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飛雁1988
-
2 # 睿讀西遊
北宋的孱弱,絕大部分是趙氏家族軟骨頭造成的。 本就不尚武的北宋,隨著皇帝傳承雄才大略的喪失,最後,變成了軟弱可欺的代名詞。
說起宋徽宗趙佶,沒有什麼劣跡,在文藝上絕對是歷朝歷代皇帝中的翹楚,趙佶從來都是一個討人喜歡的文藝青年,但卻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最可笑的一幕的主角就是趙佶,還有他的兒子趙恆。 史上最滑稽的登基儀式就發生在趙恆身上。
這讓人想起宋太祖的黃袍加身,趙匡胤當皇帝和趙恆當皇帝形式上驚人一致,只不過在內容上卻大相徑庭,天上地下。 宋徽宗趙佶突然讓太監宣太子趙恆入宮視疾。 這完全是宋徽宗和身旁近臣密謀的一出大戲。
當心急如焚的趙恆匆匆趕到父皇的大殿時,看到殿中文武大臣驚慌失措的表情,還真以為趙佶病重。 但是下一秒,他就開始懷疑人生了。 就在他走進趙佶龍榻前準備請安之際,聽到的是近臣大聲誦讀父親禪位的詔書。
也就是說,從此,皇帝就是自己,父親成為太上皇了。 完全沒有思想準備,雖然趙恆是長子,但是從來屬於沒有野心,性格懦弱的一類人。
還沒等趙恆反應過來,大臣們已經把黃袍強行披在他的身上。
這與北宋開國宋太祖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形式何等相似。
只不過,一個是北宋盛世的開端,一個卻是北宋末日的開端。 其實,選擇趙恆即位,完全是一個重大錯誤,趙恆雖然是長子,可是自幼不為趙佶所喜,趙佶真正喜歡的是三兒子趙楷,說起趙楷,就是偷偷參加科舉考試,結果中了狀元的那位。據說康熙也偷偷參加科舉,得了榜眼,也就是第三名。
所以,趙楷非常厲害,趙佶當然也喜歡這個三兒子。
趙恆被黃袍加身後直接暈倒了,真是被嚇暈的,確實沒有思想準備,而且自己這點本事,要想當皇帝,也是害國害己啊。
試想,假如讓趙楷即位,北宋的命運會怎樣?
歷史的大趨勢不是能一時扭轉的,北宋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而且一直崇文抑武,完全得了軟骨病。
趙楷雖然比趙恆本事大點,在歷史發展大趨勢下,也不會能挽救北宋的頹勢。
-
3 # 天夫大飛
趙恆是宋真宗,北宋第三個皇帝,怎麼就預示了北宋滅亡。你想問的應該是趙桓吧?其實那個時候誰繼位都一樣了。如果是徽宗前期開始改革,還是可以的。宋徽宗禪位的時候都什麼時候了,誰來也差不多,除非一開始就預料到,直接跑。
-
4 # 史海探趣
宋徽宗一生多子多女,僅被俘前就生了三十二子,三十四女。在眾多皇子中,最扎眼的有兩個,一個是王皇后所生的皇長子趙桓,另一個是王貴妃所生的趙楷。
趙楷生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儘管比欽宗趙桓小一歲,但其文學才華在眾兄弟中無人能及,其詩、文、書、畫造詣直追徽宗,群臣對他的讚譽之聲不絕於耳,徽宗對他也異常寵愛。
對比於趙楷,欽宗趙桓除了身份高貴,其餘表現平平,為人古板木訥,人緣相對於弟弟有著天壤之別。不過如果就此說如果“靖康之變”前由趙楷即位,而不是欽宗趙桓即位,就能避免慘劇發生,顯然過於想當然了。
首先來看“靖康之變”發生的背景。
起因是宣和四年(1122年)北宋約定金國共同出兵滅遼,宋朝兩次出兵攻打遼國,均被遼的燕京守兵打得大敗。而同時的金兵卻由居庸關進軍,一舉攻克燕京。為了要回約定中的幽雲十六洲,經過討價還價,最後金朝只答應把燕京及其所屬的六州二十四縣交給北宋,卻要北宋每年除把原給遼朝的40萬歲幣交給金朝外,還要把這六州二十四縣的賦稅如數交給金朝。另外北宋每年另交一百萬貫作為燕京六州的"代稅錢",金朝才答應從燕京撤軍,而在撤軍時,金兵卻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紳、富戶席捲而去,只把幾座空城交給北宋。
攻遼之戰把宋朝的腐朽虛弱暴露無遺,讓原本對它還存些許敬畏的金國完全看穿了底牌,進而越發有恃無恐。
再一個,1123年7月前遼國將領、金朝平州留守張覺投降宋朝,金國以私納叛金降將為由問罪,北宋害怕之下斬了張覺,向金國謝罪,更暴露了自己的軟弱。
最後,1125年8月,金國傾向與宋和好的完顏阿骨打病逝,完顏晟繼位,認為宋朝不堪一擊,應該發動戰爭爭奪更多的利益。
以上這些就是“靖康之變”的起因。
至於過程,無需贅言,一語概括,從1125年8月金國開始準備到1127年4月結束,一年半的時間裡金國分東路軍(完顏宗望)、西路軍(完顏宗翰)兩路同時進攻宋朝。第一次東路軍僅用四個月就兵臨開封城下,西路軍則在太原受阻。
還沉浸在“收復幽州”這一“不世之功”的宋朝上下驚慌不已,宋徽宗倉促退位南逃;臨危被迫即位的欽宗皇帝在李綱、种師道的支援下擊退了金國的攻城部隊,守住了開封。
金國由於西路軍進攻不暢,完顏宗望小試牛刀後扣押代表欽宗談判的肅王趙樞為人質,接受宋朝求和,選擇退軍,第一次開封圍城結束。
第二次開封圍城是從當年的9月份遼國進軍,到12月份兩路大軍同時達到開封城下,宋朝由於李綱、种師道等少數主戰派均被罷免,嚇破了膽的君臣一味求和,最後以金國擄走徽宗、欽宗及宗室男女(其中也包括嘉王趙楷),把開封城內清洗一遍後選擇退軍北迴。這就是“靖康之變”。
為什麼說即便是徽宗退位,嘉王趙楷登基也未必能改變這一結果呢?理由如下:
其一,宋朝軍隊已無可戰之力。
從伐遼到金國兩次圍城過程就可以看出,與剛剛崛起的金國相比,宋朝軍隊整體上的戰力始終被牢牢壓制,幾乎毫無亮點。偶爾的幾次閃光(第一次太原守城、開封守城)也是個別將領的超長髮揮,且都是處於守勢,正面對抗基本拿不出能看得過眼的戰果。即使戰鬥力最強的西軍,也在金國的精銳部隊面前無法支撐,井陘大戰中种師中就完敗在完顏宗翰手下。
其二,朝廷上下沒有決戰的信心。
這一點從兩次開封被金國圍城前後表現的十分明顯,面對金國的咄咄逼人,宋朝滿朝文武都是一味的臆想著能夠守住城,再用金銀財物取悅於金人,然後買得平安,完全沒有部署軍隊與金國決一死戰的信心。唯一敢於提議抗金的李綱本身文臣出身,自己也承認領導軍隊既沒有能力,也非所長。可以說,從“澶淵之盟”後的100多年太平景象已經讓宋朝自上而下從骨子裡喪失了敢用拳頭說話的基因。
其三,趙楷也不行。
現在鼓吹趙楷的理由,無非是他考取了狀元,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在當時名動京師,連徽宗都說這孩子“類我”,大小活動都喜歡帶他參加,以示親近。
注意,“類我”這句話現在來看是好話嗎?如果說是宋太祖口裡說出來的,絕對沒錯。但從宋徽宗嘴裡說出來,這個,就有點罵人的意思了吧?一個徽宗已經摺騰的宋朝亡國了,再選一個同樣的上臺的話,估計不用金國出兵了,宋朝自己就把皇帝、嬪妃和金銀財寶乖乖的送過去獻“牽羊禮”了。
另外,我們來看看朝廷上鼓吹趙楷即位的有哪些人,王黼“與童貫力謀,數以詩進,顯結鄆邸和焉。嘗密語上曰:‘臣屢令術者推東宮,命不久矣。”
還有梁師成“宣和間,衣著曰‘韻纈’,果實曰‘韻梅’,詞曲曰‘韻令’,乃梁師成為鄆邸倡為此讖。”所謂“韻”,取其與鄆同音。
另外童貫“數搖東宮,力主鄆邸,與蔡攸俱奉詔,結鄆邸為兄弟。”
包括蔡京,也因為投機徽宗,“獻太子以大食國琉璃器,羅列宮庭。”趙桓大怒:“天子大臣不聞道義相訓,乃持玩好之器,蕩吾志邪!”幷“命左右擊碎之”。蔡京這個飽經風霜、幾起幾落的三朝元老,畢竟老奸臣猾。他對趙桓“含怒未發”,轉而支援趙楷奪位。
可以看出,如果真的趙楷繼承大統,環繞著他的還是徽宗身邊得勢的“六賊”這幫人,活脫脫第二個宋徽宗,指望他來作為,恐怕可能性微乎其微吧。
倒是欽宗,性格低調,不好奢靡,屢屢就國事與徽宗產生爭議,看著比趙楷靠譜。可惜在宋朝積弱已久的情況下,倉促即位,難以挽回頹勢,替父親背鍋,成了一代亡國之君。
回覆列表
選擇趙恆即位,完全是一個重大錯誤,趙恆雖然是長子,可是自幼不為趙佶所喜,趙佶真正喜歡的是三兒子趙楷,說起趙楷,就是偷偷參加科舉考試,結果中了狀元的那位。據說康熙也偷偷參加科舉,得了榜眼,也就是第三名。
所以,趙楷非常厲害,趙佶當然也喜歡這個三兒子。
趙恆被黃袍加身後直接暈倒了,真是被嚇暈的,確實沒有思想準備,而且自己這點本事,要想當皇帝,也是害國害己啊
歷史的大趨勢不是能一時扭轉的,北宋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而且一直崇文抑武,完全得了軟骨病。
宋徽宗的三兒子趙楷就是宋徽宗兒子中比較有能力的一個,趙楷因為宋徽宗的緣故在琴棋書畫上面也是一個有成就的人,並且從小聰明伶俐,深的宋徽宗寵愛,這一點很了不得要知道康王趙構宋徽宗是連長相都記不住的人。
趙楷是深的朕心的人,也可以說是太子趙恆皇位的有力競爭者,據史書上記載,趙楷曾經匿名參加重和元年的科舉考試,並且還高中狀元,等到他中了狀元之後才告訴宋徽宗那個人是他,宋徽宗非常高興,但是為了堵住天下士子的口不得不把趙楷除名。
可見趙楷能夠參加宋朝的科舉考試,並且在與天下舉子的對弈中高中狀元,此人的能力應該要高於當時的俊才之輩,趙楷不是一個庸人。就因為趙楷的才能,所以宋徽宗才對於這個兒子格外喜愛。
靖康元年,宋徽宗聽到金人南下的訊息,嚇得中風,連忙要傳位給皇太子趙恆,當時趙恆雖然是皇太子,但是不能隨便出入宮闈,而趙楷則是可以。當時宋徽宗傳召太子,因為趙楷和宮中宦官關係密切,提前得知訊息,竟然提前來到大殿。
當時如果趙楷進入大殿,也許皇帝就不會是皇太子,而是趙楷,可惜的是不論到合適祖宗之法不能變,繼承皇位的永遠只能是皇太子,在古代是有嫡子和庶子之分,並且皇太子有儲君的名分,皇太子繼承皇位是應該的即使這位皇太子是個傻子也可以。
別人想要繼承皇位,則必須要透過一些手段,即使你在有才能也不行,趙楷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當時擔任殿前指揮使的何歡為人忠厚謹慎,拿著劍堵住了趙楷,最終沒有讓趙楷進入大殿,趙楷眼見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就撤退了。
趙楷雖然比趙恆本事大點,在歷史發展大趨勢下,也不會能挽救北宋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