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野純也
-
2 # 測字風水一說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共五萬多平方米,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是世界藝術珍寶。然而,莫高窟地處沙漠乾旱的惡劣環境中,風蝕和沙塵危害嚴重,窟內壁畫正在迅速惡化。中外專家預估,整個敦煌寶庫將會在未來50年到100年內消失離去,再不保護沒了!我們要多植樹造林,做好防護林,同時人們在觀賞的時候也必須愛護。
-
3 # 多彩羅斯
敦煌壁畫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它不僅是美術作品,還含有豐富的文化資訊,我們可以採取拍照和臨摹原畫的方式保留其底稿。天長日久壁畫不可避免會受到自然界外力的影響,屆時按照照片或臨摹的畫作予以修復即可。
-
4 # 俚言
我們首先是默默地祝福。然後就是,爭取抓緊時間,去敦煌看看。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最為熱門的文化旅遊景點。記得前幾年去敦煌參觀的時候,幸虧提前3個月上網訂票,才搶到了門票。那天,我按時到了敦煌門口,這才發現,不僅人滿為患,而且,排列在門口的大小車輛,也足足有上千輛之多,也可算是車滿為患啦。
參觀時發現,部分敦煌壁畫的風化較為嚴重,真可以說是在慢慢消失呀。毋庸諱言,觀賞、研究和保護之間,存在著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比如,不開放參觀的話,對保護來說當然是有利的,不過,這樣一來,對於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參觀者和研究者來說,就一定不是什麼好訊息啦。
看來,必須在三者之間,拿捏好一個平衡。現時的敦煌研究院,採取限制參觀遊客人數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現在,每一名預約遊客,只能參觀10個左右的洞窟,雖然有些不過癮,不過也算是值回票價,了卻了這份心願啦。
文物是有一定的壽命的,這是自然規律,不由人的意志所轉移。不過,在這裡還是呼籲一下,建議有關部門加大對敦煌壁畫等文物的保護的投入。最起碼,多一些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再加上採取一些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敦煌壁畫的風化剝蝕,還是有可能的。
另外,壁畫的臨摹、壁畫的清洗、壁畫的攝影,甚至整個洞窟的三維數字模型的建立,這些措施,無疑都是“延長”敦煌壁畫藝術生命的有效手段。
也許,將來的某一天,敦煌壁畫會最終消失。但是,它的藝術魅力將永存於人們的心中。說回到我們自己,當然最好是趁著假期,現在就去敦煌看看,至少可以減少一些心中的遺憾吧。
-
5 # 爾雅逸竹
面對慢慢消失的敦煌壁畫,因為壁畫容易受自然因素的損壞,比如風化、潮溼空氣的侵蝕、光線影響。1.從遊客參觀方面,進行提前預約參觀,避免高峰期人流量大對文化造成破壞;2.大範圍宣揚保護文物的知識,包括參觀時避免閃光燈對文物的損毀;3.加上科技力量的研發,比如如何保持市內的溼度、光線強度等;4.加上安全措施保護,多出簡歷圍擋,防護網防止外界鳥類飛入造成破壞。
-
6 # Tommy5201314
敦煌壁畫受到最嚴重的損害來自大自然,風吹日曬,酸雨,氧化等。現在大部分洞窟已經被封鎖,對敦煌壁畫已經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也有專業的人在進行修繕和保護。
我們能做的就2樣,第一:從我做起,保護環境,保護莫高窟周邊的生態環境,禁止採沙、採石、取水、開荒、放牧、焚燒、野炊;禁止擅自佔用或者破壞植被、河流水系和道路;消滅蟲害:一些昆蟲的成蟲在飛行時會碰撞壁畫,使已經起皮、酥化的壁畫脫落;昆蟲身上的鱗粉和成蟲的排洩物撒落在壁畫表面,也會嚴重汙染壁畫。
第二:學習相關知識,投入到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中去。
-
7 # 水流芳2019
面對奔湧而來的遊客,敦煌壁畫需要好好保護
文物都是脆弱的,需要大家共同保護。
自然侵蝕引起的牆體脫落、變色、褪色等以及人為劃痕、貼上、煙燻等,包括動植物及微生物的損害都會損毀壁畫。大量遊客在某一時段內集中參觀,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會突然增加,壁畫所處的小環境溫度和溼度上升,也會對脆弱的壁畫和彩塑構成嚴重威脅。
敦煌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一方面是“一帶一路”帶來的影響;二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比如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敦煌壁畫,方向和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因為敦煌壁畫本身面臨的病害就特別多,十分脆弱,大客流量更加劇了壁畫所受到的危害,所以它一直在以一種不可逆的方式消失著。
而當地的導遊也反映,莫高窟遊客數量眾多,參觀壁畫的過程中,時有拍照、亂丟垃圾、甚至倚靠壁畫等不文明的現象發生。
莫高窟有735 個石窟,洞窟內儲存了45000 平方米壁畫和2000 多身彩塑,壁畫和彩塑生動地展現了中外藝術形象和廣闊的經濟、文化、科技等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一千多年藝術的流傳及演變。
莫高窟從366 年首次開鑿至今,歷經千餘年,飽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雙重破壞。1944 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時,莫高窟窟簷糟朽,雨水滲入崖體裂隙,造成巖體和部分石窟前室坍塌,致使壁畫產生脫落、空鼓、酥鹼和起甲等多種病害。部分洞窟由於無窟門遮擋,底層洞窟被積沙掩埋,遺址面臨多種風險。
30 多年來,敦煌研究院針對大氣環境變化、洞窟微環境變化,以及典型病害開展了長期的監測研究工作,為莫高窟的保護和遺址的科學管理積累了大量科學資料。
保護石窟遺址就是保護好遺址各方面的價值,遺產價值不僅體現於莫高窟精美的壁畫和彩塑,遺址周邊的環境也是莫高窟價值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除自然因素外,遺產所面臨的利用方面的壓力以及來自社會多方面的干預,都會引起遺產所處環境的改變,進而改變遺產總體的自然歷史風貌。此外旅遊活動和開放也會對精美的彩塑和壁畫產生各種影響,造成壁畫和彩塑的破壞。為此,敦煌研究院一直在探索遺址保護的科學方法,透過法規和科學技術延緩遺址劣化的速度。
2003 年,甘肅省頒佈實施《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為莫高窟的保護、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和法律保障。1998~2004 年,制訂了《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06- 2025) 》, 以《規劃》為指導和依據,開展莫高窟的保護、利用、研究和管理各項工作。
隨著莫高窟遊客人數的逐年增加,遊客參觀活動對洞窟壁畫儲存的影響成為新的風險因素。
從2001 年起,敦煌研究院和美國蓋蒂研究所合作,開展了“莫高窟遊客承載量的研究”。
此項研究將洞窟空間容量、有無病害、可觀賞性、環境因素、遊客數量、遊客流量、停留時間等作為限制條件,確定了莫高窟日遊客最大承載量不能超過3000人次,為洞窟合理旅遊開放提供了科學依據。
敦煌研究院透過與國內外文物保護機構長期合作,開展莫高窟風沙治理、洞窟壁畫病害機理、壁畫製作材料分析和巖體穩定性評估等研究,基本掌握了莫高窟各種風險因素的劣化機理和規律。
依據研究成果,進行針對性的遺產保護技術和材料研發,形成了崖體加固和裂隙灌漿,風沙綜合治理,壁畫空鼓和酥鹼脫鹽修復等技術的保護技術體系。
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援下,透過保護專案實施,搶救了大批病害嚴重的壁畫和彩塑,使許多洞窟的病害得到科學修復,穩定了壁畫保護的狀況。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建立了以物聯網為基礎的莫高窟風險監測預控體系。
從2005 年起,敦煌研究院開始了預防性保護科學研究,提出了“變化可監測、風險可預報、險情可預控、保護可提前”的預防性保護目標。在國家文物局和科技部的支援下,開展了一系列預防性保護研究和示範建設專案。
2012 年,啟動了國家支撐計劃專案“世界文化遺產地風險預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為建設“莫高窟風險預警監測體系”提供了技術準備和理論基礎。
建設完成的莫高窟預警監測體系採用現代感測器和網路技術,融合莫高窟遺址保護和管理需要,在全部60 餘個開放洞窟安裝了可實時傳輸的溫度、溼度和二氧化碳感測器,實時監測開放洞窟的微環境變化情況。
實現了遺產氣象監測、微環境監測、本體監測、載體監測、遊客承載量監測和安防監控系統的資訊整合和資訊共享,促進了各相關部門間的協同工作關係,還可確定遺產保護、管理、利用中所遇事件的輕重緩急關係,並依據事件的重要性程度,提出相應的報送、預警方式和響應措施,實現了莫高窟的保護和管理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的轉變。
-
8 # 裴曉鋒
#泛文化寫作營# #敦煌壁畫# 歷史上的敦煌是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戰略基地,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國際商貿中心。正因如此,敦煌便成為中西文化的薈萃之地,敦煌文化也因此成為中華文明開放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敦煌壁畫作為敦煌文化的重要象徵必須得保護和傳承,更因其十分脆弱受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大,更需要很好的保護,保護敦煌壁畫就是保護和傳承中華文化。
自公元366年,樂樽和尚在莫高窟開鑿第一個洞窟至今,難以計數的工匠、畫師,將絲綢商旅、舞樂繁華,輔以極富創造力的線條與色彩,凝刻在了穿越時空的歷史走廊裡。後經歷代興建,加之唐時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盛極一時。遺憾的是,後世朝代更替,至明代莫高窟近乎被世人遺忘。沉寂多年,莫高窟再次吸引世人目光已是清末王道士發現藏經洞。讓人痛心的是,王道士的發現並未引起忙於割地賠款的晚清政府的重視,倒是將外國掠奪者帶入了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斯坦因、伯希和、奧登堡、吉川小一郎等相繼用少數銀兩換取藏經洞珍貴文物,把一箱箱中國的文化瑰寶偷運出境,掠至西方,令有識之士極為憤慨。
歷來的政權對敦煌文化的以延續是有價值的,從陳寅恪到餘秋雨名人學者也都儘自己的力量去做貢獻。
作為我們普通民眾,應當做一個敦煌文化的守望者,讓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地傳承下去,給子孫後代,多留存一點關於先祖的記憶。
回覆列表
我們能做的只有保護和敬仰。敦煌是一個沙漠化嚴重的城市,風沙摧殘著古老的文化財產。面對自然的選擇,我們無能為力。但我們可以透過對文化的尊敬而施加維護:比如給壁畫安裝玻璃保護壁,隔離外界空氣,達到一個大型博物院的效果。古老的遺蹟維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必須靠大家的意識和自覺。普通老百姓能做的也只有呼籲和管好自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