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草原紀事
-
2 # 史海探趣
但是古代沒有先進的高科技手段,考試時又是如何反作弊的呢?
首先是嚴格管理考官,也就是從源頭上防止作弊。有些考生為了獲得好名次,會在考試前就買通考官,讓他在考前洩題、或者在閱卷時幫忙調換試卷,通常稱之為“通關節”。比如嘉慶三年就曾有一位考生勾結考官,透過調換試卷中瞭解元。自此以後,清廷嚴格要求考官密封考卷,以防洩漏考生資訊、便於他人換卷。至於考官,他們在一接到朝廷任命後,就必須立刻趕往貢院,接下來的幾天直到考試結束,都不允許外出、與他人交際。
杜絕了考卷和考官的資訊來源,接下來還需要對考生進行搜查,但搜查又因為朝代更替而大有不同。宋朝時規定,應試考生不準攜帶書冊、茶具、蠟燭等,如若發現以上幾樣東西,一律押出考場按作弊處理;到了清朝時,還要求考生不能穿著過厚的衣物帽類,筆管不可鏤空、硯臺也不許過厚等,為的就是防止考生夾帶。
但相比以上兩朝,金國的處理方法就粗暴的多:不僅包括解開衣帶讓士兵檢查,還要將頭髮散開檢視是否藏有資料(《金史》:“解發袒衣,索及耳鼻”),金世宗在位時甚至要求考生在考前沐浴,然後一絲不掛的接受檢查,算是一種“裸檢”制度。當然這種制度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認為這種行為相當不文明,要是放在現在根本不可能成功執行。
前文說的都是一些防作弊方法,那麼如果發現考生作弊,又該如何處置呢?南朝和隋朝時期,一經發現有作弊者要罰其喝墨水(後來字跡潦草者也要被罰喝墨水);清朝發現作弊者會先打100大板,然後帶枷鎖示眾三個月,最後發往邊境充軍,更有甚者還會株連九族。不得不說,古代的懲罰雖然嚴厲,倒是給考生營造了一個公平公正的良好考試氛圍。
-
3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即公元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然而,由於“十年寒窗無人間,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巨大誘惑,“學而優則仕”彷彿讓無數計程車子文人看到了面前鋪設了一條金燦燦的達官顯貴之路,甚至也有貧寒子弟,歷經十年寒窗之苦,最後一張考卷定終身,換得光宗耀祖一步登天的錦繡前程。但是這種科舉選拔制度從一誕生就有著這樣那樣的漏洞。特別到了唐朝以後,科舉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行,各色人等便總結出三大曠世作弊絕招,以應付科舉考試,從科舉考試這座獨木橋上擠進皇朝風光無限、前程似錦的官場。這三大作弊絕招便是賄買考官、夾帶經文和請人代考。一、賄買考官,可謂是各朝科舉中最大的弊端,由於考生貴族官僚家庭的託請,科舉考試幾乎是有名無實,“請託大行,取士頗濫”。貴族官僚子弟基本壟斷了科舉,“每歲策名,無不定”,“榜出,率皆權豪子弟”,沒有後臺靠山的寒門子弟,即使是學富五車,才華橫溢,都很難考取進士。為了防止考生賄買考官作弊,歷朝歷代都做了一定的“防火牆”,採取了不少措施。唐代武則天時代曾設立糊名的辦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減少批卷者認出撰卷人的機會,這做法在宋代以後成為定例。同時又發明了謄錄的方式,由專人抄錄考生的試卷並以抄本送往評級。這樣批卷者連辨認字跡也不能。然而,考生仍可與考官約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詞來作暗號,即所謂“買通關節”。為了減少這種可能,自宋太宗起訂立了鎖院的制度。每次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為臨時委派,以便互相監察。當考官接到任命後,便要同日進入貢院,在考試結束髮榜前不得離開;亦不得接見賓客。如果考官要從外地到境監考,在進入本省境後亦不得接見客人。賄買若然被揭發,行賄受賄者都可能被處死;而同場的考官亦可能被牽連受罰。二、夾帶經文,有錢有勢的考生可以透過賄買考官獲得金榜題名,而沒錢沒勢的考生就只能想盡一切辦法身藏夾帶。唐代的科舉考試已設有兵衛,以阻止夾帶作弊。宋朝起,考試在貢院內進行,貢院內考生之間是以牆壁隔開的,稱為號舍。考生不可以喧譁、離場,以防止傳卷或傳話。但是夾帶經文這作弊方法始終是屢禁不止,層出不窮。常見的方法有將經文藏在衣服鞋襪裡,或索性密寫在衣物、身體上。其他各式隨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蠟燭等等都曾被用作夾帶。明清的科舉保安十分嚴格,要求達到“片紙隻字皆不得帶入試場”的程度。除了在進場前由兵衛仔細搜查外,清代乾隆年間朝廷曾下詔詳細限定考生帶入場各式物品的規格。例如:硯臺、木炭、糕點的大小厚度;水壺、燭臺的用料;以至毛筆、籃子的款式都有明限。此外對檢舉夾帶者有賞格,被發現者除了取消資格外,更要帶枷示眾。三、請人代考,就是考生“大變身”,也叫請“槍手”。唐代有“偽立符告者”,有“接承他名者”,有“遠人無親而買保者”,有“試判之日求人代作者”,其假濫不可悉數,冒名頂替在科場考試中相當普遍。歷朝歷代,請“槍手”代考愈演愈演愈烈,並出現了專職“槍手”。為了防止代考,歷朝的科舉機構需要考生提供詳細的體貌特徵的履歷。進場前考官會根據履歷驗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沒有被完全杜絕。對於科場上的作弊現象,歷朝歷代絞盡腦汁,出臺迴避制、實行復試製、實行彌封制、處分科場作弊者等一系列措施進行嚴厲打擊。
-
4 # 白袍沈慶之
當時考生進考場前,有士兵對其進行搜身,看看有沒有夾帶。從金國的金章宗時期,做的更絕,要求考生在考試前先對孔子行禮。行禮前要洗澡沐浴,名義上是對孔子的尊敬,其實是防止考生把考題寫在身上,即使考生寫在身上沒被發現,洗澡也洗掉了。洗完澡還要穿上考場準備的衣服,這就防止考生將事先寫有考題資料的紙條縫在衣服裡帶入考場。
進入考場後,每個考生會在只有幾平米號房裡單獨考試,每個考生還有一名士兵專門看管,防止抄襲。考生交卷前不得離開號房,吃喝拉撒都在裡面。考試結束後,會有考官專門檢查考卷是否留有記號,並將考卷糊名,防止考生與判卷的官員私下交易。
一旦發現考試作弊,可比現在嚴重多了,現在高考和公務員考試發現作弊,作弊教師官員免職,嚴重的是有期徒刑,考生取消今年的成績,最多也就是終身不讓參加考試。而再古代一旦作弊被發現,免官,永不錄用都是最輕的,充軍、流放、殺頭都是家常便飯,嚴重的抄家、剝皮、凌遲,可真是對考試作弊零容忍。
-
5 # 七七談歷史
科舉考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考試,相當於古代的“國考”,各朝各代對此也是十分的重視,雖然舞弊手段層出不窮,但是朝廷也能想出解決的手段。
1、糊名考校和我們現代的手法一樣,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遮住,考官就不知道這是誰的卷子了,只能夠公平批改。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快有人想出了計策。那就是和改卷員先串通好,比如我在第一個字上面點一個小點,意思就是這是我的卷子,到時候串通好的改卷員便給予高分。
但是這個方法也有缺點,那就是改卷員有很多,如果只賄賂一個那碰到的機率就很小,如果全部賄賂花銷也很大。還沒等解決這個問題,朝廷就想出瞭解決的對策:施行了謄錄制度。卷子收好後不立即送往批改,而是讓一個人將試卷全部謄抄一遍,改卷員就傻眼了,因為字型大小都是一樣的,更別談什麼標記了,作弊成功的機率就變小了。
2、嚴禁槍手代考考試進場前,會有專人比對身份特徵,防止槍手替考。比如臉型啊,臉上的痣在什麼位置啊,比對成功後還要脫光搜身,確保沒有與考試無關的物品。
進入考場,哦不,應該是一間小房間,安保級別絕對五顆星,門口就站著一位侍衛大哥,想要賄賂侍衛大哥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受過專業的訓練。餘下的幾天就老老實實呆在小房間裡答題吧,床也有,飯會送給你吃的。
3、處理嚴厲,殺雞儆猴古代科舉考試如果賄賂作弊被發現了,不好意思,殺頭,而且是賄賂的和被賄賂的一起殺,十分嚴酷。
咸豐八年戊午科場案,經過層層調查,歷時五年,最終九十餘人受到懲處,五名軍機大臣等被殺。足見朝廷對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
這麼看來古人考個試比我們難多了,我們在這個幸福的國家年少時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知識,將來學有所成才能夠報效祖國。
-
6 # 歷史文堂
古人對科舉考試是非常重視的,一旦被發現有作弊的,必須嚴懲不貸,那麼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其一,鎖院,鎖院大概五十天左右,期間考生不得離開,不得見親友,鎖園內的考生之間都有隔離牆,防止考生互相抄襲,交頭接耳,還有專門考官進行監考。
其二,彌封,是為了防止考官評選時作弊,彌封是指考生用紙將自己的姓名,鄉貫糊住,等錄取試卷後,才會拆彌封。
其三,譽錄,是指由考官將考生的試卷重新抄一遍,在監考官判分,此制度主要防止“認字識人”或暗語。
其四,別試,又稱別頭試,此制度主要是為考官的親屬或者權貴子弟設定的考場,額外令派考官監考。
回覆列表
鎖院制度。宋朝是文人的黃金時代,科舉的嚴苛,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宋朝開始出現了貢院,用來接待會試考生。貢院裡一排排房舍,整齊排列。一間間號房,緊密相連。考生從踏入貢院到開始結束前,不得離場。考官也是一樣。這就是鎖院制度,目的是防止作弊。那些可能的透題等作弊行為,遏制很多。
浮票制。考生進入考場,也不是簡單事。為防止“槍替”,也就是槍手,宋代開始施行浮票制,相當於今天的准考證。浮票上寫有考生的詳細資訊:姓名、年齡、體貌特徵,包括身上的痣,都要寫明。如果被查出槍替,不僅考試資格被取消,同時還有多人受到連累。這是因為,宋朝施行結保制,即多個人為一人擔保,出現問題,都遭到處罰。這種做法,加大了震懾力度。有些考生還會想出更“直接”的方式,就是關節。所謂關節,就是賄賂考官,閱卷時予以照顧。
糊名制。也叫封彌,即將試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貫、上溯祖宗三代資訊,進行封彌。這一點有點像今天學生的考試試卷,將學生資訊密封后,才能閱卷。目的是杜絕因個人情感,左右給分標準,以期公平公正。
謄錄。宋朝專門設有謄錄院,有人將考生試卷進行謄錄。謄錄使用硃筆,叫硃卷。修改用黃筆。這樣一來,考生的筆跡,也無從辨識了。
明清時期,改革了考卷答題形式,即實行八股文。八股文雖然限制了考生答題的發揮空間,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作弊。八個部分,各有作用與要求,不方便抄襲,倒便於閱卷的評判。