勢,不願冒險渡江與八旗對戰。但吳三桂指揮軍隊,在湖南永興兩戰兩勝,重創廣東八旗主力,中線表現的相當搶眼。直到吳三桂去世仍有很大優勢。
但吳三桂在西線、東線的盟友特別不給力,西線王輔臣起事後自顧不暇,在漢族綠營兵攻擊下選擇投降。東線的耿精忠,進軍浙江,而臺灣的鄭氏政權卻偷襲後方,反清聯盟自亂陣腳,導致東線瓦解。
在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的表現已經不如綠營了。以趙良棟為代表的綠營將領,年齡資歷都不如吳三桂,卻是新崛起的將星,不僅打敗老將王輔臣,而且最終攻克昆明。可以說,三藩之亂是漢族將領的叛亂,而平定三藩之亂的也主要是漢族將領。代表著入關三十年的滿清,已經很大程度上被漢族認可了,或者人心思定,吳三桂的號召力還不如異族的君主。
-
5 # 沉沉相殷
錯誤的估計了形勢,準備不足,隊友掉鏈子,自身實力不夠,沒有銳氣和必死之心,軍事和政治上的戰略錯誤,不的民心,手下沒有好的將領。
-
6 # 說的哪有唱的好聽
吳三桂這個人一言難盡,只是一個皮夫之勇的將領。首先在三海關抵抗清朝也沒有什麼突出貢獻,如果當時聰明完全可以靠和清朝的協定,就可以奪李自成江山。他沒有,他只是當了清朝的一條狗,這就說明他的智慧不行。第二,到雲南他沒有給自己留後路,直接把南明滅亡了。想當初,曾國藩許多次都可以消滅洪秀全 他沒有,因為知道洪秀全滅了,也可能就是自己的末日,所以曾國藩對洪秀全都是圍而不攻,直到時機成熟。而吳三桂本來可以讓南明一直存活,直到需要消滅的時候才動手,給自己創造機會,他沒有。第三,吳三桂在最不恰當的 ,兒子還在清政府的時候造反。這樣就不可能放開手的同清朝幹,只敢打到長江。吳三桂是自己不行,參謀也不行,所以康熙能打敗吳三桂不是清朝康熙有多厲害,而是敵人吳三桂太傻,他的滅亡也是必然的!
回覆列表
吳三桂的造反,對清朝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挑戰,如果處理不好,整個清朝都會面臨滅頂之災。
在叛亂初期,吳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清朝的半壁江山,清朝大半領土都落入他的手裡,而且此時他手中掌握的兵力更是清朝的兩倍之多,但出乎意料的是,最終吳三桂還是被康熙打敗了。
雖然吳三桂的失敗在意料之外,但其實也在情理之中,他舉兵後的所作所為就註定他會失敗,而且最後他竟然與天下為敵,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首先,吳三桂在戰略上就有了一個很大的失誤,因為他想的不是統一天下,重新建立大明朝,他想要的只不過就是和清朝劃江而治,平分天下。
在叛亂之初,吳三桂迅速佔領了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與清軍形成了隔江對立的戰略態勢,如果吳三桂能夠一鼓作氣繼續帶兵渡江北上,完全有可能也有機會繼續侵蝕清朝的領土,將戰線不斷向北推進,甚至可以打到北京城下滅亡大清朝。
但是吳三桂他依然只想繼續保有對於長江以南的統治,並不想統一全國,因此吳三桂停下了北伐的腳步。而他這一停止給了大清王朝和康熙皇帝喘息之機,康熙帝一面假意與吳三桂議和,另一方面立刻組織兵力進行防禦,而吳三桂也因此錯過了滅亡大清朝,一統天下的最佳時機。
其次就是盟友的牽制,吳三桂的兩個盟友耿精忠和尚可喜就是“豬隊友”,他們不但不能助吳三桂北伐,反而還給吳三桂拖後腿,致使他無法全心全力進行北伐。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是“三藩之亂”,但實際上吳三桂自始至終都是在單兵作戰,尚可喜和耿精忠由於軍隊兵力過少,戰鬥力不足,所以他們對吳三桂所能提供的呼應和支援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尤其是耿精忠,他不但不能支援吳三桂,反而還需要吳三桂對他進行戰略支援,因為他除了要面對康親王傑書帶領的清軍外,還要面對臺灣的鄭氏集團,最終在兩面夾擊的情況下,耿精忠還是投降清朝了,這對吳三桂部隊士氣絕對是一個打擊。
而且除了耿精忠、尚可喜拖吳三桂後腿外,吳三桂的舊部王輔臣也是一個兩面派,他時而降清,時而降吳三桂,模稜兩可的態度讓吳三桂徹底陷入了獨自面對清軍的戰略境地。
還有就是吳三桂叛亂時非常不得人心,除了軍隊對他進行支援以外,百姓很少支援他的叛亂行為。
吳三桂發動叛亂的時,清兵已經入關近三十年,大清朝的建立也已經十多年了,此時的天下已經逐漸穩固,百姓也接受了滿清政權的統治和治理,這個時候天下百都在想著維持平穩的局面,恢復社會生產,過上好日子,誰也不願意再次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戰爭中。
而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起兵造反,發動了“三藩之亂”,這一舉動重新將天下百姓拉入到了戰爭的泥潭之中,這使天下百姓根本不支援他的叛亂行為。
而且吳三桂在發動叛亂之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人唯親,雲貴地方官場早已成為他的一言堂。再加上他為了叛亂不斷加收賦稅、充軍擴營,極大的增加了百姓負擔。這使得吳三桂非常的不得人心,再加上吳三桂起兵之後,一路上燒殺擄掠,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失去民心、沒有百姓支援的吳三桂註定是會失敗的。
而吳三桂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衡州稱帝,這一行為得罪了天下萬民,他此時的形象不再是一個“反清復明”的英雄,而是一個利慾薰心的反賊,所以他和天下所有人都站在了對立面上。
由於吳三桂先前為滿清滅掉南明朝廷立下汗馬功勞,所以吳三桂在廣大南方地區的百姓和士大夫階層中名聲非常的差,而他起兵後打出“興明討擄”的口號,更讓人覺得啼笑皆非,非但沒有獲得支援,反而受到了極大的排斥。
而公元1678年,吳三桂在臨死之際,選擇冒天下之大不韙,竟然在衡州稱帝,進而再一次拋棄了對於明朝政權的擁護,也將自己徹底推向了整個天下萬民的對立面,所以他最終造反失敗了。
吳三桂其實是有機會一統天下的,可是機會被他白白的浪費掉了,而且他非但沒能統一天下,還留下一個“漢奸”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