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時大彬
-
2 # 被遺忘的人才
關羽之死時蜀漢政權的一大損失,而且歷史上眾說紛紜,最主要的意見:關羽之死罪魁禍首就是諸葛亮!下面我們先來看看事情的來龍去脈:在劉備奪取漢中稱王后,關羽認為在奪取巴蜀和漢中戰役之中自己沒有參戰,為了表現自己,擅自做主進攻樊城,並水淹七軍,殺龐德,降於禁,威震華夏。卻被東吳的呂蒙白衣渡江,丟了荊州重地,最後也被東吳擒殺。
那麼諸葛亮到時需要為關羽之死負責嗎,這個鍋需要背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關羽攻打樊城有沒有得到命令,答案是沒有!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那關羽為什麼要打樊城呢?一來是因為漢中大戰劉備軍大勝,軍隊士氣高漲,而關羽部隊沒有參戰,迫切希望透過戰爭來證明自己(關羽的荊州兵被稱為劉備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二來是因為當時東吳孫權正在攻打合肥,魏國無法兼顧樊城。三來是因為當時荊州民眾不服魏國統治,發生了暴亂。可以說關羽出兵選擇的時機還是不錯的。但是作為鎮守一州之地的封疆大吏卻“無組織無紀律”擅自出兵,自己不僅丟了小命,更重要的是丟失了戰略要地,對未來蜀漢政權無法壯大埋下了隱患。而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制止關羽呢?因為當時諸葛亮知道自己已經不再像剛進入劉備集團時那樣受重視了!劉備進攻蜀地帶的是龐統,後來攻打漢中靠的是法正,而諸葛亮主要負責後勤工作,也就是徵兵、排程糧草以及出謀劃策等。所以自然無法,也無權去幹涉關羽。也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工作主要是後勤保障,所以在人員調配上自然是無權干涉了。還有關羽性情高傲,更是瞧不起士族階層,而對諸葛亮從開始到最後死也沒有完全服氣,可以說在當時關羽只服劉備,其他人一概看不上。所以即便當時諸葛亮進行勸住,關羽肯定也是不會聽取的!
而在關羽戰敗後,諸葛亮為什麼不安排援軍救援,這裡有2個原因,第一是因為關羽戰敗被擒被殺的過程太快,時間太短,來不及救援。第二是因為關羽之前的戰爭不是在和對方膠著,也沒有提出需要援軍幫忙。而是一直往成都報告的都是勝利的訊息,一會攻打樊城眼看就要拿下,一會是水淹了于禁的七軍,一會是殺了龐德,一會是降了于禁。成都方面沒想到由勝轉敗竟然這麼快!而且當時主要負責劉備軍團軍事的謀士法正已經去世,劉備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替代者,(後來跟隨劉備伐吳的馬良在關羽身邊),這個時候憑評劉備的能力是想不到給關羽派兵援助的。
歷史上有學者指出諸葛亮是借曹操和孫權之手除掉關羽,好保證自己以後可以順利成為蜀漢的2把手。有這種可能,但絕不會是在這個時候。因為諸葛亮成為2把手的目的不是為了專權,也不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為了可以更好的排程軍隊和國家能力,為他中興漢室做好準備,而荊州更是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戰略要地,這個荊州可比關羽重要得多!而且即使諸葛亮想除掉關羽的話,也大可以在日後的工作後找到更好的方法,從而保證荊州要地。
如果說非要給關羽之死找一個負責人的話,那就是關羽自己!可以說關羽之死,一來因為沒有充分認識敵人的能力,過於低估曹魏的防禦能力,也過於低估孫權的軍事能力。二來因為沒有認清當時的政權格局,當劉備取得整個益州時,孫權的最大威脅已經從曹操變成了劉備,而且荊州一直是孫權夢寐以求的土地。三來因為關羽過於傲氣,情商不夠,在攻打樊城時,孫權想讓其子娶關羽的女兒,而關羽不同意就罷了,反而說出“虎女焉能嫁犬子”。
所以說,關羽之死和諸葛亮完全沒有關係,只能由他自己負責!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內容三分實、七分虛,不是歷史。裡面的關羽之死最令人惋惜。關羽的死標誌著蜀漢發展的轉折點,開始由強轉弱。五虎上將也開始凋亡。有人說關羽死是諸葛亮借刀殺人。那麼事實到底是怎樣的,我們就以這個歷史事件來剖析,看看關羽之死與諸葛亮有和關係:
1當時的劉備發展太快,不但得到益州,而且還得到了漢中。而他手下的人才明顯不足,以致於原本他只是帶著龐統入川,而後不得不將張飛、諸葛、趙雲、魏延等人也調過來,因為益州這個地方相對於他所佔領的荊南四郡,要大得多。而且剛剛佔領,根基不穩。
2當時劉吳尚處於同盟階段,並未翻臉(當然諸葛亮和關羽自己都料到東吳不是好惹的,諸葛亮在早些年就已經勸過,然而關羽自大,不將東吳放在眼裡,除了先前的周瑜之外,他是完全不將魯肅、呂蒙和後來的陸遜當一回事的。
3關羽獨擋一面的能力,是劉備軍團中僅次於諸葛亮的,他不管步兵、馬軍還是水軍都能治理的好,和士兵的關係也非常之好。因此他取得勝利的時候,劉備集團並沒能預估到事情的走勢會瞬間翻盤。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缺陷,關羽屬於那種“重兵輕士”型的,對兵卒非常好,對讀書人和將領就非常瞧不起。這就導致了第4點。
4關羽襄樊攻伐戰,前期勝利非常順利和迅速,而這時候,蜀中是非常忙碌的(穩定民心和安頓當地士族、軍隊,制定法令並頒佈、試行、修改,招募人才、考核、任用等等,那時候劉備集團已基本形成一個國家形態,而劉璋留下的諸多弊政,更是需要花大力氣去改正的,以當時蜀中的那丁點人才,你能想象每個人有多麼忙碌),人才明顯跟不上需求。而正因為關羽的性格,搞得荊州官員屈服於他的威壓下,最後一句“還當治之”,更是逼得鎮守荊州後方的將領傅士仁和糜芳叛變。這是所有人沒想到的,就算想到,也來不及了,因為有第5點。
5變化太過迅速,關羽從勝到敗,只有短短一個月時間,益州、漢中的官員根本來不及反應。當時的交通主要靠馬,先不說益州、漢中的部隊來不及馳援,就說劉備、法正、諸葛亮要收到荊州戰況的情報,也必須是探子騎馬來回稟報,一來一去個把月時間,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情況怎麼跟得上?因為交通、通訊的不發達導致的悲劇,不僅僅是一個關羽的襄樊戰役,歷史上是不乏其事的。
6諸葛亮在當時所任的職務,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兼後勤部部長,不是國防部成員,當時的軍事總參謀長是法正,而法正是與關羽不熟的,對荊州部署和吳蜀魏三方的態勢也是沒有多深研究的。更何況他此時還在佈置怎麼提防曹操反撲漢中(在劉備集團看來,曹操才是敵人,孫吳是盟友),因此諸葛亮在軍事會議方面,他只能是一個旁聽者,不能參與制定計劃和部署行動的。(龐統的死導致了這一悲劇,假若龐統還在的話,以諸葛亮總理國內,法正坐鎮漢中指揮,則很可能會派龐統前往協助關羽)
7關羽的進攻並未得到劉備和諸葛亮的指示,他是見到劉備得到漢中之後,自行提兵攻打襄樊的,想在勝利果實上來個“錦上添花”。很多人認為關羽之死諸葛亮得負責任,誤解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這一點,因為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了益荊兩處共同發兵,揮師北上,則天下可定的策略。許多人就認為關羽的行動時符合了隆中對提出的綱領的。其實這就大大冤枉了諸葛,我們看下面:
1)諸葛亮說“天下有變”,這個時候,魏國那邊根本沒有什麼大的內部矛盾和衝突變化。
2)劉備奪蜀佔漢,地盤擴張太快,最急切需要的,是鞏固既得利益,而不是盲目擴充。(關羽是一個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他不懂得此時“治理”的意義遠大於“佔領”)
3)諸葛亮說天下有變時,將軍(指劉備)親率一支人馬從益州東進,去攻打長安,派一上將(理想人選當然是關羽)率荊州之兵北上,打得曹魏集團首尾不能相顧。(這是多麼高明的戰略策劃,可惜給關羽破壞了)可是這個時候,劉備有東進的意圖嗎?他連鞏固益州、漢中的既得地盤都來不及,哪裡抽得開身去打別的地方?關羽單方面行動,難道真的是實施諸葛亮的隆中對綱領嗎?這個時候,除了一個“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政治口號,時機成熟嗎?戰略部署完備嗎?將領人才到位嗎?
4)即使關羽為了事先諸葛亮定的隆中對規劃,他總得得到劉備、諸葛亮和整個劉備集團高階官員開會商議後的決議再行動吧?劉備他們有開會嗎?有指示嗎?
綜合上述,關羽之敗的原因是:
一 想不到(1想不到關羽會出兵。2想不到曹操會跟孫權暗中勾結。3想不到呂蒙、陸遜使詐,東吳突然翻臉,背後來一刀。4想不到鎮守後方的兩名老將叛變。5想不打曹仁守城如此厲害,樊城都泡軟了就是不逃。6想不到關羽出兵接連大捷之後,兵敗如山倒。)
二 來不及(1關羽突然發動戰爭,劉備集團來不及反應。2劉備集團發展太快,來不及給關羽配備軍事類將佐和軍師。3益州、漢中民心不穩,來不及將戰略中心轉移到荊州。4關羽勝利到失敗時間短促,益州軍事集團來不及馳援。5通訊技術的缺失,來不及思索戰局逆轉的對應方略。前幾次收到情報是關羽大捷,後邊接著就收到大敗的情報,劉備集團都還要考慮這是敵人的偽情報還是真實的。等到商量好對策送過去給關羽,就探子在路上所花的時間,已經註定的關羽的命運。)
三 拎不清:主要是關羽自己(1拎不清時局,不知道劉備集團眼下最需要的是守,而不是攻。是鞏固,而不是佔領;2拎不清外交的政治需求,拒絕孫權結親請求;3拎不清自身力量,其實這時候劉備集團雖比孫吳集團強大,但對於人才如雲的曹魏集團,它還是相對弱小的。4拎不清人脈關係,使得自己和部下關係緊張,就在出戰前還要出言恫嚇。5拎不清敵人的強大,曹操這輩子敗過多少次,他為什麼能捲土重來?不僅僅因為他手下人才眾多,而且他所佔的中原地帶,無論政治、經濟還是人口,都是當時中國疆土內最繁盛的。而此時,曹操已經全部平定了後方敵人,並且政局穩定,民眾安心。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要說“天下有變”的原因所在,因為同為政治人才,諸葛亮是最瞭解曹操在這方面的才能的。而且諸葛亮和曹操的政治路線,是大同小異的。)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關羽自取其敗,完全跟諸葛亮沒有關係。這筆賬不但不能算到諸葛亮身上,而且諸葛亮還可以找他算賬(當然找不著了),是他的貿然行動,破壞了整個隆中對的規劃,更斷送了荊州這個對蜀漢最有利的戰略要地,失去了這個劉表經營十年,人口、經濟、教育、水利都十分昌盛的根據地。我們看地圖就可以知道,假若荊州不失,則益州根本就是劉備集團的大後方,漢中是要塞,只有荊州才是出兵的最佳地方(這是地勢決定的,由不得人來自以為)。以致於蜀漢後期,諸葛亮不得不惜兵如命,以攻為守的和曹魏周旋。不要以為人死了就替他悲哀,其實真正悲哀的,是諸葛亮,是他鞠躬盡瘁都不能完成的政治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