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界微塵
-
2 # 踏石留痕
我的朋友老王不打牌,不釣魚。唯一的愛好就是收藏各類酒瓶。
國慶節這天,同事們生拉硬扯,把他叫到了一起,到隆中玩了一天。誰知,第二天,他竟然病了。他星期天,節假日就是開車在各個廢品回收站撿漏兒,撿寶。如果不幹這個事,他不是球痛就是蛋癢。已經是個節假日職業病了!
家裡堆滿了酒瓶,大的30多分高,能裝20斤酒,小的只能裝半兩酒。有青花瓷瓶,玻璃瓶,土燒製瓶,瓦罐瓶等等,琳琅滿目,應接不暇。光酒瓶足有1000多個種類。
他老婆經常抱怨他不幹正事,盡幹些烏七八糟的事。幾十年來,僅買酒瓶的錢就花去了3萬多元,到現在一分錢也沒掙到。前段時間,兒子準備結婚,酒瓶自然不能放在家裡了。他請物業經理吃了頓飯,在小區一個角落裡搭建了一個小房子,花去了12000多元,請了5個搬運工忙了半天,才把酒瓶搬完。又花掉搬運費500元,但畢竟是易碎品,儘管老王反覆叮囑搬運工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但還是壞了十幾個,老王痛心不已。其實,根本沒人惦記他那些破玩意兒,可老王視之為寶,他竟然和那些瓶子蝸居在一起,怕人偷。一個多月後,城管到小區檢查,發現了他的小屋,便責令物業拆除。你說老王倒黴不?無奈,他咬咬牙,在小區裡以年交8000元的租金租了一套80平米的房子,裝酒瓶。老婆為此和他吵了一架。老王一氣之下,就和老婆分居了,和他的酒瓶住在了一起。
總算老天開眼,前幾天,一個收藏大家聽說他的酒瓶多而且很有特色,參觀之後,願出8萬元收購他的藏品。老王本不想賣這些與他朝夕相處的寶貝兒,但自己沒有多餘的房子,只得忍痛割愛。
幾天都沒有看見老王了,有點兒想他,一打聽,他住院了。我到醫院看他,才幾天時間,他老了很多,臉上皺紋明顯多了幾條,頭髮也白了很多,人也瘦了許多。我去問主治醫生,醫生告訴我說,老王患上了精神依賴症,很嚴重!弄不好,會要命的!
唉!酒瓶有那麼重要嗎?
-
3 # 崔教授
他是民國四大公子之一,不圖名利捐半個故宮。張伯駒,字家騏,河南項城人,直隸總督張鎮芳之子。殷實的家境讓他從小痴迷於古董書畫收藏鑑賞,為此不惜耗盡萬貫家財購買頂級國寶,1945年,末代皇帝溥儀被俘,大量珍貴文物散落民間流逝海外,張伯駒聽說天下第一畫卷《遊春圖》要被古玩商人賣往國外。最後他與妻子商量賣了15畝的家宅。如願買下了《遊春圖》。據統計為避免國寶流失海外,張伯駒耗盡了萬貫家財收集了無數的字畫,其中頂級書畫就有118件。1956年張伯駒將自己窮盡畢生所收藏的書畫,無償捐獻給故宮博物館。為感謝張伯駒的付出,博物館決定獎勵他20萬作為補嘗,張伯駒卻婉言拒絕了。最後只要了一個獎狀。
-
4 # 夢幻帶你看故事
我的舅舅村裡有一位曹老師,是著名老中醫,著名書法家,著名收藏家。
有一次我到他家裡看病,他放的縣城樓房不住,偏偏要住老家的土窯洞,說是接地氣。
看完病,去他的窯洞書房看他寫字。正在這時,進來一個老頭,身穿羊皮襖,頭戴羊皮棉帽。
他們倆說起了收藏的事情。但見老頭解開羊皮襖,露出了馬甲。從正面的馬甲裡掏出來各種各樣的銀元。解開馬甲,又從馬甲裡面掏出來各種各樣的銅元,麻錢等。
這些古董們看起來年代久遠,十分珍貴。他們倆談了起來,說一個龍的銀元值多少錢,兩個龍的值多少錢,袁大頭值多少錢,等等。又估價不同朝代的銅元,麻錢值多少錢。
看了會,我學習了不少古錢幣的知識,看得正起勁,曹老師讓我趕緊回家。我知道他們有重要的東西交易了,就知趣地走開了。
-
5 # 講一點民間故事
▂ ▄ ▅ ▆ ▇ █ 精彩回答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馬未都說他很幸運能成為一個收藏家,並且趕上了好時候:在他開始收藏的時候,文物都不值錢,一個碗3塊錢,他寫一篇小說能掙好幾十塊錢,夠買好多碗了;擱在現在,就是寫一本書也未必能買回一隻碗。“我的年齡段卡得可丁可卯,我21歲‘文革’結束,1980年我25歲,25歲到35歲是我狂收暴斂的10年。這10年古董價格長時間是谷底,沒有什麼起伏,持續的時間特別長。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這些藏家,讓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歲的人等他們有能力的時候,這些東西都貴了。”在物求人的年代,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東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經不怎麼收藏了。馬未都見證了人與物之間的轉化,也玩味出收藏界這個領域裡的人生哲學。
馬未都真正開始收藏是回到城裡當工人的時候,後來調入中國青年出版社更加快了他的收藏速度。他當時住在北京西郊空軍總醫院,在東城上班,每天騎車大約需要40分鐘,中間路過釣魚臺國賓館,那附近有個擺地攤賣古董的跳蚤市場。這個市場是非法的,每天6點多鐘擺攤,七八點鐘散攤,馬未都就提前半個小時出門,繞到這裡轉轉,每個月都能買上一兩件心儀的古董。時間一長,就跟這幫人混熟了,他的很多古董知識和交易行規都是從這裡學到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黑水布衣
說到收藏大家,我首先就想到的是民國的張伯駒先生,他真的是毫無私心的收藏大家。
一、名門之後
張伯駒(1898~1982),字家騏,號叢碧,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袁世凱的表侄),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14日生於官宦世家,系張錦芳之子,過繼給他的伯父張鎮芳(河南都督兼民政長)。他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稱為“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是集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於一身的文化奇人。
二、與《平復帖》
《平復帖》距今已有1700餘年,為中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書真跡之一,是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手書。此帖以禿筆蘸墨寫於麻紙之上,字型為草隸書,對於研究中國文字演變和書法變遷有重要價值。
自唐宋以來,《平復帖》流傳有緒,歷經宋徽宗、明董其昌、清乾隆帝、清嘉慶帝、嘉慶之弟成親王、清恭親王奕訢等人之手。民國初年,又入奕訢的嫡孫溥儒之手。
1937年年末,北京的收藏界爆出了一條驚人的訊息:溥儒因母喪銀根匱缺,有意轉讓家藏《平復帖》。收藏界聞風而動,尤其是日本人正在步步進逼。聽聞此訊息,張伯駒怕重蹈《照夜白圖》的覆轍(被賣到海外),他在夫人潘素支援下,毅然變賣了首飾,以4萬元大洋購得《平復帖》。後來,一個古董掮客在日本人授意下,想用30萬大洋索購,被他斷然拒絕:“黃金易得,國寶無二,萬一流落海外,我豈不成了千古罪人!”。
三、與《遊春圖》
《遊春圖》為隋朝大畫家展子虔所作,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這幅珍貴的畫作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畫作。素有“天下第一山水畫卷”的美稱,是中國山水繪畫發展史上繼往開來的里程碑。
1946年,這幅畫出現在長春市,後被北京一古玩店老闆穆石番忱買走。穆石番忱找到北京琉璃廠的玉池山房經理馬霽川,想暗地設法透過滬商將這件國寶級名畫轉手外華人,以獲鉅額之利。獲悉此訊息的張伯駒十分焦急,為了使《遊春圖》不致於落入洋人之手流失國外,在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馬院長的支援下,經張伯駒多方奔走,終於促使中國古玩同業商會出面,作出了禁止將《遊春圖》倒手外華人的決定。
後來,張伯駒又請琉璃廠墨寶齋掌櫃馬寶山與馬霽川、穆石番忱他們疏通,希望用較為便宜的價錢把《遊春圖》買下。最終馬霽川、穆石番忱同意用20條金子將《遊春圖》賣給張伯駒。由此,張伯駒徹底傾家蕩產了、債臺高築了。
建國後,張伯駒一生所藏文物精華,大多數都捐給故宮博物院收藏。啟功曾評價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
-
7 # 遙山清風明月
親戚為人善良,他莊上有個無兒無女的老人,不願意進養老院生活,自己在家,生活又諸多不便,他就經常去照顧他,後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了,他就像兒子那樣服侍他。老人臨終時,讓他幫著挖一樣東西。
按老人指引,他在門前大槐樹旁,挖了五尺多深,挖到一個倒扣的大缸,他輕輕搬開大缸,見缸下鋪著幾層磚,磚上邊有兩把造型精美的銅茶壺:,和兩個雕刻著花紋的銀托盤。老人告訴他,他祖上原是大戶人家,這幾件寶藏原來是他太奶奶陪嫁品,是明朝時期出品,正因為有這些東西,所以他不願意離家。念他侍候他多年,臨死之前,就把這些祖傳寶物送他了。
後來有人說,這幾件藏品價值幾百萬,但是他不賣,他說,我伺候老人時,從沒想過報答,這些東西留給後人做個紀念,告訴他們,人行善事,比金錢更重要。
-
8 # 方寸年華
這些名人的收藏故事我還真不知道,我說一一位集郵前輩的收藏曆史吧,可能說沒有名人那種經歷,很普通的以為愛好者的收藏曆史。
這位前輩已經有五六十歲了,說收藏郵票已經有三十多年了,當時那個年代集郵愛好者是很多的,當時收藏郵票都是需要去郵局排隊購買的,當時集郵愛好者是真喜歡郵票,和現在為了能夠升值購買郵票完全不一樣。當時很多學生放完學就跑去購買郵票,有一些家庭比較困難的購買不起郵票,只能說在郵局門口看著別人買郵票。
回覆列表
嚴格的來說,我也是一個小小收藏家啊,如果不是第一筆買賣失敗的話我會堅持這條道路的!
在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學校的小賣部收椿葉,收古幣,收金銀花。我有個同學有兩枚古幣,想去賣掉,當時賣一塊錢一枚,我外公平時也收,但是業務愛好,我就跟我同學說:“你這銅板賣給我吧,我給你一塊五一枚”,同學一聽當然樂意接受咯。其實我的打算是一塊五收過來,賣給我外公兩塊一枚,這樣我就能掙五毛錢啦!我跟同學約好,明天給他錢,他說好!結果,回到家外公就看了一眼,說這種我有好幾枚了,不要!按理來說,我把古幣還給同學就可以了,也沒事。但是好死不死那天我那個口袋有點破,等我來掏口袋想把東西還給他的時候只掏出口袋裡的一個窟窿…從此我同學就走上了追債的道路,我也走上了逃債的道路,他每天問我什麼時候給錢,我都說請寬限幾天吧!後來那幾個月我就變著法的問家裡要錢,一次五毛或者一塊,有時能問道有時要不到。那四塊錢活活拖了我半年才還上!可憐我第一次就生意就折本折成這樣,以後做生意心理都有陰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